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文档之家› 苏教版五年级语文下册24古诗两首
苏教版五年级语文下册24古诗两首
苏轼: 字子瞻,一字和仲,号东坡居士,
眉州眉山(今四川眉山市)人,北宋文豪, “唐宋八大家”之一。其诗、词、散文均 成就极高,且善书法和绘画。其散文与欧 阳修并称“欧苏”;诗与黄庭坚并称“苏 黄”,又与陆游并称“苏陆”;词与辛弃 疾并称“苏辛”。
代表作品有《水调歌头·明月几时 有》《念奴娇·赤壁怀古》等。
杨万里: 南宋诗人,字廷秀, 号诚斋,
吉水人。其诗构思新巧,语言通 俗明畅、自然活泼。与尤袤、范 成大、陆游齐名, 称“中兴四大 诗人”。著有《诚斋集》。
散 sàn(散心) sǎn(松散)
卷 juǎn(卷起) juàn(画卷)
荷 hé(荷花) hè(负荷)
翻墨:打翻的墨水,形容云层很黑。 白雨:白色的雨点。 跳珠:跳动的珍珠,诗中用来形容雨点大,杂乱无章。 水如天:形容湖面像天空一样开阔而平静。 毕竟:到底。
点击 听朗读
听范读,边听边 思考核心问题。 同时认准字音, 理解词语意思。
六月二十七日望湖楼醉书 宋·苏轼
黑云翻墨①未遮山, 白雨②跳珠乱入船。 卷地风③来忽吹散, 望湖楼下水如天④。
①翻墨:打翻的墨汁。 ②白雨:白色的雨点。 ③卷地风:翻卷到地面的风。 ④水如天: 形容湖面像天空一般开阔而且平静。
24 古 诗 两 首
《六月二十七日望湖楼醉书 》 《晓出净慈寺送林子方》
1.学习目标
7.课文结构
2.走近作者
8.课文主旨
3.字词精讲
9.课堂拓展
4.读懂课文的金钥匙 10.教材课后习题解答
5.课文解读
11.当堂检测
6.读懂课文的金钥匙答案 12.课后作业布置
1.知道诗的大致意思,能有感情地朗读并背诵诗。(重点) 2.感受杭州西湖的美,增强热爱大自然的思想情。(难点) 3.感受作者对西湖忽雨忽晴的景色赞赏之意。(难点)
拓展: 你还知道除本课外的其他描写西湖的古诗吗?请试着写 出两句。 (__1_)__山__外__青__山__楼__外__楼__,__西__湖__歌__舞__几__时__休__。_____________ (__2_)__欲__把__西__湖__比__西__子__,__淡__妆__浓__抹__总__相__宜__。_____________
译文: 六月二十七日望湖楼醉书
黑云像打翻的墨水,还没来得及把山遮住,白色 的雨点像珍珠一样乱跳,蹦进船里。忽然间狂风卷地 而来,吹散了漫天的乌云,此时从望湖楼向下看,一 片汪洋大海, 湖水就像天空那样广阔。
卷地风来忽吹散,望湖楼下水如天。 “忽”字用得十分巧妙,突出天色变化之快,显示 了风的巨大威力。
别样:格外,不同于一般。 四时:一年四季。课文中指除六月以外的其他时间。 映日:与太阳相映。 无穷碧:无边无际的碧绿。形容莲叶多,望不到头。
请同学们带着以下问题读课文。 核心问题:
这两首诗都描绘了哪里的美景?是怎样写出景物的美的?
串珠问题:
1.这两首诗描写的景色有什么不同? 2.这两首诗分别抒发了诗人怎样的感情?
晓出①净慈寺送林子方 宋·杨万里
毕竟②西湖六月中, 风光不与四时③同。 接天④莲叶无穷碧⑤, 映日荷花别样红。
①晓出:早晨走出。 ②毕竟: 到底。 ③四时:一年四季。 ④接天:与天空相接。 ⑤无穷碧:一片碧绿,无边无际。
译文: 晓出①净慈寺送林子方
到底是西湖的六月时节,此时的风光与四季不同。 碧绿的莲叶无边无际好像与天相接,在太阳的映照下荷 花显得格外艳丽鲜红。
绘的景物较多,突出了景物的动态美;后一首描写的 是在净慈寺下所见的晴天湖景,只写了莲叶、荷花两 种事物,着力表现的是景物的静态美。
2.这两首诗分别抒发了诗人怎样的感情? 《六月二十七日望湖楼醉书》表达了诗人对雨天
西湖奇特景色的喜爱和赞美。《晓出净慈寺送林子方》 表现了西湖接天莲叶、映日荷花的美景,表达了诗人 对西湖的赞美之情。
顺着湖滨走去,不久便到断桥。这是民间故事中 白素贞和许仙会见的地方。这美丽的民间故事曾经感 动过多少有情人。传说既久,也就当真。我们站在桥 头也感到,好像多少年前真有过他们主仆三人在这儿 经历了多少悲欢离合。今天的湖水还为他们奏出相思 之曲,雨丝还为他们飘洒同情之泪。其实许仙和白娘 子不过是自古以来许多情真义重而遭遇悲惨的青年儿 女的化身。早就知道西湖上有个月老祠,月老祠有副 集句对联:愿天下有情人都成了眷属;是前生注定事 莫错过姻缘。可惜我们没有寻见。
《晓出净慈寺送林子方》写的是晴天时西湖夏日的 景色,表现了西湖接天莲叶、映日荷花的美景,表达了 诗人对西湖的赞美之情。
粉黛西子 钟树梁
少年时读苏轼赞美杭州西湖的诗“水光潋滟晴方 好,山色空蒙雨亦奇”,小小的心灵上便有了烙印。 后来长大了读到久居西湖的 晚清学者合樾的笔记,说西 湖的风景是晴湖不如雨湖, 雨湖不如月湖,月湖不如雪湖,更令人神魂飞越了。
一到湖边,湖水拍岸作响,湖波灰白色,卷起层 层细浪,湖上是无边无际的雨丝,湖中却一架船儿也 没有,开旷空阔。这并不是“画船尽入西拎,闲却半 湖春色”(宋人词句),而是画船尽系岸柳,避让满湖春 雨也。举头展望,只见湖水东南北三面,群山隐隐, 南高峰、北高峰全是灰蒙蒙的。“山耶云耶远不知”, 但是又深深浅浅,富于层次。最深的近于墨色,最浅 的类如银粉。天水沾连,山云融合,又像是正在洗涤 中的硕大无比的大理石屏风从几方面围绕着。啊!原 来是活生生的粉墨山水、粉黛西子呈现在我们眼前!
六月二十七日 望湖楼醉书
黑云翻墨未遮山 雨急 白雨跳珠乱入船 (比喻)
卷地风来忽吹散 景奇
望湖楼下水如天
急来急去 令人叹惊
毕竟西湖六月中 议论
晓出净慈寺 风光不与四时同 送林子方
接天莲叶无穷碧 写景
映日荷花别样红
晴景 日色 西醉 湖人
《六月二十七日望湖楼醉书》写的是疾雨急来急 去的景色变幻,表达了诗人对雨天西湖奇特景色的喜 爱和赞美。
这两首诗都描绘了哪里的美景?是怎样写出景物的美的? 这两首诗描写的都是西湖的美景。第一首运用比喻的
修辞,写景有远有近,有动有静,有声有色, 让人如临 其境;第二首前两句议论,赞美西湖的风光,后两句写景, 用“碧”“红”两种色彩,描绘了一幅娇艳的荷塘美景图。
1.这两首诗描写的景色有什么不同? 前一首描写的是在望湖楼上看到的雨景,诗中描
数十年后才到西湖一游,却只领略到一个“晴方 好”,也就是“三不如”。虽然水光潋滟,晴波温柔, 已经令人流连忘返;可是没有领受到“雨亦奇”的美 景,总不免是憾事。
三年前农历正月中旬重游西湖,和两位同志住在 湖滨路西湖饭店。真是不巧,住了几天就落了几天雨。 但也算凑巧,可以补偿“雨亦奇”的游览宿愿了。我 们穿上雨鞋,撑开雨伞,便作雨湖之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