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19.蝉(法布尔)优秀教学设计

19.蝉(法布尔)优秀教学设计

19.蝉(法布尔)
教学目标:
1.概括课文内容,理清说明思路。

2.品析文章语言,理解文艺性说明文的语言特点。

3.感受法布尔对生命的尊重和对世间万物的关爱,体会他认真严谨的研究态度和锲而不舍的科学精神。

学情分析:
学生在小学阶段接触过说明性文章,学习本课前已经学习了《中国石拱桥》和《苏州园林》,基本上掌握了常见的说明方法和说明顺序。

学生在七年级已经学习了圈点批注法,提取关键信息的能力得到了初步培养,八年级还需要进一步巩固提升。

大部分学生在生活中见过蝉的成虫或蝉蜕,但对蝉的具体成长过程不够了解。

本课的学习有利于学生丰富蝉的知识,激发科学探究的兴趣。

教学重、难点:
1.重点:品析词句,体会文艺性说明文的语言特点。

2.难点:感受法布尔对生命的尊重和对世间万物的关爱,体会他认真严谨的研究态度和锲而不舍的科学精神。

课时安排:1课时
课前准备:课前,学生在学案指导下完成自主学习;教师检查学案,汇总学生问题,微调教学内容;师生搜集关于法布尔和蝉的课外资源。

教学过程:
【导入】
同学们,上课前老师先请大家看一幅图片,谁还记得这是小学学过的哪篇课文的插图?(《蟋蟀的住宅》)作者是谁?(法布尔)出自哪部名著呢?(《昆虫记》)。

今天我们再来学习一篇选自《昆虫记》的文章——《蝉》。

【活动一】借图理文,感知内容
1.思考:围绕两个小标题,借助思维导图梳理文章内容。

说一说各部分分别介绍了蝉哪些方面的习性?
学生分组交流,推选代表利用投影进行班内展示。

教师展示有关蝉成长过程的图片。

2.思考:作者是按照怎样的顺序进行说明的?
明确:第一部分“蝉的地穴”采用由外到内再到外的顺序。

第二部分“蝉的卵”采用事件发生的先后顺序。

全文采用对事物的观察进程顺序。

3.思考:按一般说明文的写作顺序,介绍一种昆虫的生长过程时,先从卵到幼虫,再从幼虫到成虫。

这篇文章却打破常规,作者为什么这样安排写作顺序?
明确:一方面蝉在地穴的生活不为一般人了解,这样写不落俗套,容易引起读者兴趣。

更主要的是,蝉的幼虫生涯占了它生命的大部分时间,这样安排说明顺序旨在突出蝉的生长艰难,“四年黑暗中的苦工”,“一个月阳光下的享乐”,赞颂生命的意义。

教师提示学生:科学随着时间的推移将不断取得新的进展。

现代科学研究表明,蝉的幼虫通常会在土中待上3年、5年,更长一些的达到17年。

这些数字一般为质数,这是因为质数的因数少,蝉在钻出泥土时可以防止和其它蝉类一起钻出,争夺领土、食物。

【活动二】对比阅读,理解写法
教师出示“百度百科”中介绍蝉的说明性文字。

请学生运用圈点批注法,比较课文与这段文
字语言风格的不同。

学生分组讨论,班内交流,师生讨论。

教师引导学生总结文艺性说明文的特点:“说明文”特点,“文艺化”笔调。

“说明文”特点:抓住说明对象的特征;运用恰当的说明顺序和说明方法;体现说明文语言的准确性。

“文艺化”笔调:运用拟人、比喻、对比等文学笔法;除说明外,还运用了描写、抒情、议论等多种表达方式;语言生动传神,轻松活泼,充满感情色彩。

【活动三】内外结合,感悟精神
结合课文内容和课外资料谈一谈,你感受到法布尔怎样的研究态度和科学精神?学生圈点课文相关语句并做出分析。

教师补充课外资料,帮助学生加深理解。

学生畅谈本课学习收获。

【布置作业】
1.《昆虫记·蝉》分为“蝉和蚁”“蝉的地穴”“蝉的音乐”“蝉的卵”四部分。

课本节选自第二、四部分。

课外继续阅读有关蝉另外两部分。

2.制定计划,阅读《昆虫记》,进一步了解神奇的昆虫世界。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