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牛文化与中华民族的生命理想

牛文化与中华民族的生命理想

2008中华文化论坛论文民间牛文化与中华民族的生命理想吴乃华(中华文化学院)在中国传统文化中,牛从表面上看虽不如龙、虎那么显赫耀眼,却也有着不可忽视的地位,特别是在农业社会,牛更是受到人们的珍爱,甚至被称作“金牛”。

中国民间牛文化体现了中华民族对生命起源的探索和长生的愿望。

牛耕地辟,春牛带来满仓金。

五亿多年前的寒武纪,地球上的生物呈现出爆炸式发展,死气沉沉的岩石圈,一下子变得多姿多彩。

如果古人有幸目睹这一过程,一定会把繁荣世界之功归之于牛。

春天万物萌芽,牛在春天破土耕种,牛与春天的这种密切关系,使牛与万物的生长发育似乎有着某种天然的联系。

在中国许多民族的创世神话中,都是牛破开了沉睡的土地,唤醒了生命的种子,沟通了人与天地鬼神的联系。

一、耕耘创世,保命护生鼠年之后是牛年。

牛能够入选生肖动物,并坐上排行第二的交椅,与牛在农业生产中的作用不无关系。

清代刘献廷在《广阳杂记》卷一中引述李长卿《松霞馆赘言》的一段话,阐述了牛与土地的关系:“地辟于丑,而牛则辟地之物也,故丑属牛。

”丑是古代记时法中十二时的丑时,紧接着子时,时间为夜里一时至三时。

丑与牛同义,前者指卧牛,后者指正面的牛,因而牛可以代丑,地辟于丑就是地辟于牛。

所谓辟地,其实就是耕地。

在古人眼中,耕地不仅是农业生产的一个过程,还是万物获得生机的重要触媒。

天地开辟之初,世界一片沉寂。

万物的生机虽蕴含于大地之中,却缺乏出世的途径。

在这沉静寂寞的时候,牛拉动犁铧,划开了沉睡的大地,触动、唤醒了蕴藏于其中的生命种子,由此万物萌芽,破土而出,生命繁衍,农作物生长,才有了姹紫嫣红的世界,为人类提供了衣食的来源。

因为这项功劳,牛成为开天辟地的功臣,属于丑时,进入了生肖。

以十二生肖纪时辰,晚于用它来纪日纪月纪年,因而从时辰的角度阐释生肖的由来和排列顺序,不一定准确。

但这种说法强调牛对于生命世界诞生的作用,又给我们提供了一把探索生肖之谜的钥匙。

中国以农立国,在机械还没有发明时,牛是农民的拖拉机,它极大地增强和延长了人的双手。

牛在拉犁之前曾经用于踩田踏田。

据汉代王充《论衡》等文献记载,远古时人们发现,在象、麋鹿、牛、羊等动物践踏过的水田里播种,可以提高稻谷产量,于是人们便利用这些动物踩踏田地。

后来,由于牛的形体较大,驯养已久,便主要以牛踩田。

春秋战国时期,人们在石犁、木犁、青铜犁的基础上发明了锋利坚固的铁犁,并与牛结合,大大增强了耕地的效率。

这是古代一次伟大的技术革命,是人类文明史上的重大事件,它极大地提高了农业生产力,改善和促进了人类的谋生能力,拓展了人类的生存空间,促进了人口繁衍。

随着牛耕与铁犁的广泛应用,中国由奴隶社会跨入封建社会,并最终摆脱了野蛮,奠定了中国古代经济、文化进步的物质基础。

传统农业社会的农民说:“家有牛,是个宝,家有牛,不用愁”,把“三十亩地一头牛,老婆孩子热炕头”看作人生的最高理想。

牛性情温顺,舍己为人,不遗余力地为人类创造财富,得到了人们的精心呵护,甚至被看作家庭的一分子。

古人讴歌农家生活的田园诗中往往有牛,如唐代于鹄的《巴女谣》:“巴女骑牛唱竹枝,藕丝菱叶傍江时。

不愁日暮还家错,记得芭蕉出槿篱。

”宋代陆游的《牧牛儿》:“南村牧牛儿,赤脚踏牛立。

衣穿江风冷,笠败山雨急。

长坡望若远,隘巷忽相及。

儿归牛入栏,烟火茅檐湿。

”由于牛在辟地中为人类立下了大功,所以在排十二生肖时,牛便紧随着鼠而排在第二位。

牛的创世之功,也出现在中国许多民族的神话中。

哈尼族的创世神话《奥色密色》说,哈尼人用龙牛造天地,他们用牛皮做天空,牛肉做土地,牛腿做支地的柱子,牛的左眼做太阳,右眼做月亮,肋骨做梯田,牙齿做星星,牛角做擂鼓槌,牛舌做闪电,牛毛做树木花草,牛血做江河,牛肚做龙潭,牛肺做雾,牛心做地心,牛喘做风声,牛泪做雨水。

天地造好后,才诞生了人类,出现了大洪水、兄妹通婚、农耕和定居生活等事件。

布里亚特蒙古传说,人类是由女萨满与青牛在贝加尔湖畔交合怀孕繁衍的。

柯尔克孜族神话也把牛看作人类祖先之一,说地底下有个青年用牛犄角支撑着大地,一只犄角顶累了,就换另一只,在交替过程中,大地暂时失去支撑,引发了地震。

拉犁耕耘是牛的看家本领。

在原始人的心目中,土地是自然界万物之母,无论走兽、飞鸟、游鱼,还是树木、野草、庄稼,都是由土地孕育。

牛会耕地,经过牛的耕耘,大地一改荒凉景象,变得丰饶多产,提供了人类的衣食所需。

因而,牛耕地辟,牛化宇宙,牛为人祖,都暗示牛在与土地的交感互渗中表现出神奇的创造力,暗示万物的创生起源于牛对土地的耕种。

以此来解释十二生肖牛为次的排列,在农民占人口大多数的中国,人们想必认为言之成理。

牛忠厚老实,值得人们信赖。

然而,牛能够入选生肖,还因为它反映了中国人平安长生的愿望。

在宁夏,每逢生子,人们都要跳喜牛舞,又称保子舞,舞者共八人,四人扮牛,四人伴舞。

主人以鞭炮、唢呐、锣鼓迎接舞队,称“请牛板”。

扮牛者入院后,主人把孩子用红布包好,放在牛背上,表演者说吉语祝辞,然后跳舞,认为可保佑孩子平安成长。

中国人为孩子起的名字,有大名小名,大名又称学名,为正式名字,小名又称乳名,多带护生含义,“牛”字是小名中常用的,如“大牛”、“二牛”。

江苏海州为孩子办满月时,要为小孩佩项圈,戴长命锁,上金银制的牛鼻拘,以为这样小孩好养活。

广西恭城县汉族把小孩过生日看作“小牛过桥”,十分危险,为了顺利度过关煞,孩子在这一天不能出门,必须呆在家里。

云南宁蒗、永胜等地的普米族在举行成年礼时,全家一起喝牛骨汤,表示“贴骨至亲”,以保证家族团结兴旺。

由于牛有开辟作用,浙江汉族迎亲时,要由新郎牵牛走在队伍前面,表示人生新的开始。

浙闽赣交界地区畲族婚俗,如果两个送新娘队伍在路上相遇,后走者要以牛开路,牛角扎红布,插红花,认为牛踏过的路是新开辟的路,对后走的新娘无害。

广西、广东瑶族在为老人过六十大寿时,长婿必须以牛尾木、青冈木为架,以野牛筋编成“牛筋椅”送给老人,认为可使老人健康长寿。

人一生要经历多次生死关口,如出生、满月、生日、成年、结婚、生病。

为了平安度过这些关口,牛作为人的保护神出现。

从远古至今,月的圆缺变化给人们留下了深刻印象,在古人心目中,这就是死而复生的象征。

牛角似弯月,根据同类相生的巫术思维,牛也具有月的能力,能够保命护生,辞旧迎新,参与人生种种送往迎来的仪式。

牛在人的生命中如此重要,古人在选择生肖动物时,当然不会遗漏牛。

二、沟通天人的使者生命孕育后,必须借助一定的途径才能萌芽生长,来到世上。

牛耕使庄稼生长,古人或许由此产生联想,以为牛释放或焕发出了潜藏于土地中的生机,“沟通”了生命种子与外在世界的联系。

中国古代特别重视“通”,把气血畅通看作机体正常运转的必要条件。

中医说“不通则痛,通则不痛”,认为血脉不通就会生病,把沟通血脉作为治病的重要原则。

四川摩梭人认为,女人不育是由于恶鬼“乔”在作祟,堵塞了孩子出生的通道,必须驱走“乔”鬼,使产道疏通,女人才能恢复生育能力。

大禹治水能够成功,关键也在于顺着水的走势加以疏导,而不是处处湮堵。

在治理国家方面,如果朝廷的大政方针不能贯彻下去,民间的疾苦不能上达帝听,就会因上下不通出现乱政,所以贤明的帝王讲究“通下情”,治世又称“政通人和”。

在爱情方面,即使两情相悦,如果缺乏一定的中介,也难成就美满的姻缘。

牛具有“沟通”功能,常常成为作媒的红娘,如老黄牛在牛郎织女故事中的作用。

1.牛郎织女的传说牛郎织女故事是中国四大民间故事之一。

牛郎、织女是两颗星星的名字,遥挂在天河两边。

传说天河之东是天帝的女儿,叫织女,她每天不停地纺织。

她织的不是布,而是天上的云朵。

天河之西是牛郎,他每天在河边放牛。

牛郎织女隔河相望,逐渐产生了感情。

天帝见织女辛苦而孤单,便将她嫁给了牛郎。

织女成婚后,便不再纺织,因而天上的云朵越来越少。

天帝为此非常恼火,命令织女回到天河东岸,只许他们夫妻俩每年相会一次。

这是牛郎织女故事的原型,在流传过程中,它的情节变得越发曲折动人:牛郎生活在凡间,是个贫苦的孤儿,以放牛为生,谁也不知道他姓什么叫什么,只管他叫牛郎。

有一天,他在湖边看见几个美丽非凡的女子,其中最美丽的就是织女。

这些姑娘是到湖中来洗浴的。

与牛郎相依为命的老黄牛突然说起话来,告诉牛郎,这些女子是天上的仙女,只要拿走她们的衣服,她们便不能再回天庭。

牛郎按老牛的话,藏起了织女的衣服,织女便留在人间,成为牛郎的妻子。

两个人辛勤劳动,牛郎放牛,织女织布,生了一儿一女,生活得幸福美满。

天帝得知织女私自下凡后,勃然大怒,命令天上的神将去捉回织女。

老黄牛帮助牛郎娶织女为妻,它见夫妻俩生活美满,十分高兴。

有一天,牛郎发现老牛悄悄落泪。

在牛郎的追问下,老牛说了实话。

原来,它是天上的大力神,因触犯天规而被罚到凡间为牛。

它说出了织女的秘密,使牛郎得以娶织女为妻,会被处死。

它死倒不要紧,但它不愿看到他们夫妻被无情地拆散。

老牛告诉牛郎,它死了以后,把它的肉挂在树上喂喜鹊,皮剥下来做成靴子,穿上这双靴子,就能腾云驾雾。

说完,老牛叹了一口气,便死去了。

牛郎和织女尽管十分悲痛,但仍按照老牛的吩咐,将牛肉喂了喜鹊,用牛皮做了靴子。

天上一日,人间一年,天帝派遣的神将终于来了。

这一天,风云突起,电闪雷鸣,神将不容分说,拉住织女就走。

牛郎见了,慌忙穿起靴子,将一儿一女装进筐中,用扁担挑起来,追了上去,就在牛郎即将赶上织女的时候,王母娘娘来了,她拔下头上的金簪,在织女和牛郎之间一划,一条大河便将牛郎拦住。

这条河便是天上的“银河”。

从此,牛郎、织女隔河相望,不得团聚。

后来,天帝怜惜他们夫妻儿女分离的悲惨境遇,允许他们每年七月初七相会,牛郎和织女才得以在喜鹊搭成的“鹊桥”上会面。

古往今来,这个凄婉动人的故事感动了一代又一代人。

牛郎、织女在今天已成为夫妇分居、天各一方的代名词,“鹊桥”成为帮助男女沟通、相识、联姻的媒介。

据说,每年七月初七这天,人间很难见到喜鹊的身影,它们都忙着赶赴银河,给牛郎、织女搭桥去了。

人们感谢喜鹊,每到喜庆日子,特别是男女新婚时,新房窗上总要贴上喜鹊的剪纸。

然而,天下有情人最应该纪念的是老黄牛。

2.七夕节女儿乞巧七月初七是牛郎织女相会的日子,也是七夕节,民间叫作女儿节,即处女节。

据山东鄄城、曹县、平原一带的乞巧风俗,七夕这天晚上,七个要好的姑娘聚在一起包饺子,她们把铜钱、针和红枣分别包到三个水饺里。

以此预测命运。

据说,吃到针的手巧,吃到钱的有福,吃到枣的早早结婚生子。

胶东民间,家家户户七夕烙“巧果子”,即把面食做成荷花、桃、鱼等形状,烙熟后用线穿起来,挂在小孩脖子上。

在七夕节还有生巧芽和穿针乞巧活动。

生巧芽,就是用豆、麦或五谷泡在水里,生出芽来,七夕之际,姑娘们依次把巧芽掐成寸许投入水盆中,借助月光看盆底的影子进行占卜,如果影子像菜刀、锅碗,象征姑娘善于烹调;如果影子像纺车、花朵,象征姑娘是纺织刺绣的能手;如果影子像凤冠、霞披,象征姑娘能够嫁个好丈夫,出人头地,大富大贵。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