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2013年江苏13市文言文翻译

2013年江苏13市文言文翻译

【南京卷】[古文阅读]天生万物,久而久之都要发生变化,这是事物固有的规律。

无论是有情感的还是无情感的,有知觉的还是无知觉的,都是如此。

我曾经得到过一对大雁,非常温顺可爱,把它们放到园内也不远飞。

没有多久,其中一只死去,另一只孤独无依。

我想白鹅和它的颜色相同,二者性情也相似,于是就找来一只白鹅来与它作伴。

开始的时候,两下根本不相理睬,一遇见,就各奔东西,相对而立。

虽然同在一个盆里也不在一起进食。

五天以后,它们开始相互接触,十天过后,它们就象与自己的同类在一起一样,十分快活。

但是它们的体形一个大一个小,其它如颜色、能飞、会叫都是一样的。

时间长了,大雁不知道自己是雁,鹅也不知道自己是鹅了,就好象是在一个巢里出生的那样亲密。

世间万物久而久之都会发生变化,于此可以得到验证。

【苏州卷】从小丘(小山岗)向西走一百二十步,隔着成林的竹子,就能听到水声,那声音像人身上佩带的玉佩、玉环相互碰撞发出的声音,我心里很喜欢这声音(乐:以……为乐)。

于是砍伐竹子,开出一条小路,往下便看见一个小水潭,潭水特别清澈。

水潭以一整块石头为底,靠近岸的地方,石底有些部分翻卷出来,露出水面,成为(形成)坻、屿、嵁、岩等各种不同的形状。

青葱的树木,翠绿的茎蔓,覆盖着、缠绕着、摇动着、连接着,参差不齐,随风飘荡。

潭中的鱼大约有一百来条,都好像在空中游动,什么依托都没有。

阳光向下一直照射到潭底,鱼的影子映在水底的石面上,鱼的影子呆呆地一动不动;忽然间又向远处游去了。

来来往往,轻快敏捷,好像在与游览的人逗乐。

甲乙二人到了太行山,见到山名碑。

甲道:“碑上明明是大行(形),怎么却叫太行(杭)。

”乙道:“本来是太行(杭),如何能叫大行(形)。

”二人争执不下,去问一位老人,老人说甲对。

甲走开以后,乙责怪老人不该。

老人道:“霸蛮的人,不必同他争辩。

既然他以为自己绝对正确,听不进真话,就让他一世不认识太行山好了。

”【盐城卷】【甲】江水都是青白色,千丈深的地方都能看得清楚。

游动的鱼儿和细碎的沙石,也可以看得清清楚楚,毫无障碍。

湍急的水流比箭还快,迅猛的浪涛像飞奔的骏马。

江两岸的高山上,全都生长着使人看了有寒意的树;山峦凭借着(高峻的)地势,争着向上,仿佛都在相互争着往高处和远处伸展,笔直地向上,直插云天,形成了无数的山峰。

(山间的)泉水冲击着岩石,发出泠泠的响声;美丽的百鸟互相和鸣,鸣声嘤嘤,和谐动听。

蝉儿和猿猴也长时间地叫个不断。

极力追求名利的人,看到(这些雄奇的)高峰,(就会)平息热衷于功名利禄的心;治理政务的人,看到(这些幽美的)山谷,(就会)流连忘返。

横斜的树枝在上面遮蔽着,即使是在白天也像黄昏时那样昏暗;稀疏的枝条交相掩映,有时还可以(从枝叶的空隙中)见到阳光。

【乙】崇祯五年十二月,我在杭州西湖。

下了三天大雪,湖中游人全无,连鸟声也都听不见了。

这一天天刚刚亮,我划着一只小船,穿着皮袍,带着火炉,一个人去湖心亭欣赏雪景。

树挂晶莹,白气弥漫,天、云、山、水,上上下下一片雪白。

湖上能见到的影子,只有西湖长堤一道淡淡的痕迹,湖心亭是一片白中的一点,和我的船像一片漂在湖中的草叶,船上的人像两三粒小小的芥子,唯此而已。

到了湖心亭上,已经有两个人铺着毡席,对坐在那儿,一个小仆人烧着酒炉,炉上的酒正在沸腾。

那两个人看见我,十分惊喜地说:“湖中哪能还有这样赏雪的痴情人!”拉着我一同喝酒。

我勉强喝了三大杯就告别。

问他们的姓名,原是金陵人在此地作客。

我走上自己船的时候,替我驾船的人喃喃自语地说:“不要说先生痴,还有像你一样痴的人。

”【扬州卷】谢御史就是我们湖南湘乡的谢芗泉先生。

在乾隆末年,宰相和珅掌权,权势很大。

有一个得宠的奴仆常常乘坐和珅的车马出门,人们都躲着他,没有人敢质问他。

谢芗泉先生担任御史,巡查京城时遇到了他,非常生气,命令士兵将这个奴仆从车上拖了下来,鞭打他。

这个奴仆说道:“敢鞭打我!我乘坐我主子的车,你敢鞭打我!”谢先生更加愤怒,将这个奴仆痛打一顿,最后将他坐的车烧掉。

谢先生说:“这辆车怎么能够再让宰相乘坐呢!”大街上,人们围聚在一起观看,欢呼道:“这真是好御史啊!”和珅很恨他,借别的事情免去他的官职让他回到家乡。

谢先生喜欢山水,于是遍游江浙一带,他所到的地方,人们争着送上竹杖和登山鞋迎接。

和珅被诛杀后,他恢复郎官职务一直到去世。

【南通卷】李仕鲁,字宗孔,濮地人。

年少时聪颖灵敏,专心好学,三年不出大门一步。

听说鄱阳朱公迁得到宋代朱熹的真传,前往跟随他学习,全部学到了他的学问。

太祖原来就知道仕鲁的声名,洪武年间,皇帝下诏寻求通晓朱氏学说的人,有司推荐仕鲁。

入朝受到皇帝的接见,太祖高兴地说:“我寻找你很长时间了,为何到现在才能见到你?”任命他为黄州同知,说:“我暂且拿民事来考考你,等你展现才能后再召见你。

”一年后,治理的政绩显著。

十四年,任命他为大理寺卿。

皇帝自登基后,对佛绷艮爱好,下诏征寻东南戒德僧,多次在蒋山建法会,对应答问题符合皇帝心意的人就赐给他金袈裟衣,招入宫中,赐坐和他谈论佛教之事。

吴印、华克勤这些人,都被提拔为大官,他们经常被皇帝当作耳目来监听时事,因此这批人十分蛮横,用谗言诋毁大臣。

满朝官员无人敢说,只有仕鲁与给事中陈汶辉相继为此事和皇帝争辩。

汶辉上疏说:“自古有帝王以来,没有听说官员和僧人共同任官成为同事,可以相互帮助的。

现在功高德少的老臣都考虑辞去俸禄和爵位,而僧人竟更加用谗言诬陷。

如刘基、徐达被猜疑,李善长、周德兴被诽谤,和萧何、韩信相比,其危害疑忌相去能有多远呢?真心希望陛下任用辅佐帝王的亲信,全部选取德才兼备的俊才,那么国家太平彳良陕就可以实现了。

”帝不听从。

那些依仗受到宠幸的僧人,就请求为佛门创立专职官员。

于是把原先所设置的善世院改为僧录司,设置左右善世、左右阐教、左右讲经觉义等官职,都提高它们原先品级俸禄。

对道教也是这样。

估计僧尼道士超过几万人。

仕鲁上疏说:“陛下正在创建千秋功业,凡是意图所指的方向,就应是指示给子孙万世的法规章程,为什么舍弃儒家圣人之学而崇尚异端呢?”奏章上了数十次,均不被皇帝采纳。

仕鲁性格刚直耿介,是从学习儒术起家的,正要推崇发扬朱氏之学,把排除佛学作为自己的职责。

等到上疏的建议不被采纳,就向皇帝请求说:“陛下沉溺佛教,怪不得我的话听不进去。

我把笏板归还陛下,请求允许我告老还乡,回归故里。

”于是把笏板放在地上。

皇帝大怒,命令武士击打他,立即毙命于台阶下。

【徐州卷】【甲】元丰六年十月十二日,晚上。

解开衣服想睡觉时,月光照在门上(注:很多地方翻译这句都翻译为“月光从窗口射进来”,其实是错的,这里“户”指门口,与《木兰诗》中“木兰当户织”中的“户”意思相同),我愉快地起来行走。

想到没有可以交谈取乐的人,于是到承天寺,找张怀民。

张怀民也没有睡觉,我们在庭院中散步。

庭院中的月光宛如一泓积水那样清澈透明,水中藻、荇纵横交叉,原来是绿竹和翠柏的影子。

哪夜没有月光,哪里没有绿竹和翠柏,但缺少像我两个这样的闲人罢了。

【乙】熙宁十年秋,彭城暴发洪水,云龙山人张君的草屋,洪水漫上他家大门的一半。

第二年春天,洪水退去,山人搬家到原来住屋的东面,在东山的山脚下。

山人登高眺望,找到了一块奇异的地方,就在它的上面造了一座亭子。

彭城地方的山,冈岭四面围拢,隐约地象个大环,只缺它的正西一面,山人的亭子刚巧对准那个缺口。

春夏两季交替的时候,草木茂盛,似乎接近天空;秋月冬雪,使广阔的大地一片洁白;在刮风、下雨、阴暗、晴朗的天气中间,景色瞬息万变。

山人有两只鹤,很驯服,而且很会飞。

早晨,山人就望着西山的缺口把它们放出去,听任它们飞到什么地方。

它们有时站在池塘边、田野里,有时飞翔到云层的上面,傍晚,它们就向着东山回来,所以给亭子起名叫“放鹤亭”。

郡守苏轼时常带着幕友和下属去看望山人,在这座亭子上喝酒,感到很快乐。

苏轼斟了杯酒给山人喝,并且告诉他说:“您知道隐居的快乐吗?即使是朝南坐的君主,也不能跟他交换。

《易经》上说:…鹤在山上的北面叫,它的孩子――雏鹤在应和它。

‟《诗经》上说:…鹤在低洼的地方叫,声音一直传到天上。

‟这是因为作为鸟类来说,鹤的品格清高、深沉、安静、豪放,超出在尘世的外面,所以《易经》和《诗经》的作者把它比作明智的人、有才能的人和身怀高尚品德的人。

跟它亲昵,跟它玩耍,好象是有利而无害的。

然而,卫懿公爱好鹤,就丧失了自己的国家。

周公作《酒诰》,卫武公作《抑戒》,都认为荒废事业,迷惑性情,败坏和搅乱国家的,没有什么像酒那样严重的了;可是刘伶、阮籍这班人却因此保全了自身,而且名声传到后代。

唉!面向南坐的君主,即使是清高、深沉、安静、豪放像鹤那样的,还不能爱好;如果爱好它,就会丧失自己的国家。

然而,在山林间逃避世俗的人,即使是荒废事业,迷惑性情,败坏和搅乱国家像酒那样的东西,爱好它尚且不能成为祸害,何况爱好鹤呢?从这看来,国君和隐士的快乐是不可以放在一起讲的。

” 山人听了我的话,高兴地微笑着说:“有这样的道理吗?”于是,我作放鹤和招鹤的歌。

“鹤飞去呀,望着西山的缺口,在高空飞翔,向下面观察,选择它们认为应该去的地方。

很快地回过身体,收起翅膀,温顺地打算飞下来休息;忽然看到什么东西,又昂首飞向天空,准备再作奋然一击。

独自整天徘徊在溪涧、山谷之间,嘴啄青苔,脚踏白石。

鹤归来了,在东山的北面。

那下边有个人,头戴道帽,足登草鞋,身穿葛衣,正在坐着弹琴。

他亲自种田过活,把那剩余的粮食喂你。

归来吧!归来吧!西山不能够长久停留。

”【泰州卷】明末,江苏高邮的“神医”袁体庵接待一个中举发疯,“喜极发狂,笑不止”的病人。

袁体庵了解病情后,故意大惊,直接对病人说:你这病已经不可治了!活不了十天了!你赶快回家,迟了就来不及死在家里了。

袁医生停了一下又说:你路过镇江的时候,一定要去找何医生再看一下。

袁医生就写一封信让病人带给何医生。

这个新举人受了这场大惊吓,立即回家,经过镇江的时候,咦!病已经好了。

他把袁医生的信交给何医生,何医生把信给他看,上面写着:这个新举人喜极而狂。

喜则心窍开张而不可复合(就是一下不能恢复正常),这不是用药能治的。

我故意用危险和痛苦来打动他的心,用死来吓唬他,使他忧愁抑郁,这样可以让张开的心窍重新闭上。

到镇江的时候估计应当痊愈了。

新举人看了这封信,遥遥拜谢医生,高高兴兴地回家了。

呀,也真是神了。

【无锡卷】荀攸字公达,荀彧的侄子。

祖父昙,任广陵太守。

少年时父亲去世。

到昙死的时候,生前的部下张权要求守昙的墓。

当时荀攸年仅十三,认为此事可疑,就对他的叔叔荀衢说:“这个官员的脸色不正常,该不会有什么阴谋吧?”荀衢醒悟过来,于是向张权追问原因,果然查出他是杀人后亡命天下。

荀衢由此以荀攸为异。

后来大将军何进当权,征集荀攸等国内有名气的人士二十多人。

等到到达后,被任命为黄门侍郎。

后来董卓作乱,虎牢关以东的诸侯起兵讨伐,董卓被迫迁都长安。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