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先进的教育理论理念是行动的先导,理念清,则思路清;思路清,则方向明。
几千年来,古今中外有许多教育家的思想理念和教育规律值得我们去认真学习研究,用先进的教育理论、规律引领和总结我市教育工作的提升。
1. 孔子教育思想有教无类;因材施教;三人行,必有吾师焉;勤于思考;温故而知新;不耻下问;知之为知之,不知不为不知。
有教无类。
意思是指对各类人平等看待,都施以教育。
教育者应该公平对待每个人,不应该剥夺任何人受教育的机会和权利。
人人都需要关心,人人都需要教育,需要进步。
否则将会造就一批和社会对立的人,和主流思想对立的人。
因材施教。
是针对学习人的能力、性格、志趣等具体情况施行不同的教育。
人的性格不一,每个人知识层面、家庭背景不同,所以我们针对不同的人应该有不同的教育方法,教育不该,也不能搞一刀切,这样既不利于学生的发展,也不利于教学水平的进步,有百害而无一利,所以教育者才应该因材施教。
这两个词表面上说有教无类是平等对待,而因材施教是区别对待,好像是矛盾的,实际上不是,而是层面不一样。
有教无类是指教育者态度方面的,我们在教育态度上应该平等对待任何一个有机会受教育的人,不应该区别对待,不应该顾此失彼。
而因材施教是方法层面,我们施行教育时应该方法多样,不应该教育自觉的人和不自觉的人都用一种方法,一种教育方法不可能适合所有的人,所以在具体方法上应该区别对待。
2. 孟子教育思想理论基础----性善论,崇尚“人性本善”。
性善论。
认为人的本性天生是善的,每个人生来就有怜悯同情之心、羞耻憎恶之心、恭敬辞让之心和是非之心。
这四种心是仁义礼智四种道德的萌芽。
教学原则和方法:①自求自得。
自觉地得到学问,就能牢固地掌握它而不动摇,牢固的掌握它而不动摇,就能积蓄深广,便能取之不尽,左右逢源,所以君子要自觉地有所得;②循序渐进。
学习是一个自然的过程,有自己的规律,不能违背学习规律,否则欲速则不达;③专心有恒。
集中精力并专心致志是取得良好效果的有力保证;④因材施教。
人虽然有同样的善性,但由于客观环境的影响,以及自我修养的不同,就产生了才能的差异,教育者要根据个体不同的情况采取不同的教学方法区别对待;⑤启发思维。
教师要启发和诱导学生,采取“引而不发”的方法,激发学生有进无退的学习积极性,引导学生自己思考,自己解疑;⑥以其昭昭使人昭昭。
首先要自己受教育,自己明白的道理才能讲给别人听,如果自己还一知半解就讲给别人听,就是误人子弟;⑦进取精神。
为了正义的事业不惜献出生命,楔而不舍,坚持到底,矢志不渝。
教育目的及作用:“明人伦”。
说明了教育就是通过实现“明人伦”来为政治服务的。
“人伦”就是“人道”。
具体来说,“人伦”就是五对关系:“父子有亲,君臣有义,夫妇有别,长幼有序,朋友有信”。
3.老子教育思想老子的道德教育内容: 贵质朴。
要做到质朴,必须能讲真话;轻名利。
重视和爱护自己的生命,不被物质名利所诱惑,是一种高尚道德品质; “自知”、“自胜”、“强行”、“不朽”。
“知人者智,自知者明。
胜人者有力,自胜者强,知足者富,强行者有志。
不失其所者久,死而不亡者寿。
”老子的道德教育方法:“为学”与“为道”。
“为学日益,为道日损,损之又损,以至于无为。
”老子认为,“仁义、礼、智、圣”这些所谓学问知识,都是虚伪的,是用来统治人民的手段,违反人民的本性,也就是违反自然之道。
应该抛弃这些有害的知识学问,才能恢复和保持人的自然本性的质朴;“勤而行之”。
要想把“道”学好,必须认真实行;及时预防。
要想实现远大的目的,应当从细微处作起;因为天下的难事一定开始于简易;天下的大事一定从小事开始。
因此,办理任何事情,必须及早抓紧有利时机,作好准备,而且要认真对待,不可麻痹大意;教师的感化。
在道德教育的实施中,教师要让他的学生在自由活泼的生活中发展,不应当制定繁琐的规章制度来束缚儿童天真活泼的本性。
要用教师的高尚品德来影响学生,使学生的道德品质在爱的生活环境中自然得到陶冶;师生相互信任。
教师如果坚信每个学生都可以由坏变好,然后才会对每个学生想方设法进行教育,努力做到人尽其才。
这是教师应具备的教育乐观主义精神,这样,教师对学生的信任换来学生对教师的信任。
师生相互信任,既是道德教育的成果,也是道德教育的手段;“贵师”、“爱师”。
从道德教育的角度把教师的作用看得非常重要,“为道”必须向一切人学习。
不仅向好人学习,而且还要向不好的人学习。
向不好的人学习,当然不是要学坏,而是吸取教训,把坏人作为一面镜子,不使自己犯同样的错误,实际是起一种反面教员的作用。
《道德经》论述的只是两个问题:“道”与“德”,“道”并不是宇宙之道、自然之道,而是个体修行也即修道的方法;“德”不是我们通常以为的道德或德行,而是修道者所应必备的特殊的世界观、方法论以及为人处世之方法。
4.陶行知生活教育理论陶行知教育思想是用系统论观点分析,生活教育理论是一个由生活教育的目的、原理、原则和基本途径构成的完整的教育理论体系,具体表现为一个目的、三大原理,七条原则,七项措施,分析如下:生活教育以人的全面发展为基本目的,同时对根据社会生活的发展与教育对象的不同规定了具体培养目标,其核心就是启发儿童、青年、人民大众改造社会生活的觉悟、手脑结合的实践创造能力,去改造生活,创造新的人生,创造新的中国、新的世界。
三大原理:“生活即教育”;“社会即学校”;“教学做合一”七大原则:实践性原则、科学性原则、前进性原则、全民性原则、终生性原则、创造性原则、全面性原则。
七项措施:①要改造城乡教育,以培养学生“征服自然改造社会”的活本领,使每一个乡村有充分的新生命②要普及全民教育,以达到个个识字,人人明理。
③提倡普及科学教育,推广现代科学技术。
④要改革旧的传统教育内容和方法,“教人发明生活工具,创造生活用具,运用生活工具。
”⑤创办新型的试验学校,探索教育改革新路子创办晓庄师范,山海工学团,育才学校。
⑥要培养大批立志改造社会,改造乡村的新型教师队伍,这一教师应该是“敢探未发明的新理”是一批“学而不厌,诲人不倦,爱满天下”,“教人求真,学做真人”的人。
⑦创造适合国情,适合生活需要的大教育体系,使社会与学校打成一片,社会教育与学校教育打成一片,社会大学是这一主张体现。
5.赏识教育理论周弘的理想是:让赏识教育走进中国每一个家庭、每一所学校、每一所幼儿园和每一个社区。
让所有的父母和老师都掌握赏识教育的方法,学做最杰出的父母和老师、培养最优秀的孩子和学生。
赏识教育是世界著名的六种教育方法之一。
赏识教育源于父母教孩子“学说话、学走路”成功率百分之百的教育现象,是这个教育过程中的“承认差异、允许失败、无限热爱”等奥秘的总结,是周弘老师首倡并全身心推广的一种全新的教育理念,它与人民教育家陶行知教育思想是一脉相通的。
赏识教育认为:没有种不好的庄稼,只有不会种庄稼的农民;没有教不好的孩子,只有不会教的父母!农民怎样对待庄稼,决定了庄稼的命运,家长怎样对待孩子,决定了孩子的一生!农民希望庄稼快快成长的心情和家长希望孩子早日成才的心情完全一样,但做法却截然不同:庄稼长势不好时,农民从未埋怨庄稼,相反总是从自己身上找原因;而我们孩子学习不行时,家长却更多的是抱怨和指责,很少反思自己的过错!6.尝试教育理论邱学华专家自20世纪80年代初,开始尝试实验新的教育理念:从小学数学尝试教学法到尝试教学理论。
尝试教学活动有其鲜明的特征,概括成两句话就是“先试后导、先练后讲”。
基本要素:明确一个观点:学生能尝试,尝试能成功,成功能创新;理解两个特征:先试后导,先练后讲;培养三种精神:尝试精神,探索精神,创新精神;促进四个有利:有利于大面积提高教学质量、提高全民族的素质,有利于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促进智力发展,有利于提高课堂教学效率、减轻学生课外作业负担,有利于教师教育思想的转变、提高教师素质。
7.高效课堂理论高效课堂,是高效型课或高效性课堂的简称,顾名思义是指教育教学效率或效果能够有相当高的目标达成的课堂,具体而言是指在有效课堂的基础上、完成教学任务和达成教学目标的效率较高、效果较好并且取得教育教学的较高影响力和社会效益的课堂。
高效课堂是有效课堂的最高境界,高效课堂基于高效教学。
课堂高效的问题,研究及论述颇多。
但有个基本的描述,即:以尽可能少的时间、精力和物力投入,取得尽可能好的教学效果。
尽可能好的教学效果可以从以下两个方面来体现:一是效率的最大化。
也就是在单位时间内学生的受益量。
主要表现在课堂容量,课内外学业负担等。
二是效益的最优化。
也就是学生受教育教学影响的积极程度。
主要表现在兴趣培养、习惯养成、学习能力、思维能力与品质等诸多方面。
高效课堂的本质就是:采用最适合教师和学生的课堂组织形式,把学生的注意力全部集中到课堂教学上来,使学生最大限度的学到知识、提高个体能力。
8.小班化教育理论小班化教育是当今发达国家提高基础教育质量、适应现代社会对人才需求的一项重要对策。
随着出生人口负增长、教育资源的充裕和家长对子女教育投入的加大,被称为“精品教育”的小班化教育在国内部分大中城市和经济发达地区渐露风采,成为教育改革新的探索热点,被称为“教育领域一场静悄悄的革命”小班化教育过程的重心由教师主体转向学生主体,一般而言,小班化教育具有以下主要特点:①缩小班级规模。
一个班级通常控制在25-30人左右②改变教室空间格局。
课桌椅的布臵,一改过去那种简单的秧田型,而采用马鞍型、品字型、周边型等多种形式。
同时在教室中配臵了图书架、玩具、体育器材等设施。
③强调学生在班级活动中的主体地位。
确立以育人为本的思想,把学生视为一个个具有独立人格、文化背景、知识积累、兴趣爱好等不同特点且客观上存在差异的人。
这种教育观念的变化导致学校从教育目标、课程、教学到评价的整体改革。
(3)小班化教育的优势。
①有利于全体学生受到更充分的教育。
②有利于使每个个体受到更多的关注。
③有利于学生主体性的充分发挥。
④有利于学生实践能力与创新精神的培养。
9.情境学习理论情境学习(Situated learning)是由美国加利福尼亚大学伯克利分校的让•莱夫(JeanLave)教授和独立研究者爱丁纳•温格(Etienne Wenger)于1990年前后提出的一种学习方式。
情境学习理论认为,学习不仅仅是一个个体性的意义建构的心理过程,而更是一个社会性的、实践性的、以差异资源为中介的参与过程。
知识的意义连同学习者自身的意识与角色都是在学习者和学习情境的互动、学习者与学习者之间的互动过程生成的,因此学习情境的创设就致力于将学习者的身份和角色意识、完整的生活经验、以及认知性任务重新回归到真实的、融合的状态,由此力图解决传统学校学习的去自我、去情境的顽疾。
10.苏霍姆林斯基教育理论苏霍姆林斯基的教育经验与理论著作是一个庞大的体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