部编版七年级历史上册教案全套第一单元史前时期:中国境内早期人类与文明的起源第1课中国境内早期人类的代表——北京人(1课时)【教学目标】知识与能力:识记我国主要的远古居民元谋人、北京人、山顶洞人生产生活情况、距今年代基本史实等。
过程与方法:通过探究山顶洞人生活比北京人有哪些进步等问题,体验独立思考和归纳比较的过程。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认识中国是人类的起源地之一,周口店古人类遗址是著名的世界文化遗产,激发学生爱国主义情感。
【教学重点】北京人基本概况。
【教学难点】1.北京人与山顶洞人的比较。
2.所讲内容距今久远,只有依据考古发掘成果进行科学推断并结合必要的、合理的想象,才能理解和掌握本课的基本内容。
(一)情境导入生成问题歌曲《大中国》中唱到“我们都有一个家,名字叫中国……家里盘着两条龙,是长江与黄河……”。
长江和黄河是我们的母亲河,长江和黄河流域是中华文明的发祥地,在这里诞生了我国最早的人类——元谋人和北京人,你想了解他们的生活状况吗?今天就让我们一起学习第一课《中国早期人类的代表——北京人》。
(二)自学互研生成新知知识模块一我国境内的早期人类我国是世界上发现古人类遗址最多的国家之一。
考古学者在全国大部分地区都发现了多处不同时期的古人类遗址。
教师展示《中国境内主要古人类遗址分布图》。
(让学生对中国古人类遗址分布有大致的了解)在我国发现了的多处古人类遗址中,最具代表性的早期人类是元谋人、北京人和山顶洞人。
自主阅读课本P2内容,完成第1题。
1.简述元谋人的基本状况。
(1)生活年代:距今约170万年。
(2)生活地点:云南省元谋县。
(3)生活状况:会制作工具和知道用火。
(4)历史地位:是目前我国境内目前已确认的最早的古人类。
知识模块二北京人的发现1929年,中国的青年学者裴文中发现第一个北京人头盖骨化石。
自主阅读课本P3~5内容,完成第2、3题。
2.简述北京人的基本概况。
(1)生活年代:距今约70—20万年。
(2)生活地点:北京西南周口店龙骨山上。
(3)使用天然火。
(4)靠狩猎、采集为生。
3.简述北京人的特征。
(1)北京人的头骨,前额低平,眉骨粗大,颧骨突出,鼻骨扁平,嘴部前伸,脑容量比现代人小。
(2)保留了猿的某些特征,但手脚分工明显。
(3)生活状况:使用打制石器,过群体生活,会使用天然火并保存火种,火的使用增强了人们适应自然的能力,是人类进化史上的里程碑。
知识模块三山顶洞人自主阅读课本P5~6,完成下列问题。
4.山顶洞人的基本概况。
(1)生活年代:距今约3万年。
(2)生活地点:周口店龙骨山顶部的洞穴里。
(3)生产生活状况:使用打制石器,但已经掌握磨光和钻孔技术,他们已经懂得人工取火,靠采集、狩猎为生,还会捕鱼,会缝制衣服。
山顶洞人有了爱美意识,也会埋葬死者。
山顶洞人过着集体生活,共同劳动,共同分配食物,没有贫富贵贱的差别。
(三)合作探究生成能力探究一:北京人为什么要结成群体生活在一起?北京人生存的地区有大片的森林和水域,气候温暖湿润。
他们结成群体生活在一起,共同进行获取食物的劳动。
这种生活方式是由生产力极端低下,生产工具极其简陋决定的。
因为在这种条件下,依靠个人力量无法生存下去,只有过着群居的生活,依靠集体的力量才能同大自然抗衡,从而获得生存的机会。
探究二:北京人已经学会使用火。
火的使用对北京人来说有什么作用?想象一下北京人是如何取得火的?(1)北京人用火烧烤食物、防寒、照明、驱兽,从而改善了生存条件。
学会用火是人类进化史上的里程碑。
(2)北京人取得火,可能存在以下情况:a.在下雨打雷时引发森林大火,北京人从森林里捡到烧熟的动物尺体,从而知道了熟食的味道更加鲜美,把火种保留了下来。
b.因为天气干燥,森林草木自然生火,北京人得到了火种。
c.露天煤的自然起火,为北京人提供了火种。
d.北京人在制造工具中,偶然摩擦生火。
探究三:比较山顶洞人和北京人,看看山顶洞人相比北京人,有了哪些进步?(1)体质形态:北京人保留了猿的某些特征,而山顶洞人模样与现代人基本相同。
(2)工具制造:北京人使用打制石器,而山顶洞人已掌握了磨制和钻孔技术。
(3)火的使用:北京人会使用天然火,山顶洞人会人工取火。
(4)社会组织:北京人过群体生活,而山顶洞人生活的集体,是由血缘关系结合起来的氏族。
(5)山顶洞人有了审美的观念。
探究四:北京人遗址的发现在人类进化史上有何重大意义呢?周口店北京人遗址是迄今所知世界上内涵最丰富、材料最齐全的直立人遗址之一。
通过对北京人的研究,可以发现早期猿人向现代人类演进和发展变化的规律,为人类起源的研究提供了可靠的证据。
(四)归纳总结整体感知中国不仅是四大文明古国之一,还是发现远古人类遗址、出土古人类遗骨最丰富的国家之一。
我们为中华民族悠久的历史、源远流长的文化感到自豪,同时也应珍惜古人类留下的文化遗产,积极保护历史文物古迹。
【板书设计】一、我国境内的早期人类1.古人类遗址的分布2.元谋人的发现以及生活时间3.元谋人的生产、生活状况二、北京人1.北京人遗址2.北京人生活的年代3.体貌特征4.生产、生活状况5.北京人发现的重要意义三、山顶洞人1.山顶洞人生活的年代。
2.山顶洞人的生产生活状况。
(五)当堂演练达成目标见对应学生用书。
教学反思第2课原始农耕生活(1课时)【教学目标】知识与能力:通过阅读课文,了解在中华文明起源的过程中我国原始农耕生活的主要情况:河姆渡原始居民、半坡原始居民的农耕生活。
过程与方法:通过学习,培养学生历史文物图,寻找途中较为明显的、主要的历史信息,结合已有知识,初步分析、解释图中历史信息,做出简单的或主要的历史结论的能力。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认同先民们对人类社会物质与精神进步做出的特有贡献,进而促发或增强学生对祖国历史和文化的认同之心,对中华民族祖先的尊敬之情。
【教学重点】河姆渡原始居民、半坡原始居民的农耕生活。
【教学难点】中国原始农业的发展。
(一)情境导入生成问题同学们,上节课,我们学习了我国最古老的人类,了解了他们的生产生活情况,知识了在早期人类时期,他们是以采集和渔猎为生,住在洞穴和树上,这种状况在一定程度上可以满足人们的生存需要,但也有很多不便之处,随着人类的进步,人口的增多,这种状况发生了变化,人类开始过着较为稳定的定居的农耕生活,你想了解他们的生产生活情况吗?(二)自学互研生成新知知识模块一原始农业的发展自主阅读课本P8~10内容,完成下列问题。
1.我国是农业大国,农业生产具有悠久的历史。
距今10000年左右,我国出现了最早的人工栽培的农作物,长江中下游的先民开始栽培稻,北方地区的先民开始栽培粟和黍。
2.目前,世界上最早的栽培稻、粟和黍均发现于中国。
这些农作物的人工栽培,是我们的祖先为人类文明作出的重要贡献。
3.农作物种植、家畜饲养的出现以及聚落、磨制工具的发展,是原始农业兴起和发展的重要标志。
知识模块二河姆渡人的生活自主阅读课本P10~11,完成下列问题。
4.河姆渡人生活距今年代:约7000年。
5.发现地点:浙江余姚河姆渡。
6.生活状况:房屋主要是干栏式建筑。
考古学者发现了木结构水井。
河姆渡人会制作陶器、玉器和简单的乐器骨哨。
他们还运用雕刻等技术,用象牙和兽骨制成古朴的艺术品,他们还懂得使用天然漆。
7.生产情况:主要农作物是水稻,农业工具以骨耜最为典型,家畜以猪、狗和水牛为主。
知识模块三半坡居民生活自主阅读课本P11~12,完成下列问题。
8.半坡居民距今年代:约6000年。
9.发现地点:陕西西安东部半坡村一带。
10.生活状况:房屋主要是半地穴式圆形房屋,多用木头作柱子,屋内有灶坑。
生活用具主要是陶器,最具特色的为彩陶。
半坡人还有很多装饰品,并有少量的乐器,如陶埙。
半坡人已经会从事简单的纺织、制衣。
11.生产情况:半坡人制作出精美的磨制石器,还制造骨器、角器等生产工具,主要种植粟;饲养猪和狗等家畜;用弓箭、长矛、石球等捕猎;用渔叉、渔钩、渔网捕鱼;有时也采集野果,作为食物的补充。
(三)合作探究生成能力1.河姆渡人、半坡居民生活在距今什么时间的什么地点?生产工具怎样?他们种植什么作物?住什么样的房子?手工业制造有哪些?原始居民时间地点生产工具农作物房子手工业河姆渡原始居民距今约七八千年长江流域磨制石器、骨耜水稻干栏式房屋陶器、玉器、原始乐器半坡原始居民距今约六千年黄河流域磨制石器、耒耜、石刀粟半地穴式圆形房屋彩陶2.河姆渡人比北京人、山顶洞人在生产生活上有了哪些进步?河姆渡人已使用磨制石器,用骨耜耕地,种植水稻,他们住着干栏式的房子,过上定居的生活。
已挖掘水井,饮水更加方便。
还饲养了家畜,会制造陶器,并能制作简单的玉器和原始乐器。
3.河姆渡人为什么要建造干栏式的房屋,而半坡原始居民却建造半地穴式的房屋?南方地势低洼,多雨潮湿;北方气候干燥,冬季气温又低。
两地原始居民,正是从地理环境、气候条件等因素考虑,而建筑的房屋是不同式样的,体现了人与自然协调发展,因地制宜的特点。
4.简述原始农业的发展状况。
(1)逐渐学会栽培农作物和饲养动物;(2)原始农业兴起于中国黄河、长江和淮河等流域;(3)会使用耒耜农具耕种;(4)对农业有两大贡献。
(粟和水稻)(四)归纳总结整体感知指导学生填写《原始农耕生活总结表》原始居民半坡居民河姆渡人原始农业距今时间距今约6000年距今约7000年左右农作物种植、家畜饲养的出现以及聚落、磨制工具的发展,是原始农业兴起和发展的重要标志。
原始农业为古代文明社会的形成奠定了物质基础。
活动区域陕西西安(黄河流域)浙江余姚(长江流域)居住半地穴式圆形房屋干栏式建筑农业磨制石器、骨器、角器等生产工具;种植粟农业工具以骨耜最为典型;种植水稻饲养业饲养猪狗等家畜;捕猎捕鱼、采集野果家畜以猪、狗和水牛为主手工业使用彩陶,多纹饰;有装饰品和乐器;有骨针、骨锥等,会纺织,制衣制陶器和玉器,简单的乐器骨哨,使用雕刻技术和天然漆【板书设计】一、原始农业的发展1.兴起和发展的标志2.发展的重大意义二、河姆渡人的生活1.生活区域和距今时间2.生产、生活状况三、半坡居民的生活1.活动区域和距今时间2.生产、生活状况(五)当堂演练达成目标见对应学生用书。
教学反思:第3课远古的传说(1课时)【教学目标】知识与能力:通过阅读炎黄联盟及黄帝的贡献,学生较清楚地了解黄帝及他对华夏族的形成所作的贡献,尧舜禹的“禅让”和原始社会走向终结的史实。
过程与方法:通过思考本课所叙述的先民传说时代的发展进程,初步培养学生历史感知、历史想象的形象思维能力。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通过对传说中的炎帝和黄帝的发明的学习,学生认识到我们的祖先在生产技术和文化方面对人类文明的演进做出的重大贡献,认识到中华民族是在漫长的历史长河中逐渐融合而成的,黄帝和炎帝是华夏族的“人文始祖”激发学生的爱国热情,增强民族意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