名著导读《傅雷家书》阅读教案【教学目标】1、品读名著内容,了解基础知识:积累傅雷家书中的重点语句,能够品析。
2、通过阅读,体会信中流露出的浓浓父爱。
3、理清傅雷讲述道理和抒发感情的线索,从而学会如何表达自己的感情。
4、能够领悟突破挫折和成功、以平和心态面对现实和过去、以积极心态迎接的人生未来境地。
5、理解父子之爱、朋友之谊、知己之情的交融。
【教学重点】1、初步把握书信内容,体会到其中的期望和情感。
2、认识到个人的成功、事业的胜利和国家的荣誉之间的关系。
【教学难点】1、能够准确而深刻地理解作品的内涵。
2、通过书信内容的基本了解,来表达自己的观点,达到文笔的锻炼。
【教学安排】3课时【教学过程】一、激趣导入:1954年1月17日,上海火车站人头窜动,其中一对中年夫妇正对着一个即将远行的青年嘱咐着什么,终于列车渐渐地起行远去,中年夫妇呆立在月台上,心早就随着奔驰的列车,飞向了远方。
家书、家信本是家事私情,然而著名翻译家傅雷和儿子傅聪的家信却变成了社会的财富。
那一封封家信, 在真诚、平等的感情基调上得到了升华,以它浓浓的人情味,深深的爱国情,演绎了一曲曲闪动着慈父爱、朋友情的交响乐,今天就让我们共同欣赏这感人的旋律吧!课前准备时,我们设置了资料组,专门负责作者、主要人物及作品评价等基本资料的搜集工作,下面就请资料组的同学展示他们搜集的资料。
二、资源共享,我所知道的傅雷(资料组展示资料并提出要求:请同学们认真听我们的介绍,并记住关键内容,资料展示后,将进行有奖竞答)1、我国著名翻译家,文学评论家。
傅雷于1927年赴法国学习,于1931年秋回国后,即致力于法国文学的翻译与介绍工作,译作丰富,行文流畅,文笔传神,翻译态度严谨。
毕生翻译了以法国批判现实主义作家巴尔扎克为主的多部外国文学名著,如《人间喜剧》中的大部分作品;罗曼•罗兰的《约翰•克利斯朵夫》《名人传》等。
“文革”期间,因受政治迫害,夫妇二人于1966年9月3日凌晨,与夫人朱梅馥双双愤而弃世,含冤而死。
2、其子傅聪早在六十年代就被《时代杂志》赞誉为“中国当今最伟大的音乐家之一”,是华人音乐家扬名国际乐坛的典范。
3、《傅雷家书》是傅雷及夫人写给傅聪、傅敏的家信摘编,写信时间为:1954—1966年;是一部充满着父爱的苦心孤诣、呕心沥血的教子篇;也是现代中国影响最大的家训。
傅雷第二课时一、走进现实傅雷的教育方式让我们佩服,现实生活中我们的父母又是如何教育我们的呢?现场调查:1、父母给你写过信吗?2、十四五岁的你,父母跟你谈论过婚姻、爱情吗?3、你不小心摔碎了家里珍贵的饰品,你的父母会呵斥你安慰你4、你被被人冤枉偷了别人的东西,不知实情的父母的第一反应是:骂你平心静气的问原因5、你认为你的父母爱你吗?设计理念:孩子们,可能我们的父母没有那么高深的文化,可能从来没有给我们写过信,可能从未与我们有过内心的交流,甚至在我们犯了错误时给我们的是过多的呵责甚或是棍棒教育,但是,我们永远无法否认的是父母那份浓浓的爱子之情。
孩子请怀着理解与包容之心,多与父母进行交流与沟通。
在我们困惑时也可以走进《傅雷家书》向傅雷请教,相信他一定如一盏明灯,照亮你前行的路。
二、阅读分享我从《傅雷家书》中读到(从“深入阅读”中精选10位左右同学)三、教师归纳刚刚同学们交流了自己从这部著作中读到的内容,大致可以归纳为这几点:主要内容1、强调一个年轻人如何做人、如何对待生活2、对儿子的生活进行有益引导3、鼓励儿子从其他艺术门类中汲取营养,提高自身艺术修养总之:这是一部充满着父爱的苦心孤诣、呕心沥血的教子篇四、名句积累品析:(要求结合自身经历或现实生活,任选一句)1、只要高潮不过分使你紧张,低潮不过分使你颓废,就好了。
太阳太强烈,会把五谷晒焦;雨水太猛,也会淹死庄稼。
我们只求心理相当平衡,不至于受伤而已。
2、我以前在信中和你提过感情的创伤,就是要你把这些事当做心灵的灰烬看,看的时候当然不免感触万端,但不要刻骨铭心地伤害自己,而要像对着古战场一般的存着凭吊的心怀。
3、自己责备自己而没有行动表现,我是最不赞成的!…………只有事实才能证明你的心意,只有行动才能表明你的心迹。
4、辛酸的眼泪是培养你心灵的酒浆。
5、得失成败尽量置之度外,只求竭尽所能,无愧于心。
五、好书为你荐《傅雷家书》是一本“充满着父爱的苦心孤诣、呕心沥血的教子篇,是最好的艺术学徒的修养读物”。
请你向同学们来推荐这部优秀的作品,写出你的推荐语。
推荐语:语:第三课时一、中考链接名著阅读《傅雷家书》复习资料一、傅雷个人简介傅雷(1908-1966)我国著名文学翻译家、文艺评论家。
一生译著宏富,译文以传神为特色,更兼行文流畅,用字丰富,工于色彩变化。
幼年丧父,在寡母严教下,养成严谨、认真、一丝不苟的性格。
早年留学法国,学习艺术理论,得以观摩世界级艺术大师的作品,大大地提高了他的艺术修养。
傅雷的艺术造诣非常深厚,对无论占今中外的文学、绘画、音乐的各个领域,都有极其渊博的知识。
他青年时代在法国学习艺术理论,回国后曾从事过美术考古和美术教学,但时间都非常短促,因为他总是与流俗的气氛格格不入,无法与人共事,每次都是在半途中绝裾而去,不能展其所长,于是最后给自己选择了闭门译述的事业。
以“稿费”谋生计,未取国家一分俸禄,可见其一生事业重心之所在。
傅雷数百万言的译作成了中国译界备受推崇的范文,形成了“傅雷体华文语言”。
傅雷几乎译遍法国重要作家如伏尔泰、巴尔扎克、罗曼.罗兰的重要作品。
翻译作品共三十四部,主要有罗曼.罗兰获诺贝尔文学奖的长篇巨著《约翰.克里斯朵夫》,传记《贝多芬传》《米开朗基琪传》《托尔斯泰传》;服尔德的《嘉尔曼》《高龙巴》;丹纳的《艺术哲学》;巴尔扎克的《高老头》《欧也妮.葛朗台》《邦斯舅舅》《贝姨》《夏倍上校》《搅水女人》《于絮尔.弥罗埃》《都尔的本堂神甫》《赛查.皮罗多盛衰记》《幻灭》等名著十五部;译作约五百万言,全部收录于《傅雷译文集》。
他的遗著《世界美术名作二十讲》《傅雷家书》等也深受读者喜爱,多次再版,一百余万言的著述也收录于《傅雷文集》。
为表示对他著译的由衷礼赞,近年还出版多种插图珍藏本,如《世界美术名作二十讲》《米开朗琪罗传》《贝多芬传》《罗丹艺术论》《艺术哲学》和版画插图珍藏本《约翰?克里斯朵夫》。
在这些巨著中,影响最为直接和广泛的,当属《傅雷家书》。
这是一部最好的艺术学养的读物,也是一部充满着父爱的苦心孤诣、呕心沥血的教子书。
1957年,傅以“亲美”、“反苏”的罪名被上海市作协开会批判凡十次之多,但因拒不承认“反党反社会主义”而无法戴帽,而到1958年的“反右补课”中,傅却再也无以幸免。
1966年的一个孟秋之夜。
9月2日的夜晚或3日的凌晨,58岁的翻译大师因不堪忍受红卫兵的殴打、凌辱,坐在自己的躺椅上吞服了巨量毒药,辗转而亡。
两小时后,他的夫人朱梅馥从一块浦东土布做成的被单上撕下两条长结,打圈,系在铁窗横框上,尾随夫君而去。
傅雷是一个典型的中国知识分子,他不能违背自己的心灵,他同样不能违反自己的逻辑,不能忍受自己的思想被霸占,更不能让自己的灵魂被否定.。
所以他选择了死。
悲壮地走完了本不该走完的一生。
傅雷的谢幕是那么悄然无声,又是那么震撼人心。
他说:“我素来对死看得极淡,只有鞠躬尽瘁,活一天就做-天的工作,只到有一天,死神来叫我放下笔的时候才休息。
”人们曾对傅雷夫妇是否应该双双自尽争论不休。
有的说虽然悲壮但不值得,有的说只要悲壮就值得。
傅雷是一位博爱人类、渴望和平的学者,“他的理想是接近贝多芬与罗曼.罗兰的,就是顽强地追求人类的爱,设想爱最终能化解仇恨使人们走到一起。
”二、内容简介:“家书抵万金”!这是一部“又热烈又恬静,又深刻又朴素,又温柔又高傲,又微妙又率直”的书信集:一位中国父亲给远在欧洲学艺的孩子的家书。
傅雷以一个过来人的身份,把自己的人生的智慧、生活的经验、艺术的体会、文化的感悟,都毫无保留地贡献了出来。
《傅雷家书》不是一本普通的家书。
傅雷在给傅聪的信里常这样说:“长篇累牍的给你写信,不是空唠叨,不是莫名其妙的,而是有好几种作用的。
第一,我的确把你当作一个讨论艺术,讨论音乐的对手;第二,极想激发出你一些青年人的感想,让我做父亲的得些新鲜养料,同时也可以间接传布给别的青年;第三,借通信训练你的——不但是文笔,而尤其是你的思想;第四,我想时时刻刻,随处给你做个警钟,做面‘忠实的镜子’,不论在做人方面,在生活细节方面,在艺术修养方面,在演奏姿态方面。
”贯穿全部家书的情意,是要儿子知道国家的荣辱,艺术的尊严,能够用严肃的态度对待一切,做一个“德艺俱备、人格卓越的艺术家”。
这是一本“充满着父爱的苦心孤诣、呕心沥血的教子篇”;也是“最好的艺术学徒修养读物”;更是既平凡又典型的“不聪明”的近代中国知识分子的深刻写照。
最受欢迎的读物《傅雷家书》是青年人最喜爱的读物,也是千千万万中国家庭必备的经典藏书!1、更富人情味的“家书”2003年新版《傅雷家书》恢复了当年被大量删节的充满“人情味”的文字。
其中未发表者四十封,有增补者六十五封,共增加八万余字,并搜集傅雷全家各时期珍贵照片一百五十幅,烘托出一个充满亲情的温馨家庭,是一部原汁原味恢复原貌的《傅雷家书》。
2、孩子与父母的真诚交流高尚的父母,成功的儿女——傅雷夫妇作为中国父母的典范,一生苦心孤诣,呕心沥血培养的两个孩子,傅聪——著名钢琴大师;傅敏——英语特级教师。
家书中父母的谆谆教诲,孩子与父母的真诚交流,亲情溢于字里行间,给天下父母子女强烈的感染启迪。
《傅雷家书》出版十八年来,五次重版,十九次重印,发行已达一百多万册,一九八六年曾荣获“全国首届优秀青年读物”一等奖。
一、填空题1、傅雷,我国著名的文学艺术(翻译家),从30年代起致力于(法国文学)的翻译介绍工作,主要翻译的作品有(《贝多芬传》)(《托尔斯泰传》)(《高老头》)(《幻灭》)(《老实人》)。
2、《傅雷家书》是傅雷及其夫人写给(傅聪)(傅敏)的家信摘编。
写信时间为(1954)年至(1966)年六月。
3.在1954.3.24上午的一封家信中,傅雷表明了自己生活的准则,(学问)第一(艺术)第一(真理)第一。
4、傅雷素来主张教育的原则,即父母应该给孩子的人生信条是:先为(人),次为(艺术家),再为(音乐家),终为(钢琴家)。
5、作为父母,傅雷夫妇不只重视对子女的(思想、道德、情操和传统文化)修养方面的教育,同样时刻关注着他们的(起居、饮食、冷暖、开支等日常生活以及婚姻家庭生活)的每一个细枝末节。
6、(杰维茨基)教授是傅聪留学波兰时的钢琴老师,是著名的学者,钢琴教育家。
为了感谢他对傅聪的教导和帮助,傅雷曾托斯曼齐安卡小姐带上一幅现代画家旧作表示感激。
7、傅敏特别指出,《傅雷家书》新收入的傅雷最后一封家书也弥足珍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