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8、四川省普通高中课程历史学科教学指导意见

8、四川省普通高中课程历史学科教学指导意见

附件8四川省普通高中课程历史学科教学指导意见(试行)为贯彻落实国务院《关于基础教育改革与发展的决定》和教育部《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普通高中课程方案(实验)》《普通高中历史课程标准(实验)》的精神,加强和改进我省普通高中历史学科教育教学工作,推进普通高中历史新课程的实施,引导广大高中教师更好地理解历史课程目标、课程结构、课程内容,结合课程改革先行试验省、区、市的经验和我省的实际,创造性地实施历史教学改革,特制定《四川省普通高中课程历史学科教学指导意见(试行)》。

第一部分课程理念与课程目标一、历史课程的基本理念根据教育部《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试行)》、《普通高中历史课程标准》和《普通高中课程方案(实验)》的原则精神,结合历史学科和历史教学的特点,提出了高中历史新课程的基本理念。

这些理念对我们理解和实施高中新课程具有指导意义。

1.全面发挥历史教育的功能历史课程作为人文社会科学的基础学科,必须全面发挥历史教育的功能,进一步培养和提高学生的历史意识、文化素质和人文素养,以适应时代要求。

人文素养是公民最基本的素质,一般是指对人类历史和社会各种文化现象的了解与认识,以及在此基础上形成的思想观念与行为方式。

历史课程在养成现代公民应具备的人文素养方面具有其他课程不可替代的教育功能。

了解人类历史发展过程中所形成的优秀文明成果,可以弘扬爱国主义精神和民族精神,陶冶关爱人类的情操,养成理解和尊重他人、理解和尊重其他国家和民族及其文明的正确态度。

通过历史学习,汲取历史智慧,增强历史意识,了解中国和世界的发展大势,可以养成理性态度,学会运用马克思主义的史学观与方法论,从历史角度和现实角度去观察、分析、解决历史问题与现实问题。

2.关注学生的全面发展和个性发展在内容选择上,既坚持基础性,重要的史实、基本的历史概念、基本的历史线索和规律,构成高中历史的主要内容体系;又坚持时代性,课程内容注重与现实生活和社会发展的联系,关注学生生活,关注学生的全面发展。

在课程结构上具有选择性,以适应不同学生的兴趣、认知水平和个性化发展要求。

在课程内容的安排上体现多样性、多视角、多层次、多类型、多形式,有利于不同地区因地制宜地组织教学,有助于学生个性的健康发展。

高中历史课程应有利于学生的全面发展和终身发展,必须坚持时代性,密切与学生现实生活和社会发展的联系,使历史贴近现实,更好地发挥历史教学的社会功能。

3.转变教师的教学方式和学生的学习方式普通高中历史新课程的设计与实施,有利于教师的教学方式和学生的学习方式的转变。

教师要切实树立以学生为主体的教学观念,充分考虑到高中学生的学习能力和原有的历史知识基础,注意必修课与选修课的差异,灵活运用多样化的教学手段和方法,组织多样化的教学活动,为学生的自主学习创造必要的前提,激发学生主动求知的热情。

新课程倡导学生主动学习,在多样化、开放式的学习环境中,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性、积极性与参与性,培养探究历史问题的能力和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提高创新意识和实践能力。

实施新课程,学生可在教师的指导下,对自己特别感兴趣的学习内容进行自主学习和拓展学习。

对此,教师要给予支持和必要的指导,尤其是历史学习方法方面的指导,引导学生学会学习,养成正确的历史思维习惯,形成理性的思维方式和正确的历史观,为学生的未来发展打下基础。

4.改进历史教学评价新课程强调以学生综合素质为评价目标,提倡多元化、发展性的教学评价。

评价主体要多元化,调动学校、教师、学生、家长等参与教学评价,并灵活运用各种评价手段和各种有效的评价方法,既对学生的学习进行评价,也对教师的教学进行评价,充分发挥教学评价激励与发展的功能,保证高中新课程的实施和历史教学质量的提高,促进学生全面发展。

二、课程目标在课程目标上,《课程标准》强调要从单纯的注重知识的传授向引导学生学会学习、学会生存、学会做人转变,明确提出了知识与能力、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的三维目标。

1.知识与能力:(1)在义务教育的基础上,进一步认识历史发展进程中的重大历史问题,包括重要的历史人物、历史事件、历史现象和历史发展的基本脉络。

(2)在掌握基本历史知识的过程中,进一步提高阅读和通过多种途径获取历史信息的能力;通过对历史事实的分析、综合、比较、归纳、概括等认知活动,培养历史思维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2.过程与方法:(1)进一步认识历史学习的一般过程。

历史学习是一个从感知历史到不断积累历史知识,进而不断加深对历史和现实的理解过程;同时也是主动参与、学会学习的过程。

(2)掌握历史学习的基本方法。

学习历史唯物主义的基本观点和方法,努力做到论从史出、史论结合;注重探究学习,善于从不同的角度发现问题,积极探索解决问题的方法;养成独立思考的学习习惯,能对所学内容进行概括阐释、多元比较、换位考证;学会同他人,尤其是具有不同见解的人合作学习和交流。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通过历史学习,进一步了解中国国情,热爱和继承中华民族的优秀文化传统,弘扬和培育民族精神,激发对祖国历史与文化的自豪感,逐步形成对国家、民族的历史使命感和社会责任感,培养爱国主义情感,树立为祖国现代化建设、人类和平与进步事业作贡献的人生理想。

(2)加深对历史上以人为本、善待生命、关注人类命运的人文主义精神的理解。

培养健康的审美情趣,努力追求真善美的人生境界。

确立积极进取的人生态度,塑造健全的人格,培养坚强的意志和团结合作的精神,增强经受挫折、适应生存环境的能力。

进一步树立崇尚科学精神,坚定求真、求实和创新科学态度。

(3)认识人类社会发展的统一性和多样性,理解和尊重世界各地区、各国、各民族的文化传统,汲取人类创造的优秀文明成果,进一步形成开放的世界意识。

上述三维目标有两个方面的较大突破:一是首次把学习历史的过程与方法作为课程目标单独提出来,与其他两大目标并列,强调学生的学习过程和学习方式的重要性。

二是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突破了以往单纯政治教育的层面,强调了“人文主义”价值观,注重人文素养和科学精神的培养,把历史教育的社会教育功能与人的发展教育功能结合起来。

第二部分 课程结构与课程设置一、课程结构从宏观上认识历史课程在高中课程方案中的地位,明确高中历史新课程的结构,了解各学习模块的内容,以及各模块之间的联系,是进行有效教学的前提。

教育部《普通高中课程方案(实验)》规定了普通高中课程的基本结构,分为学习领域、科目、模块三个层次,以此为框架构建课程。

8个学习领域是:语言与文学、数学、人文与社会、科学、技术、艺术、体育与健康、综合实践活动,每一领域由课程价值相近学习领域 (8个) 科 目 (15—16个)模 块 (各科目不等)的若干科目组成。

思想政治、历史、地理科目的一部分同属于人文与社会领域。

高中历史课程由必修课和选修课构成,共设置了九个学习模块,其结构和基本内容列表如下: 高中历史必修课的三个学习模块,是保证课程目标达成的基础,是全体高中学生必须学习的基本内容。

三个学习模块共有25个古今贯通、中外关联的学习专题,分别反映了人类社会政治、经济与社会生活、思想文化及科学技术等领域的重要历史内容,每个模块教学时间为36学时。

按照《四川省实施教育部<普通高中课程方案(实验)>的课程安排指导意见(试行)》的规定,高一年级和高二年级上学期完成三个必修模块的学习,每学期学习一个模块,每周安排2课时。

教师也可根据情况,在教学中从不同角度对内容进行适当的整合。

高中历史选修课的六个学习模块,是供学生选择的学习内容,旨在进一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拓展学生的历史视野,促进学生学习模块必修历史(Ⅰ) 人类社会政治领域的发展进程历史(Ⅱ) 人类社会经济与社会生活领域的发展进程 历史(Ⅲ) 人类社会思想文化和科技领域的发展进程 选修选修1 历史上重大改革回眸 选修2 近代社会的民主思想与实践 选修3 20世纪的战争与和平 选修4 中外历史人物评说 选修5 探索历史的奥秘 选修6世界文化遗产荟萃个性化发展。

在教学过程中,可根据实际情况选择或增加相关学习内容。

选修课程每个模块教学时间均为36学时。

按照《四川省实施教育部<普通高中课程方案(实验)>的课程安排指导意见(试行)》的规定,学生可根据自己的兴趣,任选若干个模块,但人文方向的学生至少要选修《历史上重大改革回眸》《近代社会的民主思想与实践》两个模块。

选修模块的教学,人文方向的学生在高中二年级上期第二学段、高中二年级下期和高中三年级上期进行;理工方向的学生在高中二年级下期进行。

高中历史新课程实行学分制管理。

无论必修或选修,学生每学完一个模块并通过考核,可获得2学分。

三个必修模块共6学分,是全体高中生必须要达到的。

人文方向的学生还必须完成三个必选模块的学习,可获得6学分;理工方向的学生还必须完成一个必选模块的学习,可获得2学分。

二、课程设置学校应结合学校实际和学生不同发展方向开设历史课程,保质保量完成教学任务。

建议采取按学期与模块结合的开课方式。

必修模块从高一年级第一学期开始开设,用三个学期完成,共计6学分。

学生在修习必修课程的同时或之后都可以自主选修其他选修课程。

根据我省实际,把历史选修IA(必选模块)作为全省人文方向发展的学生的必选内容;选修IB(自选模块)是学校视条件开设的选修内容,其中,人文方向发展的学生至少选修除选修IA以外的其它模块中的任意1个模块。

理工方向发展的至少选修六个模块中的任意1个模块。

选修Ⅰ(包括选修IA和选修IB)中每个模块为36学时2学分;选修Ⅱ中每个模块也通常设计为36学时2学分。

高一上期完成历史必修Ⅰ的学习,每周2个学时,共计36个学时。

高一下期完成历史必修Ⅱ的学习,每周2个学时,共计36个学时。

高二上期,理工方向发展的学生完成历史必修Ⅲ的学习,每周2学时,共计36个学时;人文方向发展的学生第一学段完成历史必修Ⅲ的学习,第二学段完成历史选修IA中的选修1的学习,每周4学时,共计72个学时。

高二下期,理工方向发展的学生,至少完成选修IB中6个模块中的任意1个模块的学习,每周2个学时,共计36个学时;人文方向发展的学生,至少在选修IB中,选修3、4、5、6模块中的任意1个模块,每周2个学时,共计36个学时。

高三上期,人文方向发展的学生,在第一学段完成历史选修IA 中的选修2的学习,每周4个学时,共计36个学时。

在第二学段可以在选修IB中,选修除高二下期选修后剩余3个模块中任意1个模块,每周4个学时,共计36个学时。

高三下期,人文方向发展的学生,学校安排一定的选修课程,同时安排总复习。

四川省普通高中历史课程设置方案科目必修(6分)选修必修模块学分选修IA学分选修IB学分选修历史历史(错误!未找到引用源。

)历史(错误!未找222人文方向:选修1:历史上重大改革回眸选修2:近代社会的民主思想与实践每模块2学分选修1:历史上重大改革回眸选修2:近代社会的民主思想与实践选修3:20世纪的战争与和平选修4:中外历史人物评说选修5:探索历史的奥秘选修6:世界文化遗产荟萃每模块2学分根据当社会、济、科文化发的需要学生兴到引用源。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