冠心病的治疗冠心病的常识二、冠心病的预防三、一、冠心病的常识冠心病是一种由于冠状动脉固定性(动脉粥样化硬化)或动力性(血管痉挛)病变,致使血管管腔狭窄甚至堵塞,引起心肌氧供需失衡而导致心肌缺血缺氧或坏死的一种心脏病,亦称缺血性心脏病。
冠心病征兆自测:如果你曾经出现过以下症状,应该警惕是否是冠心病的征兆。
●劳累或精神紧张时出现胸骨后或心前区疼痛,或紧缩样疼痛,并向左肩、左上臂放射,持续3-5分钟,休息后自行缓解。
●体力活动时出现胸闷、心悸、气短,休息后自行缓解。
●出现与运动有关的头痛、牙痛、腿痛。
●饱餐、寒冷或看惊险片时出现胸痛、心悸者。
●夜晚睡眠枕头低时,感到胸闷憋气,需要高枕卧位方感舒适;熟睡或白天平卧时突然胸痛、心悸、呼吸困难,需立即坐起或站立方能缓解者。
●性生活或排便困难时出现心慌、胸闷、气急或胸痛不适者。
●听到周围的锣鼓声或其他噪声便感到心慌、胸闷者。
●反复出现脉搏不齐,不明原因心跳过速或过缓者。
冠心病的预防:即在没有冠心病证据的人群中减少发生冠心病的危险。
主要是针对易患人群,控制易患因素,防止动脉粥样硬化的形成。
要从儿童、青少年及年轻时就开始积极有效的预防危险因素的发生。
1.不吸烟;2.保持血压正常稳定,理想血压是120/80mmHg.高血压的防治措施包括保持正常体重,限制酒精,食盐摄入,保持适当钾,钙和镁摄入,以及在医生指导下服用降压药。
3.维持血脂正常,防治高脂血症,高危人群要定期检查,低脂饮食,运动,和服用降脂药。
4.避免精神紧张。
5.运动过少的生活方式是冠心病的重要危险因素,规律地锻炼有助于保持体重,减少高血脂和高血压,冠心病的发生。
6.维持血糖正常,防治糖尿病。
7.对已有冠心病危险因素(高血压、糖尿病、高脂血症等)的高危病人,建议长期服心血康防止冠心病的发生。
冠心病临床症状:冠心病有5型,分别有如下临床症状:(1).心绞痛型:表现为胸骨后的压榨感,闷胀感,伴随明显的焦虑,持续3到5分钟,常发散到左侧臂部,肩部,下颌,咽喉部,背部,也可放射到右臂.有时可累及这些部位而不影响胸骨后区.用力,情绪激动,受寒,饱餐等增加心肌耗氧情况下发作的称为劳力性心绞痛,休息和含化硝酸甘油缓解。
有时候心绞痛不典型,可表现为气紧,晕厥,虚弱,嗳气,尤其在老年人。
根据发作的频率和严重程度分为稳定型和不稳定型心绞痛.稳定型心绞痛指的是发作一月以上的劳力性心绞痛,其发作部位,频率,严重程度,持续时间,诱使发作的劳力大小,能缓解疼痛的硝酸甘油用量基本稳定。
不稳定型心绞痛指的使原来的稳定型心绞痛发作频率,持续时间,严重程度增加,或者新发作的劳力性心绞痛(发生1个月以内),或静息时发作的心绞痛。
不稳定性心绞痛是急性心肌梗塞的前兆,所以一旦发现应立即到医院就诊.(2).心肌梗塞型:梗塞发生前一周左右常有前驱症状,如静息和轻微体力活动时发作的心绞痛,伴有明显的不适和疲惫。
梗塞时表现为持续性剧烈压迫感,闷塞感,甚至刀割样疼痛,位于胸骨后,常波及整个前胸,以左侧为重。
部分病人可延左臂尺侧向下放射,引起左侧腕部,手掌和手指麻刺感,部分病人可放射至上肢,肩部,颈部,下颌,以左侧为主。
疼痛部位与以前心绞痛部位一致,但持续更久,疼痛更重,休息和含化硝酸甘油不能缓解。
有时候表现为上腹部疼痛,容易与腹部疾病混淆。
伴有低热,烦躁不安,多汗和冷汗,恶心,呕吐,心悸,头晕,极度乏力,呼吸困难,濒死感,持续30分钟以上,常达数小时。
发现这种情况应立即就诊。
(3).无症状性心肌缺血型:很多病人有广泛的冠状动脉阻塞却没有感到过心绞痛,甚至有些病人在心肌梗塞时也没感到心绞痛。
部分病人在发生了心脏性猝死,常规体检时发现心肌梗塞后才被发现.部分病人由于心电图有缺血表现,发生了心律失常,或因为运动试验阳性而做冠脉造影才发现。
这类病人发生心脏性猝死和心肌梗塞的机会和有心绞痛的病人一样,所以应注意平时的心脏保健。
(4).心力衰竭和心律失常型:部分患者原有心绞痛发作,以后由于病变广泛,心肌广泛纤维化,心绞痛逐渐减少到消失,却出现心力衰竭的表现,如气紧,水肿,乏力等,还有各种心律失常,表现为心悸.还有部分患者从来没有心绞痛,而直接表现为心力衰竭和心律失常。
(5).猝死型:指由于冠心病引起的不可预测的突然死亡,在急性症状出现以后6小时内发生心脏骤停所致。
主要是由于缺血造成心肌细胞电生理活动异常,而发生严重心律失常导致。
冠心病发病机理来源:三九健康网冠状动脉粥样硬化的形成,是在上述危险因素作用下,冠状动脉内皮细胞损伤,脂质侵入冠状动脉壁沉积,导致平滑肌细胞,单核细胞及成纤维细胞增生,血小板粘附聚集形成血栓,形成突出于管腔的粥样斑块,使管腔狭窄,血流受阻,使心肌缺血缺氧。
引起冠心病发病的危险因素(1).年龄与性别:40岁后冠心病发病率升高,女性绝经期前发病率低于男性,绝经期后与男性相等.(2).高脂血症:除年龄外,脂质代谢紊乱是冠心病最重要预测因素。
总胆固醇(TC)和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LDLC)水平和冠心病事件的危险性之间存在着密切的关系。
LDLC水平每升高1%,则患冠心病的危险性增加2 -3%.甘油三脂(TG)是冠心病的独立预测因子,往往伴有低HDLC和糖耐量异常,后两者也是冠心病的危险因素。
(3).高血压:高血压与冠状动脉粥样硬化的形成和发展关系密切。
收缩期血压比舒张期血压更能预测冠心病事件.140-149mmhg的收缩期血压比90-94mmhg的舒张期血压更能增加冠心病死亡的危险。
(4).吸烟:吸烟是冠心病的重要危险因素,是唯一最可避免的死亡原因。
冠心病与吸烟之间存在着明显的用量-反应关系。
(5).糖尿病:冠心病是未成年糖尿病患者首要的死因,冠心病占糖尿病病人所有死亡原因和住院率的近80%。
(6).肥胖症:已明确为冠心病的首要危险因素,可增加冠心病死亡率。
肥胖被定义为体重指数(BMI体重(kg)/身高平方(m2))在男性>27.8,女性>27.3.BMI与TC,TG增高,HDL-C下降呈正相关。
(7).久坐生活方式:不爱运动的人冠心病的发生和死亡危险性将翻一倍。
(8).尚有遗传,饮酒,环境因素等。
胆红素与冠心病的关系胆红素主要由血红蛋白转化而来,一克血红蛋白能生成34mg胆红素。
正常人每日生成胆红素250~350mg,其中80%~85%来自血液循环中衰老的红细胞,其余15%~20%来自骨髓和肝脏,称为旁路胆红素。
提起胆红素,人们总是把它与黄疸联系在一起,因为胆红素生成过多、肝细胞对胆红素转化功能受损,以及胆红素排泄的障碍,均可使血中胆红素的浓度升高,出现高胆红素血症。
胆红素进入组织,尤其是巩膜、皮肤,使其黄染,形成黄疸病。
但最新研究发现,胆红素对心脏却有保护作用。
根据《动脉硬化、血栓形成和血管生物学》杂志报道:美国犹他州大学医学院霍普金斯领导的研究小组对161名早期冠心病患者(其中男120名,女41名)进行研究,并把155名没有冠心病的男女患者做为对照组。
然后根据血液胆红素浓度把他们分为5组,结果发现,胆红素浓度最高的一组(平均男性17mmol/l,女性16mmol/l)较胆红素浓度最低的一组(平均男性6.9mmol/l,女性5.1mmol/l)患冠心病的危险性降低80%。
这说明胆红素浓度低的人患冠心病的危险性增加,说明胆红素对冠状动脉具有保护作用。
该项研究认为,胆红素具有抗氧化作用,能阻止低密度脂蛋白的氧化。
因为氧化修饰的低密度脂蛋白容易沉积在血管壁上,促进粥样斑块的形成,导致动脉粥样硬化,引起冠状动脉阻塞或狭窄,形成冠心病或诱发冠心病猝发。
冠心病的发病率和死亡率怎样?心血管病作为危害人类健康的“第一杀手”,已波及全球,是许多富裕国家的主要灾难。
尽管在第一次世界大战时,心肌梗塞作为冠心病的主要临床类型还很少见,但到1940年,冠心病已成为美国和某些工业化国家的主要死因。
由于冠心病的某些类型的诊断尚有一定困难,故通常以急性心肌梗塞的发病率和死亡率来代表冠心病的发病和死亡,其中以死亡率更为常用。
据世界卫生组织1990年公布的11个国家资料来看,30~69岁冠心病死亡率以北爱尔兰最高,芬兰次之,日本最低。
在美国尽管冠心病的死亡率较30年前下降了40%,但仍居美国死因之首。
1988年美国国家健康统计中心公布的美国1987年死亡人数及死因顺位的资料表明,心脏病占总死因的35%,其中冠心病死亡占24.1%,居前10位死因之首。
与发达国家相比,我国仍属冠心病低发国家,但八十年代以来,我国心血管病发病率和死亡率呈逐年上升趋势。
据1984年报告,冠心病死亡粗率:城市为36.9/10万,农村为15. 6/10万。
北京市心肺血管中心1985~1989年Monica方案监测结果表明,在由WHO组织的48个监测中心中,中国35~64岁的冠心病标化死亡率仅高于日本,排列倒数第二。
男性冠心病死亡率为49/10万,女性为27/10万,与死亡率较高的芬兰(男性493/10万,女性63/10万),相差甚远。
1 986~1990年我国对10组人群高血压、冠心病、脑卒中发病及其危险因素的前瞻性研究结果表明,在监测3819659人年内,急性心肌梗塞男性共发生409例,女性为200例,年发病率分别为10~26/10万,8~13/10万;死亡率分别为4~11/10万和2~5/10万。
冠心病死亡人数占总死因的4. 47%(男)和372(女)。
96年有资料表明,心脑血管病死亡人数已占总死亡人数约1/3,其中脑血管病占45%,冠心病占15%。
与西方国家相比,我国的特点是脑卒中高发,冠心病较低发。
二、冠心病的预防中年男性警惕冠心病来源:新华网天津市每年心肌梗死的发病人数在3000人左右,天津医科大学总医院心内科每年收治的1200名病人中,75%是冠心病患者,这个数字近年来以10%的速度上升,中青年的比例占到了20%,而在10年前,中青年患病人数很少。
专家建议高血压、高血脂、吸烟、糖尿病、肥胖和缺乏锻炼的高危人群定期体检随着人们膳食结构的变化,冠心病发病率逐年上升。
冬季天气寒冷,气候变化大,更是冠心病的高发期。
天津医科大学总医院心内科主任万征教授在接受记者采访时特别提出,冠心病已不是老年人的专利,体重超重、吸烟、缺乏运动、事业繁忙的中年人尤其是中年男性如果患有高血压、高血脂、糖尿病等疾病,更要警惕冠心病,应定期到医院做正规的冠心病排除检查,做到早预防、早诊断、早治疗。
男性发病率高于女性万征介绍说,冠心病是冠状动脉发生严重粥样斑块增生或合并血栓形成造成管腔阻塞,引起冠状动脉供血不足,心肌缺血或梗塞的一种心脏病。
该病是中老年人的常见病,40岁后每增加10岁患病率就递增1倍左右。
男性比女性更容易患病,男性发病率大约是女性的2至5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