课外古诗词诵读
峨眉山月歌
李白
峨眉山月半轮秋,
影入平羌江水流。
夜发清溪向三峡,
思君不见下渝州。
1.作家作品
李白(701—762),字太白,号青莲居士,唐朝诗人,有“诗仙”之称,伟大的浪漫主义诗人。
出生于剑南道之绵州(今四川绵阳江油市青莲乡),存世诗文千余篇,代表作有《蜀道难》《将进酒》等诗篇,有《李太白集》传世。
2.诗歌大意
峨眉山上,半轮明月高高地挂在山头。
月亮倒映在平羌江那澄澈的水面上。
夜里我从清溪出发奔向三峡,到了渝州就看不到你(峨眉山上的月亮)了,多么思念啊!
3.诗歌主旨
本诗描写了峨眉山月的优美景致,描绘了一幅千里蜀江行旅图,诗境中无处不渗透着诗人的江行体验和对朋友依依惜别的思念之情,以及对家乡恋恋不舍的无限情思。
4.名句赏析
“峨眉山月半轮秋,影入平羌江水流。
”
诗从“峨眉山月”写起,点出了远游的时令是在秋天。
“秋”字因入韵关系
倒置句末。
以“秋”字形容月色之美,信手拈来,自然入妙。
月只“半轮”,使人联想到青山吐月的优美意境。
“入”和“流”两个动词,意言月影映入江水,又随江水流去。
此句不仅写出了月映清江的美景,同时暗点秋夜行船之事。
意境可谓空灵入妙。
5.推荐阅读
铁杵成针
磨针溪在眉州象耳山下,相传李太白在山中读书,还没有读完,就放弃离去了。
过了小溪,看见一位老婆婆正在磨铁杵,李白感到奇怪便问她,老婆婆回答:“我想要做针。
”李白问道:“铁杵磨成针,能行吗?”老婆婆答道:“只需功夫深!”李白被她的毅力与意志所感动,就回到了山上完成学业。
老婆婆自己说她姓武,现在磨针溪旁有武氏岩。
江南逢李龟年
杜甫
岐王宅里寻常见,
崔九堂前几度闻。
正是江南好风景,
落花时节又逢君。
1.作家作品
杜甫(712—770),字子美,诗中常自称少陵野老,世称杜少陵、杜工部。
其先代由原籍襄阳(今属湖北)迁居巩县(今河南巩义)。
其许多优秀作品显示了唐代由盛转衰的历史过程,因而被称为“诗史”。
杜甫是唐代最伟大的现实主义诗人,宋以后被尊为“诗圣”,与李白并称“李杜”。
存诗1 400多首,有《杜
工部集》。
2.诗歌大意
当年在岐王宅里,常常见到你的演出,在崔九堂前,也曾多次听到你的演唱,欣赏到你的艺术。
眼下正是江南暮春的落花时节,没有想到能在这时巧遇你这位老相识。
3.诗歌主旨
这首诗通过诗人追忆往昔与李龟年的接触及抒写现实中与李龟年的再相逢,流露出诗人对唐王朝盛衰变化的苍凉感叹和对彼此现状的悲叹。
4.名句赏析
“正是江南好风景,落花时节又逢君。
”
“落花时节”,这四个字暗喻了世运的衰颓、社会的动乱和诗人的衰病漂泊,但诗人丝毫没有在刻意设喻,这种写法显得特别浑成无迹。
加上两句当中“正是”和“又”这两个虚词一转一跌,更在字里行间蕴藏着无限感慨。
江南好风景,恰恰成了乱离时世和沉沦身世的有力反衬。
5.推荐阅读
杜甫幼年写诗
杜甫是我国唐代伟大的现实主义诗人,被尊为“诗圣”,后人世世代代传诵着杜甫留下的不朽诗篇,也流传着杜甫七岁咏凤凰的故事。
爷爷带着杜甫上街。
杜甫来到街上,看到一群人围在一起,还不断发出欢呼声,于是他也围了上去。
原来是很有名的公孙大娘在舞剑呢!公孙大娘的剑舞得非常好,杜甫站在人群中看得入迷了。
可是,舞剑很快就结束了。
杜甫还没看够呢!他看见公孙大娘收起道具离
开,就悄悄地跟了上去。
公孙大娘发现一个小孩子紧紧跟在她后面,就问:“孩子,你怎么一直跟着我呢?”杜甫对公孙大娘说:“我……我想看您舞剑!”
没想到公孙大娘很爽快地答应了,当场就给他舞起剑来。
杜甫觉得公孙大娘舞剑的姿势像是一只凤凰在展翅飞翔,就写了一首赞美凤凰的诗。
就这样,杜甫开始了他的诗歌之路。
杜甫的一生留下了许多千古绝唱,而“七龄思即壮,开口咏凤凰”是他漫长的诗歌之路的第一步,他以“诗史”和“诗圣”的美誉而万古长存。
行军九日思长安故园
岑参
强欲登高去,
无人送酒来。
遥怜故园菊,
应傍战场开。
1.作家作品
岑参(约715—770),汉族,原籍南阳(今属河南新野),迁居江陵(今属湖北荆州),是唐代著名的边塞诗人。
其诗歌富有浪漫主义的特色,气势雄伟,想象丰富,色彩瑰丽,热情奔放,尤其擅长七言歌行。
2.写作背景
唐玄宗天宝十四载(755),安禄山起兵叛乱,次年长安被攻陷。
唐肃宗至德二载(757)二月肃宗由彭原行军至凤翔,岑参随行。
这首诗原有小注说:“时未收长安。
”九月唐军收复长安,此诗可能是当年重阳节在凤翔写的。
3.诗歌大意
九月九日重阳佳节,我勉强登上高处远眺,然而在这战乱的行军途中,没有谁能送酒来。
我心情沉重地遥望我的故乡长安,那菊花大概傍在这战场零星地开放了。
4.诗歌主旨
这首诗以重阳登高为题,表达的不是一般的节日思乡,而是对国事的忧虑和对战乱中疾苦人民的深深关切。
5.名句赏析
“遥怜故园菊,应傍战场开。
”
“无人送酒来”实际上是在写旅况的凄凉萧瑟,无酒可饮,更无菊可赏。
他想到故园今日黄花堆积的情景,只能遥遥寄去一片深沉的乡情。
“遥”字渲染出诗人与长安的相距之远。
“怜”字不仅写出诗人对故乡之菊的眷恋,更写出诗人对故园之菊开在战场上的长长叹息,百般怜惜。
残垣断壁,战血涂地,黄花开在被乱军糟蹋得不成样子的帝都长安岂不可悲可叹!诗人把惜花、思乡、感时伤乱的情绪包容在一起加以抒发,真是“可悲”至极。
6.推荐阅读
岑参赤亭峰教子
公元752年,一天,岑参在武威办完军务,赶回西域,途经赤亭,戍边的士兵让他题词、赋诗。
岑参和这些士兵是老熟人了,也不托词。
刚题完一首诗,不料,挤在当中的一个小孩,随口吟了出来。
岑参内心非常喜爱这个聪明伶俐的孩子,又心想,在西域,军队很缺翻译,这孩子可以造就造就。
于是,岑参收他为义子。
这个孩子的名字原来叫也里,岑参给他改了个名字叫“岑鹘”。
就
这样,岑鹘跟着岑参参军入伍,来到了轮台。
几年过后,岑鹘在岑参的悉心教导下,不仅聪明干练,而且精通汉语和回鹘语。
岑参入关赴任,向朝廷举荐了岑鹘。
岑鹘没有辜负老师的栽培,一边工作,一边培养了许多翻译。
岑鹘晚年回到了家乡蒲昌,享受天伦之乐。
岑鹘后代多有在王国为官者,元代,高昌著名尼僧、翻译家舍兰兰就是岑鹘的后代。
夜上受降城闻笛
李益
回乐烽前沙似雪,
受降城外月如霜。
不知何处吹芦管,
一夜征人尽望乡。
1.作家作品
李益(748—约829),唐代诗人,字君虞,陇西姑臧(今甘肃武威)人,后迁河南郑州。
大历四年(769)进士,初任郑县尉,久不得升迁,建中四年(783)登书判拔萃科。
因仕途失意,后弃官在燕、赵一带漫游。
以边塞诗作名世,擅长绝句,尤其工于七绝。
今存《李益集》两卷,《李君虞诗集》两卷。
2.写作背景
唐初名将张仁愿为了防御突厥,在黄河以北筑受降城,分东、中、西三城,都在今内蒙古自治区境内。
另有一种说法是:公元646年(贞观二十年),唐太宗亲临灵州接受突厥一部的投降,“受降城”之名即由此而来。
3.诗歌大意
回乐烽前的沙地白得像雪,受降城外的月色有如秋霜。
不知何处吹起凄凉的芦管,一夜间征人个个眺望故乡。
4.诗歌主旨
这首诗从多角度描绘了戍边将士(包括吹笛人)浓烈的思乡和满心的哀愁之情。
诗歌前两句通过写如雪的大漠和如霜的月色,交代了环境的凄清与寒苦,为写戍边将士的思乡奠定了情感基调;后两句则通过写“芦管”声的横空而出,立刻引发了戍边将士的思乡之情。
5.名句赏析
“不知何处吹芦管,一夜征人尽望乡。
”
在万籁俱寂中,夜风送来呜呜咽咽的芦笛声。
这笛声使诗人想到:是哪座烽火台上的戍卒在借芦笛声倾诉那无尽的边愁?那幽怨的笛声又触动了多少征人的思乡愁?在这漫长的边塞之夜,他们一个个披衣而起,忧郁的目光掠过似雪的沙漠,如霜的月地,久久凝视着远方……“不知何处”,写出了诗人月夜闻笛时的迷惘心情,映衬出夜景的空寥寂寞。
“一夜”和“尽望”又道出征人望乡之情的深重和急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