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第七章 无线电监测在无线电管理中的地位和作用

第七章 无线电监测在无线电管理中的地位和作用

第七章无线电监测在无线电管理中的地位和作用一、无线电监测在无线电管理中的地位和作用1、无线电监测是无线电管理不可分割的一部分现代化的无线电频谱管理是将行政和科学技术管理手段相结合,对无线电频率和空间卫星轨道资源实施科学、有效地管理。

随着无线电通信业务的快速发展,有效地使用频谱资源已成为人类关注的主要问题。

为此,世界各国都成立了专门机构,对频谱资源进行计划、指配和管理,其主要目的是既要保障通信业务的安全,不受干扰侵害,又要合理使用和开发频谱资源,提高频率的使用效率。

无线电管理是国家通过专门机构对无线电波和卫星轨道资源研究、开发、使用所实施的,以实现合理有效利用无线电频谱和卫星轨道资源的行为。

无线电管理的概念,实际上表达了四层含义:*无线电管理是一种国家行为。

它是由国家所授权和特许的机关来实施的活动。

*无线电管理的对象是研究、开发、使用无线电波的各种活动。

由于开发、使用、研究电磁波的活动是由具体的人使用设备达到的,所以无线电管理必然要涉及到人和设备。

*对开发、使用、研究无线电波和卫星轨道的活动所实施的这种管理,是通过计划、规划、组织、控制、协调、监督、执行等手段和方法来实现的。

它贯穿于无线电管理的全部过程中。

这是无线电管理的职能,也是无线电管理工作的具体内容。

表现为各级无线电管理机构对无线电台站的审批、频率指配、电波的监测、型号的核准、设备的管理、规章制度的制定和监督检查以及对用户的教育和服务等等。

*无线电管理的最终目的是保证合理、有效地利用无线电频谱和卫星轨道资源。

要达到这一目标,就必须要用相应的管理机构和现代化的技术手段。

无线电管理的具体内容包括:*频率的划分、分配和指配、无线电台站的布局规划和设台电磁兼容分析及审批。

*无线电台站发射信号实施监测,对台站进行监督管理。

*无线电干扰的协调和处理。

*无线电管理法规和技术标准的制定。

*对无线电设备的测试和研制、生产、销售、进口的管理。

*代表国家参加无线电管理方面的双边和多边国际活动。

无线电监测在频率的规划、指配、电磁环境的测试、无线电台站的设置规划、无线电台站的监督和管理、无线电干扰的查处、确保通信安全等方面提供了强大的技术支撑。

可以看出无线电监测是无线电频谱管理的重要组成部分。

2、无线电监测的职能和基本配置无线电监测采用了先进的测试仪表和设备,对无线电台站发射的基本参数,如频率、场强、带宽、调制等指标系统地进行测量,对声音信号进行监听,对发射标识识别确定,对频率利用率和频道占用度进行统计,分析信号使用情况,以便合理、有效地使用频率。

通过对干扰源测向定位,排除干扰,查处非法电台和非核准电台,保证通信业务安全。

如频道占用度,这是指某一给定频道在Ts时间内,已工作的时间Tu与Ts之比,即 Tu/Ts = 频道占用度。

如在一天24小时内,某一频道工作12小时,则Tu/Ts = 12/24=50%频道占用可以测量一天、一周或一个月,甚至一年的占用度。

根据要求来确定,也可以重点测量忙时和闲时的占用度。

频段占用度:是指某一给定频段Fg内,已使用的频率为Fu,则Fu/ Fg称为频段占用度或频段利用率Su。

例如:给定频段为250KH,已用25KH则Su=Fu/Fg = 25/250 =10%无线电监测包括短波业务的无线电监测、超短波业务的无线电监测、卫星空间业务的无线电监测。

监测的频段包括上述三种业务已使用和正在开发的各个频段。

2.1无线电监测的基本职能无线电监测包括常规监测和特殊监测。

常规监测是指日常开机的各项监测。

常规监测是各级监测站的日常主要工作,按频率指配的要求监测已核准电台的有关参数,存档、建库。

通过常规监测,发现有关参数发生变化,则可判断出现异常情况,或出现不明电台,或核准电台的使用状态发生变化。

常规监测的任务:1)监测已核准的无线电台站的发射、检查其工作是否符合批准的技术条件和要求。

包括:*系统地测量无线电台站的使用频率、频率偏差*系统地测量无线电台站的信号场强、谐波和其它杂散发射。

*系统地测量无线电台所发信号的调制度*测量无线电台频谱的占用情况(频道占用度和频段占用度)*监测无线电台的操作时间表和经营业务是否符合电台执照的规定2)对各种干扰信号进行监测并进行分析,确定干扰源。

*测量和识别干扰信号*测量干扰信号的有关参数*进行无线电测向定位,确定干扰电台3)监测无线电频谱的使用情况。

为频谱资源的开发、频率规划和指配提供技术依据。

4)监测不明无线电台的发射行为,实施无线电监测。

5)对违反国际电信公约和无线电规划以及中华人民共和国无线电管理条例的发射行为实施无线电监测。

6)对水上和航空安全救险业务专用频率实施保护性监测。

7)电磁环境监测。

随着各类无线电通讯事业的飞速发展,城市的电磁环境遭到了严重的破坏,各个频段的背景噪声不同程度地提高。

准确地掌握有关数据,对实施无线电管理,合理地选择台址,保证正常通讯业务的秩序将提供有力的帮助。

因此,要定期地对城市电磁环境背景噪声的分布进行全面系统地监测。

可根据不同频段、不同业务、不同区域进行测试。

测量的方法可以按照有关城市电磁环境噪声测试方法,对测试结果经过数据处理和分析,存入数据库,逐步地建立有关电磁环境数据的档案。

特殊监测任务系指常规监测以外的监测任务。

如:国际监测*监测我国在国际电联登记注册的频率是否受到国外无线电台的干扰。

我国已在国际电联登记了3万条频率。

为了保护我国频率使用权益,必须经常查阅国际电联频登会的周报(现已改为无线通信部门周报)上公布的其它国家拟登记(提前公布资料)的频率与我国已登记和使用的频率是否有矛盾?我国频率是否受到有害干扰?为此,监测部门必须进行针对性的监测。

如受到有害干扰就应以附录23的格式向国际电联或有关国家主管部门提出干扰申诉,国外电台在国际电联审查时,就会得到不合格的结论。

*对国际电联或有关国家申诉的、涉及我国干扰别国频率问题,要通过无线电监测及时排除。

我国电台干扰国外电台的情况也比较多。

在80和90年代,每年都要收到50-70份申诉函电。

最近几年逐渐减少,每年大约有10多起。

收到申诉后,应根据申诉内容进行监测,确定干扰电台,再根据国际电信公约和国际无线电规则并结合我国实际情况进行处理。

之后,将处理意见函复国家无线电主管部门或国际电联。

*与有关国家使用联合监测、消除边界区域的无线电干扰*执行国际电联委托的监测任务2.2对解决无线电干扰的有关要求无线电干扰会对人民生命财产造成一定的危害。

在查处干扰时,特别是在查处对航空和水上移动等安全业务造成的有害干扰时,干扰电台必须立即停止发射。

非无线电设备对无线电台(站)产生有害干扰时,设备所有者或使用者,必须采取措施予以消除干扰。

操作不当或设备自身问题产生有害干扰时,应立即进行检查,找出原因,采取措施消除干扰。

对解决无线电干扰一定要有时间要求,尽快解决。

如英国无线电管理部门要求:*影响到生命安全的水上和航空业务频率受到的干扰,要在24小时内解决;*重要的公众服务,如寻呼、蜂窝电话、电讯业务和对讲机频率受到的干扰,3天之内解决;*无线电调度业务受到干扰,在7天之内解决。

我们也要在无线电监测任务规范中,规定干扰查找解决的时间要求。

2.3无线电监测设备的配置原则2.3.1无线电监测站内设备配置基本原则*设备配置以完成各级监测站的监测任务为准.应具有无线电监测、监听、测向定位功能。

*设备配置应具备先进性,稳定性,便于使用操作,维修方便。

*监测设备的精度(准确度),应比被监测设备的精度高一个数量级。

*系统配套完整,设备具有可扩展性。

*因地制宜地选择监测设备,节约投资。

配套的设备应尽量采用国产设备。

*设备应满足联网的要求,接口应符合我国采用的CCIR、IEC、IEEE的有关标准。

2.3.2无线电监测站的基本设备配置*频率和调制度测试设备:测试接收机、频谱分析仪、计算机及相应的软件。

*宽带测试设备:测试接收机、场强仪及分析记录设备。

*监听设备:监听接收机和记录设备。

*测向设备:测向接收机和测向处理器。

*信号识别设备。

*各种无线和天线信号分配设备。

*通信设备和数据终端设备。

*自动测试控制设备。

*移动监测车。

3、无线电监测对无线电管理提供了强有力的技术支撑作用无线电管理和无线电监测是相辅相成、密不可分。

他们之间应该保持紧密的协作关系。

无线电管理给无线电监测提供台站管理和频率指配数据,提高了监测效率。

反之,无线电监测中得到的大量数据又进一步核准和完善台站数据库,为频谱管理工作提供了帮助和支持,提高了无线电管理水平,无线电管理的科学性和先进性得到进一步地加强。

无线电监测接收无线电管理下达的任务。

如测量予指配频率的可用性、测量指配频率的利用率、监测解决无线电干扰和阻塞等申诉,积极开展电磁环境测试,为频率规划和划分以及台站审批等工作提供可靠的技术支持。

同时也为干扰的查处提供先进的技术手段,确保了航空安全和各类无线电业务的正常开展,发挥了重要作用。

二、无线电监测的基本构成1、国际无线电监测系统1.1目的和任务国际《无线电规则》第1872款规定:“为了尽可能有利于本规则的实施,特别是协助经济、有效地利用无线电频谱和消除有害干扰,各主管部门同时继续发展监测设施,并尽可能发展国际监测系统。

”监测系统的主要任务是互相合作查找消除国际无线电干扰,以保证无线电台站的正常工作。

同时,还要执行国际电联委托的监测任务。

如1979年召开的世界无线电行政大会之前,电联委托国际监测系统监测了3-30MHz短波频段固定业务的频率使用情况。

监测结果表明,有相当一部分固定业务使用的频率实际上是占而不用,这些业务都可以转移到卫星或微波电路上,为这次行政大会修改频率划分表,即把部分固定业务频段划分给广播和水上移动业务提供了技术依据。

1.2组成情况国际《无线电规则》规定,国际监测系统是由各国主管部门,选择符合国际规定的那些监测台组成。

根据1985年国际电联出版的“国际监测台表”的统计,有63个国家和地区的182个监测台参加了国际监测系统,还有两个国际组织和一个公司参加了国际监测系统。

根据规定,全世界共分成73个监测区。

美国和西德的全部监测台都参加了国际监测系统。

目前,我国还没有符合国际规定、能够参加国际监测系统的监测台站。

国际监测的主要项目是:测量频率、场强(或功率通量密度)、带宽和频率占用度以及测向等。

各主管部门可以在他们认为实际可行的范围内,按照国际电联主管部门提出的要求,进行一般的或特定的监测,并明确说明监测的目的以及所要求的监测参数(包括适当的时间表)。

监测结果应按照国际《无线电规则》附表21-23规定的格式报送国际电联有关主管部门,并注明测试精度。

国际电联把各国提供监测数据予以整理并定期出版。

1.3监测的有关规定国际无线电规则第18、19、20、22条等分别对如何开展监测、有害干扰事件的处理程序、违章报告和抗干扰的措施等都做了详细规定。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