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影子中的数学》教学设计

《影子中的数学》教学设计

3.学生实验,教师巡回指导。
4.实验结束,整理实验材料,汇报实验结果。
三、转换思维引导解题
1.创设情境,引入问题(课件出示)
如果将手电筒换成眼睛,成为观察点,又会怎么样?你能看到什么?有没有什么地方是看不到的?
将观察点像手电筒一样上移又会怎么样?
2.出示图片:桃树下落了一地桃子,有只小猴在墙外的树上向里张望。
难点:能解决日常生活中的一些现象。
教学过程
一、铺垫导入,激发兴趣
1.观看手影视频,提问学生,手影的形成需要哪些条件?什么是光源?光是怎样传播的?
探究新知发现规律
二、科学探究
1.出示图片以及实物:手电筒(光源)、磁铁(障碍物)、记录单(屏),怎么做实验?
学生演示,将手电筒上移,怎么做?再上移?
2.出示温馨提示:音乐声响起,整理活动器材放回原位,留下记录单,准备汇报。
高小大
教材分析
《影子中的数学》是将教科版五年级上册科学光单元的第一课《光和影》和北师大版六年级上册观察物体单元的第二课《观察的范围》相关内容进行整合,将《光和影》其中影子形成的三要素,影子的长短与光源的位置有关实验,作为本课的活动导入。将光源转换为观察点,切换到《观察的范围》,转换完成后,主要以练习题的形式展开。
请同学们想一想,小猴爬在A B C三点哪一点看见的桃子最多?
3.利用情景质疑问难
现在没有影子该怎么确定盲区呢?小猴在A处时将眼睛看成一点A,墙上最上面确定一点为有效点,两点连成一条直线,与地面相较于点A’,
你知道小猴在A处时看到离墙内最近的点是哪一点吗?
(课件闪显从A点到A’点这条虚线)并指名回答。(让学生感受到将观察者的眼睛看作数学中的“点”,确定遮挡物的“有效点”将视线看做数学中的“线”将观察的范围看作数学中的“区域”)
过程与方法:做光和影的实验,根据实验结果分析推理出光源、遮挡物、影之间的关系。从熟悉的、有趣的生活背景中让学生感受观察范围的变化,通过观察、操作、想象等活动,发展学生的空间观念。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体会数学与现实生活的联系,增强学习数学的兴趣以及与他人合作交流的意识。
重点
难点
重点:探究影子的特点。经历分别将眼睛、视线与观察的范围抽象为点、线、区域的过程,感受观察范围随观察点,观察角度的变化而改变,
学情分析
本次执教前,五年级的学生已经学习过《光和影》这一课,虽然有此基础,但是为了与《观察的范围》进行有效整合,已将原来的科学活动作适当的改变,因此有必要再次通过科学实验,实际地去观察,记录。
学习
目标
知识与技能:物体影子随着光源位置改变而改变光是以直线的形式传播。感受观察范围随观察点,观察角度的变化而改变,并能利用所学的知识解释生活中的一些现象。
如果小猴继续往上爬,爬到B处或者更高的C处,能看到的范围是多大?和你的同桌交流一下画法和想法。
4.小结:我们在判断小ຫໍສະໝຸດ 观察的范围时要注意:将小猴眼睛看作数学中的“点”,确定遮挡物的“有效点”,将视线看作数学中的“线”,将观察的范围看作数学中的“区域”
四、应用知识解决问题
1.学生小组讨论完成学习单。
2.交流反馈。
五、全课小结拓展延伸
1.通过本节课的学习,你认为观察范围的变化是由什么引起的?(观察范围随观察点,观察角度的变化而变化)
2.出示图片:唐诗《登鹳雀楼》,领略本首诗的气势磅礴,向上进取的精神、高瞻远瞩的胸襟,和其中蕴含的数学知识。
板书设计
影子中的数学
观察点光源低影子长
有效点高短
观察点低盲区大观察范围小
数学与科学学科整合(学科)导案设计
课题
影子中的科学
课时
一课时
课型
新授课
备课教师
课题背景
20年前,手机是通信工具,照相机只有照相的功能,20年后的手机融合了照相技术,将通信与照相功能合二为一。20年前的教学课堂,一个老师,一面黑板,一只粉笔,老师讲,学生听,20年后,随着信息技术的发展,课堂教学改革的实施,学生成为了课堂的主人,教师是学生学习的合作者,学生学习的引导者,学习活动的参与者。那么20年后的教学课堂又是怎样的呢?现在的我们不得而知。在实际的教学中,学科之间“各自为政”、“画地为牢”,从而造成了学生的片面发展。这与促进学生全面发展的现代教育趋势相背离,以整合的思想对自身学科进行重组加工,并寻求与相关学科进行更多的合作,从而减轻学生的学业负担,促进学生全面和谐地发展。在龙泉市教育研究培训中心副主任叶泉香老师、数学教研员殷平老师、科学教研员余京华老师的指导下,我设计了本堂研讨课,希望给我们的老师以一种不同的思考,也希望通过大家的交流研讨,向与会的各位同仁学习,进一步明确如何加学科整合的研究。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