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长恨歌教学设计

长恨歌教学设计

《蜀相》教学设计宁陕中学朱海鸥三维目标:知识与能力1、了解诗歌创作的时代背景,理解作者的思想感情。

2、把握重点词语,分析景物意象,体味作者的思想感情和作品的深层意蕴。

过程与方法1、反复吟诵,梳理作品脉络,细细品味诗歌蕴含的思想感情,感知诗歌的声韵美。

2、充分调动学生的参与意识,采用讲析和讨论相结合的方法。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感受诗人忧国忧民的、强烈的爱国主义感情。

教学重点难点:把握重点词语,分析景物意象,体味作者的思想感情和作品的深层意蕴。

课时安排:1课时教学内容一、新课导入杜甫曾在一首诗中这样描述一位三国人物:功盖三分国,名成八阵图。

江流石不转,遗恨失吞吴。

这说的是哪位历史人物?前两句讲功绩,最后一句讲遗憾。

而诸葛亮一生最大的遗憾是什么呢,为什么杜甫屡屡写到诸葛亮呢?让我们一起来学习杜甫的《蜀相》。

二、解题1、诗歌题目“蜀相”向我们暗示了哪些信息?(1)暗示了诗歌题材:怀古咏史诗(诗人借历史事件、历史人物、历史陈迹为题材,来达到感慨兴衰、寄托哀思、托古讽今等目的。

)(2)暗示了吟咏的人物政治身份,传达了仰慕之情。

三、整体感知1、朗读诗歌(齐读)强调字音:柏(bǎi)好(hǎo)2、朗读指导(1)明确朗读节奏七言句的节拍有两种方式:二二二一和二二一二。

请同学们据此给《蜀相》的诗句划分节拍。

丞相/祠堂/何处/寻?锦官/城外/柏/森森。

映阶/碧草/自/春色,隔叶/黄鹂/空/好音。

三顾/频烦/天下/计,两朝/开济/老臣/心。

出师/未捷/身/先死,长使/英雄/泪/满襟。

(2)明确感情基调伤感、叹惋(要读得稍慢,读得深沉,读出点感伤)。

3、学生示范朗读4、全班齐读思考:如果要你将全诗表达的情感浓缩到一个字上,你会想到诗中哪个字?明确:“寻”字,因为全诗表达得是作者的惋惜之情,为诸葛亮出师未捷而惋惜,为不得志的英雄而惋惜。

四、品析诗句,把握主题(一)涵咏字句(3分钟)1、结合注释疏通诗歌(请学生用诗意的语言描述诗歌内容)2、概括诗歌内容首联:自问自答点明地点颔联:描述景象凄凉冷落颈联:称赞业绩表达仰慕尾联:抒发感慨痛苦伤感(二)品析诗味1、赏析前四句细读诗歌,小组讨论:(1)诗歌写景的句子有哪几句?(2)都写到了哪些景物?是怎样描写的?(3)有人对原诗做一些改动,你认为这样改好不好?为什么?讨论明确:(1) 首联和颔联(2) 诗人描写了祠堂、翠柏、碧草、黄鹂等意象,营造了寂寞、悲凉的意境。

(3) 将“自、空”改为“尽、皆”不好。

理由:A、“尽、皆”写出的是春意盎然、赏心悦目的景色,传达的是欣喜愉悦的情感。

B、“自、空”的妙处:(1)“自”是独自的意思,“空”是白白的、徒然地的意思。

(2)尽管满院碧草、黄鹂鸣叫,可与生机勃勃相称的诸葛武侯类的人物却不复存在,在赏心悦目的春色上抹上了一层浓浓的寂寞和悲凉。

(3)运用了以乐衬哀的手法传达出作者深沉的感慨。

师小结:在士大夫类的潜意识里,芳草本为贤者设,赞歌只为英雄唱,红花绿叶,芳草美人,方相得益彰。

眼前的武侯祠,尽管碧草依然映阶,黄鹂还在啼啭,可诗人想到和这生机勃勃的一切相衬的诸葛武侯类人物却不复存在,因而心中涌起无限的感伤和凄凉!诗人用“自”“空”二字表达深沉感慨的事例:(幻灯片)昔人已乘黄鹤去,此地空余黄鹤楼。

黄鹤一去不复返,白云千载空悠悠。

——[唐]崔颢《黄鹤楼》凤凰台上凤凰游,凤去台空江自流。

——[唐]李白《登金陵凤凰台》山回路转不见君,雪上空留马行处。

——[唐]岑参《白雪歌》芳树无人花自落,春山一路鸟空鸣。

——[唐] 李华《春行即兴》花自飘零水自流,一种相思,两处闲愁。

——[宋] 李清照《一剪梅》塞上长城空自许,镜中衰鬓已先斑。

——[宋]陆游《书愤》2、赏析后四句小组讨论:(1)颈联中谢了诸葛亮那些事情?上下句的关键词的分别是什么?明确:(1)三顾:指刘备三顾茅庐 (侧面映衬)智敬仰开:指帮助刘备开国正面叙写忠济:辅佐刘禅继位“鞠躬尽瘁,死而后已”的品质。

表达了对一代名相无以伦比的敬仰之情。

因此上下句的关键词:天下计,老臣心。

诸葛亮可赞美的东西很多,例如评价诸葛亮功绩的对联:(幻灯片)写作背景:老师小结:上联突出他身为人臣能“尽智”。

下联突出他历刘备父子二朝忠心不二,彰显其“鞠躬尽瘁,死而后已”的品质,选取“天下计”和“老臣心”这两点原因:① 杜甫的志向是当一名臣相,杜甫有这样的诗句:“致君尧舜上,再使风俗淳。

”可惜理想落空,他觉得诸葛亮做的正是他想做的。

(抒发郁闷和隐痛。

)②当时安史之乱仍未平息,唐王朝仍处于风雨飘摇之中;唐肃宗信任宦官,猜忌能臣,缺乏尽忠,没有能臣,让杜甫担忧。

(渴望有圣君贤相来匡扶摇摇欲坠大唐江山的处境。

)小结:因为这个视角,诗末"出师未捷身先死"的惜痛表现得极为切肤:圣主良相,如果千载难逢的一对绝配,仍然没有能够成就兴兴复汉室之大业,可知天道弄人,后世怀才不遇者之伤痛,又深了一层!(2)“英雄”具体指哪些人?诗人为什么会与诸葛亮这样一个悲剧英雄产生共鸣?五、总结主题《唐诗钞》中就有这样的批注:“公之为武侯恨,正所以自恨也。

(幻灯片)六、课堂小结”杜甫借古人抒发自己的怀抱,实际上也唱出了普天下壮志难酬者的心声。

比如四十多年后,中唐时革新派首领王叔文在“永贞革新”失败时就曾吟诵这两句诗抒怀;几百年后,南宋抗金名将宗泽,因国事忧愤成疾,临终时也是吟诵这两句诗,三呼“渡河”而逝。

这些都说明了杜甫这首诗的成功,显示了杜诗的魅力。

清人邵子湘评论这首诗的后四句说:“自始至终,一生功业心理,只用四语括尽,是如椽之笔。

”六、参照比较,探求诗风由《蜀相》也可以推究,杜甫的怀古咏史诗,不是为咏史而咏史,为歌颂诸葛亮而歌颂诸葛亮。

而是借诸葛亮的功业未遂来慨叹自己的壮志未酬。

杜甫的咏史诗是有其特点的,这就是密切联系现实,密切联系自身。

结合《春望》《茅屋为秋风所破歌》《登高》探究杜甫诗歌风格。

上面三首诗哪一首是杜甫的作品?南征春岸桃花水,云帆枫树林。

偷生长避地,适远更沾襟。

老病南征日,君恩①北望心。

百年歌自苦,未见有知音。

君恩:指经严武表荐,蒙授检校工部员外郎一事。

此诗是大历四年(769)春,杜甫由岳阳往长沙途中所作。

这时距他去世只有一年。

诗篇反映了诗人极度矛盾的思想感情。

(2)结合注释和对作者的了解,任选一个角度谈谈这首诗与《蜀相》的异同。

七、布置作业“为人性僻耽佳句,语不惊人死不休”,杜甫作诗注重炼字、炼句,请搜集杜诗诗句中的名句。

长恨歌主备教师王登伟一、【内容与解析】(一)内容:长恨歌(二)解析:本课要学的内容“长恨歌”指的是唐玄宗、杨贵妃在安史之乱中的爱情悲剧:他们的爱情被自己酿成的叛乱断送了,正在没完没了地吃着这一精神的苦果。

其核心内容是明确长恨之人是谁,长恨的原因是什么,究竟恨了些什么,理解它的关键是结合相关史实资料以及作者的生平经历及创作经历进行解析。

学生已经学过白居易的相关作品,如必修三当中的《琵琶行》这一课,因而对于白居易的创作经历有了一定的认识,本课的内容就是在此基础上的延伸和深化,即对于白居易的进一步了解与认识,进而为理解唐玄宗与杨贵妃的爱情以及安史之乱的相关内容奠定基础。

本堂课教学的重点是准确把握诗歌的主题内容,解决重点的关键是多了解作者的创作经历以及创作的背景,善于运用自己的意志揣测作者的创作意图以及作品所阐述的中心内容。

二、【教学目标与解析】(一)教学目标了解:白居易及其诗歌创作在文学上的贡献。

理解:诗歌所表达的主题。

掌握:诗歌在写人、抒情方面所采用的表现手法。

识记:相关的文言知识及重要的字词句子。

(二)目标解析1、了解白居易的生平创作、诗歌主张以及其在中国文学上所取得的成就和对中国文学的发展所作出的贡献。

2、理解《长恨歌》所叙述的中心内容,更好地把握文章的主题及中心思想。

3、本首诗歌采用了大量的表现手法,因此在鉴赏诗歌时,要掌握诗歌在写人、抒情方面所采用的表现手法。

4、体悟这首诗的意蕴美和情感美,体味七婉转动人、缠绵悱恻的艺术个性,感受其凝练、优美动人的语言。

5、识记相关的文学常识以及重要的字词句子以便于更好地理解课文内容及中心思想。

三、【问题诊断分析】学生在理解文章的内容时,可能会对相关的内容把握不准,因为这首诗作为一首古诗,有很多的古今异义词,这些词会使学生在理解诗歌内容时产生一定的困惑,因而,解决这个问题的方法是引导学生疏通字词句式;学生在理解诗歌的主题时,可能会对相关内容感到过于抽象,难以理解。

要解决这个问题,就要引导学生紧密地联系作者的生平事迹以及他所处的环境及时代进行分析,进而总结出作者的意图及其文章的主题,提升教学成效。

四、【教学条件支持】在本课的教学中,准备使用PPT幻灯片展示有关图片,因为使用PPT幻灯片展示或者链接作者生平经历及时代背景,有利于学生更加形象具体地理解所学内容。

还要运用到课文朗读录音,采用播放朗读材料的方法引导学生跟读,让学生反复朗读,使学生更准确地把握文章内容,从而更容易理解文章主题。

五、【教学过程】导入新课:在我国,历来人们都普遍认为,帝王是没有真正爱情的,他们有三宫六院七十二妃,岂会专爱一人?可在我国历史上,恰恰就有这么一位“不爱江山爱美人”的皇帝,他只专宠一人,并爱得缠绵深切,以至“天长地久有尽时,此恨绵绵无绝期”。

这个皇帝是谁?他爱的又是谁?他又是怎样爱的呢?这节课,我们就一起来学习《长恨歌》。

相信大家学完了以后就能问题一:文章题目“长恨歌”究竟是什么意思?明确:“长恨歌”就是歌长恨。

“长”是时间,是感情绵延的见证,“恨”是沉重的遗憾,代表了感情的深度和痛苦的沉重。

“长恨”就是长久的遗憾。

问题二:本文的创作背景?明确:《长恨歌》是白居易诗作中脍炙人口的名篇,作于元和元年(806),当时诗人正在盩厔县(今陕西周至)任县尉。

这首诗是他和友人陈鸿、王质夫同游仙游寺,有感于唐玄宗、杨贵妃的故事而创作的。

在这首长篇叙事诗里,作者以精炼的语言,优美的形象,叙事和抒情相结合的手法,叙述了唐玄宗、杨贵妃在安史之乱中的爱情悲剧:他们的爱情被自己酿成的叛乱断送了,正在没完没了地吃着这一精神的苦果。

唐玄宗、杨贵妃都是历史上的人物,诗人并不拘泥于历史,而是借着历史的一点影子,根据当时人们的传说,街坊的歌唱,从中蜕化出一个回旋曲折、宛转动人的故事,用回环往复、缠绵悱恻的艺术形式,描摹、歌咏出来。

由于诗中的故事、人物都是艺术化的,是现实中人的复杂真实的再现,所以能够在历代读者的心中漾起阵阵涟漪。

问题三:李隆基与杨贵妃的爱情是曲折的,但是最终却以悲剧收场,诗人的题目就此定为“长恨歌”,那么诗歌是不是一开始就在写“长恨”呢?明确:不是。

全篇的中心是歌“长恨”,但诗人却从“重色”说起,并且极写杨贵妃之美艳和“汉皇重色思倾国”。

问题四:除了描写贵妃之美和李杨的“蜜月生活”,诗歌还写到了什么?明确:还写到“安史之乱”爆发,杨贵妃身死。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