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马原理 第四章 第五讲 第六讲 第七讲

马原理 第四章 第五讲 第六讲 第七讲


影响利润率因素
1、m`高低,在其他条件不变的条件下,利润率 与 m`成正比; 2、C:V高低,在其他条件不变的条件下,利 润率与 C:V成反比; 3、 n快慢,在其他条件不变的条件下, n越大, 能提高年利润率 4、C节省,在其他条件不变的条件下,利润率与 不变资本的节省成正比例变化
部门之间的竞争和平均利润率的形成
生产资料的共同使用
社会化
资本主 义生产
生产过程是分工协作 劳动产品由市场交换 生产资料的私人占有
矛盾
私有制
生产过程由个人控制
劳动产品由个人支配
二.资本主义经济危机
资本主义发展到一定阶段,就会发生以生产过 剩为基本特征的经济危机。

资本主义经济危机的本质特征:生产过剩
“在危机期间,发生一种在过去一切时代看来都好 象是荒唐现象的社会瘟疫,即生产过剩的瘟疫。” ---恩格斯
来源:农业工人创造的剩余价值
级差地租Ⅰ
土地 种类 投资 平均 利润 产量 个别生产价格 (担) 社会生产价格 超额 利润
全部
单位
单位
全部
优等 100 20 中等 100 20
6 5
120 120
20 24
30 30
180 150
60 30
劣等 100 20
4
120
30
30
120
0
我的地很肥沃, 得到20万利润 和60万超额利 润(级差地租)
生产部 资本有机 剩余价 门 构成(元) 值(元) m`=10 0% 工业 80C+20 V 60C+40 V 20 40 平均利 润 P`=20 % 20 20 产品价 产品社 值(元) 会生产 价格 (元) 120 140 120 120 绝对地 租 (元) 0 20
农业
绝对地租的形成 概念 由于土地所有权的存在,租种任何土地都必
农业 资本有机构成等于或高于社会平均资本 有机构 成时绝对地租的来源: 1.自己耕种。即平均利润。 2.农产品的垄断价格
马克思剩余价值理论的重大意义
剩余价值论深刻揭露了资本主义生产关系的剥削 本质,阐明了资产阶级与无产阶级之间阶级斗争的经济 根源,指出了无产阶级革命的历史必然性。
剩余价值论是马克思主义经济理论的基石, 是无产阶级反对资产阶级、揭示资本主义制度剥 削本质的锐利武器。
2、社会总资本在各部门之间的分配比例
平均利润形成是全社会的剩余价值在各部门的 资本家之间重新瓜分的结果
各个部门所得的利润量与生产剩余价值不一致, 但整个社会利润总量和剩余价值总量是相等的。 进一步掩盖了资本主义剥削的秘密
生产价格的形成
商 品 价 值
= =
成本 价格
+ +
剩余 价值
利润
生 产 价 格
借贷资本及其特点
是借贷资本家为取得利息而暂时贷给职能资 本家使用的货币资本。
积累中折旧费
借贷资本的来源:
闲置待用流动资本 尚未投资的剩余价值
利息率
借贷资本的借贷对象主要是职能资本家,即产业 资本家和商业资本家,职能资本家使用借贷资本 获得的平均利润分割为利息和企业利润两部分 利息率是一定时期内(通常按年计算)利息量 与借贷的货币资本量的比例。利息率=利息量/ 借贷资本量

利润率不同,等量资本不能获得等量利润,引起不同 生产部门竞争 不同部门竞争的手段是资本转移,资本由利润率低的 部门向利润率高的部门转移


部门之间竞争导致不同部门的利润率趋向平均化
平均利润率=社会剩余价值总额 / 社会总资本× 100%
平均利润=预付资本×平均利润率
影响平均利润率的因素
1、各部门的利润率水平


资本主义的分配过程就是剩余价 值在资本主义社会各个剥削集团 (产业资本家、商业资本家、借贷 资本家、银行资本家、土地所有者、 农业资本家)之间进行分割的过程。 他们瓜分剩余价值依据的就是平 均利润率规律。
剩余价值的分割
产业资本和产业利润 商业资本和商业利润 借贷资本和利息
银行资本和银行利润
股份资本和股息
我的地比较肥沃, 我可以得20万元利 润和30万元超额利 润(级差地租)
我这块地太差了, 只得20万利润,不 产生超额利润,所 以没有级差地租。
我的地比较肥沃, 可以得20万利润和 30万超额利润(级 差地租)
级差地租Ⅱ
土地 种类 投资 平均 利润 产量 个别生产价 格 单位 全部 社会生产价 格 单位 全部 级差 地租 Ⅰ 级差地租 Ⅱ
须缴纳的地租。
原因 土地所有权的垄断
使农业中的超额利润 可能保留在农业内部 并形成绝对地租 使农产品可以按高于社会生 产价格的价值出售,形成超 额利润并转化为绝对地租
条件 农业 资本有机构成低于社会平均资本有机构
成,农产品价值高于社会生产价格
绝对地租的趋势
农业 资本有机构成等于或高于社会平均资本有机 构 成的情况也存在绝对地租。
资本主义工资的形式主要有两种,即计时工资和 计件工资。 除此之外,资本家还建立了各种形式的血汗工资 制度,其特点是利用“科学的劳动组织”,最大限度地 提高工人的劳动强度,从他们身上榨取更多的血汗。
这种工资制度的典型 形式,就是19世纪末20世 纪初流行的“泰罗制”和 “福特制”。
福特制造的汽车
剩余价值的分割

-----马克思
资本主义工资的本质:劳动力的价值或价格 资本家凭借对生产资料的占有,在等价交换原 则的掩盖下,雇佣工人从事劳动,占有雇佣工 人的剩余价值,这就是资本主义所有制的实质 “罗马的奴隶是由锁链,雇佣工人则由看不见 的线系在自己的所有者手里”。 ---马克思
在资本主义制度下,工人的工资是劳动力的价值或 价格,这是资本主义工ቤተ መጻሕፍቲ ባይዱ的本质。
公式变化:W=k+p(产业利润)+h(商业利润) P`=∑M /产业资本总额+商业资本总额
假定:预付资本为720C+180V=900
m`=100%
C 全部转移
则:W=720c+180v+180M=1080,P`=180/900=20% 现在商业资本为100,社会总预付资本1000 平均P`=180/1000=18%,按平均P`再分配剩余价值,则:产业利润 为900*18%=162;商业利润为100*18%=18。 于是:产业资本按出厂价900+162=1062卖给商业资本家, 商业资本按900+162+18=1080零售价卖给消费者。 商业资本作为一种职能资本参加利润率平均化过程 商业资本 按低于生产价格向产业资本购买商品,按生产价格买给消费者, 两者差价是商业利润
级差地租两种形式的关系 级差地租和Ⅰ级差地租Ⅱ的区别
1.它们形成的条件不同,是由两种不同的投资方法和 耕种方式造成。 2.它们为谁占有也有所不同。级差地租Ⅱ在租约有效 期间归农业资本家所有,续约时才可能归土地所有者 成为地租,级差地租Ⅰ直接归土地所有者占有。
级差地租和Ⅰ级差地租Ⅱ的联系
1.级差地租Ⅰ先于级差地租Ⅱ。 2.级差地租Ⅰ是级差地租Ⅱ的基础和出发点。 3.两者的本质相同
第一次投 100万元, 产量近100 公斤,没有 超额利润。 第 二次投 100万元生 产200斤, 得到30万元 超额利润。 第三次投 100万元生 产300斤, 得到60万元 超额利润。 第四次投 100万元生 产400斤, 得到90万元 超额利润。
不行 地租 是不 是与 产品 价值 无关 的加 价?

“如果仅仅在一个国家的 全体成员的即使最迫切的 需要得到满足之后才会发 生生产过剩,那末,在迄 今资产阶级社会历史上, 不仅一次也不会出现普遍 的生产过剩,甚至也不会 出现局部的生产过 剩。……生产过剩只同有 支付能力的需要有关。” --马克思
经济危机的可能性
危机的可能性的第一种形式,存在于商品的形 态变化中,即货币作为流通手段所产生的买和 卖的分裂。 危机的可能性的第二种形式,是由货币作为支 付手段而产生的支付连锁关系的破坏。
租地农场 主和地主 谈判,租 用地主的 土地。
租地农场 主组织农 业工人生 产。
租地农场主雇 佣农业工人。
租地 农场 主向 地主 交地 租
级差地租 概念:与土地生产条件差别相联系的地租。A、超额
利润。B、优、中等地可得。C、个别价格低于社会 价格的差额
原因:土地资本主义经营权的垄断。
土地有限 价格由劣等土地产品价格决定 超额利润稳定广泛
优 等
100
20 20
6 8
20 15
120 120
30 30
180 240
60 120
追加 100
劣 等
100
20
4
30
120
30
120
级差地租的基本形式 级差地租Ⅰ 是由肥沃程度较高和地理位置较好的土
地带来的超额利润而形成的级差地租
是指在同一块土地上连续追加投资、提 级差地租Ⅱ 高劳动生产率所获得的超额利润而形成 的级差地租.
产业资本和产业利润
成本价格 1、用K表示,公式:K=C+V 2、商品价值转化为 W=K+m 3、意义:产品出售的最低价格界限 .竞争胜败的关键。 4、掩盖了剩余价值的源泉 即C与V的区别
利润
概念:企业产品的销售收入扣除成本后的余额,符号P

剩余价值转化为利润:m→p 剩余价值作为全部预 付资本的产物时,m
资本主义地租
二、剩余价值的分割
(一)剩余价值分割的基本规则: 等量资本获得等量利润
●当剩余价值在观念上被看作是全部预付资 本的的产物时,剩余价值就转化为利 润.(用P来表示) ●剩余价值是利润的本质,利润是剩余价值 的转化形式.
资本主义生产的目的是为了获得利润
●“资本害怕没有利润或利润太小,就像自 然界害怕真空一样,一旦有适当的利润, 资本就胆大起来。如果有10%的利润,它 就保证到处被使用;有20%的利润,它就 活跃起来;有50%的利润,它就铤而走险; 为了100%的利润,它就敢践踏一切人间 法律;有300%的利润,它就敢犯任何罪 行,甚至冒绞首的危险。” -----马克思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