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第一章-动物传染病的传染过程和流行过程

第一章-动物传染病的传染过程和流行过程

第一章动物传染病的传染过程和流行过程(2.5学时)主要内容1、传染病的概念及与非传染病相区别特性;2、感染的类型3、传染病发展的四个阶段4、动物传染病流行过程中的三个基本环节5、疫源地与自然疫源地的关系6、流行的表现形式和及流行过程的季节性和周期性7、影响流行过程的自然、饲养管理和社会因素自学内容1、感染的分类2、自然疫源性疾病的来源及种类基本要求l、掌握相应的基本概念2、掌握传染病的特性、发展阶段3、传染病流行的三个环节及相互关系重点感染的概念:传染病的概念;传染源、传播媒介、易感动物的概念;疫点、疫区、疫源地的概念:传染病的流行形式。

难点病毒的持续性感染;慢病毒感染;传染病流行的三个环节的关系第一节感染和传染病(一)、感染(infection):病原微生物侵入动物机体,并在一定的部位定居、生长繁殖,从而引起机体产生一系列的病理反应,这个过程称为感染。

显性感染:当病原微生物具有相当的毒力和数量,而机体的抵抗力相对地比较弱时,动物在临诊上出现一定的症状,这一过程称作显性感染。

隐性感染:如果侵入的病原微生物定居在某一部位,虽能进行一定程度的生长繁殖,但动物不出现任何症状,这种状态称为隐性感染。

处于这种情况下的动物称为带菌(毒)者。

病原微生物进入动物体不一定都能引起感染过程,因为在多数情况下,动物机体的条件不适合侵入的病原微生物生长繁殖,或动物机体能迅速动员防御力量将侵入者消灭,从而不出现可见的病理变化和临诊症状,这种状态称为抗感染免疫。

换句话说,动物机体对病原微生物有不同程度的抵抗力。

动物对某一病原微生物没有免疫力(即没有抵抗力),称为有易感性。

病原微生物只有侵入有易感性的动物机体才能引起感染过程。

(二)传染病:凡是由病原微生物引起,具有一定的潜伏期和临诊表现,并具有传染性的疾病称为传染病。

1.传染病是由病原微生物与动物机体相互作用引起的。

每一种传染病都有其特异的致病性微生物。

2.传染病具有传染性和流行性。

3.大多数耐过传染病的动物能获得特异性免疫。

4.被感染的机体能发生特异性反应,如产生特异性抗体和变态反应等,可以用血清学等方法检查出来5.大多数传染病具有一定的潜伏期和特征性的临诊表现。

第二节感染的类型和传染病的分类(一)感染的类型1、按感染的发生分:外源性感染和内源性感染2、按感染的部位分:全身感染和局部感染3、按病原的种类分:单纯感染、混合感染和继发感染4、按症状是否典型分:典型感染和非典型感染5、按疾病的严重性分:良性感染和恶性感染6、按病程长短分:最急性、急性、亚急性、慢性感染7、按临床症状分:显性感染、隐性感染、一过型感染、顿挫型感染病毒的持续性感染(Persistent infection):指动物长期持续的感染状态。

由于入侵的病毒不能杀死宿主细胞而形成病毒与宿主细胞间的共生平衡,感染动物可长期或终生带毒,而且经常或反复不定期地向体外排出病毒,但常缺乏临诊症状,或出现与免疫病理反应有关的症状。

慢病毒感染(slow virus infection):又称长程感染。

是指潜伏期长,发病呈进行性且最后常以死亡为转归的病毒感染。

包括反转录病毒科慢病毒属(HIV-1、马传贫)和朊病毒(也称朊粒)。

(二)传染病的分类1、按病原体分类病毒病、细菌病、支原体病、衣原体病、螺旋体病、放线菌病、立克次体病和霉菌病。

2、按动物种类分类猪传染病、鸡传染病、鸭传染病、鹅传染病、牛传染病、羊传染病、马传染病、犬传染病、兔传染病、多种动物共患传染病以及人兽共患传染病等。

人兽共患传染病(zoonosis)是指人与脊椎动物共同罹患的传染病,如鼠疫、狂犬病等。

3、按受侵害的主要器官或组织系统分类全身败血性传染病和以侵害消化系统、呼吸系统、神经系统、生殖系统、免疫系统、皮肤或运动系统等为主的传染病等。

4.按病程长短分类最急性、急性、亚急性和慢性传染病(参见感染的分类)。

5.按疾病的危害程度分类不同国家或组织对疾病的这种分类方法各有差异。

我国政府将其分为3大类(详见附录)。

国际兽医局则将动物疫病分成A和B两大类(详见附录):A类疫病(list A,共15种)是指超越国界、具有快速的传播能力、能引起严重的社会经济或公共卫生后果,并对动物和动物产品的国际贸易具有重大影响的传染病。

B类疫病(list B,共86种)是指在国内对社会经济或公共卫生具有明显的影响,并对动物和动物产品国际贸易具有很大影响的传染病或寄生虫病。

按规定应每年向OIE呈报一次疫情,但必要时也需要多次报告。

我国的一类病大致相当于国际A类病,二、三类疾病约相当于B类疾病,但均有一定差别。

与此相关的还有我国新近(2004年12月)实施的《中华人民共和国传染病防治》中所做的分类,该法将人类传染病包括人兽共患传染病分为甲、乙、丙3类(详见附录)。

6.按疾病的来源分类外来病(exotic disease)、地方病(endemic disease)和自然疫源性疾病。

外来病是指国内尚未证实存在或已消灭而在国外存在或流行、从别国输入的疫病。

地方病强调的是由于自然条件的限制,某病仅在一些地区中长期存在或流行,而在其他地区基本不发生或很少发生的现象,如钩端螺旋体病和类鼻疽等。

自然疫源性疾病详见自然疫源地一节。

7.其他分类在实际工作中,为了满足某些方面的需要,对有些类型的传染病还有特定的叫法。

例如:法定传染病(notifiable disease)是指由国际或国家兽医行政管理部门公布、一旦发现或怀疑发生时必须立即报告给相应级别兽医当局的疾病,国际动物卫生组织(OIE)将其分为A、B两类,我国将其分为3类。

新生传染病(emergency disease)是指新确定的和先前未知的、可引起局部或世界范围内公共卫生问题的传染病。

重新出现的传染病(re-emergency disease)是指那些我们已经熟知的、并且已经不再成为公共卫生问题的感染又重新回复到具有流行程度传播状态的疾病。

虫媒(entomophilous)传染病是指其病原体主要靠吸血昆虫在动物间传播的传染病。

烈性传染病是指发病急、病程短、病性恶劣、致死率高、危害大、难控制的传染病。

第三节传染病的发展阶段传染病的发展过程在大多数情况下可分为四个阶段,即潜伏期、前驱期、明显(发病)期和转归期。

1、潜伏期:病原微生物(病原体)体侵入机体并进行繁殖时起,到出现临诊症状为止,这段时间称潜伏期。

2、前驱期:潜伏期过去以后即转入前驱期。

3、明显(发病)期:前驱期之后,表现出该种传染病的特征性的临诊症状。

4、转归期(恢复期):动物体的抵抗力得到改进和增强,可以转入恢复期。

如果病原体的致病性增强,或动物机体的抵抗力减弱,则动物可发生死亡。

第四节动物传染病流行过程的基本环节(一)、流行、流行过程流行:畜禽传染病的一个基本特征是能在家畜之间直接或间接(通过媒介物)相互传染,构成流行。

畜禽传染病的流行过程:是指从家畜个体感染发病发展到家畜群体发病的过程,也就是传染病在畜群中发生和发展的过程。

(二)、流行过程的三个基本环节传染源、传播途径和对传染病易感的动物1、传染源:传染病的病原体在其中寄居、生长、繁殖,并能向外界排出病原体的动物机体称为传染源。

患病动物前驱期、症状明显期病畜传染期:病畜能排出病原体的整个时期。

带菌(毒)动物:这些是外表无症状的隐性感染动物,但体内有病原体存在,并能繁殖和排出体外。

这样的动物往往被人们忽视,是危险的传染源。

潜伏期带菌(毒)恢复期带菌(毒)健康带菌(毒)动物2.传播途径:病原体从传染源排出后,经过一定的方式再侵入健康动物经过的途径,称为传染病的传播途径。

直接接触传播水平传播间接接触传播传播途径垂直传播经胎盘传播经卵传播经产道传播水平传播(horizontal transmission): 传染病在群体之间或个体之间以水平形式横向平等传播。

垂直传播(vertical transmission): 母体到后代两代之间的传播。

直接接触传播:在没有任何外界因素的参与下,病原体通过被感染的动物(传染源)与健康动物直接接触(交配、舐咬等)传染的传播方式。

如狂犬病病畜通常通过咬伤健康动物,并随着唾液将狂犬病病毒带进伤口的情况下,所引起的狂犬病传染,这种传播方式的特点是一个接一个发生,有明显的连锁性。

由于这种传播方式受到限制,一般不易造成广泛的流行。

间接接触传播:必须在外界环境因素的参与下,病原体通过传播媒介(污染的物体、饲料、饮水、土壤、空气、活的媒介物等)间接地使健康动物发生传染的方式,称为间接接触传播。

①通过被污染的物体传播②通过污染的饲料和饮水传播③通过污染的土壤传播④通过空气传播⑤通过人、畜或其它动物等活的媒介物(机械性传播和生物学传播)3.畜禽的易感性:易感性是指畜禽对某种传染病病原体的感受性的大小。

1、畜群的内在因素:遗传因素年龄差异2、畜群的外界因素3、特异性免疫状态第五节疫源地和自然疫源地1、疫源地:有传染源及其排出病原体存在的地区。

疫点:通常指单个传染源所构成的。

疫区:许多在空间上相互连接的疫源地所组成。

2、自然疫源地:自然疫源性疾病存在的地区自然疫源性疾病:一种病和病原体不领先人而能在自然界生存繁殖,并只在一定条件下才传给人和家畜。

第六节流行过程发展的某些规律1、流行形式:在动物传染病的流行过程中,根据在一定时间内发病率的高低和传播范围的大小(即流行强度),可区分为四种表现形式:散发性(sporadic):发病数目不多,在一个较长时间里只有个别的零星发生,称为散发。

地方流行性(endemic):在一定的地区或畜禽群中,发病动物的数量较多,但传播的范围不大,带有局限性传播的特征。

流行性(epidemic):是指在一定时间内,一定畜禽群出现比寻常为多的病例,疾病发生频率较高的一个相对名词。

大流行性(pandemic):发病数量大,流行的范围可达几个省甚至全国或几个国家。

2、流行过程的季节性和周期性季节性是指某些畜禽传染病发生在一定季节或在一定的季节内发病率升高。

夏季:流感,猪丹毒冬季:呼吸道病、下痢周期性是指某些动物传染病的发病率呈现周期性的上升和下降,即经过一定的间隔期间(常以数年计)可见到同一传染病再度流行,这种现象叫做动物传染病的周期性。

处于两个发病高潮的中间一段时间,叫做流行间歇期。

第七节影响流行过程的因素1、自然因素:气候、气温、湿度、阳光、地形、地理分别作用于传染源、传播媒介和易感动物。

丘陵地区:牛羊共牧-恶性卡他热自然疫源性疾病:森林、沼泽、荒野马立克氏病:毒株迅速演变局限于某一地区2、社会因素:人的素质和社会制度①疯牛病的暴发②大肠杆菌O157③血吸虫、天花的扑灭④口蹄疫、猪瘟的再度流行⑤与财力、物力有关⑥与《家畜家禽防疫条例》等兽医法规的制定、执行情况情况有关⑦与兽医的地位和权利有关思考题(1)名词解释:感染、隐性感染、显性感染、继发感染、混合感染、持续性感染、长程感觉、顿挫型感染、潜伏期、传染源、传播途径、易感动物、垂直传播、生物性传播、直接接触传播、间接传播、传播方式、传播媒介、传染病、接触性传染病、烈性传染病、法定传染病、外来病、地方病、自然疫源性疾病、新生传染病、虫媒传染病、疫源地、疫区、疫点、自然疫源地、散发性、流行。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