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学生逃课现象调查分析(文字版)大学生逃课现象调查分析赵永辉(土木082)王清军(土木082)夏润斌(土木082)徐良(土木082)摘要:时下大学校园里流传着这样一段顺口溜:大一是“实习生”,观察积累,瞅准机会,偶尔逃之;大二是“熟练工”分轻重缓急,酌情逃之。
大三大四是“老油条”,逃课没商量。
据一项权威调查显示,高校专业课逃课率在20%左右,基础课的逃课率在25%以上,至于哲学等公共课则高达50%。
逃课成了“必修课”,必修课成了选修课,选修课相当于没课———在大学校园里流行的这句话成为一些大学生的真实写照。
面对逃课一族,很多人批评大学生叛逆、自由、散漫。
然而,我们也看到,在很多高校,名师的课堂总是“人满为患”。
对大学生逃课不能简单地求全责备,相反要引起我们对高等教育的反思。
关键词;大学生逃课建议一、问题的提出(一)为何选择研究“大学生逃课”?身为大学生我们发现对于在读的大学生,或者曾经是大学生的,甚至还在为大学而拼搏的高中生都很理所当然地认为:“大学生逃课是很正常的”。
现在大学里流行一句话:“新大学三门必修课:谈恋爱,逃课,重修。
”逃课成了大学里一个普遍的现象并且似乎成为了一种“潮流”,这不禁引起了我们的深思。
我们从来没有像现在这样自由地支配过自己的时间;我们也从来没有像现在这样远离过父母和老师的严格管教;我们恰好又处在这样一个不安分的年龄。
我们追求个性、崇尚自由、渴望刺激,甚至标榜另类,我们一次次地从课堂上逃离去寻求所谓的“自我”,并且心安理得地重复着同样的一句话:“没有逃过课的大学生活是不完整的。
”“分不在高,及格就行”的心态令我们再也无心听课,然而,当四年的大学生活将要悄然逝去的时候,两手空空的我们是否该扪心自问一下,我们的大学生活是完整的吗?我们逍遥的利用本该在宝贵的课堂接受知识的时间在做那些看似重要无比的事情。
我们到底怎么了?让我们无限期待和神往的大学课堂是这个样子吗?难道我们的青春应当这样记录吗?逃课真的该成为我们的时尚吗?大学生逃课现象非常普遍,许多大学生都有逃课的经历,这影响高校教学工作的正常开展与大学生专业知识与素质综合能力的提高。
所以在校大学生逃课已成为高校教学与管理不能忽视的重要问题。
(二)研究的目的和意义作为社会发展的后备军,大学生的质量关系到国家未来的发展,具有举足轻重的作用。
现在,克服大学生逃课已成为各高校教学管理中不得不面对的“通病”和难以有效根治的“顽疾”。
所以,本次将通过对我校大学生逃课的调查研究,找出大学生逃课的主要原因,并提出相应的解决措施,以便我们能够尽可能快的解决大学生逃课问题,改变我校教学模式,加强我校教师、学生以及学校与社会之间的共同发展,提高大学生的整体素质,融洽师生关系、改进教育方法、提高教育质量等措施,尽早解决大学生的逃课问题,提高我校的教学质量。
目前“大学生逃课”这一问题日益严重,因此深刻认识、正视并解决这些问题,显得尤其迫切和重要。
“大学生逃课”从表层看来,似乎只不过是大学的一个正常的现象,但是它却关乎着学生本人的自身素质,以及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的形成,并且对于学校、社会乃至国家未来的发展都将产生重大影响。
二、大学生逃课的现状分析据已有调查资料显示,“大学生逃课风”主要呈现出以下几个特点:(一)逃课率随年级升高呈现递增性2010年5月,对昆明理工大学的调查显示,随着年级的升高学生逃课率呈上升趋势:本科生大一逃课率为12.4%,大二为24.3%。
(二)男生的逃课情况较女生更为严重从全国高校的调查情况来看,经常逃课的男生占16%,偶尔逃课的男生占70%,没有逃过课的男生只占男生总数的14%;女生中没有逃过课的学生占33%,有逃课经历的占67%(其中经常性逃课的占女生总数的4%)。
(三)大学生逃课对课程有选择据2006年3月的《21世纪人才报》报道,大学生逃课时,对逃什么课有比较明确的选择:政治理论课占54.8%,选修课占32.6%,基础课占27.3%,专业课占21.4%。
(四)高校的层次与学生逃课比例成反比重点院校,逃过课的学生占50%以上,经常逃课的学生占6%左右;一般本科院校,逃过课的学生占67%左右,经常逃课的学生占10%左右;而高职高专,逃过课的学生在80%以上,经常逃课的学生高达15%以上。
(五)隐性逃课现象严重所谓隐性逃课是指教师在上课时,学生做其他作业或想其他事情,思维根本没有在课堂上(本文除特殊说明外,其他逃课均不包括隐性逃课)。
本科与专科生都存在高比例的隐性逃课现象。
毕业班,本科生与专科生的隐性逃课率分别达到了89.4%与84.4%,严重影响了高校教学工作的正常开展。
(六)学生逃课率与教师学历、职称、年龄呈现不平衡性我们以山西某大学的调查结果为例;在学历方面,本科与博士学历教师授课的逃课率较高,分别占到41%与37.1%,而硕士学历的教师所授课的逃课率只有24.2%。
在职称方面,讲师与副教授授课的逃课率较低,分别为28.8%与22.1%;助教与教授的授课逃课率却占到44%与31.4%。
在年龄方面,年龄在30~45岁的教师所授课的逃课率较低,为17.4%,55岁以上的教师所授课逃课率很高,达到了44.7%。
(七)其他特点军校没有经常逃课的学生,专科生高于本科生,外地学生高于本地学生,文史类课的逃课率高于理工类课,选修课高于必修课,大课堂高于小课堂。
三、“大学生逃课风”的原因分析(一)面临巨大的就业压力,学生行为呈现一定的盲目性随着我国高等教育由精英教育向大众教育转变,许多大学生就业观念适应滞后。
因此,大学生呈现一定的盲目性而逃课,主要表现在四大盲目性:一是盲目考证,时下,大学生以证书增加就业的筹码,逃课学习其它知识,盲目考证,出现了校园“考证热”。
二是毕业生盲目考研,考研已成为一种校园时尚,但大多数考研生只是为了回避就业。
三是毕业生盲目提前离校找工作,造成了毕业生逃课率奇高的现象。
四是盲目放弃。
一些冷门专业就业率低,学生对此失去信心,自暴自弃,只能通过网络游戏、睡觉、打牌来消遣时间。
(二)课堂没有吸引力有些人认为“老师上课内容太老套,索然无味,很多课只要考前背背笔记就搞定了,上课又沉闷,故不如多花点时间看自己喜欢的书。
”“本以为到了大学,上课会有趣一些,结果很让人失望,还不如自学。
”(三)学校的规章制度一名在校学生首先是应该遵守学校各项规章制度,但是大学生逃课现象应该向更深层次分析,对这门学科兴趣不大、觉得信息量小、一些知识都已经学过等原因也导致了学生逃课。
由于大学生的自学能力较强,而且考试的内容一般都在书本里,所以考前猛攻几天,临时抱佛脚,想考及格并不难。
(四)无学习动力部分学生进大学后,没有了原来的支撑点,新的目标又没有确定。
在这个空档里,他们学习松懈,没有寄托,不知何去何从。
还有人认为大学就是享受生活的地方,“此时不玩,更待何时?”于是逃课也成了我们这些大学生的一种时尚。
而且,在现行招生体制下,并非所有人都能读自己喜欢的专业。
若对现在的专业没有兴趣,自然少不了逃课[2]。
(五)大学教学管理制度与教师授课水平的差异一方面,由于高校防止学生逃课主要措施是点名制,通过课堂点名的方式防止学生逃课的主要方式。
这导致了课堂显性逃课率低,而隐性逃课率明显。
在调查中,倾向于点名的教师授课的逃课率较低,一些不愿听课的学生只能采取隐性逃课方式逃课。
另一方面,逃课率高低与教学管理的严格程度成反比。
另外,教师在教学中容易产生教学偏好。
一方面是由于学生水平引起的。
许多教师都面临两难困境:讲难了学生听不懂,讲易了完不成教学计划,许多学生“吃不饱”而逃课。
(六)假条造假容易“为了确保万无一失,逃课最好要写假条。
”这是“逃课族”普遍认同的观点[3]。
于是,名目繁多的请假条摆上了讲台。
内容丰富、理由充足。
请假条在内容上大致可分为两类:一类为“病魔缠身型”,这类同学长期遭受“病痛”折磨,或“今日不慎染上风寒”,或“昨天不幸触怒病神”,而结果是“卧床不起”;一类为“开门见山型”,直陈逃课原因,如“今日股价暴涨,故请假两节课”云云。
四、防止大学生逃课的举措与建议(一)改革专业招生模式首先,高考招生应“先统后分”。
即,先统分学科类,进入大学学习一段时间后,再分专业。
其次,提供专业调整空间。
第三,完善第二学位辅修制度,为具有更广泛兴趣和精力的学生以及有相关就业需要的学生提供学习的机会。
(二)加强大学生的思想教育由于许多大学生从高中来到大学,对于各方面的转变会表现出一定的难适应性。
因此,班主任、辅导员与学校心理咨询师应对其进行教育和引导。
首先,加强学生的组织纪律性教育,使之树立遵纪守法的意识,做到有事有病请假,自觉遵守学校的各项规章制度。
其次,加强学生的学习目的与动机的教育,变学生的被动学习为主动学习,使学生明白大学“60分万岁”已毫无意义,大学不是学习的终点,而是新的起点。
第三,加强学生的思想修养与身心健康教育,尤其是加强对单亲家庭与优越型家庭学生的思想教育。
第四,加强对贫困家庭学生的教育,帮助其解决心理压力,克服困难,正确处理好学习与社会兼职的关系。
(三)完善学生的教学管理1、推动分级制教学。
鉴于大学扩招后学生水平参差不齐的情况,高校应根据学生的意愿与水平分开授课;2、完善学生考评制度。
鉴于目前大学考试制度的弊端,我们应在考试内容、考试方式、综合评分等方面进行改革,增强大学生考评的灵活性;3、完善学分制,扩大大学生自主选课的空间。
为使学生合理地调整个人发展计划,适应在校期间的学习安排,针对教学体制的弊端,一方面,应大力推行和完善学分制,建立弹性学分制。
另一方面,优化课程设置,提高课程的实用性,扩大选修课的范围和数量,给学生充分的空间去选择自己兴趣所在的课程,最大限度地满足他们自主发展的需要。
(四)深化教师的教学管理1、加强教学全过程管理与监督。
2、完善教师考评制度,教学与科研并重。
在对教师进行综合考评时,注重授课数量和质量的结合、专业科研和教学科研的结合。
3、增强教师教学艺术意识,提高教师授课水平。
4、严格执行教授讲授本科基础课程的规定,发挥名师既教书又育人的作用。
(五)更新教育观念,加强大学生的就业观教育更新教育观念,实施主体教育。
实施个性化教育,注重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的培养。
面对大学生就业压力下的逃课行为,我们一是要改变那种毕业班才谈就业的错误观念。
从大一就应逐步引导学生规划人生,树立正确与积极的就业观念,减轻学生的就业心理压力。
二是要引导学生获取一些有用的证书,增强学生的就业竞争力,防止学生盲目追求证书舍本逐末式逃课现象的产生。
三是要加强大学生考研的教育,引导学生理性考研。
杜绝学生逃课“跟风式”的盲目考研,防止其出现因专业知识不扎实而造成考研与就业“双落空”的现象。
(六)加大国家投入面对扩招速度的加快带来的弊端和教育机制的功利性趋向,国家应投入一定量的资金,全面扶持教育事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