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高考名著阅读之《茶馆》

高考名著阅读之《茶馆》

高考名著阅读之《茶馆》【作者简介】老舍(1899~1966)现当代作家,原名舒庆春,字舍予,另有笔名絮青、鸿来、非我等。

满族,北京人。

一生写了约计800万字的作品。

主要作品有:长篇小说《老张的哲学》《骆驼祥子》《四世民堂》《火葬》等,中篇小说《月芽儿》《我这一辈子》。

剧本有《龙须沟》《茶馆》等。

老舍以长篇小说和剧作著称于世。

曾因创作优秀话剧《龙须沟》而被授予“人民艺术家”的称号。

他的作品已被译成20余种文字出版,以具有独特的幽默风格和浓郁的民族色彩,以及从内容到形式的雅俗共赏而赢得了广大的读者。

【主题立意】①《茶馆》以旧北京城中一个大茶馆——裕泰茶馆的兴衰为背景,通过对茶馆及各类人物变迁的描写,反映了从清末、民初到抗战胜利后三个不同时代的近50年的社会面貌,揭示了半封建半殖民地的旧中国社会的动荡、黑暗和罪恶,宣告了旧中国必将走向灭亡的命运。

一部茶馆,埋葬了三个时代。

②反映人民与旧社会的矛盾冲突。

③昭示了茶馆在各个特定历史时期中的时代特征和文化特征。

④如果像王利发这样一个一心想当社会的顺民的人都不能存活在这个社会,说明这个社会也没有再存活下去的理由了。

【故事梗概】全剧共三幕,分别截取三个时代的横断面,展现出气势庞大的历史画面。

(1898年)戊戌变法那一年。

裕泰茶馆开始营业,掌柜王利发兴致勃勃地坐在柜台上。

三三两两的旗人,遛够了鸟儿,走进茶馆来歇腿喝茶。

有两位茶客唱着京戏,另外几个围着桌子观赏瓦罐中的蟋蟀。

茶馆中到处贴着“莫谈国事”的纸条。

可是年轻力壮为人正直的常四爷偏要谈谈国事。

他说他痛恨洋人,痛恨那些吃洋饭讲洋话的人,也看不起二德子之流在营里当差的。

他因一句“大清国要完”,被两个特务吴恩子和宋祥子抓去,送进了监狱。

相面骗人的唐铁嘴来讨碗茶喝,说媒拉纤的刘麻子也来了,要把康六15岁的女儿康顺子卖给70岁的庞太监当老婆。

主张实业救国的秦仲义走进来,说什么要办工厂,搞维新。

顽固派的代表庞太监则杀气腾腾地说:“圣旨下来,谭嗣同问斩!告诉您,谁敢改祖宗的章程,谁就掉脑袋工”这表明了当时政治的黑暗。

民国初年军阀混战时期。

茶馆地点未变,只是前半部分卖茶,后半部分却改成了出租的公寓;茶座也今非昔比,一律是小桌和藤椅,桌上还铺着漂亮的桌布。

此外,那时装美人的外国香烟的广告画,已经取代了前清时代醉八仙画轴和财神龛,……这一切都显示出茶馆主人力图通过“改良”来振兴茶馆的愿望。

尽管如此,社会上的动乱仍波及茶馆:逃难的百姓堵在门口,大兵抢夺掌柜的钱,侦缉队员不时前来敲诈。

李三因为多年来工钱不涨,事情越来越多而埋怨;宋恩子、吴祥子已经换了庄家,但仍然不断来勒索钱财;刘麻子这次来做一个专卖,就是帮逃兵老林与老陈买一个共用的老婆,但是没有成功,因为先是康顺子来找他算账,正在刘麻子识破他们是逃兵要分他们的现洋的时候,来了大令,三人被怀疑为逃兵,全部被杀头。

康顺子因为走投无路要求在茶馆中做活,王利发不答应,富有同情心的王淑芬做主留下娘儿两个。

抗日战争胜利,国民党特务和美国兵在北京横行。

这时的裕泰茶馆更加破败,只有“莫谈国事”的纸条写得更多,字也写得更大。

这一幕中,几个主要人物都已老态龙钟并且有了子孙;地痞流氓不见了,代替他们是下一代。

这些小辈干起坏事来,比他们的父辈更加无耻。

康顺子正在商量去西山找康大力;由小刘麻子介绍来当女招待的小丁宝,走进茶馆告诉老掌柜一个天大秘密,原来小刘麻子想要霸占茶馆给宪兵队作刺探情报的据点;小刘麻子向小唐铁嘴炫耀着他那一套拐骗妇女的缺德计划;被国民党党部雇用的打手小二德子跑到茶馆来抓人;庞四奶奶则来恐吓王利发让他交出康顺子。

普通百姓则是民不聊生:包办满汉全席的有名厨师被迫到监狱去蒸窝头;出名的评书艺人一次挣不上三个杂合面饼子钱;常四爷的生活更加艰苦;秦仲义的工厂被人霸占。

对此,王利发已失去生活的信心,他让儿子、儿媳、孙女都跟着康妈妈到西山去逃命。

这时,常四爷、秦仲义相继来到茶馆,找阔别多年的老掌柜谈心。

他们互诉不幸,含着眼泪为自己撒起了纸钱。

待到小刘麻子和沈处长来到茶馆,王利发已经在后房上吊而死。

【重要情节】1.《茶馆》第一幕里有哪些冲突?①二德子和常四爷、松二爷之间的冲突,揭示了戊戌变法失败后帝国主义横行、社会腐败混乱、流氓恶霸仗势欺人的社会环境;②刘麻子和康六之间的冲突,庞太监和康六、康顺子父女俩的冲突,揭露了旧社会人吃人的黑暗本质;秦仲义和王利发之间的冲突,将封建小业主与民族资产阶级的矛盾展现出来;③庞太监和秦二爷的冲突,表明了民族资产阶级(维新派)和封建势力(守旧派)之间不可调和的矛盾;④特务宋恩子、吴祥子和常四爷的冲突,预示了用尽压制、暴政手段的清政府在日薄西山之后必将被历史埋葬的命运。

2.《茶馆》第二幕由哪些情节组成?①李三的抱怨、难民的央告,表现了人民生活的苦难;②松二爷的今昔对比,表现了遗老遗少的哀叹;③巡警摊派索贿,吴祥子、宋恩子的敲诈,刘麻子的人肉交易,表现了黑暗势力的横行霸道;④崔久峰的绝望,表现了旧民主主义者的悲哀;⑤常四爷的愤世嫉俗,表现了劳动人民朴素的爱国感情和反抗意识。

3.《茶馆》第三幕由哪些情节组成?表现了什么共同主题?第三幕剧由刘麻子给茶馆找女招待,庞四奶请康顺子当“太后”,小宋恩子、小吴祥子勒索王利发钱财,王利发的儿子、儿媳、孙女都跟着康妈妈去西山,沈处长霸占茶馆,三个老人撒纸钱自悼等情节组成。

这些情节揭示了时代的罪恶。

4.马五爷震慑二德子。

马五爷是一个靠吃洋教而摆威风、傲慢、虚伪的人物形象。

第一幕中二德子在茶馆中耍威风,他对二德子呵斥:“二德子,你威风啊!”平息这一场争斗,但常四爷要凑过去向他发牢骚,他却说:“我还有事,再见!”不搭理常四爷。

他是吃洋教、信洋教的,他说这几句话,并非是打抱不平帮常四爷,而是要在常四爷这个不服洋教的人面前抖自己的吃洋饭的威风,表现了一个高级洋奴的性格特点。

5.三幕中的“莫谈国事”纸条都令人压抑,表现社会黑暗统治。

第一幕中出现“莫谈国事”,表现大清帝国病入膏肓、寿终正寝;第二幕,这个纸条越写越大,反映了军阀混战使百姓更感恐惧;第三幕中纸条更大,数目更多,反映了抗战胜利且空前的黑暗的国民党统治的现实。

6.从茶馆的环境看王利发茶馆改良。

戊戌变法失败后的晚清:屋内摆满了茶几,屋里和凉棚下都有挂鸟笼的地方,各处都贴着“莫谈国事”的纸条。

袁世凯死后军阀混战时期:他将原来专门卖茶的店铺,部分改成公寓,还兼包伙食。

添评书,不叫座。

招进女招待。

店面装饰也摔掉了财神龛,拿走了醉八仙的画,换上广告上的美人,茶座也换成了小桌和藤椅,桌上铺着浅绿的桌布。

抗战胜利后国民政府时期:屋内放着小凳与条凳,房屋家具都无光,“莫谈国事”的纸条更多,字也更大,这些条子旁边还贴着“茶钱先付”的小纸条。

王利发为了改善经营打算招聘女招待。

但是国民党棍创办的“三皇道”要来砸他的茶馆;特务也来勒索,要他交出根本拿不出的金条来换老命;流氓开办新式妓院,在当局的怂恿下要霸占他的铺面,他一筹莫展,选择自杀。

7.故事结局王利发、秦仲义、常四爷最后聚于茶馆。

三个人有着不同的人生信念,但都希望自己的生活好一点,希望国家能越来越好。

秦二爷想靠实业救国,王利发想靠改良和自己的左右逢源救茶馆,常四爷只想自食其力、凭良心生活。

王利发因三皇道找他要人,特务找他要钱,沈处长、小刘麻子找他要房子,他走投无路。

常四爷这时已年过七十,腰板还很硬朗,他凭良心生活了一辈子没有得到善报,最后落得个手提小筐卖花生米的惨境;秦仲义从第一幕开始胸怀大志,实业救国,现如今资产被充公,落魄潦倒、心灰意冷。

这三个人一边喝茶一边吃花生米,共同撒起纸钱祭奠自己。

王利发知道了小刘麻子的预谋,安排好了家人,自己已做好一死的准备,自己悄然吊死在茶馆的后间。

【主要人物】1.王利发这是一个贯穿全剧的人物。

他是裕泰茶馆的掌柜,在第一幕时,正值年富力强,刚从父亲手里继承了经营茶馆的生意,也继承了父亲的处世哲学,即多说好话,多作揖。

他精明、干练、谨小慎微、委曲求全、善于应酬,对不同的人采取不同的接待方式。

我们在看第二幕中他对巡警的敲诈巧于应付,对自己公寓的房客崔久峰,能很耐心地倾听他的牢骚,尽管他不一定懂,但也不时地说些逢迎的话。

作为商人,王利发具有胆小怕事和自私的特点。

比如他对李三的苦处、康顺子的处境和难民的哀告虽然也同情,但是很有限度。

在旧中国的黑暗现实面前,靠自己的劳动而生活的王利发尽管善于经营、善于改良,也无法抵御各种反动势力的欺压。

他对此也抱有强烈的不满,但表达的却十分含蓄,比如当唐铁嘴说“感谢这个年月”的时候,他说:“这个年月还值得感谢!”这句话蕴含了他的愁苦和愤恨。

就是这样一个精于处事的小商人,最终也没有逃脱自己破产的命运,当茶馆被人霸占后,他悬梁自尽。

王利发的悲剧,是旧中国广大市民的生活命运的真实写照。

这一形象的意义在于,他揭露了旧制度的吃人本质,反映了旧时代的不合理。

2.常四爷常四爷是旗人,在清朝时能吃官家钱粮。

但他对腐败的清政府不满,对帝国主义更加痛恨。

第一幕中因说一句“大清国要完”就被抓起来,坐了一年监狱。

出狱后曾参加义和团,后靠卖菜为生。

他正直、倔强、敢作敢为、富于正义感、乐于助人。

他对抓过他的特务们不服软。

当王利发正愁要关城门了,还没买菜时,是他送来了咸菜和鸡,第三幕中他还为松二爷化缘买棺材。

但最后自己也穷困潦倒,拣来别人撒剩的纸钱,作为对自己将来的祭奠。

他绝望地喊道:“我爱咱们的中国呀,可谁爱我呢?”这个形象反映了社会的黑暗和人民的反抗情绪。

3.松二爷他是旗人,胆小而懒散。

清朝灭亡前过着游手好闲的生活,整日喝茶玩鸟。

民国时期“铁杆庄稼”的待遇没有了,但又不愿自食其力,仍旧留恋过去的生活,宁愿自己挨饿,也要喂鸟。

最后终于饿死。

这是一个没有谋生能力的旗人的典型,反映了中国封建社会的腐朽。

4.刘麻子靠说媒拉纤,拐卖人口挣钱的地痞无赖。

第一幕中他用十两银子买来康顺子,又以二百两银子卖给太监庞总管。

第二幕中他又同两位逃兵谈生意,还没谈成就被当做逃兵枪毙了。

这个人物形象表现了当时社会的病态和畸形。

5.秦仲义他是个民族资产阶级的代表,他财大气粗,自命不凡,对穷苦人很少同情,考虑着多赚钱,想搞实业救国。

他对清王朝的统治存在着阶级本能上的对立,在与庞太监的对话中,软中有硬,绵里藏针,表现了新兴阶级的一种挑战和锐气,从而真实地揭示了资产阶级的本质特征。

另外强买妇女、无恶不作的庞太监;贩卖人口、拉纤扯皮的刘麻子;以打架为业、欺软怕硬的流氓头黄胖子;落魄江湖、相面为生的唐铁嘴;被卖给庞太监为妻的贫农康顺子;等等。

【判断题】1.《茶馆》中秦仲义主张实业救国,但他的工厂先被日本侵略者侵占,后又被国民政府视为逆产而强加官股挤占,最终一无所有,救国梦碎。

(×)(秦仲义工厂被没收,银号被挤占) 2.《茶馆》中,常四爷说“我爱咱们的国呀,可是谁爱我呢?”这是他最后绝望的呼喊,体现了他的爱国精神,同时也表现了旧中国的黑暗与腐朽。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