广西警官高等专科学校
课程教案
课程名称:中国文化通论
教师姓名:向海求
部门:基础部
教学对象:08级文秘专业二○一○年八月三十一日
[授课题目章节]_第八章古代教育
[教具使用]__
[基本教材]_中国文化要略成裕祯著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2003年版[教学目的]_
[教学重点、难点]
[教学方法]____讲授
[课时安排]__
[课程作业或思考题]
[教研室领导对本教案意见]
具体教学过程、步骤及内容
时间分配情况
教学重点、内容和步骤教学方法
与
手段
一古代重视教育的原因
这主要表现在两方面:(一)
突出教师的崇高地位,提倡全社会尊师。
《礼记
学记》云“:凡学之道严师为难。
严师然后道尊,
道尊然后民知敬学。
”意思是说,在教育问题上最难
的是尊师,只有尊师,才能重道;只有重道,才能
使人重视学习。
荀子在《礼论》中进一步突出了教
师的地位和作用,把天地、先祖、君师三者相提并
论,认为君师是治理国家的根本,因此他说:“国将
兴,必贵师而重傅;国将亡,必贱师而轻傅,”由此
他得出结论说,“有师法者,人之大宝也;无师法者,
人之大殃也。
”可以认为,荀子是从战略的高度肯定
了教师的地位和作用。
后来,韩愈又在《师说》里
具体地加以论述,指出教师的作用在于“传道、授
业、解惑”,强调只要有知识和真理存在,也就有教
师的存在。
这些思想无疑影响了社会风气,促成了
重视教育的优良传统。
孔子所以在封建社会具有全
局性的影响,也正是历代尊师的缘故;而封建品,
唯有读书高”。
这固然有轻视农、工、商、兵的一面,
但其主旨还是强调读书的崇高。
此外,过去许多人
家的门口,挂有这样一副对联:“耕读传家久,诗书
继世长。
”这里把耕读当作传家的两件大事,这正
是中国古代文化的两大特点:重农和重教。
所以在
长期的封建社会里,无论帝王和臣民都把读书当作
神圣事业,不允许有任何的轻视和亵渎行为。
旧时
代的广大读书人,尽管经济状况都不太好,被人们
讲授、提
问、解答
年的科举考试宣布无疾而终,没有一个人被录取,于是杜甫的“致君尧舜上”的理想宣布破灭。
孟郊
孟郊祖籍平昌(今山东临邑东北)。
先世居洛阳(今属河南)。
父庭玢,任昆山县尉时生郊。
孟郊早年生活贫困,曾周游湖北、湖南、广西等地,无所遇合,屡试不第。
贞元中张建封镇守徐州时,郊曾往谒。
46岁(一说45岁),始登进士第,有诗《登科后》:“昔日龌龊不足夸,今朝放荡思无涯;春风得意马蹄疾,一日看尽长安花。
”。
然后东归,旅游汴州(今河南开封)、越州(今浙江绍兴)。
贞元十七年(801年),任为溧阳尉。
在任时常以作诗为乐,作不出诗则不出门,故有“诗囚”之称,不事曹务,还被罚半俸。
元和初,河南尹郑余庆奏为河南水陆转运从事,试协律郎,定居洛阳。
60岁时,因母死去官。
郑余庆镇守兴元,又奏为参谋、试大理评事。
郊应邀前往,到阌乡(今河南灵宝),暴病去世,时为元和九年,孟郊的朋友韩愈等人凑了100贯为他营葬,郑余庆派人送300贯,“为遗孀永久之赖”。
洪秀全连续四次没有进入童试的第二阶段
一次是在清朝顺治十四年(1657年)的贡院乡试中,主考官方犹和钱开宗大肆收受贿赂,营私舞弊。
考生们忍无可忍,居然扯破榜文,大闹贡院。
还有人写了一本叫《万金传奇记》的书,书中揭露了方犹、钱开宗等人的卑劣行径,一时间满城风雨,人们议论纷纷。
不多久,竟然传遍全国。
顺治皇帝得到奏报后,十分震怒,下令将方犹、钱开宗等17名考官全部处死,这才平息了此次大闹贡院的风波。
另一次舞弊事件发生在康熙五十年(1711年)的乡试中。
当时,漕运兴盛、盐商富甲一方,为了让盐商子弟能通过科举考试做官,盐商们纷纷向主考官左必蕃和赵晋等人行贿,考生们得知此事后,义愤
填膺。
于是,五十四年前考生大闹贡院的一幕再次上演,愤怒的考生还在贡院的大门上贴出了一副对联:“左丘明两眼无珠,赵子龙一身是胆”,以此讽刺左必蕃和赵晋。
此事越闹越大,惊动了康熙皇帝,为平息事端,康熙派尚书张鹏翮会同江南督抚严查此案,最后赵晋被处斩,左必蕃被革职,其他大小官员也都受到了处罚。
然而,在贡院近千年的历史上又岂止两起舞弊案,这只不过是冰山一角而已
唐伯虎(1470——1523),名寅,字伯虎,后字子畏,号六如。
其父唐广德是做小生意的苏州市民,母丘氏是小家碧玉。
这样的家庭出身决定了唐伯虎唯有通过科举一途考取“功名”,方可进入仕途,光宗耀祖。
令唐家庆幸的是,唐伯虎自幼天资聪敏,过目成诵,不仅熟读四书、五经,而且博览史籍。
16岁时参加秀才考试,获得第一名,轰动了整个苏州城。
明弘治十一年(1498年),29岁的唐伯虎到应天府(今南京)参加乡试,又中解元(第一名),一时被誉为“天授奇颖,才锋无前”的“江南奇才”。
试想,如果照此一路走过去,唐伯虎“举”途和仕途的前景必然无限广阔和通达。
然而,不幸意外降临,30岁那年,唐伯虎踌躇满志地赴京会试,却牵涉一桩“科举舞弊案”,从此一蹶不振,凄凉一生。
在清朝大臣张廷玉主编的《明史》中,对此事有明确的记载:
“未几,敏政总裁会试,江阴富人徐经贿其家僮,得试题。
事露,言者劾敏政,语连(唐)寅,下诏狱,谪为吏。
(唐)寅耻不就,归家益放浪……晚年颓然自放……”
据明人笔记《共山堂外纪》中记载:“江阴举人徐经者,其富甲江南,六如(唐寅)举乡试第一日,(徐)经奉之甚厚,遂同舟会试。
”可见,唐伯虎在进京途中,与江阴巨富徐经结成莫逆之交。
他们一起抵达京城后,唐伯虎陪着徐经遍访京城名流,结识上流社会,巴结当时权贵,包括当届的主考官程敏政。
而大学士程敏政本是明代的饱学之士,他这次出的考题有些怪癖,其中一条典故很多人闻所未闻,所以很多人无法作答。
副主考李东阳对程敏政说,这次题目太难,绝大多数考生都难以切题,只有一张卷子不仅切题而且文笔优雅。
程敏政一听,就说:“这八成就是唐寅的卷子。
”
俗话说,说者无意,听者有心。
于是,有人举报程敏政受了贿,泄了题。
明孝宗得知后,龙颜震怒,明令立即查办:一是复查程敏政批改过的试卷,二是把程敏政、唐伯虎、徐经投入大牢
狱,严加审讯。
就这样,程敏政的一句“这八成就是唐寅的卷子”,便成了这次科举舞弊案的导火线。
其实,程敏政之所以这么说,却事出有因,原来唐伯虎中解元之时的主考官梁储非常欣赏
唐的文章,他把唐伯虎的文章带回京城给程敏政看了,程敏政看后十分欣赏唐伯虎的文才。
唐伯虎在狱中饱受了皮肉之苦,他在给好友文征明信中写道:“身贯三木,卒吏如虎,举头抢地,涕泗横流。
”正是由于这样的酷刑,徐经未能挺住,被屈打成招,承认自己曾经用一块金子贿赂程敏政的家童,得到了考题,然后泄露给了唐伯虎。
经过一年多的审讯后,明孝宗下令释放3人,但程敏政永世不得为官,唐伯虎、徐经终生不得参加科举考试。
又鉴于唐伯虎不是此次舞弊案的主犯,给了他去浙江当小吏的机会。
但唐伯虎拒绝前往,而带着随身仅剩的几两碎银去游览庐山、洞庭。
一年之后,他才回归故里苏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