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第12课 民族大团结教案

第12课 民族大团结教案

第12课民族大团结
教学目标:
知识与能力
了解民族大团结的概念,我国实行民族区域自治的原因、内容、概况和意义;国家实行各民族共同繁荣发展的措施,西部大开发。

通过民族区域自治制度,认识各民族共同团结奋斗、共同繁荣发展的重要意义。

过程与方法
培养学生一切从实际出发,实事求是的基本观点,提高学生分析问题的能力;通过对教材中插图的讲解,使学生逐步形成丰富的历史想象力和知识迁移能力。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理解并热爱中华民族的优秀文化传统,形成对祖国历史与文化的认同感;形成积极进取、各民族共同繁荣发展的态度,并逐步树立为国家统一和民族团结作贡献的人生理念。

教学重点,难点
重点
民族区域自治的内容和意义;人民政府实行各民族共同繁荣发展的民族政策。

难点
处理好民族问题对维护国家统一、发展西部经济的重大意义。

前置作业:
“五十六个星座,五十六枝花,五十六族兄弟姐妹是一家。

五十六族语言汇成一句话,爱我中华……”歌曲《爱我中华》是第四届全国少数民族传统体育运动会会歌。

当那优美的旋律在运动场上回荡的时候,在场的每一个人都深深地感受到中华民族大家庭的团结和兴盛。

我国实行的是什么样的民族政策?
一、自读学习小组讨论民族区域自治制度
教师提出问题:中国是全国各族人民共同缔造的统一多民族国家。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根据我国民族问题的历史特点和现实情况,中国共产党将民族区域自治制度确立为解决我国民族问题的基本政策。

民族区域自治的含义是什么?
学生通过自主学习小组讨论归纳出民族区域自治是在国家统一领导下,在少数民族聚居的地方实行区域自治,按照民族聚居的人口多少和区域大小,设立不同级别的民族自治区域和自治机关。

在自治区域内,由当地民族当家做主,管理本民族地方性的内部事务,行使自治权。

教讲解民族区域自治制度是我国的一项基本政治制度,它的实施是有法律依据的。

史料1各少数民族聚居的地区,应实行民族的区域自治,按民族聚居的人口多少和区域大小,分别建立各种民族自治机关。

——《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共同纲领》
史料2中华人民共和国各民族一律平等。

国家保障各少数民族的合法的权利和利益,
维护和发展各民族的平等、团结、互助关系。

禁止对任何民族的歧视和压迫,禁止破坏民族团结和制造民族分裂的行为。

国家根据各少数民族的特点和需要,帮助各少数民族地区加速经济和文化的发展。

各少数民族聚居的地方实行区域自治,设立自治机关,行使自治权。

各民族自治地方都是中华人民共和国不可分离的部分。

——《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2004年)
史料3省级民族自治区成立的时间表。

学小组讨论、交流、发言。

教师总结:1949年第一届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确立此制度。

在少数民族聚居的地区,设立由各民族代表组成的自治机关,行使自治权。

教师:将在少数民族聚居的地区实行民族区域自治写入法律说明了什么?宪法的哪一内容属于实施民族区域自治的前提?
学生:说明民族区域自治制度成为我国的一项政策和一项基本政治制度。

前提:各民族自治地方都是中华人民共和国不可分离的部分。

教师:根据民族区域自治的基本方针,我国成立的第一个省级少数民族自治区是什么?目前,我国全国已经建立了几个民族自治区?
学生:1947年,内蒙古自治区成立,这是我国建立的第一个省级少数民族自治区。

目前,已经建立了内蒙古、新疆、广西、宁夏和西藏5个民族自治区,和许多自治州、自治县。

教师:实行民族区域自治政策有何意义?
学生讨论回答:(1)体现了国家充分尊重和保障少数民族管理本民族内部事务权利的精神。

(2)对维护民族团结、巩固祖国统一和促进少数民族地区发展具有重大意义。

(3)为实现各民族共同繁荣发展奠定了基础。

教师:新中国成立后,实行民族区域自治,确实起到了维护民族团结、促进少数民族地区发展的作用,那么各民族共同繁荣发展的目标实现了吗?
二、共同繁荣发展
史料1新中国成立时,少数民族有四种落后的社会经济形态,封建地主经济占统治地位的有三十多个民族,当时有3 000多万人口;处于封建农奴制的约400万人口;处于奴隶制的,当时有100万人口;保留原始公社生产方式残余的,当时有60万人口。

经过民主改革,各民族都走上了社会主义道路。

史料2民族自治地方经济发展概况
史料3近年来,国家斥巨资对西藏拉萨的哲蚌寺、色拉寺、甘丹寺,青海的塔尔寺和新疆的克孜尔千佛洞进行了修缮。

1989年至1994年,国家投入5 500万元,1 000千克黄金,对布达拉宫进行一期维修。

2001年开始,又拨专款3.3亿元,对布达拉宫进行二期维修。

史料4西部大开发涉及的省、市、自治区:重庆、四川、云南、贵州、陕西、宁夏、甘肃、青海、内蒙古、广西等12个省、自治区、直辖市,面积685万平方千米,占全国71.4%。

见下图。

教师:新中国成立后,党和政府实行什么民族政策?其原因是什么?
学生讨论回答:
政策:各民族共同繁荣发展的政策。

原因:新中国成立前,由于历史和地理的原因,我国各民族发展很不平衡,很多少数民族的生产力水平十分落后。

教师:为了实现共同繁荣,党和政府采取了哪些措施?
学生各抒己见。

教师归纳:
①在少数民族地区因地制宜,进行一系列的民主改革和社会主义改造,少数民族人民迈进了社会主义社会。

②国家采取许多优惠政策,加强少数民族地区的经济建设。

③国家重视少数民族文化的保护与发展。

④实行西部大开发战略。

拓展延伸:
教师:20世纪末,中央决定进行西部大开发。

西部大开发战略覆盖了5个民族自治区、27个民族自治州和83个民族自治县,还有3个民族自治州参照享受西部大开发优惠政策。

西部大开发为少数民族地区的加快发展创造了巨大的历史机遇。

请大家谈谈西部大开发战略有什么影响?
(教师根据具体情况,补充关于西部大开发的史料)
史料 西部大开发三大标志性工程。

学生:西部大开发以来,在基础设施建设、科技教育和文化卫生事业等方面建设了一大批项目,带动了少数民族地区的经济社会发展,加强了祖国内地与边疆地区的联系,促进了青海、西藏地区的经济社会发展。

归纳小结:
我国是一个统一多民族国家,在长期的历史发展中,各民族在政治、经济、文化等方面上形成了相互依存、不可分离的关系。

新中国成立后,国家实行民族区域自治制度,为实现各民族共同繁荣发展奠定了基础。

国家实行民族区域自治制度和共同繁荣的政策合乎国情,顺乎民心,具有强大的生命力,中国各民族平等、团结、互助的关系必将进一步巩固和发展。

第12课 民族大团结
民族大团结⎩⎪⎨⎪⎧民族区域自治制度→我国的一项基本政治制度
共同繁荣发展⎩⎪⎨⎪⎧少数民族迈进社会主义社会加强经济建设、重视少数民族文化的保护与发展西部大开发。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