益阳市会龙山生态公园的建设及规划
关键词:建设生态规划
一、规划的理念
在整体的设计与思路当中,重点突出以下理念:
1、融合渗透,共建城市生态景观
会龙山公园及其周边区域是益阳市市区的绿肺之一,是城市景观生态中的特大型斑块。
本规划在充分考虑益阳市城市总体规划与共它专项规划的基础上,通过相关规划的支持与协调,依据景观生态学与景观美学的原理,注重其与秀峰湖公园、裴公亭公园、滨江绿带、白鹿寺等的有机结合。
通过与这些景观元素,以及周边道路、湿地、绿地、公共空间系统等零散分布的绿色斑块与廊道有机配合的融合渗透,使会龙山生态公园与其它景观元素一起,构建了益阳市城市的整体生态网络,有效改善城市生态环境,也使得益阳市的城市景观面貌得到了大幅的改进,并为打造益阳市的省级、风景名胜区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2、生态建园,修复山水生态景观
会龙山公园内具备真山真水的生态景观格局,但受人为因素的影响,现有山水的生态格局破坏严重。
规划试图通过绿地的自然化,建设用地的生态恢复、湿地保护、自然山林保留地划定、以及人工野生动植物栖地创建等,对会龙山内的山水实施生态恢复工程,以保持自然过程的整体性与连续性,形成青山绿水的自然风光相协调一体的生态景观风貌。
3、有机更新,构建森林系统景观
大量运用与栽植乡土树种,研究和借鉴区域植被的演替历史,利用“潜在植被”型论对公园内的植物群落进行有机更新。
通过对自然植物群落的保护与人工植物群落的运用,,实现植物群落的调整和增加,以达到植物群落的稳定,最大限度地发挥植物群落的生态效益。
植物群落形成一定规模后,实施生物多样性工程,使公园最终成为与益阳市城市定位相匹配的生态森林,形成具有综合生态环境利益的近自然生态型森林生态系统,
4、延续文脉,梳理文化生态景观
结合益阳市的城市历史与文化,注意益阳市有记忆和文化的城市精神的发掘,特别是要延续会龙山公园作为湘中佛教圣地的文脉,打造以白鹿寺为中心的佛文化生态。
通过对历史人文景观的挖掘与利用,丰富了会龙山公园的生态文化内涵,提高了绿地的内涵性与外延性,能为湘中的宗教信仰产生深远的影响。
二、规划的原则
1、继承历史原则:继承历史,挖掘历史古迹、弘扬佛教文化;
2、以人为本的原则:优化益阳中心城区人文环境;
3、地方性原则:突出地方特色,展现乡土风采;
4、整体规划原则:统一布局,分期建设,逐步发展;
5、可持续发展的原则:环境保护与开发建设同步,由市城建投资公司对公园周边地区500米范围内用地进行控制,并作出控制性详细规划;
6、规模控制原则:重视区内生态容量和环境承载力分析,确定合理的日游人数量和环境容量。
三、规划的目标与定位
益阳市会龙山生态公园是以保护或营建具有地域性、多样性和自我演替能力的生态系统为主要目标,以保留或模仿地域性自然生境来建构主要环境,提供与自然生态过程相和谐的,集游览、休憩、实践等为一体活动的城市园林,是以宗教文化、游憩文化为载体,类自然的森林生态与文化生态有机融合,景观优美,配套齐全的城市型生态休闲公园。
四规划功能分区与布局规划
一、规划的原则
1、统一规划
建立系统的整体的会龙山公园,充分利用现状有利条件,进行功能布局、交通系统、绿化系统、景区布置规划,克服现状空间单一,旅游项目少,景观不够丰富等不足。
增加自然山林景区的活动内容,开发山地活动项目。
2、地形地貌的处理
地形坡度在2.5%-5%之间的用地,主要是园区坡地部分,适合于年老体弱的游人和儿童活动,同时也可根据需要安排游人可集散、可以漫步观光的活动景区,如镜塘碧波、儿童乐园、百花深处等景区。
地形坡度在6%-25%之间的用地,地形变化丰富,适宜安排动感强、地形景观变化多的项目,适合于青壮年的游览需求,如银城揽胜等。
地形坡度在25%~50%之间的用地,坡度较陡,适合于安排登山类活动。
如园区大部分山区,增加登山道。
3、水体
水是公园中最为活跃的因素,也将为会龙山公园注入活力。
会龙山公园独特的地理环境为水景的塑造提供了良好的条件,规划中根据地形特点和旅游项目需要,借鉴和布局了两处水体:一是滨江景区通过滨江风光带与资江山水掩映,相得益彰。
二是境内有三眼塘湖塘水面,水面清澈澄碧,山间还有其他堰塘数处,同时根据地形地貌结合花香人家、儿童乐园和桃花谷布置了两处与三眼塘相连的狭长水面。
为保护良好水质,规划中采取了一系列措施,利用水体不同水位差,使用水闸、水泵等使水体循环活动,通过使用生物方法过滤水中杂质,净化水体,以及安置必要的污水排放系统。
4、植被
植被是公园建设的关键性因素之一,它不但组成了公园的绿化结构,而且创造着公园四季变幻的色彩。
在尽量保留原有生长良好的乡土植被的基础上,注重乔、灌、草多层次和色彩搭配,在植被不足的地方补植本土品种的常绿阔叶、针叶与落叶阔叶混交林,形成乔木、灌木、地被植物三者有机结合的乡土植物生态群落。
五道路交通与竖向规划
一、道路交通规划
1、外部交通
益阳市会龙山公园距城市中心(桃花仑)不到2公里,距益阳火车站4公里,距长途汽车站1公里,市内有多趟公共汽车到达,外部交通极其便利。
周边主要城市道路有会龙路、栖霞路、云树路、花乡路和滨江路。
尽最大可能保护自然山体,规划调整滨江路性质和道路红线宽度,以后主要作为公园内部的园路来修建,红线宽度控制在9米—11米。
2、内部交通
将规划区内道路分为三个等级。
一级园路(公园机动车道),机动车辆可以行驶的线路,建议宽度控制在5 - 6米以内。
二级园路(公园主游道),作为整个规划区最重要的旅游线路,连通各主要景区及景点。
并利用索道将三大不同主题的功能区连通。
建议宽度控制在3 - 4
米以内。
三级园路(公园次游道),作为整个规划区旅游线路的补充,完善整个旅游交通体系,将一些小景点与主游道串联起来。
建议宽度控制在2米以内。
天桥:公园景区之间因高差较大,为了便于游客在会龙路两边、云树路两边各景点之间游览,规划搭建天桥,连接相邻山体,桥面宽4米,具有景观和交通双重功能。
3、公园出入口规划
根据公园内部道路与外界城市的联系,公园共设有5处出入口、4处次出入口,并利用主登山口来完善公园限制性管理需要。
其中主出入口主要设在会龙路(滨水景区南入口、佛教人文景区东入口)、栖霞路(佛教人文景区东入口)、云树路(自然山林景区东入口)、花乡路(自然山林景区南入口)、次入口主要设在滨江路(滨水景区北入口、滨水景区东入口),会龙路(佛教人文景区北入口),沿益灰铁路规划道路(自然山林景区西入口)。
规划建议将滨江区完全开放予公众,这样一来将会减少公园的出入口数目,便于未来公园管理。
4、停车场规划
规划区内以步行为主,原则上车辆限制进入管制区域,故在公园主要出入口附近以及一级园路附近均设置机动车停车场,并要求均为树冠覆盖率不低于80%的生态环保停车场。
5、配电设施
(1)配电变压器选型原则:为了减少低压线路的损耗,变压器采用小容量多布点的原则,变压器单台最大容量不超过1250KV A。
变压器选用低耗节能产品,结线组别为D.Yn11的干式变压器,负荷率控制在75~85%。
(2)变配电房的位置结合配网接线模式和作用具体选定,并考虑到运输方便和留有消防通道,设计满足防火、防震、防潮的各项要求。
环网点配电房所选的开关设备均应具备自动化接口、配置直流电源和操作机构。
6、电缆线路与敷设方式
(1)导线敷设方式:高低压配电干线在室外均采用直埋方式,统一敷设在道路的东侧和南侧,电缆应敷设于不少于100mm的软土或砂层,并覆盖宽度不小于电缆两侧各50mm的混凝土保护板,控制电缆穿U-PVC管埋地,与电力电缆同侧敷设。
(2)电缆与电缆或管道、道路、构造物等相互间容许最小距离应符合规范《电力工程电缆设计规范》GB50217-94中表5.条的要求。
7、道路照明配电
益阳市会龙山公园内的大部分公园路灯均采用庭院灯,每盏灯间隔为15-20米,高度3米左右,绿化草地可采用草坪灯,1.5米宽的爬山道路采用路灯,光源为钠灯,灯杆间距可为40米左右。
灯杆间距可根据道路的转弯或分支作适当的调整距离。
路灯照明的电源由专用变电所提供电源,变电所采用光控或时控方式对其路灯照明实行自动控制。
道路照明线路沿道路边500mm敷设,埋深不少于0.7米,过道路均需敷穿SC70钢管保护,埋深不少于0.7米。
六结束语
总之,良好的城市规划是当前和今后城市文化发展的必然条件,是高城市素质,城市文明的重要因素。
21世纪城市发展的模式既已确定,设计者就应该根据城市具体情况、研究其发展规模和方向,确定适合城市远景发展的规划设计,指导城市建设逐步实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