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八年级语文上册语言特色与写作手法归纳

八年级语文上册语言特色与写作手法归纳

八年级语文上册语言特色整理一、《藤野先生》语言特色(1)课文写的是作者终生难忘的人,记的是震动作者灵魂的典型事件。

因此,不管是抒情议论的语言,还是写人记事的语言,都饱含感情。

如怀念藤野先生,作者写道:“但不知怎地,我总还时时记起他,在我所认为我师的之中,他是最使我感激,给我鼓励的一个。

”“他的性格,在我的眼里和心里是伟大的,虽然他的姓名并不为许多人所知道。

”直接抒发感激敬仰之情。

再如写清国留学生的丑态,写赴仙台途中深刻的印象,写匿名信事件和看电影事件,写自己弃医从文的心路历程,字里行间都充满着忧国忧民的深切感情。

(2)体味作者精准的语言表达,仔细揣摩重要语句所蕴含的意味。

在匿名信事件中,作者写道:“中国是弱国,所以中国人当然是低能儿。

”“国”与“低能儿”之间本无因果关系,作者却在“中国人”前加上“所以”,并用“当然”来强调,揭露这种荒课逻辑,表达了对这种课论的愤慨和击。

后面的“也无怪他们疑感”似“表示理解”,实则写出了作者在遭受凌辱后极为辛酸和愤趣的心情。

(3)课后练习四1.加上“花下”,表意更准确,且使“清国留学生”的形象增添了一份轻薄、浮华的意味。

加上“成群结队”,更表明不是偶然、个别的行为,而是他们的普遍行为,更加表现出作者对“清国留学生”的识刺。

2.在“地板”前加上“有一间的”,表达更准确。

“咚咚”改为“咚略咚”,更加形象地烘托出当时那种喧闹、浮华的气氛。

“精通”比“熟识”程度更深,凸显“清国留学生”的不务正业、腐朽堕落。

3.增加“而且增加勇气了”一句,坚定地表现出作者在严酷的国内政治环境中,一想到藤野先生对自己乃至对中国的希望,便增加了斗争的勇气和继续战斗的决心。

“于是点上一枝烟”,增添了形象感,表现出作者对“正人君子”们的蔑视。

二、回忆我的母亲语言质朴,感情真挚。

本文没有运用很多的修辞手法,没有激情澎湃、慷慨激昂的语言,没有抒情性很强的句子,但这并不影响作者抒发对母亲的深厚感情。

作者把对母亲深深的敬爱和杯念之情渗透在对母亲的回忆中,在平静的叙述中.流露出一种真挚、深沉的爱;在平实如话的语言中,深切地表达了一个儿子失去母亲以后的悲痛。

比如文章第1段,朴实的语言中深藏着作者的悲痛之情和对母亲无限的怀念之情。

语言朴实无华,平实如话,质朴无华中蕴含深情。

三、背影语言朴实,饱含深情。

本文的语言素朴而又不失典雅,匀净而又不失细腻,具有很强的表现力和感染力。

总体来看,本文在叙事的时候用语简净,概括力强,虽然是“写口语”,但并无松散枝蔓之弊,其中的一些文言词语既增强了语言的概括力,又让文章显得典雅。

在描写时,本文的语言仍然保持着平实的特点,多是以白描的手法,重视行动、语言、心理细节的表现,即使描写父亲去买橘子的背影,也并不浓墨重彩,更很少使用修辞手法。

但是,作者的描写又是很细腻的,细节的表现丰富到位,因此语言虽然平实,却非常感人。

四、白杨礼赞语言凝练,变化多姿。

文中有不少词语用得非常准确、贴切。

如“当汽车在望不到边际的高原上奔,扑人你的视野的,是黄绿错综的一条大毯子”,一个“扑”字,写出了景物迎面而来的情景。

“这时你涌起来的感想也许是¨雄壮”,也许是伟大”,一个“涌”字,说明了面对此景感想很多。

“它的皮光滑而有银色的绿圈,微微泛出淡青色”,一个“泛”字,富有动感,写出了白杨树旺盛的生命力。

文句式活泼多姿,富于变化。

如四个直接赞美白杨树不平凡的句子,同中有异,从远指到近指,感情逐渐强烈;描写高原景色的句子,长短相间,错落有致;第7段中揭示白杨树象征意义的四个反问句构成排比句式,句子由短到长,内涵渐次丰富,境界逐渐开阔,层层深入,酣畅淋漓。

五、三峡骈散结合,语言凝练,生动传神。

课文句式骈散结合,多用四字句,间有五、六、七言,灵活多变,整饬华美,韵律和谐,又有参差变化,读来有抑扬顿挫之感。

语言简洁洗练,形象性强,片言只语,蕴含无穷意味。

全文仅一百五十多字,多姿多态的三峡景观却尽收眼底。

春夏秋冬四季齐全,山水草木面面俱到。

语言简练,让人叹服。

文虽简练但生动通真,如“朝发白帝,暮到江陵”,仅八个字就写出了江水的迅疾;“素湍绿潭,回清倒影”则展现出一幅美妙的山水画面,使人如临其境。

六、答谢中书书、记承天寺夜游这两篇短文在行文风格上有很大不同。

陶弘景是南北朝时期人,作品带有骈文的特点,多用四字句构成对偶,句式整齐,节奏感较强;间用散句,参差错落,于整齐中有变化。

多用寻常词汇,浅显易懂,但为了形式的整齐,选词用字颇多斟的。

苏轼的《记承天寺夜游》,自然成文,涉笔成趣,不事雕饰,天然中见真章。

文章所用散句,四言至十言均有,间用整齐句式,节奏舒缓,不求统一。

读此文,帯给读者一种散淡自然的感觉。

七、孟子三章1、文章以雄辩著称,大量使用排比句,气势非凡。

“居天下之广居,立天下之正位,行天下之大道”三句,采取排比的形式,气势磅礴、义正词严地指出了大丈夫精神的实质,三个“天下之”的反复,也将大丈夫精神的崇高性推到极致。

“舜发于畎亩之中,傅说举于版筑之间,胶鬲举于鱼盐之中,管夷吾举于士,孙叔放举于海,百里奚举于市”,用同样的句式连举六例,形成一种无可辩驳的气势,增强了说服力。

2、骈散结合,有节奏感。

《得道多助,失道寡助》中“天时不如地利,地利不如人和”、《富贵不能淫》)中“丈夫之冠也,父命之;女子之嫁也,母命之”和《生于忧患,死于安乐》中“困于心,衡于虑,而后作;征于色,发于声,而后喻”等,使得文章句式整齐,音韵和谐,很好地表达了中心。

八、愚公移山人物语言生动传神。

故事中的对话不仅有展开情节的作用,而且不同的对话用不同的语气,反映了人物不同的思想情态。

如北山愚公“聚室而谋”,是用商量的语气征询家人的意见,由此引出妻子的“献疑”;妻子“谳疑”,表示了对移山的关心,又引起全家人讨论“焉置土石”的问题,引出移山行动的开始;河曲智叟的“笑而止之”,表现了其思想的顽固,引出愚公的驳斥,由此过渡到神话的结尾,等等。

八年级语文上册写作手法归结一、藤野先生1、主题:这篇回忆性散文记述了作者与藤野先生交往的一段经历,以及作者在日本先学医而后弃医从文的过程,表现了藤野先生正直热诚、治学严谨、摒弃民族偏见的高尚品格,表达了作者对他的真挚怀念,并反映出那个时代的进步青年特有的忧患意识以及强烈的民族自尊心、爱国心。

2.写作特色(1)双线并行,记叙有序。

本文以作者与藤野先生的交往为叙事线索,围绕表现藤野先生的崇高品质这一中心组织材料。

开头写在东京的生活(这是作者去仙台的缘由,也因此成为藤野先生的学生),接着写初到仙台受优待(衬托藤野先生),再写与藤野先生的相识、相处、离别,最后写离开仙台后对藤野先生的怀念。

除怀念藤野先生这条明线外,本文还有一条暗线,就是作者的爱国主义思想感情。

很多材料,如写东京“清国留学生”赏慢花、学跳舞,写赴仙台途中对日暮里和水户的深刻印象,写仙台医专的日本“爱国青年”的寻衅和看电影事件,写作者弃医从文,都是围绕着这条内在的线索展开的。

因此,文章篇幅虽长,却脉络分明;材料虽多,却井然有序。

(2)选材典型,特征突出文中具体写了四个典型事例从不同的侧面表现了藤野先生的高贵品质。

另外,作者写人善用白描手法,抓住人物的主要特征,几笔勾勒,就非常传神。

如写藤野先生,写他的“黑瘦”“八字须”“戴着眼镜,挟着一叠大大小小的书”“缓慢而很有顿挫的声调,刻画了一位生活简朴、治学严谨的学者形象。

二、回忆我的母亲1、主题:这篇回忆性散文,回忆了“我”的母亲勤劳的一生,赞颂了母亲勤劳俭朴、宽厚仁慈、坚强不屈的优秀品质,抒发了“我”对母亲深深的怀念和无比崇敬的感情,表达了“我”要以尽忠于民族和人民,尽忠于党来报答母亲的深恩的决心。

2、写作特色:夹叙夹议,结构严谨作者在叙述母亲的事迹时,适当地穿插了精当的议论,起到了画龙点睛的作用。

这些议论以记叙为基础述的是作者的切身感受,写得精当、有力。

例如,写十三个儿女只留下八个时,作者以议论兼抒情的笔调说:“这在母亲心里是多么惨痛悲哀和无可奈何的事情啊!”这深刻地揭示了作者体会到的母亲极为痛苦的心理。

又如在结尾作者议论道:“母亲是一个平凡的人,她只是中国千百万劳动人民中的一员,但是,正是这千百万人创造了和创造着中国的历史。

”这句话是在全文记叙母亲事迹的基础上的总结性议论,不仅赞颂了母亲,而且由赞颂母亲推广到赞颂劳动人民,使作者的感情得以升华,使文章的主题得以深化。

三、背影1、主题:这篇带有很强抒情性的写人记事散文,追忆了作者和父亲在浦口车站分别时的情景,刻画了个感人至深的慈父形象,表达了真挚深沉的父子之情,抒发了作者对父亲深切的思念之情。

2、写作特色:构思巧妙,结构精美课文抓住人物形象的“背影”来命题立意,组织材料,在叙事中抒发感情:开篇点题一一难忘“背影”,望父买橘一一刻画“背影”,父子分別一一惜别“背影”,别后思念一再现“背影”。

“背影”在课文中出现了四次,每次的情况都不同,而思想感情却是一脉相承的。

四、白杨礼赞1.主题:这篇散文采用象征手法,抓住白杨树的外形特征,借白杨树不平凡的形象,赞美在中国共产党领导下的广大军民保卫祖国的英雄形象,歌颂他们朴质、坚强、力求上进的精神和意志,抒发了作者对他们的崇敬和赞美之情。

2 .写作特色(1)象征手法,托物寄情。

本文中的白杨树,是作者寄托感情、表现感情内涵的象征物。

它既是黄土高原上慠然挺立的白杨树,又是民族精神的化身。

作者先充分描绘白杨树不平凡的外形及不平凡的内在气质、精神风貌,再通过联想,由树及人,歌颂了与白杨树极其相似的普通而又不平凡的北方军民,从而成功地运用了象征手法来揭示文章主题。

(2)欲扬先抑,波澜起伏。

本文在行文中,采用了欲扬先抑的手法,例如,文章第2、3段,在铺叙高原景色的同时也写到作者的感受,感受不是平铺直叙而是不断变化:先是想到“雄壮”“伟大”之类的字眼,接着感到有些“单调”,最后看到“傲然”耸立的白杨树时惊奇地叫了一声”。

这种欲扬先抑的写法,使文章有了波澜,为白杨树正式出场蓄势。

再如第7段,前句先说白杨树可能不美,算不得“好女子”,紧着说它“伟岸,正直,朴质”等,夸它是“伟丈実也是欲扬先抑,突出了白杨树的精神风貌。

(3)对比最后一段提到楠木,主要是与白杨形成对比:两种树的品格不同,一是当中蕴含着“不平凡”,一是贵族化;所代表的人不同,一是代表在北方坚持抗战的广大民众,一是看不起民众、贱视民众、顽固的倒退的人们。

两相对比,突出赞美了白杨树及所代表的精神和品格。

五、三峡1、主题:这篇散文以凝练、生动的语言,描绘了三峡雄奇险拔、清幽秀丽的景色,抒发了作者对祖国大好河山的热爱之情。

2、写作特色有张有弛,动静结合。

从全文看,七百里山势写的是静态,文气平静舒缓;夏水暴涨写的是动态,文气激烈紧张。

先弛后张,前后节奏反差强烈,扣人心弦。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