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新理念下小学语文课堂评价的作用

新理念下小学语文课堂评价的作用

新理念下小学语文课堂评价的作用马克思曾经在“关于人的全面发展的学说”中深刻地指出:“未来社会是一个更高级的,以每个人的全面而自由地发展为基本原则的社会形式。

”我理解“人的全面发展”是指人的一切物质的(生理的)和精神的(心理的)素质都得到充分和谐的发展与提高。

“人的自由发展”是指人的和谐的,富有个性的充分发挥潜能的发展。

当前,如火如荼地开展着的新课程改革呼唤充满活力的新课堂。

在“一切为了学生的发展”这一新理念的倡导下,小学语文课堂评价必须为学生的全面、自由发展的素质教育服务。

有效的小学语文课堂评价在语文教学中应具有导向、激励、反馈、总结等重要作用,既要评价学习的结果,又要评价学习思维过程;既要看一时成绩的优劣,又要看长远发展前景;既要评价答题的准确性,更要评价学习创造性;既要指出学生的不足,更要提出激励。

我们认为要真正体现小学生语文课堂教学评价在语文教学中的导向、激励、反馈、总结的作用必须做到以下几个统一。

1、主导与主体的统一,发挥导向作用。

近几年来,虽然课堂教学中学生的主体地位越来越被重视,但在语文课堂学习评价方面仍然是个薄弱的环节,评价权还是被教师掌握。

学生的每一个答问都期待老师的评判,老师说好就好,老师说对就对,而很少有学生对学生进行评价,学生对自己进行评价,学生对老师进行评价。

这样使得学生被动接受评价,忽视了课堂学习评价过程中学生自我认识和自我教育,造成学生应试的恐惧心理,达不到激发学生积极性的目的,从而背离了素质教育的主体性原则。

主导与主体的统一,是指学生学习评价不再由教师“垄断”,而采用较为民主的多方参与的评价方式,即由学生自评,学生互评,教师点评和学生再自评相结合。

在课堂教学中,我们重在引导学生对学习材料和学习过程作评价。

评价知识的已知和未知;评价理解的正确和错误;评价方法的巧妙和笨拙;评价运用的熟练的生硬。

例如:“通过自学我掌握……”“我不理解的是……”“某某同学的答案不完整,我要补充的是……”“这个词用不着查字典去理解,联系上下文,用分合法理解的意思是……”“听了刚才某某同学的朗读,我非常紧张,因为他读得太好了,我也想来试一试……”等等。

这样的自评、互评给教师组织教学提供了一定的导向:哪些学生已掌握,不用教了;哪些同学还不清楚,要讲一下;哪些学生不懂,应重点组织讨论……再加上教师补充、矫正、小结的点评,最后,学生在重新认识的基础再自评得失,使得学生始终处于对已学内容、方向的回顾和对后续学习的愿望探索之中,无一不是学生主动求知和鲜明个性的展示,使得学生的主体参与变成了真正的主体需要的有目的的自觉行为。

2、内容与形式的统一,发挥总结作用。

在课堂教学中,我们经常听到老师对“这个词语是什么意思?”“这个句子的含义是什么?”等知识掌握型答问进行评价,而很少听到老师对“这个词语你是用什么方法理解的?”“这个句子为什么这么理解?”等能力形成型答问进行评价。

久而久之,造成学生一种通病“基础知识掌握较好,而对所学知识不能灵活运用”。

究其原因是课堂教学时教师和学生自觉或不自觉地忽视了能力形成训练,学生的知识和能力得不到同步发展。

这背离了语文素质教育的全面性原则。

内容与形式的统一,是根据语文学习的语言的理解和运用、学习方法的掌握和道德感的形成等不同语文基本素质而采用相应的评价形式进行分段评价。

对学生说话能力只能采用口头表达的形式来对课时目标达成度进行评价。

例如:在一次口语交际课上,我要求学生对班级的一位同学进行观察,然后上讲台进行描述,让其它同学根据该同学的描述来进行判断是哪一位同学,如果判断正确,表示该学生说话评价合格,如果判断不出就表示该学生说话评价待合格,这样的评价方式,对学生的观察能力、思维能力、语言组织能力和口头表达能力进行了综合训练。

说话评价还可以采用看图说话、看表演说话、口头造句等形式进行。

对听力能力评价,可让学生听教师口述或听录音,要求学生笔答或口答,如听写、听记、听述、听评等。

朗读能力的评价可指定朗读课文,也可采用朗读比赛方式进行。

面对语文学习方法掌握的评价可融于比较,对道德感的形成评价可融于激励。

全面的评价内容,多样的评价形式有利于学生全面总结出自己哪些方面比较突出,哪些方面尚存不足,从而主动地弥补缺点,扬长避短,促进学生素质全面提高。

3、阶段性与发展性的统一,发挥反馈作用。

一位老师教《荷花》一文时,让学生说说“是谁创造了这一池美丽的荷花?”一学生说是“作者”当即被老师否定,一学生说是“园林工人”也被老师否定,一连问了几个学生,最后终于一个学生回答了老师想的答案“大自然”。

这位老师欣喜地肯定并大加赞赏。

而没有对学所述的观点加以比较、分析。

让学生的思维从分析、比较中展示一个不懂到懂的形成过程。

最后学生对为什么说是“大自然”创造了这一池美丽的荷花还似懂非懂。

这忽视了教学过程中学生的成长是一个不断发展变化的动态过程。

阶段性与发展性的统一是指把基础目标评价和发展目标评价相结合。

也就是注意在完成现阶段学习目标评价的同时,还要着眼于未来的发展,在阶段评价中预伏超前性评价,其关键是评价学习方法的优劣。

开锁是一件轻而易举的事,关键在于众多的钥匙中找到正确的一把。

所以在课堂教学中,我除了评价学生掌握知识的正确与否,更主要评价学生领悟方法的运用。

例如:在教学课文《山谷中的谜底》时,引导学生理解重点句“对于外界的压力,可以通过正面抗争去战胜它,但有时也需要像雪松那样先弯曲一下,作出适当的让步,以求反弹的机会。

”我让学生从雪松先弯曲一下,再反弹的不屈精神联想到生活实际,学生的思维如开了闸门,非常活跃。

学生1说:“我想到了韩信跨下之辱……”学生2说:“我想到了‘退一步海阔天空’这句名言。

”学生3说:“我想到了越王勾践卧薪尝胆的故事……”学生4说:“我想到了昨天我们看的电影《铁道游击队》,鲁汉牺牲后,队长急于报仇,以自己的弱势与敌人的强势拼,眼见要吃亏,政委赶紧命令撤,这就是以撤退为了日后的反击。

”(巧了,昨天我从网上下载的这部影片,播放给他们看的,目的是进行革命主义、爱国主义教育,今天在课堂上却起到了又一种作用。

)学生5说:“我想到了我国与少部分亚、欧洲国家外交、经贸等关系,我国暂时的忍让,不代表我们懦弱,待时机成熟,必然以退为进。

”学生从生活实际获得的信息中,领悟到这句话的内涵。

我对学生回答很赞赏,赞赏他们能运用已有的知识来解决未理解的内容,这样多启发学生领悟方法,学生的思维发展就会因得窍而入轨,并大步前进。

4、清晰性与模糊性的统一,发挥激励作用。

一位老师教完《负荆请罪》一课,让学生说说“你最敬佩的人是谁?”一位学生因回答他最敬佩的人是韩勃,而受到冷遇,教师强调最敬佩的人应是蔺相如。

这种课堂教学中答案的“标准化”、“唯一化”使大多数学生上课记答案,下课背答案,考试填答案。

这模具般的教学使学生思维品质的自主性、创造性、发展性,受到扼杀,而得不到自由发展,不能促使每个学生个性潜能得以最大限度地发挥。

清晰性与模糊性的统一是指把评价答案的标准化和评价答案的多样化相结合。

标准化和多样化相结合,就是不刻意寻求一种答案,而是鼓励学生发散思维,寻求多种方法,多种答案。

例如:在教学辛弃疾的《西江月夜行黄沙道中》一词时,我问学生:“过去熟悉的在社庙旁、树林边的茅店为什么在‘路转溪桥’后才忽然见到?”学生1说:“由于天空阴了下来,下起了轻微阵雨。

”学生2说:“由于夏天,树木茂盛,挡住了视线。

”学生3说:“由于辛弃疾当时心情很高兴,沉浸在‘稻花香里说丰年,听取蛙声一片’的喜悦心情中。

”我问“还有别的意见吗?”学生4说:“可能是词人年纪大了,视力比以前下降了。

”我都肯定了他们的答案。

学生的思维不再受书本的限制,训练了学生的发散性思维,求异性思维。

学生想说敢说,激发了学生的创新欲望,培养了创造能力。

总之,小学语文课堂学习评价是学生主体地位体现的重要环节;是学生个性品质发展的主要渠道;是学生创新素质培养的非常阵地。

有效地进行小学生语文课堂学习评价,有利于推进素质教育的进程。

(浅谈小学语文课堂评价语在语文课堂教学中,教师恰当使用评价语言在促进学生的发展上起着十分重要的作用。

教师在课堂教学中评价学生的语言如果只有“很好”、“你真棒”、“你真聪明”、“你读得真有感情”、“你听得真仔细”就显得贫乏,久而久之,学生听了就会毫无感觉,还有可能失去激励的作用。

然而目前的现状是课堂评价语言的单一性、单向性、模糊性等充斥于我们的语文课堂。

因此,教师必须转变课堂评价理念,及时把握和利用课堂动态生成因素,对学生发表的不同意见进行恰如其分的评价,使评价成为学生发展的催化剂,使孩子们感受到学习的乐趣。

一、变单一性为多样性在新课程标准下,我们固然认识到评价语言的重要性,但如果对我们在教学过程中自己的评价语言进行反思,就不难发现我们的评价语言过于单一。

当前的语文课堂中,“你真行”“好”“不错”等激励性语言随处可听,“表扬他”“你真棒”再加上有节奏的拍手声比比皆是。

公开课前,教师手臂上贴满闪闪的金星,课堂上不时来一句“表扬他”。

表面看来,这样的课堂气氛活跃,教师懂得尊重学生的个体差异,似乎学生真的成了课堂的小主人,但仔细一想,这样的评价语言和评价手段,真的符合新课程的要求吗?总是以鼓励拍手高呼口号或用口头禅进行评价,只会让学生感到厌倦,重复评价越多,学生的单调乏味就越强。

久而久之,学生的反应冷淡,感觉无趣是很自然的事。

事实上,任何人都有获得新鲜刺激的需求,对于儿童而言,更是渴望变化,期待惊喜,追求新鲜。

我们为何不尝试多种多样的评价,在评价的方式方法上创新求变呢?其一,我们可以在口头语言的评价上机智多变,最好能广泛搜集,加强积累,使评价语言定期更换、常用常新、层出不穷,时时给学生以因时因情因景因文因人而异的新鲜评语,最好能让学生学而不厌,听而不倦。

比如,在一堂作文点评课上,有位教师走下讲台,用赏识的眼光,用热切的期望来鼓励学生,感染学生。

为此,这位教师用了一些这样的评语:“这是我看到的很不寻常的见解,可以展开写。

”“能恰到好处的模仿课文句式,学以致用,这也是创新的开端。

”“全文新颖的选材,巧妙的结构,看的出你真费了一番心思。

”“观察细致,勤于动脑,你是个热爱生活的人。

”“联系上下文,想想怎样过渡才行?”“你的进步我们有目共睹,别自卑,昂起头,继续前进吧!”“再想想文中的两个例子有详略的考虑吗?”“这么优美的语句配上工整的书写该多好啊!”诸如此类的评语虽然只是只言片语,却传递着教师对学生的肯定,引导和期待,是教师一腔关爱的真挚流露。

这样的评语必定会深深打动孩子,并能使孩子不断进步其二,我们可以将口头语言的评价和体态语的评价相结合,爱抚地摸头,亲切地握手,深情的拥抱,由衷的鼓掌,有力的大拇指,加上真诚的赞语,如此声情并茂,更能传播一种情绪,一种感情。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