胡锦涛总书记在党的十七大报告中提出了实现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奋斗目标的新要求,其中提出要“建设生态文明”。
这是我们党首次把“生态文明”这一理念写进党的行动纲领,必将在人们的生产方式、生活方式和价值观念上引起重大的变革。
生态文明以尊重和维护生态环境为主旨,以可持续发展为根据,以未来人类的继续发展为着眼点,强调人类在改造自然的同时必须尊重和爱护自然,强调人与自然环境的相互依存、相互促进、共处共荣。
具体到公园的建设和发展,就是要进一步解放思想,努力建设城市生态公园。
一、建设生态公园的重要性和紧迫性公园是公益性的城市基础设施,是改善区域生态环境的公共绿地和公共休闲场所。
随着生态环境形势的日益严峻,人与环境和谐共生越来越成为大家关注的话题,公园的规划设计也逐步从传统的只满足人们使用的功能转变为重视对生态环境的保护,生态公园建设备受关注。
“生态”思维代表一种新型的自然观,主张顺应自然、尊重自然,与自然和谐相处。
生态公园就是在满足公众游览、观光、休憩、开展科学文化及锻炼身体等服务功能的基础上,最大限度顺应(或恢复)自然、保护自然、利用自然,保护生物的多样性,充分考虑和利用生物之间的空间需求、生存竞争、食物链等。
此外,生态公园还包括一些节能、环保、高效益、低维护等内容。
改革开放以来,经济高速发展所带来的生态和环境损失在很大程度上冲淡了经济增长的成效,并对经济的长期持续发展和社会生活福利的持续提高形成了一种制约。
从这个意义上说,建设生态公园对提高区域经济的长期增长质量和提高社会生活福利水平,有着巨大而不可替代的作用。
越秀公园作为广州市内大型的综合性文化休憩公园,承担着为广大市民提供休憩、观赏、进行文化娱乐和科学普及活动的职能。
园内七个山岗和三个人工湖在调节区域气候,改善区域性生态环境方面起了重要作用。
按照生态理念,利用公园内的自然坡势和独特的山水格局创造出人与自然和谐共存的生态环境,是把广州建设成为宜居城市、“首善之区”的主要途径。
20世纪20年代以来,面对迅猛发展的城市化进程,从保护自然景观出发,荷兰等国将一些绿地设计成与自然一致的植物生境和植物群落,并被称为生态公园或自然公园,以区别传统以造景为主的公园。
1977年英国伦敦WilliamCurtis生态公园的建成,标志着城市生态公园的成熟。
随后,生态公园在英国、加拿大、美国等国得到发展,提高了公园的生态服务功能。
近年来,我国城市绿化得到长足发展,但城市绿化重景观、轻生态的状况还远未改变。
胡锦涛总书记在党的十六大报告中倡导科学发展观,全面构建和谐社会,在城市环境中,提倡人与自然和谐相处。
公园作为城市主要的自然要素,在追求人与自然协调发展方面越来越受到社会的广泛关注。
全国各地陆续掀起公园生态完善建设的高潮,以求促进城市与自然的协调健康发展。
二、越秀公园生态现状及存在问题分析1.植物群落搭配合理,但地被单一,部分林相老化。
经过几十年的发展,越秀公园已经形成了乔、灌、草合理搭配的复合式植物群落,至2007年底,公园三层或三层以上的植物覆盖占全园绿化覆盖面积的85%,充分利用了阳光、空气、土壤肥力等因素,构成较稳定的植物群落。
因此,在2008年春出现的持续低温寒冷天气中,越秀公园很少出现枯树、死树现象。
中科院华南植物园教授、博士生导师邢福武表示:“越秀山的情况给城市绿化提供了一个很好的典范”。
但由于公园内七个山岗除部分野生杂木林外,多为历年绿化活动种下的速生林,如台湾相思、桉树、石栗、木麻黄等,多年未经系统改造,目前一些景点林相开始老化,特别是绿化先锋树种台湾相思老化现象严重。
2.生物多样性保护工作有成效,但受外界影响严重。
越秀公园非常重视对生物多样性的保护工作,植物方面,为国家Ⅱ级保护植物桫椤建立了保护区。
动物是生态环境中不可缺少的一部分,是食物链上重要的一环。
越秀公园通过临汾改造,精选树种,合理搭配植物群落,为动物营造了赖以栖息的生态环境。
此外,公园在大树上挂置了人工鸟窝,实施招鸟计划,保护了生物的多样性。
据调查,公园有鸟类43种,隶属8目20科,昆虫66种,隶属14目;蝙蝠4种,蛙类6种,鱼类10种,其中有国家濒危动物扁颅蝠,国家Ⅱ级保护动物松雀鹰、褐翅鸦鹃等,国家林业局发布的“三有动物”29种。
但是,近年来随着进园人数的不断增加,一些游客进入树林活动,损坏了林间地被,侵占了一些动物的活动空间。
部分娱乐团体还使用高音喇叭,惊飞了公园原有的鸟类,为公园的招鸟计划带来困难,容易造成病虫害的发生,破坏了公园的生态平衡。
3.水资源丰富,但水体质量不理想。
越秀公园内的水系主要由三大人工湖组成,分别是北秀湖、南秀湖和东秀湖,其中北秀湖面积最大,水面面积为27131M2,东秀湖和南秀湖水面面积分别为16718M2和7150M2,三大人工湖在公园范围内的排水蓄洪、调节区域小气候方面起着重要作用。
同时,三大湖与七大山岗共同形成了越秀公园的山水格局。
但由于水体缺乏流动性,目前,三大湖的湖水不同程度地存在一定水从科学发展观看生态公园建设的问题与对策———以广州越秀公园为例刘卿霞(广州市越秀公园广东广州510030)[摘要]党的十七大报告明确提出要“建设生态文明”,按照科学发展观的指导,建设生态公园对创造出人与自然和谐共存的生态环境,对提高区域经济的长期增长质量和提高社会生活福利水平,有着不可替代的作用。
但是由于历史和现实的原因,广州越秀公园仍存在地被单一而且部分林相老化、受外界负面影响严重、水体质量不理想、生态特色不明显等问题,因此必须解放思想,加强管理,从完善公园的生态规划、绿化建设上做精品、加强公园的生态文化建设等方面促进生态公园建设。
[关键词]生态公园生态规划和谐越秀公园21【黑龙江史志2009.22(总第215)】质问题,给公园的整体景观和鱼类的生存带来一定的影响。
4.公园整体生态景观良好,但特色不明显。
近年来,公园加强了山岗林相改造,在保持原有骨干乔木的基础上,增加中下层乔、灌木和地被植物,形成了具有南方植物区系代表性的植物群落和生态景观,生态效益明显。
但公园内植物色相和季相搭配不够丰富,没有充分发挥公园在地形和资源上的优势,在营造特色的景观方面不够突出,而且文化管理缺乏一定秩序和挖掘。
越秀山承载了从赵陀建城至今2000多年的历史,在这里保存着不同时期的文物和遗址十多处,历史文化底蕴深厚。
但随着现代化进程的加快,如何激发传统文化的活力,把传统文化与现代精神创造性的结合,进而促进和谐公园的建设成为亟待解决的问题。
在公园内活动的有三十四个娱乐团体,公园定期组织与游客同乐演出会,大大丰富了公园的文化内涵。
5.基础设施建设与生态环境相协调,但仍无法满足游客的需要。
公园内的基础设施建设(如服务点、休息亭、厕所、园路等)布局合理,造型别致,在色彩和风格上与周边环境相协调,具有鲜明的岭南特色。
同时符合节能、环保的要求,使自然、建筑和人三者之间达到和谐统一。
如节能厕所的改造和建设采用通风换气设计,保证自然通风和采光,做到无臭、环保;在园路的铺设上,采用透气性良好的生态铺装。
但由于进园游客逐年增多,公园休息亭避雨廊、唱歌台、坐凳等现有的设施已满足不了游客的需要。
由此,应积极探索增加生态、环保型基础设施,在保护生态环境的基础上最大限度地满足游客的需求。
三、解放思想,加强管理,促进生态公园建设1.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完善公园的生态规划。
以生态优先为原则,按照国家园林城市和生态园林城市的指标要求进一步完善公园的中长期生态建设规划,适当调整主要的单项指标,为公园今后的发展确定目标和方向。
首先在受保护动物活动较频繁的区域设立生态保护区,对在公园内活动的动物及其习性做一次全面普查,在受保护动物相对密集或活动频繁的区域设立生态保护区,防止游客随意进入扰乱它们的活动规律。
可定期组织游客(如中小学生)对某种动物的生活习性或活动情况进行参观。
这样,既激发了游客探索的热情,又增加了公园的科普教育性,同时又保护了动物的生存环境不受干扰。
其次,调整完善公园功能分区,引导游客活动。
按照公园主要景点的性质进行功能分区,根据各功能分区的特点制定具体的游园规则,并严格监督执行。
如在古迹文化区内禁止游客大声喧哗,以营造庄严的历史感。
公园管理要关注大多数游客的需求,可进行一次较大规模的、涉及公园的管理和建设等方面的问卷调查,摸查不同年龄段游客的进园诉求,听取他们对公园管理和建设的意见和建议,在综合分析的基础上,根据实际情况合理调整公园的功能分区,直至完善。
2.园林绿化建设上,做精品、出亮点。
第一,充分利用公园的山水资源和环境优势,打造特色的生态品牌。
公园内有七个山岗,可根据各自不同的特点,在保留已有资源的基础上,营造一山一风景的自然景观。
如长腰岗,在保护阴香原生林的基础上,加强桂花林建设,使其成为香气萦绕的桂花岗;在鲤鱼岗上,利用其阴生的环境,让国家Ⅱ级保护植物———桫椤在这里安家、繁衍,营造特色的桫椤风情区,增强科普教育性;越井岗上古树名木众多,可建成古树名木保护区等等。
此外,可在青少年活动相对集中的踏趣园建设一个生态示范园,通过植物的合理搭配、自然生长和生物多样性等生动场面教育游客(特别是青少年)保护环境,爱护家园,发挥爱国主义教育基地和生态科普教育双重作用,让生态观念成为一种共识。
此外,为配合园林绿化精品景点的宣传,公园可开设生态旅游线路。
此外,加强环保型基础设施建设,针对公园进园游客众多,配套设施相对不足的现状,公园在游客活动密集区,在保护生态环境的前提下,利用修枝下来的树干等生态材料,建成供游客短暂休憩的木椅、木凳等。
这样,既提高了资源的利用率,又环保,同时满足了游客的需求。
可大力加强节能灯、生态铺装等设施的推广、使用力度,营造节约型公园。
第二,在植物配植方面,丰富林相季相的变化。
对老化的树种进行改造,增加开花乔、灌木,使越秀山的景象由满眼翠绿变为四季飞花。
今年年初,公园着手对周边绿地进行改造,在围墙内外种植带香气的植物,如桂花,把公园的绿化和香向周边扩散。
在林相改造和植物配植上注意科学搭配,降低维护成本。
而且必须加强对古树名木的维护,我园现有市政府公布保护的古树名木15株,还有正在申请鉴定的准古树名木60株。
公园注重对古树名木的维护和管理,对园内的古树名木进行调查登记,建立档案,设置标志,古树名木树冠边缘3米范围内为控制保护范围,在树干边缘5米范围设置保护措施,并争取专项资金对古树名木进行保护性修枝维护,对树身倾斜严重的古树做支撑,并适当扩大树穴,满足其生长需要。
如果资金允许的话,可对部分高大的古树名木增加防雷设施;设立美观耐久的标志铭牌。
第三,探索生物治理湖水的新途径。
为了解决公园湖水浑浊的问题,公园与市人防办合作,在东秀湖成功引入人防设施地下水,使湖水水质得到一定程度的改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