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生活中发现艺术
信息科学与工程学院通信工程0902班贾启蒙20090820206 从遥远的北方来到湖南求学,湖南人那特有的强调给我留下了很深的印象。
军训的时候第一次听到《刘海砍樵》,第一次听到“胡大姐你是我的妻罗,刘海哥你是我的夫哇”感到新奇有趣,第一次知道了“花鼓戏”。
那个时候《刘海砍樵》就等于花鼓戏,一提到花鼓戏脑海中就响起“胡大姐你是我的妻罗”。
然而,在听过《艺术与人生》课程的钟宜淳老师讲课之后,我才知道花鼓戏不仅仅有《刘海砍樵》,还有《补锅》;花鼓戏里不仅有刘海,还有刘大娘,还有恶婆婆;花鼓戏也有生旦净丑诸行。
麻雀虽小五脏俱全。
为了进一步了解湖南花鼓戏,我上网查阅了相关资料。
花鼓戏源出于民歌,逐渐发展成为一旦一丑演唱的花鼓戏初级形式。
最迟在清嘉庆年间已经形成。
清同治元年(1862)湖南花鼓戏不但已发展成“三小”(小旦、小丑、小生)戏,而且演出形式也具有一定规模。
从声腔和剧目看,初期以民间小调和牌子曲演唱边歌边舞的生活小戏,如《打鸟》、《盘花》、《送表妹》、《看相》等。
后来,“打锣腔”与“川调”传入,才逐渐出现故事性强的民间传说题材剧目。
打锣腔主要剧目有《清风亭》、《芦林会》、《八百里洞庭》、《雪梅教子》等,川调主要剧目有《刘海戏蟾》、《鞭打芦花》、《张光达上寿》、《赶子上路》等。
这样,便形成了艺术上比较完整的地方剧种了。
早期的花鼓戏,只有半职业性班社在农村作季节性演出,农忙务农,农闲从艺。
光绪以来,这种班社发展较快,仅宁乡、衡阳两县就有几十副“行箱”,艺人近200人。
训练演员采取随班跟师方式,也有收徒传艺的,称“教场”或“教馆”,每场数十天,教三、四出戏。
过去,由于花鼓戏经常遭受歧视和禁演,各地花鼓戏班都曾兼演当地流行的大戏剧目以作掩护,这种戏班称“半台班”或“半戏半调”、“阴阳班子”。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各地分别成立专业剧团,进入城市剧场公演。
据1981年统计,全省有花鼓戏剧团54个,并成立了湖南省花鼓戏剧院。
1957年,湖南省艺术学院成立,设有花鼓戏专科。
湖南花鼓戏以反映民间生活为主,多以生产劳动、男女爱情或家庭矛盾为题材,表演艺术朴实、明快、活泼,语言生动,乡土气息浓厚。
1949年后,花鼓戏艺术有较大发展,不但整理了如《刘海砍樵》、《打鸟》等传统戏,而且创作了
《双送粮》、《姑嫂忙》、《三里湾》等不少现代戏。
《打铜锣》、《补锅》、《送货路上》、《野鸭洲》等已摄制成影片。
解放后,在党的文艺方针指引下,湖南花鼓戏在老艺人和新文艺工作者共同努力下,挖掘、整理和改编了许多传统剧目,其中在全国影响较大的有《刘海砍樵》、《刘海戏金蟾》等。
在了解了花鼓戏相关常识后,我想到了钟宜淳老师。
钟老师成功塑造了100多个角色,退休后仍在演小品,搞辅导,当评委,一直活跃在舞台以及电视荧屏上。
她戏路宽,尤以演喜剧见长,表演生动,富于情味,唱腔台词清晰入耳,音色明亮,韵味足。
她能编、能导、能演,是艺术上比较全面的多面手。
然而,钟老师并不是天生就是艺术家。
台上的笑容不知经过了多少次哭泣才能展露的如此生动,台上精彩的表演又不知凝聚了多少汗水与泪水才能博得满堂喝彩。
台上一分钟,台下十年功。
在钟老师的讲解中不难看出,戏中的举手投足都来源于她的眼中。
即便是一个简单的坐下的动作也因为角色年龄的不同而有不一样的表现形式。
这都因为钟老师对生活的观察细致入微。
而只有真正热爱生活的人才能从生活中的点滴小事发现大学问。
钟老师脸上的皱纹与其说是岁月的痕迹,我更愿意相信是钟老师经历过种种磨难与挫折后,依旧不改笑颜。
如今,退休后的钟宜淳仍忙得不亦乐乎,越活越精神。
2008年春节,钟老师不小心摔倒了,腰椎摔骨折了,医生说手术后要很长一段时间才能恢复,但她坚信自己能站起来,并恢复如初。
她在病房里练习走路,20多个难眠的日子熬过去了,钟老师战胜了病痛站了起来!康复出院后,她写了一首打油诗:“百个日夜终度过,轻装漫步下楼来。
冰消雪化寒气散,满院翠绿吐清香。
喜看阳光多灿烂,笑语柔声问安康。
理发小店旧时样,洗染梳剪换新装。
背时厄运快滚蛋,幸福美满度时光。
”买了电脑后,钟宜淳老师在很短的时间里便掌握了五笔字型,还学会了上网看新闻、写日记、QQ聊天、发电子邮件。
为了出国探亲时便于购物、与老外交流,钟老师开始学习英语。
1983年,去美国访问演出时,钟宜淳随身带了一本英汉字典,靠翻字典搞清楚了一条条街道和一处处商店的名字。
2005年去美国探望女儿时,她已经可以独自上街购物,甚至还能和老外进行简单的对话了。
82岁的高龄不能阻挡钟老师活到老学到老的决心,退休在家也没有消减钟老师对花鼓戏事业的奉献。
钟老师对于愿意来学习花鼓戏的戏迷向来来
者不拒,即使退休也注意培养新一代演员。
岁月在钟老师的脸上留下了皱纹,却丝毫没有消磨这位深受观众喜爱的老艺术家那金子般的纯真!
钟老师对生活的热爱引起了我的思考。
是什么让钟老师在经过多年磨难后笑颜依旧?艺术源于生活,而高于生活。
所谓源于,艺术是生活的提炼,艺术家从生活中提取有价值的内容,将其浓缩成作品呈现;所谓高于,艺术是修饰以后的生活,现实固有种种无奈难以改变,而艺术是精神的自由空间,艺术家在创作时以理想化的假象覆盖令人不满的现实,将个人憧憬呈现于作品,以寻求一种精神信仰的寄托,以实现压抑的释放窗口。
我们可以这么猜测,钟老师在花鼓戏中找到了一个突破口,在戏中钟老师寻找精神信仰的寄托,并在观察生活中更加的热爱生活,从而为戏曲找到更多的素材。
这样编出的花鼓戏更贴近生活,富有浓郁的生活气息。
艺术绝不能与生活脱节,否则艺术失去生命的养分与光华:而生活就像水源,永远是艺术可参照、借鉴和推陈出新的动力与灵感的来源。
我们正是因为有艺术的存在,才有了精神世界,思想变得愈加文明、充实,而艺术的审美观念,在推进着社会向更高的文明层次发展。
艺术与生活的连接,可以丰富我们的艺术体验和艺术感受,提高艺术感知能力,并学会用艺术的眼光观察生活,享受生活,用艺术的方式表现生活、美化生活,提高生活质量。
雕塑大师罗丹说过,“生活中不是缺少美,而是缺少发现美的眼睛”。
艺术无处不在。
在现实生活中我们要善于发现艺术、创造艺术,从而发觉美的特质,学会用双眼寻找美的特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