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外汉语教学对儒家思想的渗透
【摘要】一个民族的语言与文化是相互依托而存在的,语言是文化传承的载体,文化是语言繁荣的根基。
在对外汉语教学中,不可单方面传授汉语言知识,而忽略语言文化所具有的差异性、民族性、历史性及不可替代性。
儒家文化是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对中华民族的语言、思维方式、行为方式均产生了巨大影响。
本文从“仁”、“和”、“中庸”三个方面来分析儒家文化在对外汉语教学中的重要作用。
【关键字】儒家文化;文化全球化;孔子学院;对外汉语教学
中国对外汉语教学由来已久,从最初对汉语言的教授、研究、翻译,到我国民族文学、历史的对外传播,中国传统文化在世界文化中占据着越来越重要的地位。
而除去单纯的语言教学之外,文化教学在近十年来开始得到广泛的关注与讨论。
孔子学院在世界各国的设立,为汉语言教学与中国文化在世界的传播搭建了有利平台,它秉承儒家的经典思想与核心价值理论,推动了中外文化的交流与融合。
“仁”是儒家思想的核心,也是中华文化的中心。
儒家“五常”的“仁义礼智信”中,“仁”居于首位。
仁者,人二也,爱人也。
即要求人与人在相处时,能够做到和谐融洽,多设身处地为他人着想。
在当今社会,随着经济的飞速发展,一些人的人生观、价值观发生了偏移,人与人的关系也变得不再是那么纯洁与单纯,许多人一心扑在物质上、金钱上,忘记了怎样做人和做一个什么样的人,行为出轨,道德偏向,失“仁”失心,因此,难免成了人的“半成品”。
儒家思想的“仁”,是对做人处事的一种行为规范,倡导做人要有礼有德,诚实有信,知廉耻守忠孝,做人有节,处事有度,而这些正是处理人际关系的妙药,是奠定事业成功的基点,是实现管理成效的良方。
在对外汉语教学中,应该多向留学生渗透“仁”的理念,引导学生将语言的学习与领悟运用到实际生活之中,突破语言差异带来的文化冲击,实现价值的和谐统一。
儒家提出的“和为贵”的思想,在中国历史发展史上影响甚远。
中国人历来讲求“和气生财”、“家和万事兴”。
一个家庭的人丁兴旺,需要“和睦”,一个人
事业的蒸蒸日上,需要“和气”,一个国家的繁荣强大则离不开“和谐”。
在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背景下,儒家思想的“和”被赋予了新时代的意义。
“和”既是人与人之间相互交往所遵循的准则,也是人们做事方式的一种原则,同时还是社会建构所需要的一种策略。
“大乐与天地同和,大官与天地同节”强调的就是国家、民族、人民妥善处理“公”与“私”之间的关系,保证其利益的三位一体,实现人人“兼善天下”到“天下为公”的理想。
外国学生在接触这些思想时,可能会受其自身文化的约束,难以深刻体会到儒家思想的真正内核,这也会导致其对于简单的语言词汇的正确理解和运用。
故而从文化根源着手,引导学生构建本民族文化思维的框架,是学好汉语言的基础。
中庸,是儒家思想的精髓部分,是后世儒生修身养性的方向盘。
现代很多人将中庸思想简单地理解成中立、平庸之意,背离了这一思想的实际指导意义。
中庸不仅属于道德范畴,同时也是儒家对世界万物的理解与认识,从而得出了处理实际问题的基本态度与方法。
中国人常说的“过犹不及”、“无过之无不及”,即是典型的中庸思想。
它要求我们做事能够不偏不倚,公正自守,中正平和。
信守中庸之道,“达则兼济天下,穷则独善其身”。
处在自己该处的位置,做自己该做的事,不奢望自我价值以外的东西,对于富贵贫贱认知泰然,安分尽伦,顺乎自然、等待时机。
这种做事方式与西方不同,西方文化更多提倡个性的张扬与自我的解放,在这种文化的冲突下,适当把握留学生心理,激发留学生探求不同知识的渴望,是对外汉语教学成功进行的技巧与手段。
儒家传统道德思想对中华民族曾产生过巨大的影响,在一定时期甚至构成了民族共同心理和主要的思维方法。
随着全球化时代的到来,世界经济、政治的联系、交流更紧密,文化的输出与输入也更加的频繁。
中国作为四大文明古国之一,具有悠久的历史和源远流长的文化,儒家文化就是其中最重要的文化之一,而孔子作为儒家文化的代表人物和开创者,更是在全世界范围内受到推崇,孔子学院更是成为中外文化交流的典范和文化互通的见证者,据国家汉办的统计数据显示,截止2012年,全球有102个国家和地区设有孔子学院349个,孔子学堂400余个,注册学员约50万人,儒家文化以其独特的文化教育理念影响了越来
越多的人,成为对外汉语教学中最重要的一环。
因此如何在文化全球化背景下推动儒家文化在世界范围内的认同,更好地将儒家文化渗透到对外汉语教学中,让更多的人接触和了解到儒家文化的精髓是当前从事对外汉语教学工作者需要思考和研究的问题。
要将儒家传统道德思想有机地融入对外汉语教学中,就一定要注意教学方法的层次性、阶段性、针对性、科学性。
儒家文化对中国人有着深刻的影响,它所涉及的典籍之多、内容之丰富,要求我们在对外汉语教学中一定要把握儒家文化导入的“度”和注重教学的层次性。
首先,从事对外汉语教学的教师要针对不同汉语水平的外国学生,采用不同的教学方法。
对于初级阶段的留学生而言,由于他们所掌握的词汇量有限,故而教师不能大量、繁杂、系统地对他们进行儒家文化的教学。
可以在遇到一些带有文化含义的词语时,简单地加以解释,或通过自己的行为方式让他们直接或间接地感受中国文化、中国人的特点。
对于中级阶段的留学生来说,他们已经有了一定汉语词汇量的积累,新接触的词汇、课文中,会涉及儒家文化中“仁爱”“礼仪”“中庸”等思想,为帮助他们理解,教师可以简单介绍一些有关儒家“仁学”“中庸”等方面的知识。
但这时的介绍不能过于专业化,需要老师在自己理解的基础上,用与学生汉语水平相对应的语言将儒家文化较浅显地表达出来,也可以适当介绍一些经典的语句,如《论语》中关于治学、仁爱、孝等方面的言论。
对于高级阶段的留学生来说,他们的汉语知识及中国文化知识都有了一定的储备,前面两种方法可以继续进行。
另外,也可以以专题讲座、小组讨论、沙龙活动、文化考察等方式,向学生全面系统的介绍儒家文化,提供更多的中国文化背景知识,让他们全面了解中国文化、了解中国人的思维方式、行为习惯、处世哲学等,从而更好地理解和运用汉语。
其次,教师应重视自身的引领和示范作用。
在海外,从事对外汉语教学的教师被亲切地冠以“丰富的中国读本、美丽的中国名片、友善的民间大使”等称号。
毫无疑问,无论在国内还是国外,从事对外汉语教学的教师都是海外或国内留学生群体中汉语学习者了解中国的重要媒介途径。
课堂知识的传授、待人处事的方法,不仅关系到教师自身的形象问题,更重要的是会直
接影响外国人或留学生对于中国和中国人的看法。
另外,在外汉语教学中一定要把握儒家文化导入的规范性和注重教学的科学性。
这就要求从事对外汉语教学和研究的教师自身首先要熟悉中国文化、熟悉对中国人影响至深的儒家文化,能在必要的时候向学生系统规范的介绍儒家文化,也能将儒家文化的精髓贯穿到自己的言谈举止当中,让外国人看到在中国文化、儒家思想滋养下成长起来的中国人,有着完善的人格、丰富的内涵,从而提升对外汉语教师的形象,提升中国的国际形象,消除由于文化差异而产生的误解。
惟有这样,汉语学习者才会在教师人格魅力的感召下,继续保持学习汉语的热情,尊重中国人、中国文化,完整、客观、真实地了解中国,不断领悟博大精深的中国文化。
随着中国经济实力的强大,越来越多的国家都开始关注中国文化、儒家文化。
从事对外汉语教学和研究的教师在向海外学生或留学生传授中国文化知识的时候,要注意教学的科学性和态度。
对外汉语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应以一种平等、开放的心态向学生介绍儒家文化。
既不能自命不凡、目空一切,也不可妄自菲薄。
要以一种润物无声的方式渗透到教学环节当中,做到不同文明的平等对话,让留学生不会感到老师在把自己的文化强加给他们。
同时,对于留学生提出的儒家文化的消极方面,也要客观对待,勇于接受。
只有这样,留学生才能打破语言、文化疆界,更热情地学习汉语,学习中国文化。
汉语是汉民族共同创造和使用的语言,在其产生、发展和变革的过程中深深带上了汉民族文化心理烙印,汉民族传统的思维心理、文化心理已经不自觉地渗透到汉语言之中。
了解和掌握汉民族文化中的儒家经典文化,有意识、有目的、有计划地将儒家文化渗透到对外汉语教学中,对促进汉文化的世界传播具有积极意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