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凭箜篌引导学案一等奖
——王先霈、王耀辉主编《文学欣赏导引》,高等教育出版社2005年,第63页。
2.从整首诗来看《李凭箜篌引》给人一种凄冷的感觉,这可以从“冷光”“寒兔”可以看出。虽然诗歌中运用了白云、江娥、素女、芙蓉、香兰、秋雨等色彩意象繁多密集,但是诗歌还通过“啼”“愁”“碎”“泣”“破”“湿”等表示消极情感的语汇来渲染乐曲悲伤清冷的情调,因此,诗中的境界虽然绚烂,却充满寒意。正如罗根泽对李贺的评价:“冷如秋霜,艳如桃李。”(《乐府文学史》)
《李凭箜篌引》是李贺的代表作,大约作于811-813年,当时李贺在长安任奉礼郎。
2.解题
李凭是梨园弟子,也是着名的宫廷乐师,因善弹箜篌,名噪一时。“天子一日一回见,王侯将相立马迎”,身价之高,似乎远远超过盛唐时期的着名歌手李龟年。他的精湛技艺,受到诗人们的热情赞赏。唐代有很多诗人都描写过李凭的演奏。
--孟陶宁《李贺诗歌悲剧意识的审美分析》《吉林师范大学学报》 2006年第5期
3.从吴刚的角度来解读诗人的困境。
除了自然的景物“空山凝云”,面目模糊不清的“紫皇”“十二门”的百姓;除了神话传说中的“素女”“神妪”,还有动物“老鱼”“瘦蛟”“寒兔”而外,吴刚可以说是《李凭箜篌引》这首诗中非常特别也有重要的形象。关于吴刚,最有名的就是他的月中伐桂的故事了:旧言月中有桂,有蟾蜍,故异书言,月桂高五百丈,下有一人常斫之,树创随合。人姓吴名刚 ,西河人,学仙有过,谪令伐树。--唐段成式《酉阳杂俎·天咫》
从美学上讲,寒冷与孤独是相生关系,以寒冷表现艺术家孤独之心态,在中国艺术史上最为常见。从李贺的人生感受来看,寒正好与他的心理感受相通。在理想幻灭中,为倾吐自己内心的凄苦与哀愁,李贺在诗中营造了一种寒气逼人的氛围,在这种寒的意境中进行创作,于是也便形成了以寒为美的诗作风格。《李凭箜篌引》:“吴质不眠倚桂树,露脚斜飞湿寒兔”描写仙境月宫是寒的……
引:一种古代诗歌体裁,即乐府诗歌体裁名,篇幅较长音节、格律一般比较自由,形式有五言、七言、杂言。
二、 课前预习
请给下列字注音。
李凭 ()箜()篌()教()神妪()瘦蛟()露()脚
露()马脚凤凰()女娲()倚桂树()
【课内探究案】
一、初读———因声求气,吟咏诗韵。
读准字音 读准轻重 读出节奏 读出情感
课题
《李凭箜篌引》
课时
1课时
课型
新授课
学习目标
赏析诗歌内容,掌握本诗的写作手法,感受作者的情感。
学习重点
赏析诗歌内容,掌握本诗写作特点。
学习难点
掌握并熟练运用作者对声音的艺术描写手法,感受作者的思想感情。
学习方法
自主探究、合作交流讨论
学习过程
补充内容或修正错题
【课前预习案】
一、知人论世
1.走近作者
李贺是唐宗室郑王(唐高祖李渊的叔父)后裔,常以“皇孙”“宗孙”自称,到李贺时家道已经彻底没落了,父亲李晋肃只不过是边疆上的一个小县令。李贺被诽谤讳父名而不得参加科举考试(“进士”讳“晋肃”),那个和李白一样雄心勃勃,曾经写下“男儿何不带吴钩,收取关山五十州。请君暂上凌烟阁,若个书生万户侯”来施展抱负的李贺,后来只做过一个九品的奉礼郎,不久辞官归故里而卒,年仅27岁。
在这句中,诗人李贺描绘了一幅这样的景象乐曲时而凄婉动人,犹如一朵朵不胜寒风而呜咽悲泣的荷花,那晶莹的露珠,不正是它的声声泪滴吗乐曲时而欢快,彷佛是那高雅不凡的空谷幽兰正与秋风嬉戏,发出一阵阵欢愉的笑声。你看,它笑得 那么灿烂,笑得张开了蓓蕾,笑得清香四溢!犹如嫣然含笑的少女。(注意方法:意象+修饰词+想象)
(注:诗句中需强调的或饱含情感的字词需重读。句中的停顿及语速的快慢即节奏。)
二、赏析———我以我心,描绘诗境。
1.找出诗中仅有的正面描写乐声的诗句,作简要赏析。
2.发挥想象,描绘侧面描摹音乐的诗句的意境。小组合作交流,然后分享感言。
(要求:每个小组合作赏析两句,然后推荐最好的由组长作汇报交流。)
示例赏析:芙蓉泣露香兰笑
李贺年少时代就有才名,可惜仕途坎坷,怀才不遇,一生抑郁,于是形成了凄艳诡谲的诗风,被誉为“苦闷诗人”,也被后人称为“诗鬼”。其作品继承前代积极浪漫主义传统,驰骋想像,运用传说,熔铸词彩,创造出—种新奇瑰丽的境界,形成了自己独特的风格。
传说他每次出门,都骑着一头跛脚的瘦驴,背着一只旧锦囊,他边走边吟诗,每得佳句就写下来放进囊中,归来时再补足成篇。他的诗歌继承《楚辞》和乐府民歌的传统而有所创新,在诗歌的形式、意境、比喻、语言等方面不落前人窠臼,在中唐诗坛上独树一帜。优秀作品有《李凭箜篌引》、《雁门太守行》、《金铜仙人辞汉歌》、《老夫采玉歌》等。名句有“天若有情天亦老”、“黑云压城城欲摧”、“桃花乱落如红雨”等,为后世所传颂。
就所谓“避父讳”这件事,如今,我们当然无从考证李贺当时内心的矛盾与苦痛,但于李贺而言绝对是一个困境或言一种无法逃脱的命运。这种困境和命运在诗中借由吴刚传递出来。那么,我们尚须追问的是,陷入困境的吴刚或言李贺内心最真实的渴望是什么,他为何会为李凭的箜篌之音所吸引打动,以致“倚桂树”而“不眠”。
4.李贺与李凭:
元和五年(810),二十一岁的李贺参加了河南府试,成绩优异,被荐应进士举。他于当年冬赴长安,准备参加次年二月的考试。却遭到了一些“争名者”的攻击,他们借口李贺的父亲名叫“李晋肃”,诬称“晋”和进士的“进”同音,那是“家讳”,李贺必须避讳,不能参加进士考试。为此,韩愈专门写了一篇《讳辨》为之辩护,对所谓的“避讳”进行了有力反击:“父名晋肃,子不得举进士;若父名仁,子不得为人乎”然而李贺终未能参加考试,抑郁愤懑,期盼成空,抱恨含屈,英年早逝。
二、关于诗人李贺在此诗中情感,因为没有直接言说,所以一切只能从诗句中“捕风捉影”了。
1.音乐中所流露出来的情感整体是悲愁的,而听众恰恰是这样的情感所打动、吸引。这主要是从“江娥啼竹素女愁”“芙蓉泣露”中表现出来的,关于“凤凰叫”还有与课文注解不同的观点:
诗人使用那个几乎丝毫没有诗意的“叫”字。古典诗词中诗人通常用透着一种典雅的“鸣”来指称凤凰的鸣叫以与人们心目中凤凰高贵雍容相配。而这里诗人却选用了这样一个口语化的斩截而短促的入声音……正是这样一个入声音让我们似乎可以听到箜篌在高亢凄厉处的响遏行云。块巨石推上山顶,而由于那巨石太重了,每每未上山顶就又滚下山去,前功尽弃,于是他就不断重复、永无止境地做这件事。除了西西弗斯,吴刚的故事还让我想到了另一个古希腊悲剧人物俄狄浦斯,弑父娶母是他无法逃脱的命运。
那么我们再来看诗人李贺面临着怎样的人生困境和命运:
3.学以致用,以形写声。
充分发挥想象,把听见的声音,试着用文学语言把自己的感受描写出来。
三、明情,乱世中的悲哀与无奈。(知人论世)
1.白居易通过《琵琶行》寄寓了“同是天涯沦落人,相逢何必曾相识”的感慨,那么《李凭箜篌引》又寄寓了作者什么样的人生感慨呢
(提示:认真阅读课后拓展案第二部分)
2.请用《李凭箜篌引》中的名句来补写下面空白处的内容。
寄语:怀才不遇、人生悲苦的李贺失意不失志,他用饱满的激情和美好的文字给我们奉献了一篇千古奇文。同学们,在我们未来的人生当中,也许前路坎坷,也许生活苍白,但我们一定要向李贺一样,给我们生活的世界留下美好和精彩!
【课后拓展案】
一、《李凭箜篌引》译文:
吴丝蜀桐制成精美的箜篌,奏出的乐声飘荡在睛朗的深秋。听到美妙的乐声,天空的白云凝聚,不再飘游;那湘娥把点点泪珠洒满斑竹,九天上素女也牵动满腔忧愁。 这高妙的乐声从哪儿传出那是李凭在国都把箜篌弹奏。像昆仑美玉碰击声声清脆,像凤凰那激昂嘹亮的歌喉;像芙蓉在露水中唏嘘饮泣,象兰花迎风开放笑语轻柔。整个长安城的大街小巷,如同沉浸在一片寒光中那样清幽。二十三根弦丝高弹轻拨,天神的心弦也被乐声吸引。高亢的乐声直冲云霄,把女娲炼石补天的天幕震颤。好似天被惊震石震破,引出漫天秋雨声湫湫。夜深沉,乐声把人们带进梦境,梦见李凭把技艺向神女传授;湖里老鱼也奋起在波中跳跃,潭中的瘦蛟龙翩翩起舞乐悠悠。月宫中吴刚被乐声深深吸引,彻夜不眠在桂花树下徘徊逗留。桂树下的兔子也伫立聆听,不顾露珠儿斜飞寒飕飕!
中唐诗人李贺的名诗《李凭箜篌引》所展现的,是一个变幻无穷而美妙夺彩的音乐世界。这里有精美的乐器“”,高明的乐师“”,还有入迷的听众:“”,白云仿佛在俯首谛听;“”善于鼓瑟的湘娥与素女,也被这乐声触动了愁怀;“”正在补天的女娲竟然忘记了自己的职守,结果石破天惊,秋雨倾泻;“”,成天伐桂的吴刚倚着桂树忘了睡眠,玉兔也久久不肯离去。精美的乐器、美妙的乐曲、高明的乐师、入迷的听众遇到卓越的诗人,于是名家好手共同造就了《李凭箜篌引》这首千古不朽的诗篇。知音难逢,千载一遇。这是音乐家李凭的幸运,更是时代的幸运。
诗人李贺,字长吉,是中唐的独树一帜的诗人。他是唐宗室郑王后裔,也可以称得上是一位皇室的裔孙,唐高祖李渊的叔父大郑王李亮后裔,诗人常常将自己的感情倾向自觉地与唐王朝的命运联系在一起。他常以“唐诸王孙”、“皇孙”和“宗孙”自称,而且诗人也很得意于夸扬自己的才气和身价,“蛾鬟醉眼拜诸宗,为谒皇孙请曹植”(《许公子郑姬歌》),他认为只有曹植才能和自己这位贵公子诗人等同起来。而现实中的诗人却仕途坎坷,怀才不遇,一生悲愁多病,抑郁苦闷。
而善弹箜篌的梨园弟子李凭却凭借自己的才艺而名噪一时身份倍增,正所谓“天子一日一回见,王侯将相立马迎”。或许我们可以这样说,诗人李贺通过李凭的在现实中获得的成功和尊崇来传递出自己内心的渴望。正如他在《南园》诗中所写:男儿何不带吴钩。收取关山五十州。请君暂上凌烟阁,若个书生万户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