物联网技术实例介绍物联网这个概念,在中国早在1999年就提出来了。
不过,当时不叫“物联网”而叫传感网罢了。
中科院早在1999年就启动了传感网的研究和开发。
与其它国家相比,我国的技术研发水平处于世界前列,具有同发优势和重大影响力。
2005年11月27日,在突尼斯举行的信息社会峰会上,国际电信联盟(ITU)发布了《ITU 互联网报告2005:物联网》,正式提出了物联网的概念。
物联网概念的问世,打破了之前的传统思维。
过去的思路一直是将物理基础设施和IT 基础设施分开,一方面是机场、公路、建筑物,另一方面是数据中心,个人电脑、宽带等。
而在物联网时代,钢筋混凝土、电缆将与芯片、宽带整合为统一的基础设施,在此意义上,基础设施更像是一块新的地球。
故也有业内人士认为物联网与智能电网均是智慧地球的有机构成部分。
不过,也有观点认为,物联网迅速普及的可能性有多大,尚难以轻言判定。
毕竟RFID 早已为市场所熟知,但新大陆等拥有RFID业务的相关上市公司定期报告显示出业绩的高成长性尚未显现出来,所以,对物联网的普及速度存在着较大的分歧。
但可以肯定的是,在国家大力推动工业化与信息化两化融合的大背景下,物联网会是工业乃至更多行业信息化过程中,一个比较现实的突破口。
而且,RFID技术在多个领域多个行业所进行的一些闭环应用。
在这些先行的成功案例中,物品的信息已经被自动采集并上网,管理效率大幅提升,有些物联网的梦想已经部分的实现了。
所以,物联网的雏形就象互联网早期的形态局域网一样,虽然发挥的作用有限,但昭示着的远大前景已经不容质疑。
一、物联网的概念根据物联网这三个字我们可以想到物体——物品——商品,网——网状——网络——互联网,联——联系——关联,由这些联想可以大致理解为物联网就是能过一种类似网络的形式奖一些物品联系起来的体系结构,这种类似的网络应该和互联网差不多。
“物联网概念”是在“互联网概念”的基础上,将其用户端延伸和扩展到任何物品与物品之间,进行信息交换和通信的一种网络概念。
其定义是:通过射频识别(RFID)、红外感应器、全球定位系统、激光扫描器等信息传感设备,按约定的协议,把任何物品与互联网相连接,进行信息交换和通信,以实现智能化识别、定位、跟踪、监控和管理的一种网络概念。
其目的是让所有的物品都与网络连接在一起,方便识别和管理。
物联网是利用无所不在的网络技术建立起来的,是继计算机、互联网与移动通信网之后的又一次信息产业浪潮,是一个全新的技术领域。
二、物联网技术的实例“物联网技术”的核心和基础仍然是“互联网技术”,是在互联网技术基础上的延伸和扩展的一种网络技术;其用户端延伸和扩展到了任何物品和物品之间,进行信息交换和通讯。
物联网是在计算机互联网的基础上,利用RFID、无线数据通信等技术,构造一个覆盖世界上万事万物的“Internet of Things”。
在这个网络中,物品(商品)能够彼此进行“交流”,而无需人的干预。
其实质是利用射频自动识别(RFID)技术,通过计算机互联网实现物品(商品)的自动识别和信息的互联与共享。
而RFID,正是能够让物品“开口说话”的一种技术。
在“物联网”的构想中,RFID标签中存储着规范而具有互用性的信息,通过无线数据通信网络把它们自动采集到中央信息系统,实现物品(商品)的识别,进而通过开放性的计算机网络实现信息交换和共享,实现对物品的“透明”管理。
RFID技术的基本工作原理RFID技术的基本工作原理并不复杂:标签进入磁场后,接收解读器发出的射频信号,凭借感应电流所获得的能量发送出存储在芯片中的产品信息(Passive Tag,无源标签或被动标签),或者主动发送某一频率的信号(Active Tag,有源标签或主动标签);解读器读取信息并解码后,送至中央信息系统进行有关数据处理。
一套完整的RFID系统, 是由阅读器(Reader)与电子标签(TAG)也就是所谓的应答器(Transponder)及应用软件系统三个部份所组成, 其工作原理是Reader 发射一特定频率的无线电波能量给Transponder, 用以驱动 Transponder电路将内部的数据送出,此时Reader 便依序接收解读数据, 送给应用程序做相应的处理。
以RFID 卡片阅读器及电子标签之间的通讯及能量感应方式来看大致上可以分成, 感应偶合(Inductive Coupling) 及后向散射偶合(Backscatter Coupling)两种, 一般低频的RFID 大都采用第一种式, 而较高频大多采用第二种方式。
阅读器根据使用的结构和技术不同可以是读或读/写装置,是RFID系统信息控制和处理中心。
阅读器通常由耦合模块、收发模块、控制模块和接口单元组成。
阅读器和应答器之间一般采用半双工通信方式进行信息交换,同时阅读器通过耦合给无源应答器提供能量和时序。
在实际应用中,可进一步通过Ethernet或WLAN等实现对物体识别信息的采集、处理及远程传送等管理功能。
应答器是RFID系统的信息载体,目前应答器大多是由耦合原件(线圈、微带天线等)和微芯片组成无源单元。
案例的背景台湾经济以贸易为主轴,进出口货物99%依靠货柜运送,部分货柜在转口程序中,须经市区道路运送,或暂存于内陆货柜场,易产生控管风险,海关为防止转口柜在运送途中遭掉包走私,多年来均采用人工方式押运,不仅增加人力及航商成本,也造成相关业者诸多不便。
其中,高雄港作为台湾最大港口,颇具代表性。
整个港区有五个货柜中心,转口柜卸船进口或装船出口须运出港警查验登记站时,然后从课税区分别运往这五个货柜中心。
在导入EPC / RFID 应用前,是由其货柜动态查核系统自动执行抽押。
每年在高雄港停留的转口柜达120 万只以上,其中必须抽4-5 万只货柜进行检查,由运输企业向海关申请派员押运,押运费用由航商自行负担,同时,押运一只货柜所耗费的时间和人力也相当可观,转运时间甚长,达4-10 小时,高雄港务局以滴水不漏的方式严格控制货柜进出的时间,目的即是降低非法走私的情形发生,无疑加大了海关人员的工作量。
具体问题如下:①10大航商每天约20,000车次货柜车通行跨5个货柜中心与市区,安全监控十分关键②高雄港每年1000万只货柜进出港区,约50%为转口柜③每年海关在转口柜中抽中5%进行人工押运,影响航商作业效率及增加营运成本鉴于RFID 技术导入货运作业流程的国际成功应用案例,及改善转口货柜处理效能,台湾各部门积极推动“高雄港转口柜免押运计划”,以EPC / RFID 的科技设施取代人工押运,建设“电子封条监控系统”。
案例的分析应国际发展趋势,货柜封条的设计从传统机械式封条演进至电子封条(电子印章)。
电子封条的构想起源于在机械式封条的设计里增加的RFID标签,两者合二为一即为所谓的电子印章电子封条标签。
目前国际上不管是主动式或被动式的电子标签,所采用在机械式封条部分皆是遵循标准17712封条机械锁的标准。
电子封条与传统机械式封条不同处在于封条内晶片存有记忆体,可纪录相关货柜资料,且被动式的电子封条一旦解开便遭破坏无法再加封与读取。
因此,透过电子封条加封在货柜上,可完整记录起点至目的地间,点与点间货柜运送资讯,且电子封条安全无损表示货柜安全抵达,中途没有遭到破坏。
货柜能够被监控,定位,确认状况,甚至可以进行分析全球供应链中的运输状况,这些资料透过RFID技术的网络进行搜集,储存并分享。
另外,也有助于供应链中验证程序自动化发展的趋势,其中在绿色通道清关时,电子印章即发挥其效用,简化检查程序。
为与国际接轨和解决转口柜押运海关人力不足的问题,海关决议以EPC/RFID 应用取代人工押运,使用ISO17712 机械封条锁和EPC二代标签结合而成被动式电子封条,在货柜运送前加装,属于一次性使用的封条锁,不管供应链中不同的角色经手以及多个地点的停留,货柜卸货时,都可立即判别货柜的完整性,承运方即可办理交运手续完成业务。
为实施基于RFID技术的物联网的系统目标如图所示:物联网系统设计典型的基于RFID技术的物联网应用方案应该包括硬件系统和软件系统两个方面,硬件系统由RFID自动识别系统、全球定位系统、激光扫描系统和通信系统等组成,软件系统包括RFID信息管理系统和与之整合的港口集装箱管理系统。
集装箱上的电子标签可以记录固定信息,包括序列号、箱号、持箱人、箱型、尺寸等;还可以记录可改写信息,如货品信息、运单号、起运港、目的港、船名航次等。
整个物联网应用可以分为三层:第一层是传感网络,即以二维码、RFID、传感器为主,实现对集装箱等物品的识别;第二层是传输网络,即使通过现有的互联网、广电网络、通信网络等实现数据的传输与计算;第三层是应用网络,即输入输出控制终端,可基于现有的手机、个人电脑等终端进行。
案例解决方案以远距离超高频的RFID技术结合影像识别与报关资料库,对高雄港20个自动化车道及10家航商的转口柜货柜车进行移动安全侦测与管理。
港口中与集装箱有关的重要节点是储运中心、集装箱堆场、码头前沿及海关等。
这些重要的节点应共同联合起来试点实施集装箱电子化管理,形成区域范围内对集装箱信息的协作化管理。
例如在集装箱储运中心设置一组RFID读写器,当带有电子标签的集装箱离场时,REID读写器将读取的集装箱信息通过网络通讯系统传给现场的服务器。
在集装箱堆场设置两组 RFID 阅读器,分别是控制 RFID 进场读取器,以及堆场内 RFID 监控阅读器。
港口控制中心设置的 RFID 进场读取器,主动读取装有电子标签的集装箱进场信息,场内的RFID监控阅读器可配合跨运机对场内的集装箱实施安全监控。
在海关卡口设置阅读器,卡口主机对装有电子标签的集装箱读取电子车牌、司机卡、前箱电子箱号标签的数据、后箱的电子关锁数据;通过电子地磅仪表获取重量数据;通过箱号识别模块获得集装箱图像信息并进行箱号识别。
这些数据由卡口主机通过网络传输至海关物流监控平台。
在港口范围内实施电子化集装箱管理,可提高集装箱物流信息采集的准确性、便利性,提高海关通关的效率;为提高港口作业自动化水平提供有力条件;也为提高集装箱物流供应链信息化、透明化提供了基础。
三、对物联网的认识物联网的开发是围绕RFID的应用进行的,然而依托的技术不仅仅是RFID。
物联网的合理结构是金字塔型的,是根据需要,合理性,局限性和商业应用案例和效益在身份标识,数据存储和能力上结构分层的,其合理性取决于经济效益,其特点和行为设计的合理性也取决于实际效益。
RFID技术、传感技术等作为物联网的基础,在交通运输行业有着广泛的应用,主要包括电子政务领域、智能交通领域、运输/物流领域等。
对进出港区的集装箱车辆进行自动识别,提高闸口通过速度,减少集疏港作业的拥堵现象,体现了管理智能化、物流可视化、信息透明化的理念和发展趋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