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部编人教版七年级历史上册教学工作计划

部编人教版七年级历史上册教学工作计划

人教版七年级上册历史教学工作计划
七年级拟定者:
一、教学目的和任务
1、指导思想着眼于学生的发展,注重弘扬中国各民族的优秀文化,重视学生的思想情感教育,培养正确的世界观、价值观和人生观。

注意引导学生进行探究性学习,倡导教师探索新的教学途径,改进教学方式和教学手段,开展丰富多彩的教学实践活动,营造良好的教学环境。

2、通过学习,使学生了解重要的历史事件、历史人物、历史现象及历史发展的基本线索,理解重要的历史概念,引导学生学会收集、整理和运用相关的历史学习材料,启发学生对历史事物进行想象、联想和分析、综合、比较、概括等认知活动。

3、注重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以及与他人合作和参与社会实践活动的能力。

4、进一步认清历史前进的大趋势和当代中国的基本国情,坚定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共同理想,树立为实现共产主义而奋斗的远大理想,肩负起时代赋予的社会责任和崇高使命,当好社会主义事业的建设者和接班人。

5、进一步培养学生运用知识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和自主学习的能力,提高学生的各方面素养。

二、本册教材教学重点和难点
重点:
第一单元:北京人;河姆渡、半坡原始居民的农耕生活;黄帝
第二单元:夏朝的建立、西周的分封制;青铜器的高超工艺;春秋争霸、战国七雄;商鞅变法;中华文化的勃兴
第三单元:秦朝统一封建国家的建立及巩固统一的措施;汉武帝的大一统;
秦汉文化
第四单元:三国鼎立;江南地区的开发;北魏孝文帝的改革
难点:
第一单元:北京人;河姆渡、半坡原始居民的农耕生活;'人文初祖'---
黄帝
第二单元:夏朝的建立;夏朝的建立、西周的分封制;青铜器的高超工艺;春秋争霸、战国七雄;商鞅变法;中华文化的勃兴
第三单元:秦朝统一封建国家的建立及巩固统一的措施;汉武帝的大一统;秦汉文化
第四单元:三国鼎立;江南地区的开发;北魏孝文帝的改革难点:
四、教材浅析
七年级上册的四个单元,对应了课程标准中的四个主题及其内容标准:
第—单元“中华文明的起源”,是以后世发展的眼光来概述原始社会的历史。

主要讲述远古居民、农耕文化特征和华夏之祖的形成。

讲远古居民和农耕居民时,从图表和文字材料中解读他们的生活情况和特征,对比形成表格。

培养学生的读图和识图能力、比较分析历史事物的能力。

认识中国是世界上最早的文明起源地之一,增强民族自豪感。

通过北京人遗址和山顶洞人遗址比较,学生初步形成论从史出的这一史学基本观点。

第二个单元“国家的产生和社会的变革”,一定程度上淡化了学科体系,提示学生用发展的眼光看待夏、商、两周、春秋、战国的文明成就和社会变革。

教学这些内容,可以从学生熟悉的事物导入,如司母戊鼎引出《青铜文明》;成语引入《春秋战国纷争》。

这样导课,学生熟知,有话讲,也有兴趣学。

并且注重历史的演变和现实生活的联系。

如学过百家争鸣后,建议学生讨论一下诸子百家的学说中有哪些积极的东西值得现代社会吸收和利用。

这一单元学生重点掌握这一时期科技、思想文化成就,体会先民的智慧和创造。

第三个单元“统一国家的建立”,侧重于秦汉统一国家建立与巩固的历史。

如《秦王扫六合》,用谈话法来指导学生复习前面商鞅变法的历史意义,为秦实现统一全国打下基础。

分析并归纳秦始皇巩固统一的主要措施,并启发学生分析讨论每一措施的利弊,从而使学生认识到秦在巩固政权的同时形成了暴政,为秦末农民起义做铺垫。

指导学生如何根据史实评价历史人物。

通过本单元的学习,要重点掌握秦始皇、汉武帝对统一多民族国家巩固作出的贡献。

同时,掌握秦汉时期的科技文化成就。

第四个单元“政权分立与民族融合”,实际上是一个主题的两个方面。

政权分立是社会分裂动荡的反映,是消极的,但分裂动荡中又包含—些积极的因素,
客观上为民族交往与融合提供了土壤。

在讲《三国鼎立》时,由电影片段《三国演义》导入新课。

讲解官渡和赤壁战役的经过分析胜败的原因及历史作用,以及三国鼎立局面形成的原因。

通过对曹操的分析评价,认识到在评价历史人物时,主要应该看他是否推动了社会的进步和生产力的发展。

本单元主要掌握北方民族大融合和江南经济的开发及本时段的文化成就。

五、教学中要注意的一些问题
1、夯实基础,培养学生能力。

这学期的教学内容是授完八年级中国历史上册。

理清每个阶段的历史线索,概括每个阶段的历史特征,找到人类历史发展的规律,是本学期教学最核心的内容。

这就必须夯实基础,引导学生自己来探索历史发展规律,从而培养学生的能力。

2、进一步优化课堂教学结构,课堂上做到精讲多练,课后认真做好培优补差工作。

3、注重教学方法,教学手段的多样化和现代化。

积极运用平板、影片、多媒体等进行辅助性教学。

4、继续加强对个别学生的检查和督促工作。

做到及时发现问题,及时解决。

抓好后进生的个别辅导工作,从端正其学习态度,积极参与课堂的读、思、练活动,使其成绩在原有基础上更进一步。

5、使学生主动参与到课堂教学中,如课堂上答题、小讨论通过这些活动开发学生的思维潜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培养学生创新意识,同时也使学生主动复习当天所学的内容。

这样就使学生上课的注意力集中,加强课堂纪律的管理。

及时发现不足,及时总结。

六、教学中德育思想的渗透方法
1.强调在统计活动的过程中建立统计观念,改进学生的学习方式。

突出统计思想;选择真实素材进行教学;
2.重视现代信息技术的运用,着重利用计算器,丰富学习资源。

3.搞好教学六认真,注重对学生进行学法指导。

读法指导、听法指导、思法指导、写法指导、记法指导。

4.充分利用现实世界中的实物原型进行教学,展示丰富多彩的几何世界;强调学生的动手操作和主动参与,让他们在观察、操作、想象、交流等活中认识图
形,发展空间观念;注重概念间的联系,在对比中加深理解,重视几何语言的培养和训练;利用好选学内容。

七、本期将要采用教学方法、教学技巧、教学手段。

1. 以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理论为指导,客观地分析历史人物、历史事件和历史现象,正确阐释人类社会发展的历史;坚持史论结合的原则,力求科学性、思想性和生动性的统一。

2 . 以转变学生的学习方式为核心,注重学生学习历史知识的过程和方法,使学生学会学习。

鼓励学生通过独立思考和交流合作学习历史,培养发现历史问题和解决历史问题的能力,养成探究式学习的习惯。

3. 根据"内容标准"对知识与能力的不同层次要求组织教学。

4. 注意历史知识多层次、多方位的联系。

特别要注意历史发展的纵向联系;同一历史时期的横向联系;历史发展的因果联系;历史现象与现实生活之间的联系;历史知识与其他相关学科知识的联系和渗透等。

5. 积极探索多种教学途径,组织丰富多彩的教学活动,充分开发和利用课程教育资源。

6. 注意教学方法、教学手段的多样化和现代化。

积极运用教学挂图、幻灯、投影、录音、录像、影片、模型等,进行形象直观的教学;努力创造条件,利用多媒体、网络组织教学,开发和制作历史课件,开展历史学科的计算机辅助教学。

7. 注重拓宽历史课程的情感教育功能,在进行知识传授和能力培养的同时,充分发掘课程内容的思想情感教育内涵,潜移默化地对学生进行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方面的熏陶。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