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学生与网络
课题研究内容:
一、电脑不一定是上网的第一选择
随着电脑的普及,互联网已经成为中学生获取信息和人际交往的重要渠道,然而,由于在家有家长的限制,在校无法满足自己对上网的需求,便有了手机这一小巧又便携的替代品。
据相关报告显示,在接受调查的中学生中,有38.3%的人使用手机上网,不使用手机上网的为61.7%。
中学生已经不把手机当成与人通讯的工具,而是一台与电脑一样,能收发讯息,能玩游戏,能上网,还可以听歌,收发图片的“迷你”电脑,跟桌上电脑或手提电脑比较,手机当然方便的多。
二、中学生上网都为了什么?
(1)网络游戏
中学生认为网络游戏有帮助他们调节自身情绪的作用,另外还有利于中学生拓展自己的社交关系。
另外,我们也可以看到中学生承受的压力较大,这种压力可能主要来自学业竞争和家庭期待,如果压力得不到释放和缓解,将会成为中学生学习及生活中的一大问题,所以需要寻求更多的减压方式来给学生降压。
(2)聊天
中学生使用最多的聊天工具是QQ,比例高达97.5%,其次是E-mail,比例为21.7%,再次是聊天室,比例为9.6%。
对于网络聊天,我们为什么总是乐此不疲呢?首先,网络聊天满足了中学生与人沟通、交往的愿望。
其次,现代人交往的阻塞与信任的瓦解导致网聊盛行。
第三是网络聊天丰富的功能与特性吸引中学生投入网聊。
(3)听音乐看视频
为什么中学生会喜欢听歌?首先我们可以通过音乐来感受各种“情绪”和“思考”各种事物,还有一种原因就是没有事情做,听音乐打法无聊的时间。
中学生在悲伤、烦恼时最喜欢一些伤感音乐,从而扩大自己相对应的情感,而这些情感又会产生一些解决问题的动力,进而解决相对应的问题。
在思绪凌乱、烦躁不安时会喜欢听一些平静的轻音乐,从而引发各种“平静”和“调理顺畅”的感觉和情绪,进而有于利于理智的解决问题和维持心理的健康。
在愉快、有激情的时候,会喜欢听一些欢快、动感的音乐。
.喜欢思考一些奇怪、特别事物的人,就会听比较另类的音乐。
影像是能够塑造运动的、音画结合的、逼真的具体形象,以反映社会生活的现代艺术。
它能准确地“还原”现实世界,给人以逼真感、亲近感,宛如身临其境。
电影、电视剧等网络视频,可以满足中学生更广阔、更真实地感受生活的愿望。
所以中学生在观看视频的时候能够陶醉其间、忘乎所以。
(4)学习、查阅资料
一些学生为了完成作业化满足自己的学习需要,通常会使用互联网来查阅资料,这比传统的书籍翻查要方便得多,不仅节省了时间,而且提高了学习效率,有利于学生在课余时学到更多的课外知识,挖掘出学生内在的潜力。
一些需要查找资料的作业对中学生来说是很有好处的.我们处于一个信息社会,一个人的掌握的信息总归是有限的,如果你想完成一件事,查找、整合信息比在自己脑中回忆出信息更重要.因此查找资料、运用资料的能力比牢记知识更重要。
另外,经常查找资料会使你信息更广,眼界开阔.
(5)浏览新闻等信息
现代中学生真正是可以做到“秀才不出门,便知天下事”了。
使用网络浏览信息,不但方便快捷,你还可以通过快速浏览标题来选择你所需要的信息。
除了关注社会时事,我们还可以查看天气预报,各
种娱乐消息等,更有其它丰富多彩的信息环绕着我们。
同时,不良信息也充斥着我们的周围,许多中学生抵挡不住诱惑,浏览非法色情网站,这对我们来说是不可取的。
三、网络环境对中学生的影响
1、积极影响
(1)加强中学生的对外交流,在时间和空间领域中,网络都是自由化的。
你可以畅所欲言,将你的一些想法,观点在网络上面发表。
不用面对面,不用互相认识,只要聊得来,不管相距多远,不管是否同国,那都是朋友。
现实生活中的交往可能会给性格内向的人带来压力,而网络此时给他们了一个新的交往空间和相对宽松、平等的环境,任他们去展示自我。
(2)、网络有助于促进中学生个性化发展。
网络为中学生提供了一个平台,让他们寻求发展方向,发展的资源和发展动力,以供他们学习、研究、创新,最有效率的塑造了自我。
譬如那些电脑游戏在一定程度上就强化了中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
(3)网络还助于拓展当今中学生受教育的空间。
据一些相关数据显示,15%的人因上网成绩提高。
因为因特网上的资料可以帮助中学生找到合适的学习材料,甚至是适合学校和教师,这一点已成现实。
那些著名的网校正说明了这点。
(4)最特别的是有许多学习困难的学生,学电脑和做网页却一点不叫苦。
可见,他们的落后主要是由于其个性类型和能力倾向不适从某种教学模式。
看来因特网为“差生”提供了发挥聪明才智的广阔天地。
2、消极影响
(1)网络信息的传播任意性容易弱化中学生的道德意识,信息接受和传播的隐蔽性,使中学生在网上极易放纵自己的行为,完全按照自己的意愿来做自己想做的事,却忘记了该做的事情,忘却了社会的责任。
这使中学生养成了不少不良行为,例如:并不认为“像网上聊天之类的事说谎是不道德的”,认为“在网上是做什么都可以毫无顾虑”。
这样使中学生严重缺少了约束力。
(2)网络的虚拟性造成中学生社会化的“不足”。
整日整夜地处于虚拟的网络之中,已经形成了“人——机——符号——机——人”这种形式来交往,明显的缺少了代际间的学习,社会实践的学习,还有互动明显不足。
据统计资料表明,20.4%的中学生上网的主要目的是为了聊天,这就忽略了我们当初所说的上网目的了。
(3)网络的诱惑性也造成中学生“网络上瘾”、“网络孤独”等症状。
医学上称之为“互联网成瘾综合症”,简称“LAD”。
四、中学生如何正确对待网络
中学生上网有利有弊,但随着社会的发展又不可避免地需要上网,所以我们应该做的就是:取其精华,弃其糟粕。
做到以下几点,那么中学生与网络世界就可和谐相处了:
(1)中学生不要独立上网,最好在家长和老师的指导下上网。
(2)适当上网聊天和玩游戏。
(3)不要浏览带有暴力、恐怖和色情的网站。
(4)加强自我保护意识,免受网络伤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