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高考语文 考前指导 现代文阅读篇复习指导(一)

高考语文 考前指导 现代文阅读篇复习指导(一)

现代文阅读篇复习指导(一)一、命题的角度1. 筛选并整合文中的信息。

2. 理解文中重要句子重要词在文中的含义。

3. 理解文章的主旨是最主要的考查角度。

4. 鉴赏作品的语言和表达技巧。

二、阅读现代文的方法1. 如何整体感知A、仔细阅读关注标题,明确散文分类(文体特征),了解选文写了什么,作者的主要情感倾向和价值取向;a、标题:①线索作用(例:《项链》)②点出文章中心、主要内容或点出文章所写话题(例:《人是什么》点出话题)③修辞上采用比喻等修辞手法,突出题目,形象生动(例:《明月清泉自在怀》)b、分类(文体特征):①写景状物抒情散文②写人叙事抒情散文③文化散文(学者散文)④哲理散文(议论性散文)⑤托物言志散文c、情感倾向与价值取向赞成肯定反对否定注:为降低解题的难度,高考所选散文一般都有较为明确的情感倾向与价值取向。

B、了解各段大概意思,理清思路在阅读选文的基础上大致地概括一下各段的大意,串联起来形成思路,明白文章“先写什么、再写什么、后写什么、最后写什么”。

写景状物抒情散文,一般先写景状物再抒情议论,最后说明一种道理,也就是说文章的主旨在文末才点明。

(07届综合练习卷五《感谢生命》)C、把握关键句:①结构上起过渡、连接作用的词语、句子、段落,各段落中的中心句(过渡句、过渡段)。

②尤其注意段首、段尾(总起句、总结句),揭示线索的句子抒情议论句,特别是开头和结尾的抒情议论句。

它们往往就是全文的主旨所在。

③反复出现的词或句子。

④体现主要对象的特点的词句。

⑤运用辞格的句子。

⑥感觉有深意或难懂的句子。

⑦引用的名言2. 如何进行全面的解答A、认真读懂题干,利用好题干中包含的信息揭示05年广东卷高考题《壶口的黄河》第2题:“第四段中通过主观感受来写壶口的黄河,运用了什么表现手法?这样写有什么好处?”题干中“主观感受”已提示我们以他人视角来写正面形象,因而表现手法应为“侧面描写”(侧面烘托、衬托)。

B、查语境,把命题所涉及到的内容放回到原文中,找准相关的信息区,然后还要认真搜索相关信息区的前后,看是否有与之有并列或承接、递进等关系的语句、段落。

如命题所涉及的句子为总起句,则信息区在下文;如为总结句,信息区在上文;如为过渡句,则在前后。

C、看赋分,配答案,一般来说,现代文阅读每题赋分都在4分以上,这也决定了每个题目的答案要点一般不只是一点。

一般情况4分题答案至少应有两点,6分题答案至少应有三点。

3. 如何有效地组织答案①善于利用文中的重要词句。

一般来说,答案中涉及到的一些关键词语、句子就在原文中。

②紧扣题意,选用恰当的句式,选取适宜的角度作回答,即如何问就如何答③需要高度概括的题目,组织答案的时候a要整合文中的相关信息,b在原文中找出相关段落所传达的信息的共同点,c对信息进行或合并或删除或调整,d利用文中附着信息共同点的那些具体的、形象化的语句,把这些具体形象化的语言转换为抽象,概括性的语言(运用辞格的句子须还原为本义)④一般不宜一字不差机械地摘录原文,亦不宜完全用自己的话去回答。

一般说来,答案所涉及的一些关键词句就在原文中,应抓住这些重要的词句,进行有效的提取、剪辑和重组。

这样组织起来的答案一般都和标准答案较切近。

三、现代文的分类按照内容与文体可以主要分为以下5种:写景抒情散文,写人叙事散文,哲理性散文,学者散文(文化散文),托物言志散文。

行文特点:形散神不散,由景到情到理,由物到人到理(抓住散文形的特点及其共同特点。

透过事物的表象把握深刻意蕴。

)1. 写景状物抒情散文①行文思路:写景:景―情-人-理卒章显志状物:物-人-理(篇末点题)注:关注景物特点—相关联想(起正衬或反衬作用)的事物的共同点—感悟部分(这类文章一般卒章显志)。

②这类散文中,写主体对象同时,又写相关事物,作用是正衬或反衬主体事物特征。

a、类比(相似)――正衬b、对比(相反)――反衬严冬中松树与梅树(类比/正衬)欺霜傲雪的松树与只剩下枯枝败叶的乔木(对比/反衬)③环境描写:a、为主体对象提供背景(烘托)b、正衬/反衬,突出主体特征万物萧索、百花落尽的秋日只有菊花仍然笑傲秋风c、渲染主体活动氛围。

举例:07届综合练习卷四《感谢生命》、05年高考题《壶口的黄河》、《张家界》2. 写人叙事散文在叙事过程中塑造人物的形象。

①关注人、事背景(自然环境/社会环境)07届综合练习卷七《秋夜》中的历史背景――1956年反右扩大化②关注人物特点、描写方法正面描写:肖像、语言、动作、心理、神态、细节侧面描写:他人视角、它景烘托③关注事件的前因后果④关注事理05年高考题《贝多芬――一个巨人》3. 哲理性散文(议论性散文)论述人生哲理。

①关注话题,弄清作者所讨论的问题是什么。

《人是什么》讨论的是人的本质,人的价值与生存意义。

②文章主旨一般有表层与深层含义之分,要关注文章的深层含义。

08年福建省高中毕业班质检试题《目光》中“目光”表面上指的是人的视线与眼神,实际上指的是深邃的思想与广博的爱意。

③关注行文思路:要弄清楚作者如何以小见大、由浅入深、从实到虚、由表及里来论述抽象深奥的人生哲理。

05年福建省高考题《日历》,作者冯骥才采用以小见大的手法,从生活中常见的“日历”这种小事物入手切入,论述重大的人生哲理――生命的意义。

注:关注话题――联想的相似点――关注作者抒情议论句――关注深层含义。

4. 学者散文(文化散文)①内容:批判当代的某些不良的文化现象。

05年江苏卷《波滋曼的诅咒》中“媒介文化”的危害。

②特征:经常采用古今对照、今昔对比的手法。

05年重庆卷《阳台上的遗憾》中旧式宅院和高楼大厦的古今对照。

③情感:通过对过去的优良传统与美好生活的缅怀,表达一种对于当代物质社会的忧虑与思考。

08届综合练习卷《古渡》④主旨:希望人们能够反思。

注:关注论题、论点、论证的事例,关注结构。

5. 托物言志散文(象征)①关注物的特点、特质《秃的梧桐》中“梧桐”的顽强的意志和坚强的生命力。

②关注相关事物这类散文中,写主体对象同时,又写相关事物,作用是正衬或反衬主体事物特征。

a、类比(相似)――正衬b、对比(相反)――反衬《秃的梧桐》中挣扎在荒草里的大理菊、早枯萎了蔓的牵牛花,还有连理花、凤仙花都在冷冷凉露中顽强地活着,开出花朵来,显示出生的力量,作者歌颂它们,其实也在歌颂梧桐,使得梧桐体现出来的顽强生命力有了普遍意义。

③关注环境描写,突出主体特征④关注的引申部分与者所要寄托的情感和思想《秃的梧桐》中文章描述了一株濒临枯死的秃的梧桐,即使在遭到“风和雷雨的劈折”、“蚂蚁的啃蚀”后,在春天到来时,树上仍透出许多绿叶,但是这新的生命又遭到风的侵袭,遭到了蚂蚁的伤害。

但勇敢的梧桐并不因此挫了它求生的志气,仍然萌新的芽,吐新的叶,整整地忙了一个春天,又整整地忙了一个夏天。

作者赋予梧桐以顽强的意志和强大的生命力,充分表现了作者对生命的热爱之情。

注:关注物的特点、特质――文章的引申部分――关注作者所要寄托的情感和思想。

四、叙述顺序与叙述人称一、叙述顺序:1. 顺叙2. 倒叙(作用:突出事件的结局,造成悬念)例:《祝福》先写祥林嫂的死亡,然后再回忆她的一生,造成一种悬念。

3. 插叙(介绍有关的背景、情况,作用:插叙的材料与主要内容形成了映衬或对比的作用,从而深化或突出了主题)、二、叙述人称:1. 用“我”第一人称给读者以真实生动感,使文章叙述亲切自然,能自由地表达思想情感,并增强文章的真实性;2. 用“你”第二人称增强文章的抒情性和亲切感,便于情感的交流,便于对话,拉近与读者(对话者)情感心理距离;3. 用“他”或“她”第三人称可以比较直接地展现生活,不受时间空间的限制,有利于客观的叙述。

08泉州市质检《谒昭君墓》第1题:“全文采用第二人称有什么好处?请简要回答。

(3分)”【解析】采用第二人称直接与王昭君对话,拉近了与王昭君的距离,显得亲切、自然而真实,便于抒发情感。

(3分,意思对即可)例:05年高考湖北卷《土地》中第2题的第(1)小题“本文主要采用了哪种叙述人称?其作用是什么?(3分)”【解析】第二人称。

既自由、灵活,又具有真切感、亲切感。

五、描写手法鉴赏解题:先确定是哪类描写,再结合具体内容说明作用。

1. 人物描写(写人叙事散文)A正面描写:正面刻画人、物形象,笔墨集中于写人、物本身。

①肖像描写:以形传神《祝福》中祥林嫂的形象②动作描写:生动形象地表现人物的性格特点《孔乙己》中孔乙己买酒时“排出九文大钱”的动作。

③语言描写:言为心声,表现人物的性格特点《史记》中刘、项二人见到秦始皇车仗时的反应,刘邦“嘻,大丈夫当如是哉!”,项羽“彼可取而代之!”。

④心理描写:准确揭示人物的内心世界⑤细节描写:抓住一个生活中的小的细节,尤其是动作,来刻画人物形象,准确传神,形象鲜明。

08届三维设计《妻子的生日》中等不到女儿祝福后,在家中“妻子坐在电视机前,抓着遥控器不停地调换频道”。

这里妻子无意识地调换频道的动作细节,表现了妻子的焦虑心态。

⑥神态描写:通过描写人物的表情神态,尤其是面部表情和眼神,来刻画人物形象。

例:B侧面描写(他人衬托、它景烘托)不直接描写主体人、物本身,而通过他人对主体人、物的主观感受与评价,从侧面来突出主体人、物的特征。

成语故事:三月不知肉味、绕梁三日05年广东卷高考题《壶口的黄河》中通过渲染主观感受(如心跳、耳聋、眼光、脑子空白等)来写壶口的黄河,好处主要表现在两个方面:一是给人如临其境的现场感,二是从侧面烘托壶口黄河的气势与生命力。

2. 环境描写(自然景物描写、社会环境描写)A照应前文、后文、标题《奥斯维辛的雪》最后一段的环境描写B 渲染气氛,烘托人物感情《奥斯维辛的雪》中第1段的环境描写就渲染了一种沉痛的哀悼的氛围。

C正衬、反衬主体(或主要景、物、人的特点或人物情感)寒冬中的腊梅沙漠中的胡杨酷寒与缺氧的青藏高原上的红柳D 表现、突出主题E 展示人物活动背景(或时代背景)《祝福》中开篇对于中国社会的一个横切面――鲁镇的描写,那是一个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缩影。

F对下文的议论或描写或抒情作铺垫07届综合联席卷七《秋夜》中开篇的环境描写为下文怀念鲁迅作了铺垫。

G预示或推动情节的发展(这部分为考试重点)《林教头风雪山神庙》中风雪的环境描写3. 场景描写场景描写,就是要作者摄取一个有意义的生活场景或自然景观,充分调动各种感官多方位多角度地去观察与体验,做到用“眼”看,用“耳”听,用“心”感受,使所观察到的场景入脑入心,然后用简洁的语言,采用比喻、夸张、拟人等修辞手法,把看到的、听到的、想到的按照一定的顺序写下来,给读者以身临其境的真实感。

如《最后一课》,在情节开端部分有一处场景描写∶“画眉在树林边婉转地唱歌,锯木厂后边草地上,普鲁士兵正在操练.″前一句对自然景物写得轻松明快,让读者从中品味“国破山河在,城春草木深”的沉重:后一句对社会环境的描写,真实而简洁的指出了林绿鸟鸣,绿草如茵的法兰西国土已被普鲁士军队占领贱踏。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