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矿山地质环境保护与治理恢复设计方案

矿山地质环境保护与治理恢复设计方案

矿山地质环境保护与治理恢复设计方案第一章矿山基本情况第一节矿区地理位置和社会经济概况一、矿区地理位置与交通1、位置宁城县黑里河乡松海铜矿位于赤峰市宁城县黑里河镇,行政区划隶属宁城县黑河镇管辖。

矿区东西长1.33km,南北宽0.50km,矿区面积0.665km2。

矿区地理坐标:东经118°20′57″—118°22′02″,北纬41°21′32″—41°21′54″。

2、交通矿区距黑里河镇镇政府所在地9km,为砂石路,距宁城县政府所在地天义镇90km,东经平双公路至赤峰市区178km,有柏油公路相通,交通较便利。

详见图1-1。

二、矿区及周围经济社会概况宁城县黑里河乡松海铜矿采矿权人为宁城县黑里河乡松海铜矿,企业性质为集体企业。

宁城县黑里河乡松海铜矿项目设计概算总投资为70.68万元。

该矿区周边目前没有其他矿业权设置。

矿区内无居民区,矿区距最近的大松树沟村约600m。

当地居民以汉族为主,其次为蒙古族、满族、回族等民族,劳动力资源充足。

矿区内主要活动为牧业活动。

矿区所在地黑里河镇地处宁城县南西部,经济特点是以农业为主,牧业为辅。

耕地主要分布于山间谷地中,农作物有玉米、谷子、高梁、大豆等。

工业经济不发达,仅有简单的机械修配厂、粮谷加工厂等作坊式个体企业。

近年随着矿产资源的开发,地方电力及交通运输等服务行业有所发展,为矿山的建设提供了良好的外部条件。

本区矿产资源丰富,主要为小型铜矿及萤石、高岭土等非金属矿产。

经调查咨询,矿区附近无自然保护区、风景名胜区、水源保护区,迄今为止未发现文物古迹和重要人文景观。

矿区附近没有大型电力、水利等重要国民经济建筑物、构筑物及军事设施。

图1-1交通位置图第二节矿山开采历史及现状一、矿区开采历史宁城县黑里河乡松海铜矿始建于2004年,属于当时的黑里河乡的乡镇企业,开采矿种为铜矿,矿山不建设选矿厂,为单独采矿项目,2006年投入生产。

矿山生产规模0.5万吨/年。

开采方式为地下开采,截止2009年12月,矿山开采了4年多。

主要开采的是一中段即1171m到1143m,1143m水平以上矿量已采空,采空区面积约2093m2。

据矿方提供资料,2006年1月至2009年12月,共生产销售矿石约1.75万吨,采矿损失率10.4%,矿石贫化率10%。

二、矿山开采现状矿山今后开采的是1135m—1067m,截止2009年12月31日,矿山剩余储量1.0687万吨。

生产能力为0.5万吨/年。

现状主要是两个平硐。

三、相邻矿山分布与开采情况经现场调查,宁城县黑里河乡松海铜矿周边无矿业权设置。

第三节矿山开发利用方案概述一、矿山开采范围内蒙古自治区国土资源厅于2009年6月为该矿延续了采矿许可证,采矿许可证号C1500002009063120024136。

采矿权人及矿山名称均为宁城县黑里河乡松海铜矿,地址在宁城县黑里河镇大松树沟村,采矿许可证核定生产规模为0.50万吨/年,开采方式为地下开采。

矿区面积0.665km2。

有效期限2009年6月到2010年6月。

核准开采标高从1135-1067m(矿体赋存标高1175-1067 m),矿区范围拐点坐标见表1-1。

表1-1 矿区范围拐点坐标根据赤峰市地质矿产勘查开发院于2004年9月提交的《宁城县黑里河乡松海铜矿地质普查报告》:截止2004年9月,矿区查明资源储量矿石量2.8265万吨,铜平均品位0.76%。

据矿方提供资料,2006年1月至2009年10月,共生产矿石约1.75万吨,采矿损失率10.4%,矿石贫化率10%。

则动用资源储量=1.75×(1-10%)/(1-10.4%)=1.7578万吨。

截止2010年1月31日,矿山剩余储量1.0687万吨。

三、矿山建设规模、设计生产服务年限1、矿山建设规模采矿许可证核定生产规模为0.50万吨/年,长春黄金设计院提交的《内蒙古自治区宁城县黑里河乡松海铜矿开采设计方案》,设计生产规模为0.50万吨/年。

矿山采用连续工作制,年工作330 天,每天3班,每班8 小时。

2、服务年限依据《内蒙古自治区宁城县黑里河乡松海铜矿开采设计方案》,矿区查明资源储量矿石量2.8265万吨,矿山设计服务年限5.63年。

截止2009年11月,矿山剩余服务年限计算如下:T=(2.8265-1.7578)×(1-10.4%)/[0.5×(1-10%)]=2.13年。

四、矿山工程布局本项目为单独采矿项目,不设选矿厂和尾矿库,矿区的平面布置主要包括采矿工业场地、办公生活区、废石场、矿区道路和临时取土场,最终占地面积为13535m2。

采矿工业场地围绕平硐PD1、平硐PD2布置,布置有储矿场、空压机房、配电室、柴油发电机房、沉淀池、清水池、机修间等建筑。

占地面积为5448m2。

办公生活区设在采矿工业场地东侧约110m,占地面积为2772m2,为简易的砖混结构。

废石场紧邻采矿工业场地,地势较平缓,现状占地面积为1168m2,最终占地面积为1767m2。

矿区道路经废石场由办公生活区和采矿工业场地中间横穿而过,长约410m。

占地面积为2050m2。

临时取土场设于办公生活区北东侧约80m,占地面积为1498m2。

五、矿山开采方式根据《内蒙古自治区宁城县黑里河乡松海铜矿开采设计方案》,该矿采用地下开采方式。

六、矿山阶段或采区布置、开采接替顺序、顶板管理方法根据《内蒙古自治区宁城县黑里河乡松海铜矿开采设计方案》,开采对象为Ⅰ号矿体。

矿床开采总顺序为自上而下的下行式开采,阶段中矿块的开采顺序为后退式。

采矿方法为浅孔留矿法,顶板管理方法为空场法(崩落围岩的方法处理采空区)。

七、矿床开拓矿山以往开采过程中,采用平硐开拓方式。

开拓系统由PD1和PD2构成。

未来矿山开采继续沿用原有开拓系统。

设计在1143水平矿体下盘岩石移动界限之外20m 掘进盲竖井开拓深部矿体。

未来矿井开拓方式为平硐+盲竖井开拓。

PD1硐口坐标:X=4581668、Y=39613610、Z=1143 m,平硐PD1长230m;平硐PD2硐口坐标:X=4581664、Y=39613536、Z=1171 m,平硐PD2长192m;盲竖井坐标:X=4581668、Y=39613547、Z=1143 m,盲竖井深度81m(井底水窝5m)。

矿床分4个中段开拓,一中段(PD2)标高1171m,二中段(PD1)标高1143m,三中段标高1103m,四中段标高1067m。

八、采矿工艺该矿主体采矿方法为浅孔留矿法。

矿块沿矿体走向布置,采用单排普通漏斗自重放矿底部结构。

矿块长40—50m,中段高28-40m ,矿房宽度为矿体厚度,间柱宽度6m,顶柱高度3m,底柱高度5m。

回采工作面自下而上分层进行回采,矿房回采采用浅孔落矿,矿柱回采根据现场安全情况采用崩落法进行回采。

在矿柱回采的同时,有计划地采取崩落围岩的方法处理采空区。

根据《内蒙古自治区宁城县黑里河乡松海铜矿开采设计方案》,岩石移动角为:上盘岩石移动角65°,下盘及侧翼岩体移动角为67°。

九、矿山固体废弃物和废水的排放量及处置情况1、固体废弃物排放量及处置情况该矿山为地下开采,矿山主要废弃物为掘进产生的废石,现状废石场沿山坡排放废石,平均排放高度1.8m,废石场占地面积1168m2,目前排放废石约2100m3。

根据《内蒙古自治区宁城县黑里河乡松海铜矿开采设计方案》,废石产生量为出矿量的20%,则至矿山闭坑共产生废石0.5627万吨,废石排放量0.3517万m3。

2、废水的排放量及处置情况该矿山不涉及选矿工艺,废水主要是矿井排水、生活污水等。

①矿井排水矿井正常涌水量52m3/d,矿井水经平硐自流,直接排至地表污水池,坑内排出的地下水仅含固体颗粒物,沉淀后供采矿生产循环使用,不外排。

②生活污水生活污水主要是办公生活区生活用水,用水量5m3/d,排放量1825 m3/年,部分用于办公生活区绿化用水,多余部分就近排放。

第二章矿山地质环境背景第一节自然地理一、气象矿区属干旱——半干旱大陆性气候,冬季严寒少雪,多西北风,夏季炎热,多东南风,雨量集中在7—8月份,气候以干旱、多大风少雨雪为特征,根据宁城县气象局多年资料显示:年平均气温8.5℃,昼夜温差13℃左右,最低气温-27℃,最高气温36.4℃,无霜期145天,10月下旬至翌年3月上旬为霜降封冻期,最大冻土深度1.5m,年平均降水量327.5mm,年平均蒸发量2255mm,最大风速21m /s。

二、水文矿区内水系不发育。

矿区仅有季节性河流,平时干涸,雨季有季节性洪水。

矿区西北约2公里黑里河由北向南流经此处。

三、土壤矿区内土壤类型为褐土,在森林保存较好的地段,地面常有薄层枯枝落叶,其下为腐殖质层,厚0.3-0.5m,棕灰色,有机质3~5%,高的可达10%以上。

心土为棕褐色粘化层,厚度在40~70cm,含粒径小于0.001mm的占20~30%。

四、植被矿区大部分为林地。

山地森林生态系统分布广泛。

东亚阔叶林向岭北泰加林双重过渡地带,在森林生态系统的外缘为广袤的草原生态系统,油松、桦树长势良好。

植被覆盖率在40-55%。

五、土地利用现状矿区面积为665000m2,矿山地面工程全部建在矿区之内。

土地利用类型为林地、草地和工矿仓储用地。

矿区土地利用现状面积分别见表2-1。

表2-1 矿区土地利用现状表第二节地形地貌一、地形矿区属七老图山南端,其地势总体呈南西高、北东低,属中浅切割,最高点高程为1372m,最低海拔高度为1073m,相对高差299m。

二、地貌根据矿区地貌形态特征,将矿区划分为低中山(Ⅰ)和沟谷(Ⅱ)两种地貌类型。

1、低中山矿区整体地貌形态为低中山,呈东西向分布,西高东低。

顶部多为浑圆状,坡角在20°—25°左右,植被较为发育,多为松树及灌木丛。

2、沟谷位于矿区中东部,大致呈东西向分布,呈“U”字型,长约700m,宽约600-800m。

(见照片2-1)。

低山地貌沟谷地貌照片2-1 矿区地貌第三节地层岩性与地质构造一、地层矿区出露及揭露地层为第四系和太古界建平群大营子组。

1、太古界建平群大营子组(Anzjd)该组地层分布于矿区大部。

其地层走向近东西向,南倾,倾角60°,主要岩石为角闪斜长片麻岩类组成,其岩层夹有片岩、斜长角闪岩、大理岩、磁铁石英岩等。

2、第四系全新统(Q h)第四系全新统地层分布于矿区中东部沟谷中,岩性为砂砾(碎)石、其中砾(碎)成份约占45%,细砂约占30%,含少量粉砂。

砾(碎)石岩性多为片麻岩、大理岩。

厚2—8m。

二、侵入岩矿区内未见侵入岩体。

三、地质构造及区域地壳稳定性1、大地构造区域大地构造位置属华北地台北缘(Ⅰ),内蒙台隆东段(Ⅰ2),以八里罕—红山断裂为界,北西侧属喀喇沁断隆(Ⅰ24),南东侧为热水—五家断陷盆地。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