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科语文课题5、孔乙己课型新授知识能力1.理解课文精巧的布局和社会环境描写。
2.认识孔乙己的形象。
过程方法通过了解时代背景,让学生更容易了解当时的黑暗社会,并同时采用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引导学生更好的理解孔乙己的艺术形象及作者的思想感情。
教学目标情感态度了解作者对腐朽罪恶的封建科举制度和病态冷酷的社会的揭露和批判。
教学重点1.把握小说主题。
2.分析孔乙己这一人物形象,学习小说多角度鲜明、生动刻画人物的写法。
教学难点结合时代背景,深层领会小说的主题。
教学媒体多媒体教学过程设计教学内容及问题情境学生活动设计意图一.导入新课有人说,古希腊的悲剧是命运的悲剧,莎士比亚的悲剧是主人公性格的悲剧,易卜生的悲剧是社会问题的悲剧,那么,鲁迅先生写孔乙己悲惨的一生,是命运的悲剧,性格的悲剧,还是社会问题的悲剧呢?今天,就让我们带着问题去寻找答案.(板书孔乙己)二.整体感知1.多媒体展示《孔乙己》的写作背景:《孔乙己》写于1918年冬天,当时以《新青年》为阵地,虽已揭开了新文化运动的序幕,但是封建复古的逆流仍很猖獗。
科举制度虽于1906年废除,但是培植孔乙己这种人的社会土壤仍然存在,孔孟之道仍然是社会教育的核心内容,这样就有可能产生新的孔乙己。
要拯救青年一代,不能让他们再走孔乙己的老路。
鲁迅选取了社会的一角----鲁镇的咸亨酒店,艺术地展现了二十多年前社会上的这种贫苦知识分子的生活,就在于启发读者对照孔乙己的生活道路和当时的教育现状,思考当时的社会教育和学校教育,批判封建教育制度和科举制度。
2.初读课文,整体感知。
①多媒体展示重点字词,学生默读课文,初步感知文意,疏理重点字词。
②学生自由诵读全文,找出反映下列内容的语句并揣摩其丰富含义。
孔乙己的特殊身份孔乙己的地位聆听进入课堂情境阅读资料,结合学生自己的知识积累,理解写作背景识记重点词语默读课文初步感知文意自由诵读找出语句揣摩含义用设问引发学生兴趣更好的了解小说的背景,才能更好更深入的了解小说的主题阅读是理解小说内容的基础,而文章较长,所以采用默读的方式,在疏通重点词的基础上整体感知.教学内容及问题情境学生活动设计意图五.拓展延伸,比较阅读.请学生阅读《范进中举》一文的节选,与课文进行对照、比较,分析两文人物性格和主题思想上的差异。
多媒体出示:范进不看便罢,看了一遍,又念一遍,自己把两手拍了一下,笑了一声,道:“噫!好了!我中了!”说着,往后一交跌倒,牙关咬紧,不省人事。
老太太慌了,慌将几口开水灌了过来。
他爬将起来,又拍着手大笑道:“噫!好!我中了!”笑着,不由分说,就往门外飞跑,把报录人和邻居都吓了一跳。
走出大门不多路,一脚踹在塘里,挣起来,头发都跌散了,两手黄泥,淋淋漓漓一身的水。
众人拉他不住,拍着笑着,一直走到集上去了。
众人大眼瞪小眼。
一齐道:“原来新贵人欢喜疯了。
”老太太哭道:“怎生这样苦命的事! 中了一个甚么举人,就得了这个拙病!这一疯了,几时才得好?”娘子胡氏道:“早上好好出去,怎的就得了这样的病!却足如何是好?”众邻居劝道:“老太太不要心慌,我们而今派两个人跟定了范老爷。
这里众人家里拿些鸡蛋酒米,且管待了报子上的老爷们,再为商酌。
”教师点拨(多媒体出示):两篇文章都揭露了封建科举制度的罪恶,孔乙己和范进都是科举制度的受害者和牺牲品,孔乙己坐着用手爬进“坟墓”。
范进光着一只脚走进“天堂”,可以说,他们虽结局不同,但却是“殊路同归”。
《范进中举》是以科举使人狂迷来讽刺其罪恶的,而《孔乙己》是以封建科举吃人来揭露其罪恶的,揭示封建末世的病态,意义更深刻。
范进的形象是丑,孔乙己的性格是悲,两篇文章不同的批评角度,主人公不同的遭遇和结局,周围人对主人公不同的态度,显示了作者对封建科举不同的批判力度,也使得社会对两种读书人的态度截然不同,揭示了世态的炎凉、人心的势利。
六.课堂总结多媒体播放《二泉映月》:同学们,孔乙己是个苦人;是个可怜而又可悲的人.他站着喝酒而穿长衫,这一长一短一站一坐一里一外一排一摸,早已注定了他的悲剧人生;众人的声声哄笑,就是他滴出的颗颗血泪,这其中有他自己的原因,也有大众的原因;更有社会的原因.他的人生就这样谢幕了,可是他给我们留下的思考却是那样的悠长,越咀嚼越觉得悲,越咀嚼越觉得痛,为那迂腐的读书人,为那麻木的短衣帮,为那吃人的社会……阅读《范进中举》节选内容,和课文比较,试着赏析区别两篇小说在人物性格和主题思想上的不同通过阅读教师点拨内容,结合自己对文本的解读,深入理解两篇小说异同。
聆听《二泉映月》,再次体味课文情感理解小说主题通过比较阅读,更深刻的理解了小说的主题,又培养了学生的鉴赏能力.使得文学作品不再是孤立的点,彼此之间是有联系的,对于同类作品有了一定的归纳概括能力,这样不仅提升了学生的阅读能力,还丰富了学生的知识积累,有助于学生文学素养的养成。
音乐是一种声音艺术,是心灵的直接语言。
用这种语言可以尽情地表达人们的思想感情,反映现实生活,使学生深深体味课文的情感作 1.搜集有关《孔乙己》的相关资料,丰富课外积累.业设计2.运用本文刻画人物的方法,写一个你熟悉的人,写出人物特点.板书设计孔乙己鲁迅环境:咸亨酒店()缩影封建社会人物形象:热衷功名——科举失败死要面子——自欺欺人孔乙己好喝懒做——至死不悟麻木不仁——至死不悟揭示封建科举制度的罪恶主题:批判麻木冷漠的国民性教学反思相关链接二十年读懂《孔已己》一 真正经典的文字,是一坛老酒。
即便掩在文学土壤之下二十年不曾问津,重又启坛细品,更有一番甘酽醇厚滋味。
时间最能蒸发浮杂水分,醇化经典。
《孔已己》就是这样一坛老酒。
在鲁迅落笔写下《孔已己》一百年后这个无聊的夜晚,在与“鲁镇”相距几千公里的东莞的长安。
时隔二十年重读《孔已己》,心中翻腾着苦、酸、悲、怒、恐,五味陈杂,久难平息。
先生的呐喊声如雷霆般穿透时空,撼动灵魂。
我足足用了二十年时间才读出字里行间的萧索、凄凉;才理解孔已己迂腐可笑背后的悲凉;才体会到知识人格被社会一步步消解的无奈与哀惋;才读懂作者在冷峻的文笔下涌动着的同情与义愤。
才战栗于“丁举人”的残酷,“掌柜”、“小伙计”、“酒客”、“孩子们”的冷漠与麻木。
一百年过去了,当年咸亨酒店的丁举人、掌柜和伙计,看客和小孩,已然做古。
但麻木、冷漠却在国人的骨髓里却愈来愈发达了。
“孙志刚”不正是孔乙己投胎转世?一样的文化人,一样的迂腐,一样的清高。
孔已己要想讨一点尊严,孙志刚欲争一点说法,但他们一个人在麻木中离开人世,一个在同胞的拳脚中死去,多么可怕的殊途同归!残酷、冷漠和麻木一次又一次轮回!这一次,咸亨酒店换成了收容所,丁举人换成了XXX。
百年前先生在写《孔已己》时决然没有想到,百年后的今天,“孔已己”会有一种更惨烈的死法!相关链接 《孔已己》何其象一个可怕的咒语,揭示这残酷、冷漠与麻木不特盘旋在“鲁镇”的上空,附着在丁举人、掌柜的灵魂中。
其实五千年来就一直渗透在多数国人的骨髓里,至今不但没有被救治,而且更进一步入膏肓。
二 经典的可贵,在于每一句话,每一个字都值得把玩、回味。
我叹服先生高度精练、简约的语句中能把主人公塑造得如此丰满:孔已己迂腐——满口之乎者也,“茴”字的四种写法;孔已己自尊——“但在我们店里,他的品行却比别人都好,就是从不拖欠”;孔已己善良——“他便给他们吃茴香豆,每人一颗”、“孔乙己刚用指甲蘸了酒,想在柜上写字,见我毫不热心,便又叹一口气,显出极惋惜的样子”;甚至,孔已有一点可爱——“伸开五指将碟子罩住,弯腰下去说道,“不多了,我已经不多了。
”直起身又看一看豆,自己摇头说,“不多不多!多乎哉?不多也。
”,这些鲜活的句子象一粒粒珍珠,饱满丰润,历久弥新。
这次重读《孔已己》又有许多的新发现:比如,“……他不回答,对柜里说,‘温两碗酒,要一碟茴香豆。
’便排出九文大钱……”这一句,以前只知道“排”字用得好。
这次我发现,“对着柜里说”,用得也很贴切。
孔已己既不是对着“掌柜“说,也不是对着“我”说,而是对着“柜里”说。
与他自得自满的心态很是吻合。
此乃神来之笔! 然最精彩的是这一段—— “忽然间听得一个声音,‘温一碗酒。
’这声音虽然极低,却很耳熟。
看时又全没有人。
站起来向外一望,那孔乙己便在柜台下对了门槛坐着。
他脸上黑而且瘦,已经不成样子;穿一件破夹袄,盘着两腿,下面垫一个蒲包,用草绳在肩上挂住;见了我,又说道,“温一碗酒。
”掌柜也伸出头去,一面说,“孔乙己么?你还欠十九个钱呢!”孔乙己很颓唐的仰面答道,“这……下回还清罢。
这一回是现钱,酒要好。
”掌柜仍然同平常一样,笑着对他说,“孔乙己,你又偷了东西了!”但他这回却不十分分辩,单说了一句“不要笑!”“取笑?要是不偷,怎么会打断腿?”孔乙己低声说道,“跌断,跌,跌……”他的眼色,很像恳求掌柜,不要再提。
此时已经聚集了几个人,便和掌柜都笑了。
我温了酒,端出去,放在门槛上。
他从破衣袋里摸出四文大钱,放在我手里,见他满手是泥,原来他便用这手走来的。
不一会,他喝完酒,便又在旁人的说笑声中,坐着用这手慢慢走去了。
” 这一段真是太绝妙了: 人未出场,先写声音——“忽然间听得一个声音,‘温一碗酒。
’……”,次写状态——“他脸上黑而且瘦,已经不成样子;穿一件破夹袄,盘着两腿,下面垫一个蒲包,用草绳在肩上挂住”,再写神态——“孔乙己很颓唐的仰面答道”、“他的眼色,很像恳求掌柜,不要再提”。
人物的形象一层一层推进,一点一点丰满,整个一段节奏紧凑,又显得从容。
白描、对白、心理刻画浑然天成。
更可贵的是,每个字都有它的妙处,每一句话都锤炼到极至,多一个显繁赘,少一个字则缺佚。
然而,更精彩的还在后头。
当我读到“……他从破衣袋里摸出四文大钱,放在我手里,见他满手是泥,原来他便用这手走来的。
不一会,他喝完酒,便又在旁人的说笑声中,坐着用这手慢慢走去了。
”,眼泪禁不住夺眶而出!,我的感觉仿佛是爬到一座山巅。
相关链接突然,前面是万丈深渊,然后,被人从身后踹一脚,瞬间惊恐下坠,这凄凉,这无助彻心彻骨。
这一段真可谓平淡中暗藏突兀,庸常中见高超,却了无刀斧痕迹,让人不得不叹服。
三 有哲人说过,悲剧是永恒的美。
我认为,悲剧之美中又以凄美最为动人。
《孔已己》就是这样一部凄美的伟大作品。
《孔已己》的凄美又妙在它完全隐在冷峻的语句中。
通篇文章找不到一个带有感情倾向的句子,甚至找不到一个带有强烈色彩的字,一切的意味靠的是读者自己去体会。
故事的视角被固化在特定的场景“咸亨酒店”的柜台前,主人公的一生就通过这样一个场景呈现在读者面前。
但通过这样一个“窗口”,却可以洞悉孔已己悲惨的一生,体会种种人情世故,这需要多么高超的技巧。
作者以貌似冷淡的语句给你叙述着上世纪初随处可见的一个平凡得不能再平凡得故事——一个好吃懒做,迂腐,手脚不干净,读过点书,还残存点做人的尊严的人因为偷窃被人打断腿,最后消失在这个人世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