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大学生挫折教育

大学生挫折教育

大学生挫折教育在现实社会中,人们会遇到各种各样的问题,很难事事如意,很少能够一帆风顺。

面对复杂多变的事物,难免会出现始料不及的困难与挫折。

当代大学生由于所处的特殊家庭、社会和学校环境,学习、生活条件相对优越,加之我们在过去的教育中忽视对他们进行意志磨练的教育,因此,随着新旧体制的变革,特别是招生就业制度的改变,不少学生在主观愿望与客观实际、理想与现实发生脱节造成挫折时,便惊慌失措,陷入长时间不良情绪的困扰而不能自拨,有的甚至会走入极端,造成严重后果。

那么,如何正确认识大学生挫折引发的原因和表现,如何解决他们的思想问题,对其实施正确的引导,把一切不利的消极因素降至最低点,调动其积极性,促使其在克服挫折中奋起。

这就给高校思想政治工作者提出了一个严峻的教育课题——挫折教育。

目前,我国高校大学生的心理问题已日趋严重,心理障碍的发生率有明显上升的趋势[1][2]。

在经历角色转换与适应环境的过程中,由于大学生对新的环境、人际关系和教学模式、就业压力不适应,面对这一系列挫折情境,很多大学生产生困惑并造成了心理失衡。

近几年来由于高校扩招以及社会竞争加剧,大学生的就业压力越来越大。

面对一系列的压力,很多大学生不能正确应对挫折情境,挫折情境下自我教育能力的缺乏,不仅影响了学习,而且给他们带来了心理和生理上的双重痛苦。

2004年5月,北京市高校学生心理素质教育研究课题组从本市高校中的23所大学抽取5220个样本点,对各年级和专业的学生进行了调查,其中有16.5%的学生存在中等程度以上的心理问题。

[2]近日,哈尔滨工业大学心理学社对该校大学生做了一次心理健康状况调查。

调查显示,39%的大学生感到自己所面对的学习、择业压力过大,这让他们有些不堪重负。

面对这种压力很大的挫折情境,对自己的人生缺乏目标,感到生活压抑,从而导致郁闷、迷茫的情绪出现,这是此次接受调查中的1/3的大学生普遍存在的问题。

在调查中显示,有大部分学生都存在这样或那样的自负和自卑的矛盾心理。

他们表示,在遇到困境或者挫折时,往往无所适从。

[1]现在社会对每个人的各方面素质要求越来越高,面对激烈的竞争,面对挫折情境,很多大学生无所适从。

我们认为,缺乏挫折情境的自我教育能力是当代大学生心理问题日趋严重的主要原因,因此本文拟从大学生心理健康的角度分析挫折情境下大学生自我教育能力的培养。

一、大学生挫折情境自我教育能力的核心概念界定所谓挫折,就是指个体在实现目标中遇到难以克服的阻碍或干扰,即使需要和动机无法满足而产生的紧张状态与情绪反应。

培养大学生的耐挫折能力,就是培养大学生对挫折的容忍力和对挫折的超越力,即个体在遭受挫折之时,不仅有使自己的行为、心理不致失常的能力,而且有能够忍受挫折,并采取积极进取、明智的心理机制,战胜挫折、获得成功的能力。

在我工作的一年中,我遇到过这样一名学生,原本刚刚考入大学应该怀着激动好奇的心情融入丰富多彩的大学生活,努力学习科学知识,提高自己的专业能力,可是他却在入学的的两个月后,表现出情绪低落,逃课厌学,甚至想要复读重新考学。

经过与他本人长时间的交谈,我了解到原来由于进入大学,周围的环境发生了根本变化,一时难以适应,造成宿舍、班级中人际关系紧张,他甚至认为本宿舍的同学联合欺负他,孤立他,造成学生本人压力极大,不能安心学习,心情压抑,神经衰弱。

这类学生在心理发展中,意志一般较为脆弱,易受暗示,自制力较差,情绪也较敏感、丰富,心境易变化,易产生激情。

因此,在面对挫折时,他们行为上容易表现出失控的、没有目标导向的情绪性行为。

这种不良的情绪反应和消极行为会影响其个性的形成与发展。

如果经常、连续地遭受挫折,他们会感受到持续的蒙昧状态,由此会形成某些行为习惯,如个体所表现的攻击、粗暴、萎靡不振、焦燥不安、压抑、回避等反应,都可能成为性格特征的组成部分,对个性的形成、发展产生影响。

因此,培养耐挫折能力,对大学生进行挫折教育是非常有必要的。

首先,挫折教育是素质教育的重要内容之一。

我国的高等教育过去一直是以应试教育为主,这种教育模式所培养出来的学生不少是高分低能,书生气十足。

学生毕业后,一遇到实际问题便无所适从,或显得力不从心。

其次,挫折教育是使当代大学生适应未来社会激烈竞争需要的客观要求。

众所周知,当今的社会是一个充满竞争的社会,如何使我们的大学生在激烈的环境中有一席之地,能够迅速融入社会,培养耐挫折能力显得尤为重要。

最后,挫折教育是培养大学生遭遇挫折的正确心态和预防心理障碍的有效措施。

当今大学生的心理健康不容乐观,据不少学校的调查统计表明,精神疾病已经成为休学、退学、死亡的主要原因。

北京16所大学调查,因精神疾病休学、退学的人数分别占总的因病休学、退学人数的37.9%和64.4%,精神疾患在不少大学已成为大学生辍学的主要原因,并且还有上升的趋势。

在心理学范畴,挫折是指个体在某种动机的推动下,在实现目标的活动中遇到了无法克服或以为是无法克服的障碍和干扰,使其需要和动机不能获得满足时所产生的紧张状态和消极的情绪反应[4][5]。

挫折的含义有三:其一是挫折情境,即指阻碍和干扰个体实现目标满足需要活动的特定环境,可称为挫折源。

其二是挫折感受,即指受挫后个体一种复杂的内心体验,包括烦恼、困惑、焦虑、愤怒等各种负性情绪或行为反应。

其三是挫折认知,即指个体对挫折本身及需要受阻后的自我认知和评价。

不同的认知会产生不同的体验和感受。

由此可见,挫折包括挫折情境、挫折感受和挫折认知。

挫折情境导致挫折感受,挫折认知是挫折情境和挫折感受的中介。

[5]挫折情境即是指使人类个体处于挫折情绪状态的特定情境,使当代大学生具有挫折情绪体验的挫折情境主要有人际交往、学业压力、就业压力、生活环境不适应、失恋、经济压力等等。

挫折承受力,是指个体遇到挫折时免于行为失常的能力,也就是个人能承受环境的压力,适应挫折、抗御挫折的能力。

一个人能否经得起挫折,是心理是否健康的重要标志之一。

同一个人,对不同的挫折,其挫折容忍力也不相同,有的人能容忍学习上的挫折,却不能容忍感情中的挫折,有的人则恰恰相反。

挫折承受力与人的生理、社会经验、抱负水准、对目标的期望以及个性特征等有关。

挫折承受力差不仅影响大学生正常的学习、活动,还会影响其身心健康发展,更有甚者是危害生命。

挫折情境自我教育能力培养的目的就是提高大学生的挫折容忍力,从而正确应对挫折情境,提高大学生的心理健康水平。

因此,增强大学生挫折情境自我教育能力,锻炼坚强的意志品质,对其心理健康发展有着重要的意义。

自我教育即自己教育自己,它的基本结构有正确认识自我,积极悦纳自我和主动调控自我三部分组成[3]。

大学生挫折情境自我教育能力,我们可以把它理解为大学生在维护面对挫折情境的心理健康方面所应具备的自己教育自己即自我觉醒、自我调适、自我康复的心理条件。

大学生挫折情境自我教育的过程应该是大学生能动积极的调控、整合自身生理、心理、社会文化素质要素为其心理健康服务的心理过程,是大学生不断深入认识自我、建设自我、超越自我、实现自我的系统过程。

分析当前大学生挫折情境心理不健康状况的表现主要集中在三大方面,即认知障碍,如缺乏自觉性和自信;情绪情感障碍,如缺乏自尊;行为个性障碍,如缺乏自律、自控等。

这些挫折情境心理不健康的表现与自我教育的目标和内容密切相关。

提高大学生挫折情境自我教育能力,一方面能防患于未然,增强大学生自身对心理问题的预防和抵御能力,另一方面能提高大学生对已经出现的心理问题甚至心理障碍的自主应对能力和自我康复能力。

因此,大学生挫折情境自我教育能力是大学生提高其挫折情境心理健康水平的最根本动力。

二、大学生挫折情境自我教育能力培养的必要性(一)社会要求大学生提高挫折情境自我教育能力。

现代社会,竞争异常激烈,挫折情境自我教育能力是个体成为社会需要人才的重要要求,在以自学为主的大学学习阶段,这种能力的培养尤其重要,只有具有挫折情境自我教育能力的个体,才能理性的选择价值目标,耐受挫折,主动适应不断发展的社会,在现代竞争异常激烈的社会中不断提升自己,保持心理健康,在社会中保持优势。

《中共中央关于教育体制改革的决定》规定的人才标准,要求学生在离开学校走向社会时,要能根据社会主义建设的要求,自觉地调整自己的行动,不仅具有献身精神,而且要具有独立思考、勇于创新的能力[7]。

同时,社会发展越来越快,新的知识和信息不增加,人们只有不断学习、不断接受教育,才能适应不断变化的社会需要。

此时大学生挫折情境自我教育能力就会发挥作用,培养在校大学生挫折情境自我教育能力,使其养成良好的挫折情境自我教育习惯,以适应将来社会的需要。

利用自我教育,通过自身内部因素,自觉地接受先进的、正确的教育影响,克服进入社会后遇到的一系列挫折情境,并自觉地进行思想转化和行为控制,以便使大学生进入社会后也能通过挫折情境中的自我教育保持心理健康,形成良好的道德品质和心理品质。

(二)提高大学生心理健康自我教育能力是高校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终极目标。

提高挫折情境自我教育能力是提高大学生心理健康自我教育能力的最重要方式。

任何形式的教育最终都要归结于自我教育才能内化和转化为个体的自觉行为,离开了自我教育这一环节,任何教育都不会奏效,挫折情境的心理健康教育也不例外。

只有使学生始终处于能动的、积极参与的状态,最终形成自我认知、自我评估、自我调整等挫折情境自我教育能力,心理健康挫折教育才能真正奏效,能真正促进学生的终身发展。

概言之,提高挫折情境自我教育能力正是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最重要的方式。

(三)自身发展需要促使大学生提高挫折情境自我教育能力。

心理学家马斯洛在其需要层次理论中提出:人类总是不断的寻求一个更加充实的自我,追求更加完美的自我实现。

[6]而自我实现目标作为人类需要的最高层次,并不是单靠外部教育的推动就能实现的。

尤其当个体在自我实现过程中遇到挫折情境时,最重要的是个体必须充分的认识自我、发展自我,不断进行挫折情境自我教育,才能充分发挥自我价值,提高挫折承受力,提高自身的挫折情境自我教育能力,从而达到自我实现的目的。

三、科学实施挫折教育的有效策略(一)积极开展高校心理咨询工作,加强学生的自我保健教育心理咨询是一项给来访者以心理指导和帮助的专业性服务工作,它给大学生提供了一个倾诉内心积淤的场所,能有效地消除其心理挫折所带来的焦虑和痛苦,为大学生实现心理发展,提高适应环境的能力提供具体指导。

我国高校心理咨询工作起步于20世纪80年代,虽然时间不长,但已经显示出其独特作用,心理咨询是心理挫折教育的有效途径。

为此,我们要大力提高心理咨询人员的专业知识和技术,建立一支具有优良素质的心理咨询工作者队伍,建立系统的可操作的大学生心理档案,及时发现问题并矫正。

通过广播、宣传栏、校刊等多种途径宣传心理咨询的性质和作用,解除学生疑虑以主动寻求帮助,开展定时、定点和有专人负责的心理门诊咨询,学校要为门诊咨询的开展提供必要的条件。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