實驗六細菌生長曲線之測定◎ Exp 11. Turbidity of bacteria一、目的:在進行細菌生長曲線之測定前,必須先了解 U-2001 Spectropho-tometer 操作方法,才能將細菌的數量以吸光值的方式表示出來。
二、原理:請詳讀整理 p. 90-92,學會調整 Optical density (O.D.) 【Exp 13.會用到】。
三、器材:1. culture:(每組)24 hr Escherichia coli (broth)2. medium: (每組)Nutrient broth3. equipment :1 ml pipette,pipette aid,cuvette,拭鏡紙,廢菌液杯,裝蒸餾水的洗瓶,滅菌空試管,U-2001 Spectrophotometer,振盪器。
四、實驗步驟※由助教先示範操作方法,再由學生自行操作與測量待測液之吸光值。
1. 了解 U-2001 Spectrophotometer 操作方法:a. 溫機約 15 分鐘。
b. MENU → (主目錄) 選 1. Photometer →輸入波長 600 nm 及 ABS →Forward →c. Nutrient broth 歸零 autozero → (前、後二支 cuvette) ※1d. 取出後面之 cuvette ,倒入待測液※2,等到右上方數據穩定後,按下 Start →記錄。
※1 cuvette 有石英管 (測波長 340 nm 以下)、玻璃管、塑膠管等材質,本實驗使用塑膠材質之比色管。
※2 每次測定前需先用蒸餾水滴洗cuvette,再以待測液潤濕,倒掉,再裝入待測液,測完倒掉,用蒸餾水滴洗。
測定之前cuvette 須用拭鏡紙擦乾,手握管的非透明處;廢菌液請滴洗入廢菌液杯中,集中處理) 。
2. 每組取一管助教所準備之E. coli當待測液,實際演練U-2001Spectrophotometer 操作,測出其原液 O.D. 【Exp 13. 將會利用到此操作,故須熟悉其操作步驟】。
◎ Exp 12. Serial Dilution-Agar Plate Procedure to Quantitate Viable Cells一、目的:1. 學習連續稀釋法。
2. 觀察活菌數。
二、原理:微生物數目之計數法有:1. 直接顯微鏡計數 (Direct Microscopic Counts):以Petroff Hauser chamber 計數。
僅計數微量菌液,再由數學方法求取總菌數,此法迅速方便但活與死菌皆涵蓋之且總菌數若低於一百萬時,準確度差。
2. 電子細胞計數器 (Electronic Cell Counters):如 Coulter Counter,此法不能區分活或死菌,也無法區別惰性顆粒物質與細胞物質。
3. 化學方法 (Chemical Methods):以間接測定蛋白質濃度、DNA產量、細胞質量及代謝物等反推菌數。
4. 分光光度計分析 (Spectrophotometric Analysis):利用穿透菌液之光線量,隨菌量增加而減少。
此法迅速但菌數若低於一千萬時,敏感度差。
5. 連續稀釋-洋菜平板法 (Serial Dilution-Agar Plate):此法乃計數活菌。
利用無菌水對菌液做一連串稀釋,採 Pour Plate 法進行之,經隔夜培養後計數 (或者使用Quebec,參考課本 Figure 21.4, p.89)。
本實驗課中繪製細菌生長曲線之方法便是利用連續稀釋-洋菜平板法,故Exp 12 與細菌生長曲線之測定一併進行。
◎ Exp 13. The Bacterial Growth Curve一、目的:了解細菌的族群生長變動,繪製生長曲線 (growth curve),並求出增代時間 (generation time)。
二、原理:a. 細胞的生長:將細菌接種在液態培養基中,置於其最適環境下 (最適溫度、pH 及氣體組成) 培養,則可求出一細菌生長曲線。
細菌之生長曲線可分成以下數個時期:1. 遲滯期 (lag phase):細胞正在適應新環境,數目無明顯增加。
2. 對數期 (log phase):細胞生長快速,數目呈幾何級數增加。
3. 靜止期 (stationary phase):因養分耗盡、代謝廢物的堆積,細胞分裂與死亡速度相當,故其數目不增加。
4. 死滅期 (death phase):細胞快速死亡,數目呈幾何級數下降。
b. 生長曲線之測量:可用 pour plate 法,直接求得活細胞數目,或是用分光光度計讀值法,間接推測細胞生長量。
之後在半對數方格紙上作圖。
c. generation time 的計算:1. 較粗略的計算 (分光光度計結果): GT = t (O.D. 2n) - t (O.D. n) GT :generation time2. 直接細胞數目的計算 (pour-plate 之結果):GT =B :在 log phase 上一點的細胞數目。
b :在 log phase 上另一點的細胞數目。
t :B 點與 b 點的間隔時間。
t log 2log b - log B三、器材:1. culture:(每組)12 hr Escherichia coli2. medium:100 ml BHI 1 瓶 (棉花頭三角瓶)99 ml 無菌水 18 瓶 (稀釋牛奶瓶)400 ml NA 1瓶 (放於 50℃ Water Bath 中)3. Equipment:(每組)37℃ shaker incubatorU-2001 spectrophotometerpetri dishes 24 個micropipettes1 ml 與 200µl micropipette tips (滅菌盒中)滅菌空試管 6 支cuvette 1 支安全吸球10 ml sterilized pipettes 6 支計時器(自備)、廢菌液杯、拭鏡紙、裝蒸餾水的洗瓶、振盪培養箱。
四、實驗步驟1. 標示工作:(班別、實驗組別、日期)a. 無菌水:t0,t30,t60,t90,t120,t150 (每個 t 有 3 個稀釋度即 10-2,10-4,10-6故共有 6×3 = 18 瓶)b. petri dishes:每個 t 標示有 10-4,10-5,10-6,10-7故共有 24 個。
2. 流程:(參照 Fig. 21.1)1a. 取 5 ml 的 log phase E. coli culture 到 100 ml BHI broth,測 600 nm 下之 O.D. 值,記錄之並登錄於黑板。
(為t)1b. 取 1a. 0.1 ml 到 9.9 ml 無菌水稀釋瓶中→ t0,10-2。
1c. 取 1b. 0.1 ml 到 9.9 ml 無菌水稀釋瓶中→ t0,10-4。
1d. 取 1c. 0.1 ml 到 9.9 ml 無菌水稀釋瓶中→ t0,10-6。
☆ 1b. ~ 1d. mixing sample 的方法請參考課本 Figure 21.3, p. 89。
△使用安全吸球請小心,玻璃 pipettes 及pipette tips 用完後請分別丟入回收桶中,待下課後一併滅菌清洗或丟棄。
2a. 取 1c. 1 ml 做 pour plate ※1→ t0,10-4。
0.1 ml 做 pour plate → t0,10-5。
2b. 取 1d. 1 ml 做 pour plate → t0,10-6。
0.1 ml 做 pour plate → t0,10-7。
☆完成 2a.的 plate 待凝固倒置培養 37℃,24hr 後記錄菌數並登錄於黑板※2。
3. 當 1a. 已做完 1b. 放入 shaker 120 rpm 37℃,30 分鐘 (為t30)※3。
4. 測 O.D.。
(記錄之並登錄於黑板) ※45. 重覆 1b.~2b.6. 重覆 3.(為t60)7. 其它 t90,t120,t150依此類推。
◆ 100 ml BHI 三角瓶,每一次完成 30 分鐘的培養後,於測 O.D. 前,可先取出 5 ml 於滅菌空管中,三角瓶馬上再放入 shaker incubator 中培養,以節省時間,之後再分別進行測 O.D. 及稀釋工作。
廢液丟在稀釋過不用的牛奶瓶中。
※1 倒 plate 時,培養基量約 2/3 圓面積,倒完馬上蓋蓋子並前後左右各輕搖 3 次,使培養基充滿於 petri dish 底部,但需小心勿將培養基搖出碰到蓋壁。
※2 菌數若為 TNTC 或 TFTC 也請算出約略菌數。
(一個 plate 可接受菌落菌數在 30 - 300 個之間)※3 100 ml BHI 三角瓶的 culture,需於放入 shaker incubator 後才能開始計時。
※4 O.D.若> 0.6 請稀釋再測,稀釋倍數需記錄。
(O.D. 值在 0.1~0.6 之間較可信,為在線性範圍內)※5 cuvette 回收。
*實驗後的觀察注意事項:1. 實驗結果之紀錄法:TNTC (too numerous to count):每個 plate 菌落數大於 300 個,請畫區域約略算出菌數,登記如下:TNTC (1256)。
TFTC (too few to count):每個 plate 菌落數小於 30 個,請算出菌數,登記如下:TFTC (12)。
的 10-6每個培養時間點須至少有一個 plate 菌落數在 30-300 內,如 t30稀釋度有 40 個菌落則登記為 40×106,若有二個 plate 菌落數在 30~300 內則須明列出,並於括號內記錄平均值。
2. 每個 plate 上的菌落,不管大小皆算是E. coli。
3. 若 plates 的 colony 數目在 30~300 內則須用麥克筆在背面點算詳細,若超過此範圍才可以畫區域倒推算出約略數目,如此可以知道是否菌數有隨培養時間增長而增加,但登記在結果表中時只須記錄30~300 的 plate 即可。
4. 每毫升菌液有多少菌數算法請參考課本 p. 90 的例子5. plates 算完後,請放到 8A 桌待滅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