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我国电力系统发展概况及自我体会与看法

我国电力系统发展概况及自我体会与看法

我国电力系统发展概况及自我体会与看法
————————————————————————————————作者:————————————————————————————————日期:
2
我国电力系统发展概况及自我体会与看法中国的电力工业从1882年第一座电厂建成到1949年新中国成立时,经历了67年,装机总容量才达到185万千瓦。

1949年新中国诞生后,到1980年全国总装机容量已经达到6500万千瓦。

1981年到1999年的19年期间,新增装机容量就超过 2.23亿千瓦。

“六五”期间电力年消费平均增长 6.52%,“七五”期间为8.65%,“八五”期间为9.99%,呈急剧上升趋势。

特别是近几年,我国装机容量以每年超过1500千瓦的势头增长,约占全世界新增装机容量的25%,成为世界上最大的电力市场。

中国已成为世界第二大电力生产国家,这种发展成果极大地提高了中国在国际能源领域的地位。

20年改革开放过程中,世界上几乎所有大型电力设备制造公司都竞相进人中国,促进了与国际的交流和合作,提高了我国电力工业整体技术水平。

这样的发展势头,基本满足了我国经济发展对电力的需求,扭转了长期严重缺电的局面,为我国经济高速度发展做出了贡献。

同时提高了人民生活用电的水平,城乡生活用电从1980年的79亿千瓦·小时(占总用电量的3.1%),提高到1998年的1387亿千瓦·小时(占总用电量的12.2%),特别是农村通电率从“六五”末的65.30%,提高到1998年的6.87%。

从具体的发电机组来看,真正的发展是从1952年09月,第一台2.5万千瓦汽轮机发电机组在辽宁阜新电厂建成投产开始。

此后,
1959年11月:第一台10万千瓦高温高压汽轮机发电机组在北京热电厂建成投产。

1969年04月:第一台容量超过20万千瓦的水电机组在甘肃刘家峡水电站建成投产。

1972年12月:国产第一台20万千瓦汽轮发电机组在辽宁朝阳电厂建成投产。

1974年11月:国产第一台30万千瓦临界汽轮发电机组在江苏望亭电厂建成投产。

1985年12月:第一台60万千瓦汽轮发电机组在内蒙古元宝山发电厂建成投产。

1993年03月:第一座核电站――秦山核电站在浙江建成投产。

2006年11月:第一台100万千瓦超临界汽轮发电机组在浙江玉环电厂建成投产。

从电网建设来看,1972年06月:第一条330千伏超高压输电线路(刘家峡-天水-关中)建成投入运行。

1981年12月:第一条500千伏超高压输电线路(平顶山-武汉)在华中电网建成投入运行。

2005年09月:第一条750千伏超高压输电线路(官亭-兰州东)在西北电网建成投入运行。

为我国特高压电网建设奠定了基础。

2006年08月:我国第一条1000千伏特高压交流输电工程――晋东南-南阳-荆门特高压交流试验示范工程正式开工建设。

2007年12月:我国第一条特高压直流输电工程――四川-上海±800千伏特高压直流输电示范工程开工。

从全国发电装机总容量来看,1987年12月:全国发电装机总容量超过1亿千瓦。

1995年03月:全国发电装机总容量超过2亿千瓦。

2000年04月:全国发电装机总容量超过3亿千瓦。

2006年:全国新增发电装机容量首次突破1亿千瓦,达到1.02亿千瓦;全国发电装机容量至年底达6.22亿千瓦。

2007年底:全国发电装机总容量7.1亿千瓦,全国发电量达32559亿千瓦时,均居世界第二位。

集资办电逐步改变了电力供给严重不足、拉闸限电频繁的状况
随着电力系统硬件的不断发展,作为电力系统软件的电力行业体制也在不断发展着。

改革开放前,出现全国性缺电局面。

由于中央独家投资办电资金有限,已经远远不能满足大规模电力建设的需要,改革电力投资体制已经势在必行。

集资办电应运而生。

1984年8月,党中央、国务院领导在听取水电部党组汇报时,明确了多家办电、集资办电的方针。

同年,国务院批准华东电网采取工业用电提价不超过两分钱的办法征收地方电力建设基金,1988年推广到全国,为地方办电建立了稳定的资金来源。

集资办电同样对外开放。

为了解决发展所需资金、设备不足的困难,电力工业积极利用世行、亚行、日本海外协力基金、政府出口信贷等贷款办电,鼓励外商来华独资、合资办电。

1985年,深圳与香港合和电力有限公司合资建设沙角电厂,用BOT方式经营管理,广东与香港合资建设经营大亚湾核电站,成立华能国际和新力等电力开发公司利用外资办电,以后许多外商纷纷到中国投资办电。

大多数合资或非电力公司独资建设的电厂,形成了大批独立发电商。

此后的10多年间,我国电力装机增长240%,净增装机2.4亿多千瓦。

首次达到了供需基本平衡。

集资办电逐步改变了电力供给严重不足、拉闸限电频繁的状况
90年代后期,电力工业根据"公司制改组、商业化运营、法制化管理"的改革取向和"电网国家管、电厂大家办"的原则,在实行政企分开、推进股份制改造、实行业主负责制、建立资本金制度、完善电力法规、转换企业经营机制以及厂网分开、竞价上网、公平调度等方面进行了一系列改革和改革准备工作。

1997年1月,国家电力公司成立。

经过一年多的双轨制运行和平稳过渡,电力部于1998年2月撤销,实现了我国电力工业管理体制由计划经济向社会主义市场经济过渡的历史性转折。

这次改革的实质是建立符合社会主义市场经济要求的新体制,电力工业行政管理职能移交国家经贸委,行业管理职能移交中国电力企业联合会,国家电力公司行使国有资产经营管理职能,按国家授权和公司制规范运作。

国家电力公司成立5年来,逐步实现了从行政性公司向实体性公司的转变,已经成为国有资产保值增值主体和电力发展主力军。

2000年,公司首次跻身世界企业500强,名列第八十三位;2001年,公司再次进入世界企业500强,名列第七十七位。

主营业务年收入从2500亿元增加到3477亿元,年均增长8.6%。

实践证明,电力工业政企分开的改革符合中国电力工业的基本国情,加速了电力工业向市场经济转化的进程和电力公司现代企业制度的建立,有力地促进了中国电力工业的健康、稳定和可持续发展。

"厂网分开、竞价上网"将进一步促进电力工业的可持续发展
经济全球化和加入WTO对电力工业提出了更高要求。

《关于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个五年计划纲要》明确提出,深化电力体制改革,逐步实行厂网分开、竞价上网,健全合理的电价形成机制。

电力行业属于自然垄断性行业。

自然垄断的特点决定了对具有自然垄断性质的输配电环节必须实行垄断经营。

但对不需要垄断经营的环节,应当探索引入竞争机制的办法,加大市场化改革力度,特别是通过厂网分开、竞价上网改革,逐步在发电领域引入竞争机制,建立竞争性的发电市场。

国家电力公司对此进行了积极、有益的探索。

1999年,国家电力公司在浙江、山东、上海、辽宁、吉林、黑龙江等6省市进行厂网分开、竞价上网的改革试点。

目前,浙江、山东、上海的发电市场竞价上网,已经取得了阶段性的改革成果,为下一步深化改革积累了经验。

2002年3月,国务院印发《电力体制改革方案》,提出"按照党的十五大和十五届五中全会精神,总结和借鉴国内外电力体制改革的经验和教训,从国情出发,遵循电力工业发展规律,充分发挥市场配置资源的基础性作用,加快完善现代企业制度,促进电力企业转换内部经营机制,建立与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相适应的电力体制"。

与此相适应,"十五"期间电力体制改革的主要任务是:实施厂网分开,重组发电和电网企业;实行竞价上网,建立市场运行规则和政府监管体系,初步建立竞争、开放的区域电力市场,实行新的电价机制;制定发电排放的环境折价标准,形成激励清洁能源发展的新机制;开展发电企业向大用户直接供电的试点工作,改变电网企业独家购买电力的格局;继续推进农村电力管理体制的改革。

从中国电力系统的发展概况来看,无论从技术还是技术还是体制,这几十年我们都实现了飞速发展,这不得不说是改革开放给我们带来的成果。

国外发达国家从第二次工业革命就开始步入电气化时代了,而中国因为战乱而滞后了他们太多,所以我们国家电力系统起点很低,又因为当时国外封锁技术,使得发展举步维艰。

改革开放后,我们不断吸引外资,从国外引进技术,这才使得电力系统行业看到了曙光。

经过几十年的发展,面对不同时期发展的需要,电力系统行业体制也在不断进行着深化改革,直到今天的局面。

在深感我国电力行业发展之快的同时,我也觉得我们自己在电力行业这个非常重要的领域中必须要拥有自己的创新技术。

虽然说现在我国现在在发电量、装机容量、超高压输电线路等数字上已经达到国际先进水平。

但是在新能源发电领域上,我们国家却远远落后于别的发达国家。

譬如核电、水电、风电等等。

我们国家仍然还是火电占的主导地位。

而火力发电很显然是违背我们国家可持续发展这个大框架的,与社会发展潮流相违背。

在以后火电必将被其他能源发电所取代,只是时间问题。

所以电力行业的自主开发与创新是这个阶段我们着重关注的事情。

我们国家电力行业发展了几十年,也逐渐走向成熟,作为世界上人口最多的国家,中国的电力行业也承受着巨大的重担。

电力行业在中国现在也到了从技术引进到技术开发的阶段,这是是关乎到以后我们国家电力行业是否能延续良好的发展势头的重要环节。

而作为创新的主要力量,我们大学生更应该明白自己的责任,学好技术知识,为国家发展尽一份薄力。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