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外国文学史期末考试小结(欧美卷下)

外国文学史期末考试小结(欧美卷下)

外国文学史(欧美卷下)一、名词解释:1、威塞克斯小说:19世纪英国作家哈代现实主义创作的最高成就是一类被他称作“性格与环境”的小说,因为这些小说都以英国西南部威塞克斯广大的农村地区为背景,所以又称之为“威塞克斯小说”;这类作品的主题一般表现的均是人与社会、性格和环境的对立,特别是通过爱情、婚姻问题的描写,表现个人对抗社会陈规、宗教法律、道德风俗以及神秘力量的悲剧性冲突;代表作品有《德伯家的苔丝》、《无名的裘德》等。

2、社会问题剧:1868—1891年,挪威剧作家易卜生用散文写了9部以社会和家庭问题为内容的现实主义戏剧;这些剧本分两类:一类处理社会政治问题,如《青年同盟》、《社会支柱》等;一类处理婚姻家庭问题,如《玩偶之家》等;这些作品大胆揭露资产阶级道德的堕落、婚姻的不合理、家庭生活的虚伪、思想的庸俗偏狭及资产阶级民主政治的破产;“社会问题剧”以其丰富的社会内容和高度的艺术技巧震动了西方舞台,引起一场戏剧革命。

它主要有两种表现手法:(1)追溯法。

在戏剧开幕之前,矛盾已经发展了一个相当长的时间,已经接近总爆发的时刻。

作者通过追溯的办法把矛盾的原因交代出来。

使剧本结构十分集中、紧凑和精炼。

(2)讨论的手法。

剧情的发展过程,也是讨论展开的过程。

3、托尔斯泰主义:在托尔斯泰的思想中,除了对现实的无情批判以外,还热切鼓吹悔罪、拯救灵魂、禁欲主义、“勿以暴力抗恶”、“道德自我完善”等观点,宣扬一种属于托尔斯泰自己的宗教“博爱”思想,人们称之为“托尔斯泰主义”。

托尔斯泰主义包括:道德的自我完善,不以暴力抗恶,博爱。

但是,其基本面是空想的,与时代脱节的,它是俄国宗法制农民政治上不成熟的表现。

4、心灵辩证法:托尔斯泰善于通过描写心理变化的过程展示人物的思想性格的演变;他最感兴趣的是这种心理过程本身,是这种过程的形态和规律。

它能描述出一些感情和心理怎样转变成另外一些感情和心理,展示心理流动形态的多样性与内在联系。

这就是车尔尼雪夫斯基评价托尔斯泰心理描写技巧时所说的心灵辩证法。

5、批判现实主义:是19世纪30年代在法国出现,后在19世纪中后期和20世纪初期的欧美有极大影响的一种文学思潮。

它突出特点就是真实和广阔地反映社会生活,深刻地揭示现实矛盾和批判社会罪恶;同情社会下层的小人物,反映他们的悲剧命运和内心痛苦;塑造典型环境中的典型人物,并注意细节的真实。

斯丹达尔率先提出现实主义的文学纲领,后经巴尔扎克及俄国的别林斯基的进一步发展,形成理论支柱。

批判现实主义以长篇小说为最,代表人物如巴尔扎克、托尔斯泰、易卜生等。

6、象征主义:西方现代文学中产生最早、影响最大的文学派别。

前期象征主义形成于19世纪下半期,代表作品为法国作家波德莱尔的《恶之花》。

后期象征主义兴起于本世纪20年代,•代表有艾略特的《荒原》、比利时梅特林克的《青鸟》等。

•象征主义这一称谓是法国诗人莫雷亚斯于1886年提出来的。

•它重视借助外在具体事物表达微妙的内心感受,注重联想、暗示,讲究诗歌的神秘性、音乐性以及“交感”手法。

•用物象表现作者抽象的意念和思想感情,具有浓厚的神秘主义色彩。

代表人物有兰波、魏尔伦、马拉美。

7、唯美主义:唯美主义是19世纪中后期在法、英等国流行的一个文学流派和文艺思潮。

最初产生于绘画领域,后来扩展到诗歌、小说、戏剧领域。

唯美主义作家反对浪漫主义的情绪外露诗风,也不满现实主义的真实化倾向。

反对艺术为人生服务,明确主张“为艺术而艺术”,走进艺术的“象牙之塔” 。

提倡超越现实.游离人生的纯粹美,•追求艺术技巧和形式美,认为不是艺术反映生活而是生活摹仿艺术。

否定文艺的道德意义和教育作用,认为艺术不应反映生活,无需顾及道德。

但它却又是对西方艺术庸俗化的反抗,它强调艺术形式的完美,扩大了艺术表现的能力和范围。

唯美主义的作品讲究辞藻、韵律,重视静物的描绘,形式较为精致。

代表作家主要有:英国的王尔德、法国的戈蒂耶等。

8、荒诞派戏剧:荒诞派戏剧出现于50年代法国文坛,后波及欧美各国,是二战后影响最大的现代主义戏剧流派。

它在思想上受存在主义哲学影响,认为既然现实生活内容是荒诞的,那么其表现形式也应该是荒诞的。

面对严酷的社会现实,人物虽有反抗,但方式消极。

荒诞派戏剧强调表现抽象的主观感受,喜欢采用漫画式的夸张和比喻,情节没有连贯性,人物缺乏鲜明个性,常用东拉西扯的对话表现人的孤独。

剧作还根据舞台特点,借助各种怪诞、不合逻辑的灯光和场景,使得整个舞台成为荒诞世界的象征性场景。

代表作家有:法国的贝克特和尤奈斯库、英国的品特、美国的阿尔比等。

代表作品有《等待戈多》、《秃头歌女》、《椅子》、《阳台》、《屏风》等。

9、黑色幽默:20世纪60年代流行美国的一个文学流派。

因1965•年美国作家弗里德曼辑印小说片断集《黑色幽默》而得名,深受存在主义哲学的影响。

所谓“黑色幽默”,实际上就是用喜剧的形式表现悲剧的内容。

长于用夸张、反讽的手法揭示社会和人生荒诞乖谬的本质,故意用轻松调侃的态度面对悲剧性的事件,因它在价值取向和审美意趣类同于荒诞戏剧。

黑色幽默小说中出现的是反英雄的人物、反小说的叙事方式,整体上具有寓言性。

代表作家有:冯内古特、海勒、巴思和品钦等。

代表作品有《第二十二条军规》,其规定,只有疯子才能获准免于飞行,但必须由本人提出申请,但你一旦提出申请,恰好证明了你是一个正常人,还是在劫难逃···“第二十二条军规本身是一种“高度的抽象和集中,象征着冥冥中统治世界的神秘力量,变化无常,令人莫测高深”。

它的本质就在于是一个放之四海而皆准的圈套,是一个永远无法摆脱的困境,让人陷入悖论式的进退维谷的局面。

10、自然主义:19世纪60年代产生于法国并流行于欧洲,自然主义的哲学基础是孔德的实证主义,泰纳首先把它应用到文学上。

自然主义文学的理论创始人左拉在《实验小说》和《自然主义小说家》等著作中提出一整套创作原则:强调文学创作的科学性,否定典型化原则;主张超越政治和道德,以遗传学和生理学原理去解释人的行为与社会现象;要求作家对社会进行冷静客观的、照相实录式的描写。

严格按照这种原则创作的作品往往缺乏提炼、思想、想象和情感。

比较典型的体现自然主义风格的作品是龚古尔兄弟合写的《翟米尼·拉赛德》等小说。

左拉虽提倡自然主义,但在实际创作中仍接近现实主义。

11、迷惘的一代:“迷惘的一代”是指第一次世界大战后崛起的一代美国青年作家,并非一个文学实体,既无组织又无纲领。

这些旅居欧洲的作家大多参加过战争或接受过军训,战争的残酷使他们震惊,战后的商业化大潮和保守主义盛行使他们失望,悲愤焦虑之余看不到人生出路,于是纷纷著文反对战争,抨击时弊,悲叹命运,流露出幻灭后的虚无颓废情调。

美国女作家斯坦因曾对海明威说“你们全是迷惘的一代”,后者将此语印于小说《太阳照常升起》的扉页,由此得名。

这派小说家中的知名者除了海明威,还有菲兹杰拉德和托马斯•沃尔夫等。

12、冰山原则:海明威在他的作品《午后之死》中第一次提出了文学创作的“冰山”原则。

他说:“冰山运动之雄伟壮观,是因为它只有八分之一在水面上。

”所谓“冰山”原则,就是用简洁的文字塑造出鲜明的形象,并把作者自己的感受和思想藏在形象中,使之情感充沛却含而不露。

让读者通过对鲜明形象的感受去发掘作品的思想意义。

简洁的文字,鲜明的形象,丰富的情感和深刻的思想是构成“冰山原则”的四大要素,从而也成为海明威的基本创作风格。

13、硬汉形象:海明威作品中出现的一系列人物形象。

这些人物有拳击师、斗牛士、猎人、渔人等,他们都具有一种百折不挠、坚强不屈的性格,面对暴力和死亡,面对不可改变的命运,都表现出一种从容、镇定的意志力,保持了人的尊严和勇气。

桑提亚哥的名言“人可以被毁灭,但不能被打败”,即是这种“硬汉”形象的精神境界。

14、解冻文学:20世纪中期出现在苏联文坛的一股文学思潮,因爱伦堡的中篇小说《解冻》得名。

当时,苏联文艺界有感于文学创作中的“无冲突论”、公式化、概念化和漠视人性的倾向,开始倡导人道主义和描写真实,主张使每一个人都能重新焕发人性光辉,建立正常的人与人之间的关系,揭示现实生活中的矛盾。

先后出现了肖洛霍夫的《人的命运》、爱伦堡的《解冻》等作品,对苏联当代文学产生了深刻影响。

“解冻文学”从50年代兴起,至60年代逐渐平息。

15、意识流小说:意识流小说是20世纪初兴起,20-30年代流行于西方的一种文学流派。

意识流小说的特征是:不注意外部环境的描写和人物行动表现和情节的连贯与完整,而致力于表现人物意识的流动状态;打破传统小说按情节发生次序或逻辑联系而形成的直线发展的结构,不受时空或逻辑制约,时空跳跃、多变;多用自由联想、内心独白、象征和暗示等表现手法。

这些手法已被现代小说广为采用。

普鲁斯特是意识流小说的奠基人。

代表作家还有:英国的沃尔夫、爱尔兰的乔伊斯、美国的福克纳等。

16、表现主义:表现主义是20世纪初兴起于德国的一种文艺思潮,后来传播到世界各国。

表现主义一词由绘画界引入文学界,强调“艺术是表现,不是再现”。

表现主义作家反对模仿外在世界,主张表现内在主观现实,表现所谓抽象的本质。

表现主义作品中的人物形象常常是抽象的概念,作品中的“情节”往往是几种思想概念的冲突,这种做法扩大了作品的思想容量,但也损害了作品的形象的明晰性。

代表作家有奥地利的卡夫卡等。

17、卡夫卡式:20世纪表现主义作家卡夫卡创造的艺术世界,人们称为“卡夫卡式”。

“卡夫卡式”涵盖思想内容与艺术形式两个方面,是内容与形式的有机统一。

在思想上,卡夫卡接受了存在主义学说,反映了世纪情绪,表现了人的孤独与恐惧,表现了荒诞世界和异化主题。

“卡夫卡式”的艺术特色具体表现有:荒诞框架下的细节真实;怪诞;象征;自传色彩。

18、存在主义文学:存在主义文学兴起30年的法国,流行于20世纪中期的欧美各国。

存在主义文学是存在主义哲学在文学上的反映。

法国作家萨特是其创始人,他的理论著作《存在与虚无》提出著名的“存在先于本质”的观点,从而建立了这一哲学体系。

存在主义否定客观事物独立存在,强调人的价值高于一切,主张“重在行动”、“自由选择”和“积极进取”。

但是,存在主义文学大多描写世界的荒谬和现实的肮脏,表现荒诞世界中孤独的人的失望和不幸,基调悲观。

艺术上,存在主义文学力求寓哲理于作品,强调叙述的客观冷漠。

存在主义文学主要是小说和戏剧。

代表作家有萨特、加缪和彼伏瓦等。

19、魔幻现实主义:魔幻现实主义产生于30-40年代的拉美,60年代以后成为拉美文学主潮。

它的特点是把现实与神话、真情与梦幻巧妙结合,给现实披上光怪陆离的外衣,使现实具有浓郁的魔幻色彩。

魔幻现实主义作家从古代印第安文学、神话和民间传说中吸收了奇幻、怪诞的成分,创造出似真似幻的境界,以这种表现手法来更真实地反映现代化大都市与刀耕火种并存的拉美现实。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