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4 机械振动习题详解

4 机械振动习题详解

习题四一、选择题1.两个质点各自作简谐振动,它们的振幅相同、周期相同,第一个质点的振动方程为1cos()x A t ωα=+。

当第一个质点从相对于其平衡位置的正位移处回到平衡位置时,第二个质点正在最大正位移处,则第二个质点的振动方程为 [ ](A ))π21cos(2++=αωt A x ; (B ))π21cos(2-+=αωt A x ;(C ))π23cos(2-+=αωt A x ; (D ))cos(2π++=αωt A x 。

答案:B解:由题意,第二个质点相位落后第一个质点相位π/2,因此,第二个质点的初相位为π21-α,所以答案应选取B 。

2.劲度系数分别为k 1和k 2的两个轻弹簧串联在一起,下面挂着质量为m 的物体,构成一个竖挂的弹簧振子,则该系统的振动周期为 [ ](A )21212)(2k k k k m T +π=; (B ))(221k k mT +π= ;(C ) 2121)(2k k k k m T +=π; (D )2122k k mT +π=。

答案:C解:两根弹簧串联,其总劲度系数2121k k k k k +=,根椐弹簧振子周期公式,k mT π2=,代入2121k k k k k +=可得答案为C 。

3.一长为l 的均匀细棒悬于通过其一端的光滑水平固定轴上,(如图所示),作成一复摆.已知细棒绕通过其一端的轴的转动惯量231ml J =,此摆作微小振动的周期为 [ ] (A )g l π2; (B )g l 22π; (C )g l 322π; (D )gl 3π。

答案:C解:由于是复摆,其振动的周期公式为glmgl J T 322222πππ===ω,所以答案为C 。

4.一个质点作简谐振动,振幅为A ,在起始时刻质点的位移为A 21,且向x 轴的正方向运动,代表此简谐振动的旋转矢量图为[ ] 答案:B解:根椐题意,此简谐振动的初相位为3π-,或35π,所以答案为B 。

5.一物体作简谐振动,振动方程为)21cos(π+=t A x ω.则该物体在t = 0时刻的动能与t = T /8(T 为振动周期)时刻的动能之比为[ ](A )1:4; (B )1:2; (C )1:1; (D )2:1。

答案:D解:物体的速度为)21sin(π+-=t A v ωω,动能为)21(sin 21222π+t mA ωω。

所以在t = 0时刻的动能为2221ωmA ,t = T /8时的动能为2241ωmA ,因此,两时刻的动能之比为2:1,答案应选D 。

二、填空题1.一简谐振动用余弦函数表示,其振动曲线如图所示,则此简谐振动的三个特征量为A = _______cm ;ω =__________rad/s ;ϕ =________。

答案:10;(π/6);π/3。

解:由图可直接看出,A =10cm ,周期T =12s ,所以2rad/s 6T ππω==;再由图看出,t = 0时刻质点在位移5cm处,下一时刻向着平衡位置方向移动,所以其初相为 ϕ = π/3。

2.一水平弹簧简谐振子的振动曲线如图所示。

当振子处在位移为零、速度为A ω-、加速度为零和弹性力为零的状态时,应对应于曲线上的________点;当振子处在位移的绝对值为A 、速度为零、加速度为2A ω-和弹性力为kA -的状态时,应对应于曲线上的____________点。

ω-答案:(b ,f );( a ,e )。

解:因b 和f 点对应着位移为零、速度为A ω-、加速度为零和弹性力为零的状态,a ,e .点对应着位移的绝对值为A 、速度为零、加速度为2A ω-和弹性力为kA -的状态。

3.两个同方向的简谐振动曲线如图所示。

其合振动的振 幅为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合振动的振动方程为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12cos(12π+π-=t T A A x 。

解:由图可知,两振动其初相位差为π11221122sin sin tan cos cos A A A A ϕϕϕϕϕ+=+,而123, 22ππϕϕ==,由此得2πϕ=。

所以合振动的振动方程为)212cos(12π+π-=t T A A x4.在一竖直轻弹簧下端悬挂质量 = 5g m 的小球,弹簧伸长=1cm l 而平衡。

经推动后,该小球在竖直方向作振幅为 = 4cm A 的振动,则小球的振动周期为__________;振动能量为_________________。

答案:0.201s ;-3 3.9210J ⨯。

解:平衡时,有k l mg ∆=,所以/k mg l =∆。

(1)2220.201s T ω===π;(2) 22-311= 3.9210J 22mg E kA A l==⨯∆。

5.为测定某音叉C 的频率,选取频率已知且与C 接近的另两个音叉A 和B ,已知A 的频率为800 Hz ,B 的频率是797 Hz ,进行下面试验:第一步,使音叉A 和C 同时振动,测得拍频为每秒2次。

第二步,使音叉B 和C 同时振动,测得拍频为每秒5次。

由此可确定音叉C 的频率为______________。

答案:802 Hz解:设音叉C 的频率为ν,由2800=-ν和5797=-ν,联立求得802Hz ν=。

三、计算题·--1.在一竖直轻弹簧的下端悬挂一小球,弹簧被拉长0=1.2cm l 而平衡.再经拉动后,该小球在竖直方向作振幅为 = 2cm A 的振动,试证此振动为简谐振动;选小球在正最大位移处开始计时,写出此振动的数值表达式。

答案:)1.9cos(1022t x π⨯=-。

解:设小球的质量为m ,则弹簧的劲度系数0/l mg k =选平衡位置为原点,向下为正方向。

小球在x 处时,根据牛顿第二定律得202d ()d xmg k l x m t -+= 将 0/l mg k = 代入整理后得 220d 0d x gx t l +=所以此振动为简谐振动,其角频率为 28.589.1ω===π 设振动表达式为 cos()x A t ωϕ=+由题意: 0t =时,20210m x A -==⨯,00v =,由此解得 0ϕ=。

所以 )1.9cos(1022t x π⨯=-2.一质量0.25kg m =的物体,在弹簧的力作用下沿x 轴运动,平衡位置在原点. 弹簧的劲度系数25N/m k =。

(1)求振动的周期T 和角频率ω;(2)如果振幅15cm A =,0t =时物体位于7.5cm x =处,且物体沿x 轴反向运动,求初速0v 及初相ϕ;(3)写出振动方程表达式。

答案:(1)0.63s T =,10rad/s ω=;(2)0 1.3m/s v =-,13ϕ=π;(3))3110cos(10152π+⨯=-t x 。

解: (1) 10rad/s ω=,20.63s T ω==π; (2) 15cm A =;当0t =时,07.5cm x =,00v <,+x )由A =得0 1.3m/s v =-=-由 100tg v x ϕω--=,得13ϕ=π,或43π 因00x >,所以应取 13ϕ=π(3)振动方程)3110cos(10152π+⨯=-t x (SI)3.一质点作简谐振动,其振动方程为)4131cos(100.62π-π⨯=-t x (SI)(1)当x 值为多大时,系统的势能为总能量的一半?(2)质点从平衡位置移动到上述位置所需最短时间为多少? 答案:(1)24.2410m x -=±⨯;(2)0.75 s 。

解:(1)势能 221kx W P =; 总能量 221kA E = 由题意 4/2122kA kx =,24.2410m x -==±⨯。

(2)周期 26s T ω==π从平衡位置运动到2A x ±=的最短时间t ∆为T /8,所以0.75 s t t =∆=4.一质量 = 3.96 kg M 的物体,悬挂在劲度系数 = 400 N/m k 的轻弹簧下端.一质量= 40g m 的子弹以 = 152 m/s v 的速度从下方竖直朝上射入物体之中 ,然后子弹与物体一起作谐振动 .若取平衡位置为原点。

x 轴指向下方,如图,求:(1)振动方程(因 m M <<,m 射入M 后对原来平衡位置的影响可以忽略);(2)弹簧振子的总能量。

答案:(1))2110cos(152.0π+=t x ;(2) 4.62J E =。

解:(1)由动量守恒定律 ()mv M m V =+,得 mvV M m=+;又010rad/s ω= 0t =时,00cos x A ϕ== 00sin v A V ωϕ=-=- 由上二式解得 =0.152 m A ,12ϕ=π,所以,振动方程 )2110cos(152.0π+=t x (SI)(2)振子中的总能量 21() 4.62J 2E M m V =+=5.一质点同时参与两个同方向的简谐振动,其振动方程分别为-21 =510cos(4 +)3x t π⨯(SI) ,-22 =310sin(4 -)6x t π⨯画出两振动的旋转矢量图,并求合振动的振动方程。

答案:(1)旋转矢量如图;(2)合振动方程-2=210cos(4 +)3x t π⨯。

解: -2-2-222 =310sin(4 -)=310cos(4 --)=310cos(4 -)6623x t t t ππππ⨯⨯⨯ 作两振动的旋转矢量图,如图所示。

由图得,合振动的振幅和初相分别为 = (5-3)cm = 2cm A , =3πϕ,所以 合振动方程为 -2=210cos(4 +)3x t π⨯ (SI)x O ω ω π/3 -2π/3 A1A 2A。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