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古生物与地层学入学考试笔记

古生物与地层学入学考试笔记

南京大学2017年攻读博士学位研究生入学考试试题
笔记
考试科目:古生物与地层学科目代码:3712 考试时间:月日(注:特别提醒所有答案一律写在答题纸上,直接写在试题或草稿纸上的无效!)
———————————————————————————————
第一章生物界及其进化
1.什么是间断平衡论?
答:间断平衡论指物种的形成是由突变(间断)和渐变(平衡)的结合。

进化有两种过程:成种作用,即大多数物种的形成是在地质上课忽略不计的段时间内完成的;线性渐变,即物种形成后在选择作用下十分缓慢的变异过程。

其中成种作用是演化的主流。

2.物种的定义。

答:指互相繁殖的相同生物形成的自然群体,与其他相似群体在生殖上相互隔离,并在自然界占据一定的生态位。

3.趋同的定义。

答:是指不同祖先的生物类群,由于相似的生活方式,整体或部分形态构造向同一个方向改变。

4.趋异的定义。

答:是指在生物进化过程中,起源于同一始祖的生物,为适应不同的生态条件而发生分化,产生新的生物类群。

5.什么是特化?
答:特化是由一般到特殊的生物进化方式。

指物种适应于某一独特的生活环境、形成局部器官过于发达的一种特异适应,是分化式进化的特殊情况。

第二章古生物学基础
1.什么是化石?化石的保存类型有哪几种?
2.化石形成的条件有哪些?
3.化石化作用过程可以分为哪几种形式?
答:①
4.解释双名法sp.cf.aff.sp.nov.
答:略
第三章原生生物界
1.“虫筳”繁盛于(晚石炭世)的温暖、清澈、盐度正常的(浅海)环境中,是该时期的标准化石。

2.“虫筳”的演化趋势及演化的阶段性。

3.“虫筳”的旋壁分层类型及其分层组合类型有哪些?
第四章植物界
1.叠层石是一类特殊的纹层状生物沉积构造。

它是(蓝绿藻)和(沙砾等沉积物)的共同产物。

2.简述植物演化的阶段性。

3.蕨类植物分为哪几个门?各门的一般特征如何?
4.原蕨植物门的主要特点是什么?它们在植物进化史上有何重要意义?
5.裸子植物分为哪几个门?主要门的一般特点如何?
6.名词解释:
脉序小羽片:间小羽片:间羽片:叶座:
第五章动物界
4.对比横板珊瑚与四射珊瑚的形态、结构差异。

5.简述古代珊瑚的生态环境。

6.四射珊瑚的鳞板和泡沫板有何区别?
7.四射珊瑚的骨骼组合类型有几种?
8.腕足类的肉茎主要用于(D)。

A、运动B、生殖C、开闭壳D、固着
四种类型。

10.长身贝类的繁盛时代为(石炭纪C至二叠纪p)。

石燕贝类的繁盛时代为(志留纪S到二叠纪P)。

11.腕足类的腕骨类型有哪些类型?
12.腕螺有哪几种形式?
软体动物门
13.依据头足类隔壁颈的长短,弯曲程度以及连接环是否发育等特征,可将头足
14.用图示头足类的缝合线类型并说明其地史分布。

16.简述双壳类的壳体特征。

双壳类的铰合构造由哪几部分构成?铰合构造可分为哪几种类型?P70
17.比较腕足类和双壳类壳体的形态结构差异。

答:腕足动物两瓣外壳大小不等,腹壳较大,背壳较小,但每瓣壳本身左右对称;双壳类左右两壳大小相等,形状相同,但每瓣壳的前后一般不对称。

半索动物门
18.笔石动物生活在(海相)环境中,是奥陶和志留纪地史时期的标准化石。

19.树形笔石的胞管可分为(正胞管)、(副胞管)、(茎胞管)三种类型。

20.对比树形笔石与正笔石的形态结构差异。

P85
21.简述正笔石的胞管类型。

答:只有正胞管,有10中类型,均分笔石,单笔石、卷笔石。

半耙笔石、耙笔石、纤笔石、栅笔石、叉笔石、瘤笔石、中国笔石式。

第七章基本原理和研究方法
1.地史学的主要研究内容包括(生物演化史)、(沉积演变史)和(地壳构造发展史)三大方面。

2.什么是单位层型和界线层型?
答:层型是指一个已命名的成层地层单位或地层界线的原始或后来被指定作为对比标准的地层泡面或界线。

在特定的岩层序列内,层型代表一个特定的间隔,或一个特定的点,它构成了定义和识别该地层单位或所确定的地层界线的标准。

这个特定的间隔即地层单位的单位层型,包涵被选作定义和识别地层界线的层型点的特定岩层序列就是界线层型。

单位层型的上下界线就是该单位的界线层型。

如图:
3.解释地层叠覆律(地层层序律)。

答:是指地层在未发生断裂和倒转的情况下,上下有序,先形成(年代较老)的地层在下,后形成(年代较新)的地层叠覆在上,即上覆地层年代新于下伏地层。

4.地史学的定义。

答:研究地球(主要是地壳和上地幔顶层)发展历史及其规律性的学科,又称历史地质学。

地史学是地质学的重要分支学科。

20世纪50年代以前,地史学主要是建立地层系统、确立地质时代,研究范围主要限于大陆部分。

从60年代以来,地史学的研究范围扩展到大洋海底和地壳深部,研究方法也由涉及更多学科而有较大的改进。

地史学的研究内容,主要包括沉积发育史、生物演化史和构造运动中。

对地史学的研究可为区域地质调查、矿产普查勘探等工作提供理论依据。

5.岩石地层单位可以分为:[组(Formation)]、[段(Member)]、[层(Bed)]和[群(Group)]四级,其中[组(Formation)]为最基本的单位。

6.地层与岩层相比除了有一定的形体和岩石内容之外,还具有————的含义。

第八章前寒武系(543~~490Ma)
1.我国古太古界~新太古界的分布主要局限于(华北)地区,岩性以(变质岩)为主。

2.华北地区古太古代~新太古代是(原始硅铝质陆核)形成、发育的时期,我国
目前发现的最古老的地层为(迁西)群。

3.伊迪卡拉裸露动物群出现于(前寒武纪)时期。

4.南华纪~震旦纪(800~~543Ma)地层在我国宜昌峡东地区发育完整,自下而上依次发有莲沱组、南沱组、陡山沱组和灯影组。

5.名词解释:
前寒武纪:前寒武系并不是一个正式年代地层单位,它是指从寒武纪初至可确定的地球历史起始之时的这一段古老地质时期形成的地层,相应的称这段时期为前寒武纪(Precambrian)。

伊迪卡拉动物群:伊迪卡拉动物群即埃迪卡拉动物群。

由于它们都呈印痕状态
区,生活在6.8-6亿年前的前寒武纪一大群软体躯的多细胞无脊椎动物。

包括腔肠动物门、节肢动物门和环节动物门等8科22属31种低等无脊椎动物。

1960年召开的第22届国际地质会议正式命名该化石群为“埃迪卡拉动物群”。

埃迪卡拉动物群的发现,初步解开了寒武纪初期突然大量出现各门无脊椎动物化石的所谓“进化大爆炸”之谜。

埃迪卡拉生物化石出土越多,反而越没有规律,这些化石到底是什么、什么年代也有很多争论。

第九章古生界
1.张夏组属(中寒武)统,长山组属(上寒武)统。

2.(寒武纪)被称为三叶虫的时代。

3.什么是小壳动物化石?
答:小壳动物群是指在三叶虫之前出现的寒武纪初期大量繁盛,个体微小(1~2mm),具外壳的多门类海生无脊椎第一个带壳动物群,简称小壳化石,也称早期骨骼化石。

4.寒武纪我国华北地区表现为稳定的(北高南低)的陆表海。

5.澄江动物群。

答:澄江动物群是即小壳动物群之后,有壳和无壳混生的动物群,是生物大爆发
化石群。

她生动地再现了5.3亿年前海洋生命壮丽景观和现生动物的原始特征,为研究地球早期延续时间为5370万年的生命起源、演化、生态等理论提供了珍贵证据,澄江生物群的研究和发现,不仅为寒武纪生命大爆发这一非线性突发性演化提供了科学事实,同时对达尔文渐变式进化理论产生了重大的挑战。

澄江生物群共涵盖16个门类、200余个物种化石(截止2012年)。

2012年7月1日,澄江化石地正式被列入《世界遗产名录》。

6.华北地区奥陶纪的古地理环境有什么重大变革?
答:早奥陶纪为广阔的浅海,中晚奥陶纪浅海上升为陆地。

7.试分析庙坡组和南津关组的古环境,并说明根据是什么?
答:庙坡组;还原、海相,灰黑色页岩只有笔石类灰岩
南津关组:氧化、海相,高能开阔海、滨海,笔石、三叶虫、腕足等类型。

8.太康运动在我国的主要影响是什么?
答:华北地区整体抬升,华南地区整体地槽褶皱升起。

9.划分奥陶纪地层的主要化石类型是什么?
答:笔石、三叶虫、牙形石。

10.志留纪古地理面貌发生了什么显著的变化?
答:造山期、褶皱运动、地壳上升,陆地面积增加,海水面积减少。

11.志留纪全球地层划分对比的重要化石门类是什么?
答:单笔石。

12.解释壳相和笔石页岩相。

13.解释加里东运动。

答:广义指所有发生在早古生代(寒武纪~志留纪)的褶皱运动;狭义指志留纪后期的褶皱运动;因此人们将早古生代称为加里东构造阶段,将早古生代发生的各次构造运动所造成的褶皱带称为加里东褶皱带。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