神人同形同性说:所谓“同形”就是神和我们一样,有着人的形态和肉体。
所谓“同性”指的是希腊神话中神与人之间没有明确的界限。
希腊神话中的神是高度人格化的神,他们具备人类的思想感情他们的性格也十分鲜明。
在希腊神话中神和人一样,有爱,有恨,七情六欲样样具备。
艺术价值:1)两部史诗规模宏大,结构布局却完整巧妙:《伊利昂纪》写十年战争,但选取最后一年的五十一天来加以集中描写;《奥德修纪》写十年漂流,但把十年历险压缩在最后的四十天里,大量事件通过追述手法加以表现。
2)擅长人物性格的刻画。
阿伽门农刚愎自用,阿喀琉斯英勇善战,奥德修斯足智多谋等等,而且,他们的性格是立体多元化的。
比如奥德修斯还有意志顽强、英勇不屈的特点,阿喀琉斯任性、残忍,倨傲。
3 )史诗诗句流畅,自然优美。
比喻生动形象,借动植物喻人,后人赞誉“荷马式比喻。
”荷马式比喻:荷马史诗中的诗句流畅、自然、优美、比喻生动形象,常借用自然界中的动植物来喻人,类似这种根据生活中的直接观察,取之于自然现象的比喻,被后人赞誉为“荷马式的比喻”。
《神曲》二重性。
(为什么但丁是中世纪最后一位诗人,是新世纪第一为诗人?)恩格斯的这个评述,既指出但丁本人所持思想的矛盾性,集中体现了希腊理性文明和基督教宗教思想对但丁本人的双重影响,同时也指出了《神曲》的二重性涵义。
1)首先表现在如何看待祖国的前途命运。
一方面但丁认识到统一意大利是拯救祖国的唯一途径,另一方面他所设想的统一方式却是空想的、错误的,把希望寄托在好皇帝和人们的道德完善上。
2)其次表现在对待宗教的二重态度上:歌颂上帝与批判教会。
但丁本人是虔诚的天主教徒,始终信仰宗教。
他在《神曲》中满腔热忱地歌颂上帝,把圣徒安排在天堂;但另一方面却对现实中的教会罪恶做了全面的揭发与批判。
全书对教会的直接批判有20余处。
但丁对教会的批判,使他成为宗教改革的先驱。
3)第三、表现在对待现世人生的态度。
一方面歌颂禁欲主义的伦理道德观念,另一方面又肯定现世人生,崇尚知识,赞美人性,表现了人文主义的思想意识。
4)第四、表现在艺术手法的运用上。
一方面采用中世纪文学的创作手法,如梦幻形式、象征手法、神秘主义描写;另一方面又显示出近代文学的创作特点,如写实手法、心理描写、运用意大利语写作,促进了意大利民族语言和民族意识的形成和发展。
凡此种种,都表现出《神曲》的二重性,既有中世纪的一面,又有新时代的一面。
人物形象:堂吉诃德1)滑稽与崇高、喜剧性与悲剧性的矛盾统一在欧洲所有的一切著名的文学作品中,把严肃和滑稽、悲剧性与喜剧性、生活中的琐屑和庸俗与伟大和美丽如此水乳交融……这样的范例仅见于塞万提斯的《堂吉诃德》。
———别林斯基滑稽的喜剧性(外在的滑稽) 受骑士小说毒害,耽于幻想,行动荒唐,笑料百出崇高的悲剧性(内在的崇高) 代表着高度的道德原则、无畏的精神、英雄的行为、对正义的坚信以及对爱情的忠贞等等。
为坚持真理可以不惜性命“永远前进的形象”(别林斯基)2)痴迷的幻想家和清醒的智者的矛盾组合“心灵与现实的脱节”学识渊博、谈吐不凡向往黄金时代反对自由与奴役清廉公正爱民的政治理想——人文主义思想不涉及骑士道时,他是一个具有渊博的学识,为理想而奋斗的战士,对社会的批评,对战争、法律道德、文学艺术的看法都具有远见卓识。
他身上闪耀着人文主义的理想之光。
堂吉诃德是世界文学史上最具有矛盾性和复杂性的人物形象之一。
他身上既有明显的喜剧性特征,又有鲜明的悲剧性色彩。
他性格中的矛盾是正处于新旧交替时代西班牙社会矛盾的反映。
阐释一:从文艺复兴、新古典主义、到浪漫主义的追求1)书斋生活、知识悲剧;对中世纪宗教神学、蒙昧主义的否定。
2)爱情生活、爱情悲剧格蕾琴对文艺复兴时期那种过分追求官能享受和个人主义泛滥的否定。
3)从政生活、政治悲剧;对古典主义时期依靠王权的否定。
4)追求古典艺术、艺术悲剧;海伦(古典美)欧福里翁(拜伦),预示着浪漫主义的虚幻。
5)创立事业,事业的悲剧阐释二:浮士德的主题天使:凡自强不息者,终将得到拯救。
冯至:《浮士德》的主题是什么呢?天行健,君子以自强不息。
浮士德精神:永不满足,不断进取,自强不息。
“每天每日去开拓生活和自由,然后才能作自由和生活的享受”。
阐释三:浮士德的个人形象①探索者的形象,积极进取精神。
欧洲资产阶级上升时期,一些渴望摆脱蒙昧、获取真知而勇往直前的优秀知识分子的写照。
②普通人类的代表,具有鲜明的两重性:一方面受生命本能情欲的驱使,常常沉迷于现实的诱惑;另一方面,他又一次次勇敢地超越了自我,不断走向新生活。
这种“灵”与“肉”、“善”与“恶”的矛盾,体现了歌德唯物主义辩证法的思想,也展示了人类自身的复杂性,以及人类探求真理的艰巨性。
③浮士德每前进一步,都要克服这种“灵”与“肉”、“善”与“恶”的矛盾,这就是著名的“浮士德难题”——怎样使个人欲望的自由发展,同社会道德原则协调一致。
④浮士德的形象体现了启蒙时代不断克服内在矛盾,改变社会现实,追求永无止境的时代精神。
阐释四:浮士德难题浮士德难题:怎样使个人欲望的自由发展同社会和个人道德所必需的控制和约束协调一致起来——怎样谋取个人幸福而不出卖个人的灵魂。
从哲学上讲,就是康德所探讨的自然欲求与道德律令之间的矛盾。
这种两难境地,预示着探索的结局可能是一无所获。
阐释五:梅菲斯特的形象①浮士德的对立面。
他是生活中玩世不恭的虚无主义者典型,“恶”的代表。
②但是,梅菲斯特主观作恶,客观造善。
对于浮士德探索人生的过程,他客观上起着推动的作用:他把浮士德引入尘世,主观目的是要诱惑浮士德堕落,实际上却帮助他摆脱了阴暗的书斋,投身于社会实践;他多次诱惑浮士德作恶,客观上却使浮士德从错误和挫折中猛醒。
③此外,他以冷静的头脑和独特的视角鞭挞社会的邪恶和人的弱点,激发人们更加努力。
④同浮士德形象一样,梅菲斯特身上也体验体现了作者的辩证法思想。
恶的力量,能成为激励人们前进的动力。
人类正是在矛盾斗争中不断进取的。
“湖畔派”三诗人:英国最早出现的浪漫主义作家是“湖畔派”三诗人:华兹华斯、柯勒律治(Coleridge)、骚塞(Southey)。
他们远离城市隐居湖区,都喜欢歌颂大自然,描写宗法制农村生活,以此来抵制资本主义的城市文明。
其中,以华兹华斯成就最高。
他与柯勒律治合写的《抒情歌谣集》开创了以表现人物内心世界为主的现代诗风。
《抒情歌谣集•序》被称为英国浪漫主义划时代的宣言“拜伦式英雄”拜伦在其代表作《恰尔德▪哈罗尔德游记》以及在《东方叙事诗》和《曼弗雷德》等作品中向塑造的一类英雄形象。
他们一方面表现为才识出众,意志坚强,与罪恶社会势不两立,敢于和封建强权社会进行不屈不挠的斗争,具有强烈的叛逆精神。
另一方面则表现为高傲、孤独,脱离群众,个人奋斗,看不到前途,悲愤忧郁。
失望忧郁的情绪和纯粹个人式的反抗性格概括了当时资产阶级知识分子既不满现实又找不到出路的典型特征。
《巴黎圣母院》之艺术特色(结合《巴黎圣母院》谈谈雨果的美学原则)雨果在《<克伦威尔>序言》中阐明过艺术作品中的美丑对照原则:“丑就在美的旁边,畸形靠近着优美,粗俗藏在崇高的背后,恶与善并存,黑暗与光明相共。
”这种对照原则在《巴黎圣母院》中运用最为广泛。
①场面对比:两个王朝、两个国王、两个审判法庭的对照,一个洋溢着平民的善良、友爱,另一个充斥着残暴、昏庸、伪善。
②人物多层次对比:人物自身的对比,加西莫多外貌的丑陋和心灵的美好;法比斯外表的潇洒和内心的丑恶;克洛德外表的道貌岸然和内心的邪恶。
人物之间的对比,爱丝梅哈达与法比斯,法比斯与加西莫多,加西莫多与克洛德。
结合《悲惨世界》,探讨雨果的人道主义思想《悲惨世界》全面反映了19世纪前半期法国的社会政治生活,也充分体现了作者的资产阶级人道主义思想。
首先,从人道主义出发,满怀同情地描绘了下层人民的痛苦命运,猛烈抨击了资产阶级法律的荒谬、虚伪、与人民为敌的本质。
其次,宣扬了仁慈博爱精神和道德感化论,这是其人道主义思想的核心。
最后,突破人道主义的局限,肯定了革命的暴力,支持人民起义的正义斗争,热情歌颂了共和主义者和革命人民的英雄主义行为。
雨果最后的人道主义总结:“在绝对正确的革命之上还有一个绝对正确的人道主义”。
现实主义文学的特征1 )思想特征:A 现实主义把文学作为分析与研究社会的手段,为人们提供了特定时代丰富多彩的社会历史画面。
法国的巴尔扎克在《人间喜剧》序言中就表示要写一部“许多历史家们所遗忘了的历史,即人情风俗的历史”。
“法国社会将会是一个历史家,我只是做它的秘书。
”他的96部《人间喜剧》写出了十九世纪前期的整个法国社会的历史,是一部法国断代史。
狄更斯:再现英国的“艰难时世”B 现实主义以人道主义思想为武器,深刻地揭露与批判社会的黑暗,同情下层人民的苦难,提倡社会改良。
C 作家普遍关心社会文明发展过程中人的生存处境问题,表现出作家对人的命运与前途的深切关怀。
2 )艺术特征:A 追求艺术的真实模式,强调客观真实地反映生活。
(细节的真实)司汤达提出“文艺应像一面镜子”,福楼拜主张“取消私人性格主义”,左拉认为文学要具有“科学真理的精确性”。
契诃夫说:“按生活的本来面目描写生活,它的任务是无条件的、直率的真实”。
左拉说:“我坚持降低想象力的地位,因为我因此看到了现代小说的基本特点。
”“作家整个努力方向是,以现实铲除想象”。
B 重视人与社会环境的关系的描写,塑造典型环境中的典型性格。
巴尔扎克说:“不仅仅是人物,就是生活上的主要事件,也要用典型表达出来。
”(《人间喜剧》前言)托尔斯泰总是让作品中的人物根据自己的逻辑在一定环境中行动。
他说:“人物自己按照他们的性格做着所要做的事情,也就是说由于人物的性格及境遇而引导出来的结局是从其本身来的。
”C 具有内倾性和外倾性两种倾向D 以叙事文学为主,小说创作特别是长篇小说走向了成熟与繁荣。
(小说的发展:中世纪骑士传奇——《十日谈》短篇小说—流浪汉小说、书信体小说、哲理小说、浪漫主义小说、历史小说、通俗小说、田园小说。
)于连的个人奋斗史:1 )于连的阶级地位和所受的教育,决定了他的英雄主义热情和虚荣心。
(出生地位低下,受启蒙思想的影响,崇拜拿破仑,希望自己能建功立业,拿破仑死后希望破灭;他投靠了教会,于连以虚伪为武器、以反抗和投协为手段,开始了个人奋斗式的道路。
)2 )于连的性格是矛盾的。
一个自尊、勇敢、真诚而又自卑、怯懦、虚伪的矛盾统一体。
他受压后就反抗,当个人名利得到满足后就妥协、投降。
(在德•瑞拉市长家做家庭教师,具有平民意识的他应聘的条件是和主人桌吃饭,显示出反抗的精神。
在贝尚神学院:为了出人头地,于连在险恶的环境中把对教会的仇恨埋在心底。
不信教却是神学院最虔诚的教徒,又是彼拉院长的宠儿。
在这里具有对抗意识的青年逐渐成了一个和教会同流合污的野心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