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大义灭亲dà yì miè qīn【解释】:大义:正义,正道;亲:亲属。
为了维护正义,对犯罪的亲属不循私情,使受到应得的惩罚。
【出自】:《左传·隐公四年》:“大义灭亲,其是之谓乎。
”【示例】:这是一条汉子,~,死活只有一个党。
◎丁玲《太阳照在桑干河上》二四【近义词】:大公无私、不徇私情、六亲不认【反义词】:徇情枉法、徇私舞弊【语法】:联合式;作谓语、宾语、定语;含褒义2、唇亡齿寒chún wáng chǐ hán【解释】:嘴唇没有了,牙齿就会感到寒冷。
比喻利害密要相关。
【出自】:《左传·哀公八年》:“夫鲁,齐晋之唇,唇亡齿寒,君所知也。
”【示例】:这两家公司有着多种业务关系,正所谓是~。
【近义词】:唇齿相依、息息相关【反义词】:隔岸观火、素昧平生【语法】:紧缩式;作谓语、定语;形容国家、人际之间的关系3、言归于好yán guī yú hǎo【解释】:言:句首助词,无义。
指彼此重新和好。
【出自】:《左传·僖公九年》:“凡我同盟之人,既盟之后,言归于好。
”【示例】:奉教撤兵,~。
◎明·冯梦龙《东周列国志》第五回4、退避三舍tuì bì sān shè【解释】:舍:古时行军计程以三十里为一舍。
主动退让九十里。
比喻退让和回避,避免冲突。
【出自】:《左传·僖公二十三年》:“晋楚治兵,遇于中原,其辟君三舍。
”【示例】:我说姊姊不过,只得~了。
◎清·吴趼人《二十年目睹之怪现状》第四十二回【近义词】:委曲求全【反义词】:针锋相对、锋芒毕露【语法】:补充式;作谓语、定语;含贬义5、尔虞我诈ěr yú wǒ zhà【解释】:尔:你;虞、诈:欺骗。
表示彼此互相欺骗。
【出自】:《左传·宣公十五年》:“我无尔诈,尔无我虞。
”【示例】:国内,南方各会党首领之间,也是互相猜忌,勾心斗角,~,售价烦恼。
(任光春《戊戌喋血记》第十七章)【近义词】:勾心斗角、尔诈我虞【反义词】:推心置腹、坦诚相见【语法】:联合式;作谓语、定语;含贬义,形容彼此互相玩弄6、病入膏肓bìng rù gāo huāng【解释】:膏肓:古人把心尖脂肪叫“膏”,心脏与膈膜之间叫“肓”。
形容病情十分严重,无法医治。
比喻事情到了无法挽救的地步。
【出自】:《左传·成公十年》:“疾不可为也,在肓之上,膏之下,攻之不可,达之不及,药不至焉,不可为也。
”【示例】:吾观刘琦过于酒色,~,今见面黄羸瘦,气喘呕血,不过半年,其人必死。
◎明·罗贯中《三国演义》第五十二回【近义词】:人命危浅、行将就木【反义词】:妙手回春、手到病除【语法】:主谓式;作谓语、定语;含贬义,用于事物或人7、居安思危jūān sī wēi【解释】:居:处于;思:想。
虽然处在平安的环境里,也想到有出现危险的可能。
指随时有应付意外事件的思想准备。
【出自】:《左传·襄公十一年》:“居安思危,思则有备,有备无患。
”【示例】:得宠思辱,~◎清·钱彩《说岳全传》第六十回【近义词】:常备不懈、安不忘危、防患未然【反义词】:高枕无忧、及时行乐、刀枪入库【语法】:联合式;作谓语、定语、宾语;含褒义8、举棋不定jǔ qí bù dìng【解释】:拿着棋子,不知下哪一着才好。
比喻犹豫不决,拿不定主意。
【出自】:《左传·襄公二十五年》:“弈者举棋不定,不胜其藕。
”【示例】:对于“逃匿”震南村中,拒不从命的小小的胡杏,他们却是~。
◎欧阳山《苦斗》七十八【近义词】:犹豫不决、优柔寡断【反义词】:斩钉截铁、当机立断【语法】:连动式;作谓语、宾语、定语;含贬义9、百步穿杨bǎi bù chuān yáng【解释】:在一百步远以外射中杨柳的叶子。
形容箭法或枪法十分高明。
【出自】:《史记·周本纪》:“楚有养由基者,善射者也,去柳叶百步而射之,百发而百中之。
”《战国策·西周策》:“楚有养由基者,善射;去柳叶百步而射之,百发百中。
”【示例】:(关羽)带箭回寨,方知黄忠有百步穿杨之能。
◎明·罗贯中《三国演义》第五十三回【近义词】:穿杨射柳、百发百中【反义词】:无的放矢【语法】:偏正式;作谓语、宾语、定语;形容射击技术高明10、悬梁刺股xuán liáng cì gǔ【解释】:形容刻苦学习。
【出自】:西汉·刘向《战国策·秦策一》:“(苏秦)读书欲睡,引锥自刺其股,血流至足。
”东汉·班固《汉书》:“孙敬字文宝,好学,晨夕不休。
及至眠睡疲寝,以绳系头,悬屋梁。
”【示例】:我~年复年,把铜雀磨穿。
◎清·李渔《比目鱼·赠行》11、前倨后恭qián jù hòu gōng【解释】:倨:傲慢;恭:恭敬。
以前傲慢,后来恭敬。
形容对人的态度改变。
【出自】:《战国策·秦策一》:“苏秦曰:‘嫂何前俾而后卑也。
’”《史记·苏秦列传》:“苏秦笑谓其嫂曰:‘何前倨而后恭也?’”【示例】:帝有葛仙翁笑诞:“猴子是何~?”◎明·吴承恩《西游记》第五十一回【近义词】:前倨后卑【语法】:联合式;作谓语、状语、定语;含贬义12、画蛇添足huà shé tiān zú【解释】:画蛇时给蛇添上脚。
比喻做了多余的事,非但无益,反而不合适。
也比喻虚构事实,无中生有。
【出自】:《战国策·齐策二》:“蛇固无足,子安能为之足?”明·施耐庵《水浒全传》第一百十回:“将军功绩已成,威声大震,可以止矣。
今若前进,倘不如意,正如‘画蛇添足’也。
”。
【示例】:这也是一则事实,并非做书的人~,为此奇谈。
◎《花月痕》第五一回【近义词】:徒劳无功、多此一举【反义词】:画龙点睛、恰到好处、恰如其分【语法】:连动式;作宾语;含贬义13、狡兔三窟jiǎo tù sān kū【解释】:窟:洞穴。
狡猾的兔子准备好几个藏身的窝。
比喻隐蔽的地方或方法多。
【出自】:《战国策·齐策四》:“狡兔有三窟,仅得兔其死耳。
”【示例】:见柴曰:“汝~,何归为?”◎清·蒲松龄《聊斋志异·邵九娘》【近义词】:移花接木、掩人耳目【反义词】:瓮中之鳖、坐以待毙【语法】:主谓式;作谓语、宾语、定语;含贬义14、安步当车ān bù dàng chē【解释】:安:安详,不慌忙;安步:缓缓步行。
以从容的步行代替乘车。
【出自】:《战国策·齐策四》:“晚食以当肉,安步以当车,无罪以当贵,清静贞正以自虞。
”【示例】:每日到局只要把照例的公事办完,立刻回公馆吃饭,一到下午,便一个人~,出门逍遥自在去了。
◎清·李宝嘉《中国现在记》第七回【语法】:偏正式;作谓语;中性,形容轻松缓慢地行走15、舍本逐末shě běn zhú mò【解释】:舍:舍弃;逐:追求。
抛弃根本的、主要的,而去追求枝节的、次要的。
比喻不抓根本环节,而只在枝节问题上下功夫。
【出自】:《汉书·食货志》:“弃本逐末,耕者不能半,奸邪不可禁,原起于钱。
”【示例】:写文章只追求形式而不注重内容,那是~。
【近义词】:舍近求远、贪小失大【反义词】:追本求源【语法】:联合式;作谓语、宾语、定语、状语;含贬义16、亡羊补牢wáng yáng bǔ láo【解释】:亡:逃亡,丢失;牢:关牲口的圈。
羊逃跑了再去修补羊圈,还不算晚。
比喻出了问题以后想办法补救,可以防止继续受损失。
【出自】:《战国策·楚策》:“见兔而顾犬,未为晚也;亡羊而补牢,未为迟也。
”【示例】:张学良始则失地,今幸固守锦州,~,可称晚悟。
◎章炳麟《与孙思昉论时事书》二【近义词】:知错就改【反义词】:时不我待、知错不改【语法】:连动式;作主语、谓语、宾语;含贬义17、前事不忘,后事之师qián shì bù wàng,hòu shì zhī shī【解释】:师:借鉴。
记取从前的经验教训,作为以后工作的借鉴。
【出自】:《战国策·赵策一》:“前世之不忘,后事之师。
”【示例】:~,我们要记取这次失败的教训,争取下次实验成功。
18、南辕北辙nán yuán běi zhé【解释】:想往南而车子却向北行。
比喻行动和目的正好相反。
【出自】:《战国策·魏策四》:“犹至楚而北行也。
”【示例】:你想这六条要求,与中央开出的六条款约,简直是~,相差甚远,有甚么和议可言。
◎蔡东藩、许廑父《民国通俗演义》第六十八回【近义词】:背道而驰【语法】:联合式;作宾语、定语;含贬义19、不耻下问bù chǐ xià wèn【解释】:乐于向学问或地位比自己低的人学习,而不觉得不好意思。
【出自】:《论语·公冶长》:“敏而好学,不耻下问。
”【示例】:阁下既~,弟先须请教宗旨何如?◎清·刘鹗《老残游记》第七回【近义词】:不矜不伐、谦虚谨慎、功成不居【反义词】:好为人师、骄傲自满、居功自傲【语法】:动宾式;作主语、谓语、宾语;含褒义,形容虚心求教20、祸起萧墙huò qǐ xiāo qiáng【解释】:萧墙:古代宫室内当门的小墙。
指祸乱发生在家里。
比喻内部发生祸乱。
【出自】:《论语·季氏》:“吾恐季孙之忧,不在颛臾,而在萧墙之内也。
”【示例】:不照这么办法,恐~,势且波及全国,总统不如通权达变,暂歇风潮为是。
◎蔡东藩、许廑父《民国通俗演义》第八十回【近义词】:同室操戈、萧墙之祸、尺布斗粟【反义词】:敌国外患、兵临城下、大军压境【语法】:主谓式;作谓语、宾语、定语;含贬义21、越俎代庖yuè zǔ dài páo【解释】:越:跨过;俎:古代祭祀时摆祭品的礼器;庖:厨师。
主祭的人跨过礼器去代替厨师办席。
比喻超出自己业务范围去处理别人所管的事。
【出自】:《庄子·逍遥游》:“庖人虽不治庖,尸祝不越樽俎而代之矣。
”【示例】:孩子能做的事,父母不要~。
【近义词】:包办代替【反义词】:自力更生【语法】:连动式;作谓语、定语;含贬义22、庖丁解牛páo dīng jiě niú【解释】:庖丁:厨工;解:肢解分割。
比喻经过反复实践,掌握了事物的客观规律,做事得心应手,运用自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