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统计学第三版笔记

统计学第三版笔记

统计学复习重点
第一章导论
统计是静止的历史,历史是流动的统计。

1、掌握统计的含义:统计工作、统计数据、统计学。

政治算数阶段的代表人物是威廉·佩蒂和约翰·格朗特
2、了解统计学的研究对象:客观事物的总体数量特征和数量关系。

3、掌握统计研究的基本方法:大量观察法、统计分组法、综合分析法、统计模型法、归纳推断法
4、了解统计研究的基本程序:统计目的→统计设计→统计调查→统计整理→统计分析→统计服务
5、了解统计具有的职能:信息职能、监督职能、咨询职能、辅助决策职能
6、重点掌握统计学的基本范畴:
①统计总体和总体单位②标志和标志表现③统计指标和指标体系(*统计指标六要素;指标名称、计量单位、计算方法、时间限制、空间限制、指标数值)④变异、变量与变量值。

统计学上把总体各单位由于随机因素引起的某一标志表现的差异称为变异。

变量按其值是否连续可以分为连续变量和离散变量
7、问答:说明指标和标志的区别与联系。

答:区别:指标是说明总体特征的,标志是说明总体单位特征的。

指标具有可量性,无论是质量指标还是数量指标,都能用数字表示。

而标志则不一定,数量标志具有可量性,而品质标志不具有可量性。

联系:①指标值往往由数量标志值汇总而来,没有总体单位的标志值就不会总体的指标值。

②在一定条件下,数量标志和指标存在着互换关系。

8.、质量指标分为相对指标和平均指标,通常是由两个总量指标对比派生出来的。

统计指标分为相对指标,平均指标和总量指标(数量指标)。

9.
第二章统计设计
1、掌握正交试验设计的方法。

2、
第三章统计数据的搜集
1、掌握数据的计量与分类。

计量尺度由低级向高级、由粗略到经济分为定类尺度、定序尺度、定距尺度、定比尺度;分类:定性数据和定量数据,原始资料和次级资料。

2、了解统计调查的意义与形式。

种类①调查单位是否完全:全面调查和非全面调查②登记时间是否连续:经常性调查和一次性调查(间隔时间相当长)③组织方式不同:统计报表和专门调查。

3、重点掌握数据搜集的方法。

询问调查法(面谈调查法、邮寄调查法、电话调查法、留置问卷调查法);直接观察法;报告法;实验调查法;卫星遥感法。

4、掌握调查方案设计。

明确调查对象,调查单位;填报单位与调查单位之间的区别。

5、了解统计调查的组织方式。

统计报表和专门调查(普查、重点调查、典型调查、抽样调
查)。

6、掌握统计数据的质量要求。

准确、及时、全面和经济。

统计数据误差分为登记性误差和代表性误差。

7、问答:为什么普查与全面调查不能互相替代?
8、问答:怎样理解各种调查方式的综合运用?
答:搜集、整理统计资料,应当以周期性普查为基础,以经常性抽样调查为主体,综合运用全面调查,重点调查等方法,并充分利用行政记录等资料。

第四章统计数据的整理与显示
1、掌握数据整理的程序。

设计和编制统计数据的整理方案对调查获得数据进行审核,准确性审核包括逻辑检查和计算检查按照一定的组织方式和方法对调查所获得的数据进行分组、编码、汇总和计算④对整理好的统计数据进行再次审核,及时更正汇总过程中产生的各种差错⑤将汇总整理的结果编织成统计表或绘制统计图,简明扼要的表现现象的数量特征⑥积累、公布和管理统计数据。

2、重点掌握数据整理的各种方法。

统计分组是统计整理的关键。

统计分组中的核心问题在于选择分组标志。

统计分组的作用:可以区分现象质的区别。

统计分组的根本作用在于区分现象质的区别可区分总体内部结构和总体结构特征。

可以揭示现象之间的依存关系。

频数分布的类型主要有:钟型、U型和J型。

统计分组的原则:①组内同质和组间差异原则②穷尽原则③互斥原则。

按分组的标志性质不同,统计分组可以分为品质分组和数量分组。

3、掌握数据显示的方法。

统计表和统计图是显示统计数据的两种基本方式。

统计表的构成包括总标题,横行标题,纵栏标题和指标数值。

4、作业题第8题
第五章综合指标
1、理解各综合指标的基本概念。

①总量指标。

分类:总体单位总量和总体标志总量、时期指标和时点指标。

②相对指标。

相对指标的表现形式可以分为两种,有名数和无名数。

6种相对指标:结构相对指标,计划完成相对指标(例5-9),动态相对指标,强度相对指标,比例相对指标,比较相对指标。

其比较P154表5-4 平均指标。

种类:数值平均数(算术平均数、调和平均数、几何平均数)位置平均数(中位数和众数)由组距资料计算众数的公式在书本170页。

众数、中位数、算术平均数的关系,173页④变异指标。

标准差和方差。

2、掌握各综合指标的计算方法。

作业题第20题
第六章抽样推断
1、了解抽样推断的基本概念。

抽样推断包括参数估计和假设检验。

全及总体和样本总体(用n表示,n≥30称为大样本,n<30称为小样本)全及指标与抽样指标。

抽样方法分为重置抽样与不重置抽样,考虑顺序抽样与不考虑顺序抽样。

概率抽样与非概率抽样(机会不等)。

抽样框与抽样单元。

样本统计量与总体参数,代表符号见表6-1。

抽样推断的组织形式有简单随机抽样、类型抽样、等距抽样、整群抽样、多阶段抽样。

抽样推断的理论是依据概率论的基本原理,以大数法则和中心极限定理为依据。

抽样误差包括实际抽样误差、抽样平均误差、抽样极限误差。

参数估计的基本方法有点估计和区间估计。

2、重点掌握单一总体均值和单一总体比率的区间估计方法。

作业题19题的1、2小问。


用公式总结:
n x σσ=
x x Z σ=∆ n p p p )
1(-=σ p p Z σ=∆
x x Z x Z x σμσ+≤≤- p p Z p p Z p σσ+≤≤-
3、掌握样本容量的确定方法。

作业题第3小问。

4、
第七章 假设检验
1、了解假设检验的基本概念。

假设检验是利用样本的实际资料来检验事先对总体某些数量特征所做的假设是否可信的一种统计分析方法。

第一类错误,弃真,原假设是正确的却被否定了;相反的有第二类错误,取伪。

假设检验的基本思想是小概率反证法思想。

2、
第八章 相关与回归分析
1、重点掌握相关分析的方法。

相关图即散点图。

相关系数计算公式()()∑∑∑∑∑∑∑---=
2
222y y n x x n y x xy n r
2、重点掌握简单线性回归分析的方法。

作业题第11题。

计算公式 bx a y
+=ˆ ()∑∑∑∑∑--=22x x n y x xy n b x b y a -= 判定系数2r 计算 2r r =
第九章 时间数列分析与预测
1、重点掌握时间数列的分析指标。

由于时间数列表现了事物在时间上的动态变化,故又称动态数列。

动态数列的构成要素是时间和指标数值。

时间数列的种类:①总量指标时间数列,又分为时间数列和时点数列②相对指标时间数列③平均指标时间数列。

水平分析指标①发展水平②平均发展水平③增长量④平均增长量;速度分析指标①发展速度②平均发展速度③增长速度④平均增长速度;增长1%的绝对值。

影响时间数列的因素通常可以归纳为四种:时间趋势、季节变动、循环变动、不规则变动。

作业题14题。

2、重点掌握长期趋势测定方法。

⑴时距扩大法⑵移动平均法⑶数学模型法。

作业题15题。

计算公式简洁法∑∑=
2
t ty b y
n y a ==∑ 3、掌握季节变动的测算方法。

各月份季节变动指数之和应为1200%,各季度的季节变动指数之和应为400%。

作业题17题。

4、了解循环变动和不规则变动的概念。

循环变动是指现象在为期较长的时间内呈现出较大的跌宕起伏。

5、掌握时间数列的预测方法。

第十章 统计指数分析
1、了解统计指数的概念和种类。

统计指数也称经济指数,是一种对比性的分析指标,具有相对数的表现形式。

分类:综合指数和平均指数;数量指标指数和质量指标指数;动态指数和静态指数;定基指数和环比指数;总量指标指数和平均指数。

2、掌握总指数的编制方法。

综合指数“数基质报”计算公式:
∑∑=0001
p q p q I q ∑∑=101
1q p q p I p 作业题19
3、了解指数体系的概念。

重点掌握借助于指数体系进行的因素分析。

作业题20、23。

4、了解指数数列。

了解国内外常用的经济指数。

居民消费价格指数和商品零售价格指数。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