龙源期刊网
消费心理学:超市里的秘密
作者:王安逸
来源:《启迪与智慧·上旬刊》2019年第12期
1916年,一家新的百货商店打着“小猪扭扭”的招牌,在美国田纳西州孟菲斯市开业了。
这或许是人类历史上第一家自助选购商店,也是后来所有超市的雏形。
慢慢走,所有货架都走一遍
历经了100多年的发展,西方国家的超市经营者们渐渐总结出了一套全方位的经营和销售策略。
例如,你脑海中可曾冒出过这样一个问题:为什么那么多品牌的超市,大体都是同一个布局?这不是因为超市的经营方缺乏想象力,而是因为这是一种特别能赚钱的布局。
从你踏进超市入口处的那一刻起,你的思维就已经开始被这里的环境所左右了。
人的大脑需要一定时间才能进入购物模式,即便是来过好几次的熟客,刚刚进入超市时也会迅速遍览周围环境。
超市商家将超市入口处称为“减压区”,在整个购物过程中,这里是购物节奏最慢的一个区域,超市方会在这个区域放置许多实惠的促销商品。
这样做的目的,只是为了给消费者营造在这里购物真的能省钱的心理暗示,先入为主地在消费者心中树立实惠的印象。
当然,对于一些抱着明确采购目的的消费者,减压区在他们眼中毫无吸引力,他们想买的只有水嫩、新鲜又实惠的水果和蔬菜。
但即便是这些目标明确的消费者,在超市轻柔缓和的背景音乐下,往往也会不知不觉地放慢脚步,这恰恰也是超市方所希望的——更慢的移动速度意味着会有更多商品被消费者注意到。
一些超市甚至选用小块地砖,好让消费者产生自己走得太快的错觉,从而减慢行走速度。
經过减压区,消费者就来到了蔬果区。
蔬菜和水果非常容易因为挤压和碰撞而损伤,而按照理想的购物顺序,消费者应该在采购的最后环节才购买水果和蔬菜。
那么,为什么许多超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