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中国古代教育制度精讲

中国古代教育制度精讲

2、设分科大学 刘宋设四大学馆:
儒学馆、玄学馆、史学馆、文学馆。
意义:分科办学冲破了汉以来儒家学说垄断 太学课程的局面,对隋唐的分科教育很有 影响。
六、隋唐时期的教育
1、建立中央和地方分级管理的教育行政体制。 2、学校等级性设置进一步明确:弘文馆,崇
文馆;国子学;太学;律学;药学。
3、形成一系列教学管理制度 ①考核制度进一步完善:
参考古代教育制度, 你最喜欢哪一时期的教育? 你对教育事业有何看法? 你理想中的教育模式?
4、宋代书院教育制度的意义:
书院教育制度体现出来的有别于官学的特征, 弥补了官学教育急功近利、常常流于形式的弊 病:
①书院本身学术自由的风气,极大促进了 宋代理学的发展;
②构成对官学教育的挑战,从而促进了官学的 发展。
八、元代:国子学中采用积分法 积分法:是累积计算学生全年学业成绩
的方法,它始于宋朝,至元朝趋于完善。将 学生平时的表现、测试计分,作为定级升退 的依据之一。
书的机构
②、由民间设立的主要供个人读书治学的地方
2、宋代书院的特点: ①、自由风气浓重:教学上实行自由讲学 、学习以
个人钻研为主 。
②、教学条件(场所、设备)逐渐规模化 。
③、教育管理的规范化:管理人员(山长以及职事人 员)、管理制度(学规)等等。
④、师生之间有着极强的和谐精神。
3、宋代四大书院:白鹿洞书院、岳麓书院、应 天府书院、嵩阳书院
②科举腐败,官学缺乏生命力。
③士人的重道精神,愈禁愈盛。
明代第一书院:东林书院ห้องสมุดไป่ตู้特点:将讲学活动与政治斗争紧密结合起来。
顾宪成
十、清代教育: 1、官学教育的衰落
①官学教育的有名无实:多数官学正常教学无法进 行。 ②教学内容的僵化:朱程理学形式的儒家学说。 ③ 科考内容的僵硬与不切实际:八股文。 ④有识之士对官学的失望与反思。 2、书院的衰落 ①大兴文字狱,对意识形态控制得十分严格。 ②书院官学化倾向发展十分严重: ◆赐匾额褒奖 ◆赐学田 ◆赐官职
3、汉武帝的文教政策: ①立五经博士,罢诸子博士。
②办太学,培养儒家人才。 ——我国大学教育开始的标志。
◆太学的教学内容:经学 ◆太学的教学风气:重师法和家法 ◆士子读太学的出路:考核合格后可以授官
五、魏晋南北朝时期的教育:
1、设国子学 :西晋武帝咸宁二年(276年), 晋武帝下令在太学之外,设国子学(五品 以上官员子弟入学 )。
由、精神自由与人身 自由。
三、秦代的教育 1、背景:秦始皇统一天下后的文教政策
——书同文,车同轨
2、教育政策: “禁私学,以吏为师,以法为教”。《史记》 3、对秦代教育政策的评价:统一人们的头脑,
思想专制,加速了秦朝的灭亡。
四、汉代教育 1、重新允许各私家学派开办私学
2、董仲舒“罢黜百家,独尊儒术”。
中国古代教育制度
一、春秋时期私学的兴起
1、背景:“天子失官,学在四夷 ”(《左 传》)
2、私学创始人:孔子 3、私学的意义:在一定程度上打破了旧有的
士庶界限。
二、战国时期的教育 典型代表:稷下学宫 稷下学宫的特点: 1、性质二重性:官私合营的自由联合体 。 2、多功能性:集讲学、教育、咨议为一体 。 3、士人充分享受学术自
九、明代教育的发展
1、广设学校,加强对学生的模式化管理,并将学校与 科举制度紧密联系在一起。
2、国子监的空前发展: ①学生来源多种,导致学生数量空前增多
②生活待遇较优厚
③监生历事制:历事即“历练政事”,是实习官吏的 制度。
3、明代书院的发展: 明代中叶以后书院十分繁盛:
原因: ①明朝政治腐败,宦官专权,排斥异己;在野 士大夫设立书院讽喻朝政以明志。
考试分三种:旬考:考查学生十日之内所学 习的课程 。
岁考:考查学生一年以内所学习的课程。
毕业考 :考试及格即取得应科举省试资格 。
②完善放假制度: 旬假 :在每次旬考后放假一天。
田假和授衣假:田假在阴历5月农忙时,授衣 假在阴历9月预备换冬装时,每次各放假一 个月,
七、宋代书院:
1、早期被称为书院的两种场所: ①、由中央政府设立的主要用作收藏、校勘和整理图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