设计中的人机关系教材:(江苏教育出版)普通高中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技术与设计1内容:设计中的人机关系章节:第二章技术世界中的设计第二节设计中的人机关系课时:第1课时作者:通用技术组(平安县第一高级中学)一、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目标(1)理解人机关系的含义。
(2)熟悉人机关系在设计中要实现的目标。
2. 过程与方法目标(1)在举例分析和讨论的过程中,学会从不同角度、不同层面对人机关系进行设计分析的方法。
(2)在人机关系分析的过程中,认识技术设计的着手点是满足人的需要,形成“以人为本”的设计理念。
3. 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目标(1)形成对技术设计的兴趣与热情。
(2)体会在产品设计中人性化、人文关怀的设计思想,形成关爱他人的积极情感。
(3)养成学生科学、严谨地对待技术设计的态度。
(4)形成“以人为本,为人服务”的技术价值观。
(3)认识技术设计的着手点,养成科学、严谨的态度。
二、教学重点理解人机关系的含义,形成“以人为本”的核心技术设计理念。
三、教学难点能分析具体事例中的人机关系。
四、教学方法探究法、讲授法、练习法、活动法、小组讨论法等。
五、设计思想1. 教材分析本节课是第二章“技术世界中的设计”第一节“技术与设计的关系”。
这节内容有两个方面要求:一是能理解什么是人机关系;二是能熟悉人机关系在设计中要实现的目标。
本节教学内容是全书的基础内容之一,和上一节“技术与设计的关系”都是围绕技术与设计的问题展开的,是技术的性质、技术设计的基本知识和思想方法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技术文化的组成部分,起到由技术的性质到技术设计的过渡作用,也是“技术是为了满足人的需要”这一思想的具体体现。
这里的人机关系不是专业的设计,它更多地反映了一种“以人为本”的设计理念,重在使学生能够在这种关系的视野中认识设计,为以后学生经历产品设计中的构思、评价、优化方案打下基础。
本节的重点应放在使学生树立“以人为本”的设计理念上。
2. 设计理念“设计中人机关系”讲述的是基础性知识,是后面内容的学习基础。
本节从人机关系的角度对日常生活事件和现场活动进行思考分析,帮助学生理解人机关系的知识点,树立“以人为本”的核心技术设计理念,提高学生的技术设计素养,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科学、严谨的态度。
本节主要采用情景回忆、案例分析、讨论、活动等方法,深入浅出地讲解教材内容,以师生互动、生生互动等方式落实教学目标。
3. 教学策略设计这节课通过图片创设学生日常生活中的活动事例,展开学生的回忆。
通过自己对所使用物品的喜好引起思考,通过分析感悟技术产品与使用者——人之间的关系,导入新课。
通过提出问题和分析问题完成对“人机关系”的理解,并使学生认识到不同的设计体现出的人机关系是不同的。
我们对物品的喜好主要取决“人机关系”好坏,明确人机关系中的主体是人,产品是为了满足人的需要而已。
通过对日常生活使用物品的经验归纳人机关系要实现的主要目标。
在此基础上,结合课本部分案例的具体分析和适当的活动设计,让学生进一步理解设计中隐含的人机关系。
然后回到学生归纳的“耐用”点上,点出了人机关系还有其它的目标,为教师小结提升做铺垫。
拓展延伸引发学生思考,加深学生形成“以人为本”的核心设计理念,并为下堂课做铺垫。
(1)创设情景。
(日常生活、学习图片)(2)提出问题,导入人机关系概念。
(3)展开人机关系内容学习。
(4)提出问题:在产品设计中,要关注人机关系的哪些方面呢?展开人机关系要实现的目标内容学习(5)分析“铁锹的作业效率”案例。
(6)体验活动:比一比,谁写得又快又好!(7)培土小工具改进案例分析。
(8)学生寻找、发现活动。
(9)教师小结,完善知识建构。
(10)拓展延伸:请从人机关系的角度分析杭州湾大桥的桥形设计。
4. 学情分析通过第一节的学习,学生理解了技术与设计的辩证关系,为本节的学习作了铺垫。
高中阶段学生在生活和学习中已经体会到了一些人机关系的具体内容,但对“人机关系”这一专业名词很陌生,需要教师善加引导。
如何设计活动,活跃思维,激发学生对技术设计的兴趣,培养学生的技术设计素养,帮助学生树立“以人为本”的设计理念,对今后的教学至关重要。
因此,可以有针对性地设置情景,列举学生身边熟悉的具体实例,从人机关系的角度对日常生活中的事例进行思考和剖析,在此基础上,使学生树立“以人为本”的设计理念,符合认知规律。
六、教学准备1. 教学资源的准备多媒体教学设备、普通教室、教学课件PPT等。
2. 教学课件的准备结合本节的教学设计,教学课件比较简洁,从人机关系的概念展开课件内容。
并通过图片案例让学生分析其中包含的人机关系要实现的目标内容,抓住关键知识点,重在突出重点。
七、教学过程1. 创设情景[图片]人使用各种物品。
教师:我们每天和身边的物品打交道,有的物品我们很喜欢,爱不释手;有的却不怎么喜欢,甚至被我们丢弃。
2.提出问题教师:请某某同学说说,你心爱的物品是什么?为什么喜欢?学生回答……教师:那你是否有不喜欢的物品呢?学生回答……(如果说没有,可以转问其他同学。
)教师:为什么不喜欢呢?教师:请同学们思考一下,在人和物品的关系中,谁是主体?学生回答:人是主体。
教师:为什么?学生回答:因为物是给使用,满足人的需要,为人服务的。
(可以启发学生)教师:对!同学们,当人使用物品时,物品就与人或(人的某些部位)产生了一种相互的关系,这种人或(人的某些部位)与物品的相互关系就称为人机关系。
这里的机,包括机器设备、工具、家具、车辆、劳保用品,也包括人使用的环境等。
(课件)3.案例分析教师:当我们使用椅子时,我们人体的某些部位与椅子不同部分之间构成了人机关系。
学生:尝试分析人坐在椅子上时,人的一些部位与椅子不同部分之间构成的人机关系。
(课件)手臂扶手背靠背臀座面腿座面、支撑脚支撑、底座人跟椅子之间构成了多方面的关系。
而人跟椅子之间人机关系的好坏,往往决定了我们是否喜欢使用这把椅子。
同学们对自己物品的喜好与否也是如此。
4.提出问题教师:在产品设计中,要关注人机关系的哪些方面呢?(课件)请同学们结合生活和学习经验用简洁的语言归纳一下:学生:使用方便、效率高、舒适、安全、耐用、有利于健康等(启发学生完成)(板书)教师:人机关系要实现的主要目标:高效、健康、舒适、安全(课件)(在板书上进行对应的下划线)高效(课件)教师:在设计中,应把人和机作为一个整体来考虑,合理或最优地分配人和机的功能,以促进二者的协调,提高人的工作效率。
(课件)注意人机一个整体,效率最高。
(板书:人机效率)还应考虑人机所在的环境中的一些因素,如温度、湿度、噪声、照明、振动污染和失重等也影响人的效率和行为。
5.案例分析教师:阅读课本P30案例分析“铁锹的作业效率”。
在以上案例中,改进了哪些具体的人机关系而使工人的工作效率大大提高?学生:装载量,形状,材料,规格,动作等等。
6.体验活动比一比,谁写得又快又好!请同学们推荐班上字写得最好的同学,上来认真书写同样一句话:我爱爸爸,我爱妈妈,我爱自己,我爱我家。
(一个同学带着大手套,一个同学带着小手套,一个同学不带手套。
)教师:为什么没有带手套的某某同学写得又快又好呢?学生:因为,粉笔和手的关系最好,体现出高的效率和质量。
健康(课件)教师:人机关系所追求的健康,是指人在长期使用产品过程中不会对健康造成不良的影响。
(课件)(板书:身体健康)请某某同学举例说明儿童玩具的哪些方面要符合健康要求。
学生回答。
教师:指出下列图片中设计不合理、有损人体健康的地方。
(图片)舒适(课件)教师:是指人在使用产品的过程中,人体处于自然的状态,操作或使用的姿势能够在人们自然、正常的肢体活动范围之内,从而使人不致过早地产生疲劳。
心理上的舒适感受也是人机关系应当考虑的目标。
如沙发的结构和宽大的尺寸使我们生理上感觉舒适,其材质、色彩搭配等还引起我们心里上的舒适感。
(图片)(板书:身心舒适)又如符合人体工学的键盘和鼠标。
(启发学生人手的自然姿势,分析它体现的人机关系设计理念。
(图片)安全(课件)教师:在长期操作和使用产品过程当中,对人体不会构成生理上的伤害。
如,楼梯的护栏,汽车的安全带、安全气囊等配制都是体现设计的安全目标的。
(图片)教师:注意安全目标的实现要考虑到人使用该物品时,不会使身体受到意外的伤害,安全性好。
请同学们思考:以“茶具”设计为例如何体现人机关系中“安全”目标?学生思考,交流:如塑料杯口很粗糙,有毛刺,喝水时就可能意外伤害到嘴巴,就存在安全隐患,即没有实现安全目标。
反之,实现了这个目标。
(板书:身体安全)7.案例分析教师:右边培土小工具的改进实现了人机关系的哪些目标?(课件)(修改课中的图片)学生分析:分别体现了舒适(增加木柄、塑料包裹)、健康(减轻腰部劳损)、高效(减少培土量,增加尾部三角形结构便于施力和悬挂)、安全(除去尖锐的边角)的目标。
8.发现活动请大家分别找出我们教室里能反映人机关系四个设计目标的物品(包括我们自己的物品),同桌可以轻轻讨论,然后一起分享我们的发现。
学生寻找,交流:桌子、椅子很光滑、教室的色彩搭配和协调等体现舒适目标;桌子等物品没有尖角和锋利的边槽体现安全目标;水笔、圆珠笔书写流利体现高效目标;水笔、圆珠笔、椅子材料符合国家标准、结构造型符合人体工学,体现健康目标。
10.建构完善同学们,刚才大家提到产品设计要耐用,这说明人机关系除了要实现高效、健康、舒适、安全四个目标之外,还有质量、经济、环保等其它目标。
通过本节学习,我们清楚地认识到,当我们在使用任何物品时,都会和物品产生人机关系。
作为一个设计者始终应该考虑如何实现良好的人机关系,把满足人的需要放在首位,始终应该践行“以人为本”的核心设计理念。
11.拓展延伸杭州湾跨海大桥的景观设计师们借助西湖苏堤的美学理念,兼顾杭州湾复杂的水文环境特点,结合行车时司机和乘客的心理因素,最终确定“长桥卧波”为杭州湾大桥的最终桥型。
大桥在海面上有4个转折点,从空中鸟瞰,平面上呈“S”形蜿蜒跨越杭州湾,线形优美,生动活泼。
请从人机关系的角度分析划线部分的内容。
——下堂课交流(课件)八、教学反思本课通过再现日常生活的情景导入新课,案例分析活动安排较多,注重激发学生对技术的兴趣与热情。
通过案例分析呈现的难点也不多,通过师生、生生交流、启发也能顺利突破。
最后对学生的归纳做了很好的回应,并点出了人机关系其实还有其它的目标,为教师小结提升做好了铺垫,并完善了本节的知识建构。
拓展延伸进一步引发学生思考,加深了学生对“以人为本”的核心设计理念,较好地达到了教学目标的预设要求。
但在实际授课过程中应注意这样几点:1. 注意创设师生平等、宽松的教学氛围。
2. 本节设计注重启发、思考、探究和归纳,学生活动、生生、师生交流互动较多,课堂比较活跃,教学要把握好尺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