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答案-2014年动物生物学复习范围概要

答案-2014年动物生物学复习范围概要

2014年动物生物学复习题注:简答及论述题供参考,一定要答出关键点。

一、选择题(本题共有10道小题,每道小题1分,满分10分)二、填空题(本题共有10道小题,每空0.5分,满分10分)三、判断题(本题共有10道小题,每道小题1分,满分10分)四、名词解释:(本题共有10道小题,每道小题2分,满分20分)五、简答题(本题共有5道小题,每道小题6分,满分30分)六、论述题:(本题共有2道小题,每道小题10分,满分20分)三. 名词解释1 光合营养;又称植物性营养,如绿眼虫具有色素体能进行光合作用,合成有机物,此营养方法称光合营养2 吞噬营养:又称动物性营养,如变形虫等考吞噬固体是无可理或其他小微生物为食3 渗透营养:又称腐生营养,如孢子虫等可通过体表渗透摄取周围溶解在水中的有机物质,此营养方式称为渗透营养4 伪足:变形虫运动时,有体表任何部位形成临时性的细胞质突起称为伪足,是变形虫临时性运动器官6真体腔;由体壁中胚层和肠壁中胚层围成的腔。

7原口动物;在胚胎发育中,由原肠胚胚孔形成口的动物。

8后口动物;在胚胎发育中原肠胚的胚孔称为肛门或封闭而另外形成口即后口。

口是在与原口相对称的一端形成的动物称后口动物9生物发生律:又称重演律,个体发育史是系统发育史的简单而快速的重演11水沟系;海绵动物特有结构,对其适应固着生活意义重大,水沟系是水的通道,海绵动物的摄食,呼吸排泄及其他生理机能都要借助水流来维持。

12逆转;海绵动物的两囊幼虫从母体出水口随水流出,在水中游一段时间后,具鞭毛的小分裂球内线,形成内层,另一端大分裂球则留在外边形成外层,这与其他多细胞动物形成原肠胚的方式正好相反,称为逆转。

13辐射对称;通过身体中轴有许多切面可以把身体分成两个相等的部分15消化循环腔;由腔肠动物内外胚层细胞所围成的体内的腔,既有消化,又有循环功能16神经网;腔肠动物的神经细胞具有形态上相似的突起,相互连结形成一个疏松的网。

是最原始的神经系统。

17原肾管;是动物界第一次出现专门化的排泄器官,由外胚层内陷形成的具有分支的管状结构,由焰细胞,毛细胞,排泄管,排泄孔组成。

功能是调节体内水分渗透压,排除体内多余水分,同时排除一些代谢产物。

18焰细胞;原肾型排泄系统的基本单位,由管细胞及帽细胞组成,内有纤毛,不断均匀摇摆,通过细胞膜收集其中的水分、液体、废物,经收集管排泄管排泄孔排出体外19梯形神经系统;扁形动物,其神经中枢是由身体前端的脑神经节和由脑后发出的若干纵行神经索所组成的,在纵神经索之间有横神经相连,形状像梯形,故称。

20假体腔;是原腔动物具有的介于体壁肌肉与消化道之间的腔,这个腔实际上是胚胎发育过程中囊胚腔保留到成体;假体腔没有体腔膜,无空道与外界相通,内有体腔液,具有输送营养、排除废物和流体骨骼的作用21同律分节;身体有许多形态相似的体节结构,称为分节现象,体节与体节间以体内隔膜分开,体表相应地形成节间沟,许多内部器官也按体节排列。

环节动物除体前端两节及末一节外,其余各体节形态上基本相同,称为同律分解22次生体腔;体壁和消化管之间有一广阔的空腔,是由中胚层细胞形成两团中胚层带裂开成腔,逐渐发育扩大其内侧中胚层附在内胚层外面,分化成肌层和脏体腔膜,与肠上皮构成肠壁;外侧中胚层附在外胚层的内面,分化成为肌层和壁体腔膜,次生体腔位于中胚层之间,并具有体腔上皮或称体腔膜23疣足;是多毛纲动物的运动器官,是体壁向外突出形成的扁平状物,分为背肢和腹肢,背肢背侧有背须,腹肢腹侧有腹须,背肢和腹肢内各有一起支撑作用的足刺,背肢有一束刚毛,腹肢有两束刚毛。

疣足不分节,具有游泳、呼吸、保护等功能。

24闭管式循环;较完善的循环系统,结构复杂,由纵行血管和环行血管及分支血管组成。

各血管以微血管网相连,血液始终在血管内流动,不流入组织间的空隙中,构成了亲管循环系统,血液流动有一定方向,流速恒定,提高了运输营养物质及携带氧的机能。

环毛蚓属此种循环。

25后肾管;典型的后肾管为一条迂回盘曲的管子,一端开品开口于前一体节的体腔,称肾口,具有带纤毛的漏斗另一端开口于本体节的体表,为肾也。

后肾管除排泄体腔中的代谢产物外,因肾管上密布微血管,也可排除血液中的代谢产物和多余水分。

26开管式循环;是指动物(河蚌、蝗虫等)的血液不完全在血管内流动,而是离开血管,直接渗入组织器官之间。

27混合体腔或血体腔;节肢动物由中胚层按节开成成对的体腔囊,但这些体腔囊并不扩大,囊壁的中胚层细胞也不形成体腔膜,而分别发育成有关的组织和器官,囊内的真体腔因此和囊外的原体腔合并成一个完整的混合体腔。

混合体腔内充满血液,因此又称血体腔。

28异律分节;节肢动物身体自前而后分为许多体节,体节发生分化,其机能和结构互不相同,称为异律分节。

29马氏管;~~是节肢动物的排泄器官,是从中肠和后肠之间发出的许多细管,直接浸浴在血体腔内的血淋巴中,能吸收大量悄酸等蛋白质的分解产物,使之通过后肠,与食物残渣一起由肛门排出。

30不完全变态;~~~又称直接变态,只经过卵期、幼期和成虫期3个阶段,成虫的特征随着幼期虫态的生长发育逐步显现,为有翅严纲外翅部除蜉蝣目以外的昆虫所具有。

31完全变态;~~~~类昆虫一生经过卵、幼虫、蛹和成虫4个不同的虫态,为有翅亚纲内翅部昆虫具有。

~~~类昆虫的幼虫和成虫在形态构造和生活习性上明显不同。

32蜕皮;昆虫自卵中孵化出来后随着虫体的生长,经过一定时间重新形成新在表皮而将旧表皮脱去的过程称为蜕皮。

33后口动物;在胚胎发育中的原肠胚期,其原口(胚孔)形成动物的肛门,而在原口相对的一端,另形成一新口称为后口,以这种方式形成口的动物称为后口动物。

39单循环;血液在体内中人有一条循环路线。

血液从心脏压出经腮完成气体交换后不返回心脏,进入背大动脉,送至身体各处,离开器官组织的乏氧血沿静脉回流到心脏。

40洄游;有些鱼类生活史的不同阶段,在一定的季节,沿着固定的方向,聚集成群做有规律的长距离迁移运动,以转换生活环境的方式满足生殖、觅食、越冬所要求的适宜条件,经过一段时间后返回原地的现象。

41生殖洄游;鱼类在达到性成熟之后从越冬场所或觅食场所聚集成群向产卵场的~~称为生殖~~,也称产卵~~。

42觅食洄游;鱼类因追随或寻找食物而进行的洄游,称为~~,也称索饵洄游。

43越冬洄游;当秋季气温下降,鱼类为了寻求适宜水温常集结成群,从觅食场所向越冬场所进行的洄游,称为~~,也称为季节洄游。

44古脑皮;大脑背壁薄,无神经组织,主要由嗅神经组成,称为~~46吞咽式呼吸;两栖动物由于没有胸廓,呼吸动作靠口腔底部的颤动升降来完成,同时口腔黏膜也能进行气体交换,这种呼吸方式称为~~47原脑皮;从两栖动物开始,在大脑顶壁出现了零星的神经细胞,称~~,仍与嗅觉有关。

49不完双全循环;血液在体内有两条循环路线,一是体循环,血液从心脏出发后,到身体各处进行气体交换,乏氧血返回心脏;一是肺循环,血液从心脏发出到肺部,进行气体交换,多氧血再返回心脏,由于两栖类和爬行类,心室只有一个或分隔不完整,因此从身体返回的乏氧血和从心脏返回的多氧血在此有一定的混合,称为~~50五趾型附肢;从两栖纲开始出现的结构。

从总鳍鱼的偶鳍演化而来,解决了陆生动物因失去水中浮力而出现的身体重力的困难。

包括肱(股)骨,桡(胫)骨,尺(腓)骨,腕(跗)骨,掌(跖)骨和指(趾)骨。

52变温动物;包括鱼类、两栖、爬行类,体温不能维持恒定随外界环境的温度变化而变化。

54梨鼻器;为嗅觉器官,从两栖动物开始出现,在两栖动物为鼻腔腹内侧的1对盲囊能感知化学物质。

在蜥蜴和蛇类特别发达,是在鼻腔前面的1对盲囊,以独立的鼻腭管开口于口腔顶壁。

55羊膜动物;胚胎发育过程中产生绒毛膜、尿囊等胚膜结构的日脊椎动物。

包括爬行纲,鸟纲、哺乳纲。

56羊膜卵:羊膜卵指在胚胎发育过程中产生胚膜结构的卵。

羊膜腔中充满着羊水,胚胎浸大羊水中而得到保护,可免于干燥和减累振荡。

58次生腭;脊椎动物从爬行动物开始出现的,由前颌骨、上颌骨、腭骨的腭突愈合组成,它位于脑底的口腔顶壁。

哺乳动物形成了完整的次生腭使内鼻孔后移到咽部,从而使咀嚼食物时不影响呼吸的进行。

59胸式呼吸;肋间肌收缩、舒张交替进行,胸腔左右,直径扩大或缩小使肺被动地扩张或缩小,从而进行吸气和呼气,这种呼吸方式称为~~~61后肾;羊膜动物成体的排泄器官,由身体后部的中胚层生肾节形成。

63新脑皮;大脑表层的锥体细胞聚集成的神经细胞层称为~~64恒温动物;包括鸟类和哺乳类动物,体温能维持恒定,不随外界环境的温度变化而变化。

65正羽;为被覆在鸟类体表的大型羽毛,由羽轴和羽片组成。

66绒羽;鸟类羽毛的一种,着毛在雏鸟的体表和正羽的下方,羽轴纤弱,羽小枝不构成羽片,保温性能强67纤羽;鸟类羽毛的一种,杂生在正羽和绒羽之中,羽轴纤细延长,羽枝短,散生在羽轴顶端,外形似毛发,又称毛状羽68开放式骨盆;鸟类腰带耻骨退化,左右坐骨、耻骨在腹中线不联结,而一起向侧后方伸展构成。

69双重呼吸;鸟类特有的,不论吸气或呼气,肺内均能进行气体交换的现象。

71完全双循环;鸟类和哺乳类动物的心脏四腔,心房与心室已完全分隔,使体循环回心脏的乏氧血和肺循环回心脏的富氧血进入心室后完全分开,这种循环方式称为~~75迁徙;是鸟类对环境变化的一种积极的适应本能,是每年在繁殖区与越冬区之间进行的周期性迁居。

76留鸟;终年留居在出生地,不进行远距离迁徙的鸟类。

77冬候鸟;对某一地区而言,冬季在此越冬,翌年春天飞往北方繁殖,秋天又返回该地区越冬的侯鸟。

78夏侯鸟;对某一地区而言,冬季在此越冬,翌年春天又返回该地区繁殖的候鸟。

80胸式呼吸;肋间肌收缩、舒张交替进行,胸腔左右直径扩大或缩小,使肺被动地扩大或缩小,从而进行吸气和呼气。

81腹式呼吸;在哺乳动物中,由于隔肌的存在,将胸腔与腹腔分隔开,膈肌收缩和舒张,增大和缩小胸腔的上下径,改变胸腔容积,使肺被动地扩张和缩小。

完成呼吸作用。

83哺乳动物;全身被毛、运动快速、恒温、胎生和哺乳的脊椎动物。

它是脊椎动物中躯体结构、功能和行为最复杂的一个高等动物类群。

86关闭式骨盆;指哺乳动物的腰带骨在腹侧,左右耻骨和坐骨在腹中线缝合,构成关闭式骨盆。

这种类型的骨盆显然具有更大的坚固性。

87膈肌;哺乳动物特有的结构,起于胸廓后端的肋骨缘,止于中央腱,将体腔分隔为胸腔和腹腔,构成呼吸运动的重要组成部分。

88会厌软骨;哺乳动物特有的,在喉门外侧的一块软骨,构成了喉门盖,在动物吞咽食物时,盖住喉门,防止食物进入气管。

四. 简答题1原生动物门的主要特征?答:1)结构:单细胞构成,具有细胞质,细胞核,细胞膜等一般细胞的基本结构,还具有动物细胞所没有的特殊细胞器{类器官,如胞口,胞咽,伸缩泡,鞭毛等},完成运动、消化、排泄、生殖、感应等各项生理机能2)运动器官:鞭毛,纤毛伪足3)营养方式:有光合营养,吞噬营养和渗透营养。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