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第三条道路”评析进入90年代以来,西方社会出现的一个重要政治现象就是"第三条道路"的兴起。
在西欧,主要社会民主主义政党(包括社会民主党、工党、社会党等,以下简称"社民党")都打出了"第三条道路"的旗号,要走一条即不同于以国家干预为主要特征的传统民主社会主义或社会民主主义,也不同于右翼政党所奉行的新自由主义的道路。
在美国,克林顿所领导的民主党政府虽然不信奉社会民主主义,但是也声称要走一条能够将自由市场经济与国家干预结合在一起的"第三条道路"。
新世纪到来之际,俄罗斯新领导人普京也提出要走不同于自由主义和共产主义的"第三条道路"。
目前,"第三条道路"成了各国学术界最热门的话题之一,预计它在21世纪初期将对西方社会乃至世界产生重大影响。
本文拟以欧洲社民党的第三条道路为主要对象,对这一问题进行初步的探讨。
一、"第三条道路":老词语,新概念"第三条道路"并不是什么新鲜词语,本世纪曾出现过许多版本的"第三条道路"。
两次世界大战期间,"奥地利马克思主义"就被称为是介于布尔什维主义与社会民主主义之间的政治力量;东欧的农村平民主义也这样描述自己;法西斯主义的知识分子也声称法西斯主义就是资本主义无政府状态和"共产主义专政"之间的第三条道路。
第二次世界大战后,很多民族独立国家,比如印度,就试图走一条既不依赖以美国为首的西方资本主义世界,也不倒向以苏联为首的社会主义阵营的第三条道路。
新中国成立前,一些民主党派也曾建议中国走第三条道路,不倒向两大阵营的任何一方。
1951年,社会党国际在其成立宣言中宣称,民主社会主义要走一条既不同于资本主义也不同于共产主义的第三条道路。
1968年"布拉格之春"期间,捷共领导人提出要实现没有私有制的市场经济,走介于民主社会主义和共产主义之间的道路。
此后,实行改革的东欧国家和西欧的"欧洲共产主义"都号称要走第三条道路。
现在,英国有一个名为"第三条道路政党"(THE THIRD WAY PARTY)的左翼组织,1997年大选中还提出了走"第三条道路"的竞选纲领,不过它与我们所要讨论的"第三条道路"是两回事。
可见,"第三条道路"并不只是90年代的政治"套语"①。
不过,历史上的"第三条道路"却从未象今天这样格外引人注目,这一方面是因为今天的"第三条道路"影响范围之广是过去所无法比拟的,另一方面还因为许多国家的领导人直接参与了对"第三条道路"的讨论和阐述。
特别是布莱尔,不仅比较早地提出了"第三条道路"这个概念,而且还对之做了较为系统的阐述。
1998年9月,费边社发表了布莱尔撰写的小册子--《第三条道路:新世纪的新政治》,标志着"第三条道路"在理论上已经成形。
当然,学者们的研究则更为深入、系统,其中最为突出的是被称为布莱尔的政治顾问的伦敦经济学院院长安东尼·吉顿斯。
1997-1998年,吉顿斯专门组织了有关"第三条道路"的课题研究,召开过一些研讨会;英国《经济学家》周刊1988年5月2-8日号专门介绍了吉顿斯所概括的"第三条道路"要点;1998年,他出版了《第三条道路》一书,对"第三条道路"理论进行了较为系统的阐述,这是到目前为此最为系统、详尽地阐述"第三条道路"理论的著作。
当然,今天的"第三条道路"之所以格外引人注目,更主要的还是它本身确实有新意,有其吸引人之处。
从政治定位来看,它要走一条介于传统的社会民主主义和自由资本主义之间的道路。
如果将各种政治力量从左至右排在一条线上的话,那么现在的第三条道路则比1951年民主社会主义的第三条道路更偏右一些。
二、求生存、谋发展:"第三条道路"兴起的直接动因从某种意义上讲,欧洲社民党的"第三条道路"是逼出来的,最初只是为了求生存、扭转日益衰落的局面。
二战后,民主社会主义--社会民主主义在欧洲经历了三个发展阶段。
从40年代中期到70年代中期,欧洲社民党处于黄金时期,各国的社会民主党、社会党、工党在本国处于十分重要的地位,保持着与右翼政党轮流执政的态势。
从70年代末到90年代中期,社民党普遍陷入危机,主要表现是信奉新自由主义的右翼政党纷纷上台,并且政绩颇佳,在大选中连选连胜,最有代表性的是英国撒切尔夫人领导的保守党和德国科尔领导的基督教民主联盟,而工党和社会民主党则长期在野。
从90年代中叶开始,社民党"奇迹般地复兴",先后上台或单独执政,或与其它左翼政党联合执政,或参加各党联合政府,欧盟几乎成了左翼政党的一统天下。
70年代以前,欧洲社民党普遍奉行具有如下五个特点的社会民主主义,取得了较辉煌的成绩:第一,以人权和民主价值观为基础的政治体制;第二,混合型经济体制;第三,让人们过上人道、尊严的生活;第四,采用凯恩斯主义的经济政策来应对经济危机;第五,平等基础上的社会价值观。
这五个特点也是社会民主主义的理论支柱,决定了社民党的纲领、政策。
在这五个理论支柱指导下,社民党普遍实行了国有化、福利制度、国家干预等经济社会政策,对西欧社会的发展稳定起了相当大的作用,同时也提高了自己的政治地位。
比如英国工党,1945-1951年的艾德礼政府大力推行国有化和福利政策,成效显著。
1948年,艾德礼颇为自豪地宣称英国在世界上第一个建成了"福利国家",认为工党已找到了一种新的社会主义模式,"一种把个人自由与计划经济、把民主与社会主义结合起来的制度"。
1 此后,直到70年代末,无论哪个党执政,都没有根本改变这个框架。
对社民党的成绩,人们有不同的评价。
英国工党右翼理论家克罗斯兰认为,"至少在主要方面,到1957年英国已不是一个资本主义国家"。
工党左翼理论家哈罗德·拉斯基认为,他们与无产阶级革命导师马克思、恩格斯有着"共同的理想","能够领导英国人民解除身上的锁链","而英国工人阶级将在全世界促进工人阶级的团结,从而最后赢得新的世界。
"2 当然,多数学者还是认为,社民党建立了一种"欧洲福利国家资本主义模式",与美国和日本的资本主义模式有一定的差别。
以1979年撒切尔保守党政府上台为开端,欧洲社民党陷入危机。
社民党陷入危机的原因是复杂的:首先,社民党所奉行的传统福利国家模式走入困境。
科技进步和劳动生产率提高导致失业人口增多,这使得拿救济金的人越来越多,而纳税人越来越少;欧洲的人口结构发生了巨大变化,逐渐成倒金字塔状,较少的年轻人要养活较多的老年人,而人的寿命越来越长,领取养老金的时间也越来越长;随着医疗技术的提高,医疗费用也越来越高,而欧洲国家的健康保障体制又是人人都能享受的。
这些都使福利国家在财政上走到极限。
其次,经济全球化进程加快,而凯恩斯主义的经济政策已不能适应全球化的需要。
国家对经济生活的过多干预,抑制了市场作用的发挥。
这是70年代欧洲经济普遍出现滞胀的重要原因。
第三,从70年代开始,政治冷淡主义在欧洲兴起。
此前,意识形态的影响特别大,此后,对政治感兴趣的人越来越少,特别是年轻人,不愿参加意识形态色彩强的政治组织,而是喜欢中性的组织,如环保组织、和平组织,而社民党是比较重视意识形态的政党。
第四,欧洲的社会阶级关系已经发生巨大变化。
比如德国,社会已经不再象以前那样由价值取向一致的若干阶级构成,而是由不同的群体组成,其中服务行业群体的人数越来越多,而且人的素质较高,而传统意义上的工人这个群体只占总人口的6%。
社民党没能适应这个变化来调整选举战略。
最后,苏联东欧剧变给欧洲的社会民主主义以沉重打击。
保守主义势力将共产党与"准马克思主义"的社民党捆在一起来打,各国的社民党威信扫地,力量锐减。
与此同时,社民党还遇到了来自另一个方面的冲击:许多共产党纷纷改旗易帜,向右滑动,它们的纲领政策与传统社会民主主义的差距越来越小,实际上是在抢夺社民党的地盘。
在危机面前,社民党必须反思过去的路线,重新确立自己的纲领,否则,继续坚持传统的路线是没有出路的。
各国党纷纷进行大幅度的改革,探索新的道路,其中最有代表性的是英国工党。
1994年,布莱尔任工党领袖后,开始对工党进行大刀阔斧、脱胎换骨的改革,其中最带根本性的措施是修改党章第四条,放弃坚持了76年的、象征工党宗旨的公有制条款。
这一措施具有象征意义,表明工党将同传统的路线决裂,用布莱尔的话说就是"摆脱党内一小部分人所持有的准马克思主义传统,使本党重构基本价值观",3 以全新的面貌出现在英国政治舞台上。
不过,放弃传统路线只是个"破"的过程,对社民党来说还存在着个"立"的问题。
"立"什么?怎样给社民党重新定位?第二条道路--社民党的传统路线--不能走了,那么可不可以走第一条道路,即右翼政党所走的以自由市场经济为主要特征的新自由主义道路?新自由主义虽然在80年代辉煌一时,但90年代以来的欧美政治现实表明,新自由主义已经走到了尽头。
新自由主义以牺牲公正来换取效率,损害了社会大多数人的利益,越来越遭到中下层群众的反对。
从97年开始,右翼政党纷纷在大选中下台,而且败得很惨,就说明了这一点。
第二条道路也不是好的选择对象。
三、全球化:"第三条道路"形成的大背景70-90年代社民党衰落的一个重要原因,就是没有适应经济全球化这个大趋势。
现在,要探索一条即不同于传统社会民主主义,又不同于新自由主义的第三条道路,必须要考虑这个大背景。
进入90年代以来,给世界政治带来最为深远影响的是全球化进程加速,科技革命更加迅猛,知识经济兴起,和平与发展时代主题深化。
社民党人认识到了这个问题。
比如,布莱尔在《第三条道路:新世纪的新政治》中谈到,"第三条道路"面临的挑战就是要认真对待世界经济和社会所出现的"改变"。
他列举了四点尤为重要的"改变",其中第一点就是"全球市场和全球文化的发展"。
4 吉顿斯也将全球化看成是"第三条道路"产生的重要背景,认为正是全球化、科技革命、知识经济使90年代的世界发生了巨大变化,而且这种变化将持续到21世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