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紧扣时事的多则材料作文审题方法探究(整理精校版)

紧扣时事的多则材料作文审题方法探究(整理精校版)

紧扣时事的多则材料作文审题方法探究
作文辅导
0620 1534
紧扣时事的多则材料作文审题方法探究
2015年,全国各地的高考作文命题发生了很大变化,材料作文取代话题作文已成为高考作文命题的一大趋势。

材料作文的特点之一是高度的开放性,即允许学生在材料范围内自定角度、立意、文体、标题。

其价值在于能够给学生提供一定的条件与情境,而又不会失之宽泛,具有更大的真实性与检测性,这与高中新课改的精神是相吻合的。

因此,给材料作文的写作指导与训练不可忽视。

但从写作实际来看,学生的写作现状却不容乐观。

笔者在教学中发现,如果题目给了多则材料,则学生审题不准的现象比比皆是。

笔者认为,其原因主要在于学生缺乏切实有效的提炼多则材料中所给观点的方法。

于是,笔者准备了些社会热点问题,对学生进行观点提炼、审题立意等方面进行方法指导。

一、“同中求异”法
相同的材料,从它们的相同点出发可以提炼观点,但往往缺乏深度。

如果我们从相同的材料中寻求它们之间的不同点,就能使立意更加有深度,并得出有份量的结论。

【材料1】
1、2015.10.24日下午2时许,荆州宝塔河江段江滩上的两名小男孩,不慎滑入江中。

正在附近游玩的长江大学10余名男女大学生发现险情后,迅速冲了过去。

因大多数同学不会游泳,大家决定手拉着手组成人梯,伸向江水中救人。

很快,一名落水男孩被成功救上岸,另一名男孩则顺着人梯往岸边靠近。

就在这时,人梯中的一名大学生因体力不支而松手,水中顿时乱成一团,呼喊声一片。

宝塔河100米以外的冬泳队队员闻声赶来,他们陆续从水中救起6名大学生,而陈及时、何东旭、方招3名大学生却消失在湍急的江水中,献出了自己年仅19岁的宝贵生命。

2、2015年感动中国人物颁奖词:为了别人的生命,牺牲了自己年青的生命。

作为大学生,他们对生命的那份理解和担当,不能不让我们为之动容。

社会上有太多人批评90后,可这三位均出生在90年代的大学生,正在用实际行动向这个社会证明着他们的人生价值。

【学生立意统计】
呼吁更多的见义勇为;为90后喝彩;一不怕死二不怕苦;助人为乐;要学会变通;感动无处不在;人间自有真情在
【分析】
首先,要抓关键,拎中心。

这是材料作文最为常见且最为稳妥的审题立意方法。

也就是要高度重视所给材料的中心句和关键句。

提供的材料总是有一个中心,为了突出中心,有时会在材料中设置关键句,抓住这些关键词句就能把握材料的精髓,准确理解材料。

如果能准确地提炼出材料的中心,并以其作为文章的主旨,一定会使所写文章既切题又有深度。

所以,写材料作文时应尽量采用这种方法来立意。

这两则材料的中心就是——救人,牺牲。

其次,就是要分辨材料中的情感倾向。

有些材料作文,材料中的语句往往蕴含着命题者的褒贬情感,审题时学生应充分捕捉这些语言信息,细致体会命题者的感情,这样才能根据命题者的感情倾向确立最佳的立意角度。

命题者在提供材料时,时而在其中将自己的褒贬爱憎的感情或明或暗地体现出来,这就是材料的是非倾向性,对此不可视而不见。

辨明材料中的感情倾向性,可以判断自己提炼的观点是否正确。

这两则材料中的“动容”“证明着他们的人生价值”明显是褒奖之词。

那么学生立意中的“要学会变通”就不妥。

陈及时等同学在人民群众生命受到严重威胁的危急关头,不怕牺牲,这种精神固然可贵。

但是,却忘了去思考有没有其他的解决办法,比如找仅仅在一百米之外的冬泳队队员帮忙。

如果见义勇为需要的能力超出自己的能力范围,见义勇为所付出的代价可能是另一个人的生命,那么这并不见得是一种明智的值得倡导的做法。

考虑一下陈及时、方招、何东旭他们的家人的感受,我们或许会想到更多。

所以,学生立意中的“一不怕死二不怕苦”不妥。

应该呼吁大家学习陈及时等同学的可贵精神,发扬中华民族临危不惧乐于助人的美德,才能体现高素质人才的科学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和荣辱观。

二、“异中求同”法
相异的事物,有时是形异而实质相同的,因此,对于多项材料,我们可以进行分析比较,寻找材料间的共同点,从共同点入手提炼观点。

【材料2】
1、在开心网上你偷我一下,我偷你一下,就很开心。

虽然在这个过程中,我们没有创造新的GDP出来,没有为人类创造物质财富,但是我们希望通过这种单纯的人际交流,这种轻松的互动,让大家快乐起来。

其实“开心”这两字,还有另一个意思,就是“打开你的心”。

2、2015年中山大学自主招生面试,一男生抽到的题目是“有人建议把偷菜游戏改叫摘菜,你对此有何评价?”他完全“懵”了:“我根本没听说过这个。

”走出考场,见到母亲便“哀嚎”起来。

他妈妈连忙安慰:“你不知道也很正常啊,说明你是一个认真读书的好学生嘛!”
【学生立意统计】
真正的好学生不是“两耳不闻天下事,一心只读圣贤书”。

当今社会需求的人才,光具备书本知识是不够的,还需要“打开你的心”,用心感悟“窗外事”。

读书的同时不忘交流,不忘互动,这才是“90后”“好学生”的定义。

向外界表露自己的心声,多与他人交流,会使自己得到单纯的快乐;而一心只读书,过于封闭自己的孩子,有时的确缺少这种快乐。

不是每一件事都要有明确的目的与收获,有些事物的诞生仅仅为了让人们开心,身为社会的一员,“家事国事天下事事事关心”,才是我们应当追求的。

认真学习是重要的,但适当的放松与人际交流也是必不可少的,学习与适当的休闲并不矛盾。

劳逸结合,在提升自己,创造财富的同时不忘休闲、沟通。

随着时代的发展,好学生的定义已不再是一心只读圣贤书之人,能够打开心窗,关心社会也很重要。

【分析】
正如材料中所说,开心就是打开你的心。

打开你的心,用心去跟周围的人交流,在交流中感受快乐。

因此材料中可以提炼出快乐、交流、人生状态这三个要点。

然而,目前中国教育的一个困境是:教育离生活越来越远。

我们该怎样走出“死读书、读死书、读书死”的旧教育模式呢?如何平衡教育与生活的关系?面对“开心农场”这道题,考生却开心不起来。

当学生遇到这类生活化的题目,就束手无策了。

以提高分数为目标的操练式苦学,最终将导致学生思维能力、创新意识的丧失。

学校教育离不开考试,关键是我们的考试将把教育指向哪里。

两则材料看似涉及的是两个不相关联的事件,但都指向了一个共同点,即人际社会中沟通以及关注社会生活的重要性。

三、“互补叠加”法
有些材料性质是同一的,但各自并不全面,而是互为补充,只有将它们叠加起来,才是科学合理的,也只有这样才能提炼出正确的观点。

这就是互补叠加法。

【材料3】
1、2015年2月21日凌晨,当全国人民还沉浸在春节的喜悦当中时,在山西百姓口中、手机中、电话中流传出消息,即将有大地震。

山西几十个县市、上千
个村落灯火通明,人们一片恐慌,半夜不睡觉挤上街道,焦虑地“等地震”。

事实证明这是一场虚惊。

上午,山西领导采取各种措施紧急辟谣。

2、2015年1月24日山西运城发生了 4.8级地震。

此前的1月22日,针对即将地震的民间言论,专家辟谣说:“我省地震专家并未做出山西境内近期将发生破坏性地震的预测意见。

请广大市民不要轻信和传播传言,共同维护正常的生产生活秩序。


【学生立意统计】
39.7%的学生在批判专家公信力上立意。

如:一次的失误往往需要几十倍的努力来补偿那不信任的空间。

46.6%的同学谈要动脑筋来面对各种言论。

如:要有思辨意识,问题出来既不盲从也不否认,要通过自己的大脑认真思考。

【分析】
两则材料都交代了事情的结果,“无因不成果”,我们只要顺藤摸瓜,总能探求其原因。

这道题很容易首先想到“找原因法”,也就是根据结果去推求原因,在原因处立论。

这两则材料都涉及到谣言和地震。

材料1人民听信谣言,事实上却没有地震。

材料2专家辟谣,却发生了小地震。

为什么会有彻夜不眠“等震”事件呢?材料2的事件发生在先,虽然事后当地有关部门强调4.8级并非破坏性地震,以此来回应公众的指责,但当地有关部门在公众心目中的信誉度显然严重下降。

因此当地震的谣言传出,山西的群众才会“急于采取行动”。

常言道,谣言止于信息公开。

可问题是,若政府遇到了公信力危机,谣言的传播威力可以想象。

如此想来,学生们的立意似乎有些道理。

可是细想起来,也只是抓住了材料的表面现象,只是就某一方面而言,而没有深入理解两则材料放在一起的用意。

材料2事件不一定是材料1事件发生的原因。

除了有关部门公信力的问题,难道没有涉及到人们的判断力、辨别力方面?这样看来,两则材料同一但不全面,具有很强的互补性,若将两者结合起来,就既全面而又合理。

互补叠加之后,就不难提炼出这样的观点:不要盲从他人,也不可迷信权威。

有学生写到:俗话说,一朝被蛇咬,十年怕井绳。

这是很正常的心理。

但即便如此,遇到同样的问题,也应该理智、冷静的对待,不要迷信和盲从。

也是不错的观点。

综上所述,根据多则材料提炼观点,前提是要读懂每一则材料。

在此基础上,恰当地运用一种或几种分析方法。

当然,材料作文审题立意的方法还有很多,学生可以在具体的审题立意过程中灵活运用。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