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三大行书

三大行书

天下第一行书《兰亭集序》
王羲之在欢乐的宴会后,在微醺的状态下,活出了一种洒脱的境界下写的。

如果能从王羲之的《兰亭集序》里读懂短暂,读懂珍惜,那么你就真的读懂了王羲之。

美除了文字本身之外,还有书法,有人说是神借着王羲之的手写,下了这篇书法,全篇三百二十四个字,每个字都有不同的形态,这里面有二十一个“之”字,有的像躺,有的像坐着,有的俊秀,有的又随性,甚至是看它的每一个笔画,光是一个横,就有露锋横、带锋横、垂头横、下挑横、上挑横、并列横,随手应变,这就是工匠跟艺术家的差别,工匠长于技法而缺少变化,而艺术家早就已经脱离了技法本身,可以赋予每一个字以灵魂。

据说王羲之是在微醺状态下书就的兰亭序,隔天清醒后看到前一天的草稿,还想再写一副,写到废纸堆满屋子,发现还是难以超越前一天的草稿。

为什么王羲之在兰亭序里能对书法驾驭自如,跟他从小受到的对美的感知力的训练是密不可分的,他的书法老师卫夫人用她女人的感性思维来熏陶他,卫夫人把小王羲之带到山上,让他看层层叠叠的白云,对他说:写横,要有千里阵云的气势;看枯藤的缠绕,对他说:写竖,要有万岁枯藤的感觉;到山脚看落石,对他说:写点,要有高山坠石的速度。

这种从小对审美感知力的启发,成为王羲之在微醺状态时,能写出兰亭序那种开合自如的由来。

后人称王羲之为书圣,他确立和推广了行书和楷书的一系列规则。

书法技法是一回事,心境又是另一回事,一个人只有经历了对美的感知训练,才能具备这种感知能力,才能体会书法的神韵。

现代人最缺乏的其实是千百年来的那一种曲水流觞的人生境界,我们很难像那个时代的王羲之们一样那样来生活,但当你意识到是时候该抽出时间好好的来认真对待生活,这个时候你在看看身边的云,听听耳边的风,品品安静的茶,相信我们也能穿越一千六百多年,去感受王羲之那个时候体会到的快乐吧。

汉字不仅可以表达意思,还很好看,抛开字义,抛开书法的技巧本身。

天下第二行书《祭侄文稿》
颜真卿在他侄子死后,怀着巨大悲痛的心境底下写的。

他的哥哥和他的侄子在安史之乱中,无情的被叛军杀害,过了一年,人们才在废墟中找到了他侄子的头颅,颜真卿就是面对着他侄子的头,写下了那篇祭文。

我们今天看一篇字来看一个人的性格有几种方法,第一种,看它整篇文章的布局带给人的直观感受,它有几个阶段,每个阶段代表不同的心情,前面还很流畅很轻快,先交代时间,交代祭拜人的官职,交代他侄子的官阶,然后他就开始回忆他侄子的生平。

回忆的时候线条是非常流畅和请轻快的,然后回到现实,想到他们的死,于是笔锋一转,线条整个开始厚重起来,写到最后那句“呜呼哀哉尚飨”的“呜”字就只剩下一个线条,从那个线条里面你却能读出当时作者的心情和他的性格。

每一幅作品其实都是作者性格和他当时的心情,我们进得去,因为我们感同身受,因为我们都活在亲情里。

看他每个字的结构,我们把每个字拉出来,不管是细致的还是潦草的,几乎每个字都很端正。

当时颜真卿可是再巨大悲痛的心情里面写的,但即便感情那么强烈,即便他用的还是行书,他每个字的变形程度会高吗,其实不高。

我们可以想象一下身边写字比较端正的人,他们的性格是不是都比较刚毅,果敢,敦厚和老实呢。

然后看他下笔的轻重,有些地方是细如游丝,有些地方又是浓墨重描,一般感情
比较重的地方,下笔也会比较重,里面“尔父”的“父”字,最后一捺简直触目惊心。

这是一幅非常感人的书法作品,越看就越容易看进去。

书法真正打动人的不是他的技法,而是他要抒发的感情。

感谢他们的字,让我们在那个没有照相机的年代,可以通过他们的字,可以跟他们那么亲近。

看到字就跟看到人一样亲近。

天下第三行书《寒食帖》
苏轼在他人生最穷途末路的时候写的。

《寒食帖》是苏轼在人生最落寞的时候写的,四十五岁那年,苏东坡官场仕途不顺,被朝廷贬到了湖北黄州一个偏远的地方,生活非常窘迫,每天需要开荒种地,自耕自食,无比寂寞,而不久前陪伴自己从小到大的乳娘也突然过世了,这是谪居第三年的寒食节,阴雨绵绵,苏东坡看着自己窗外的乌鸦,叼着纸钱飞过,顿感心中悲凉,于是就写了首诗。

叠字的部分,最后的一个字直接用一个点来表示,就像是一个音符一样,这是看印刷字的时候,绝对看不到的韵律跟节奏。

“卧闻海棠花,泥污燕支雪”中的“花”“泥”是牵丝牵在一起的,苏东坡一直把自己当作花,当花就娇贵,就不能下来,正是因为花落到了泥土间,才能不娇贵,才能活出这个人生当中更有气度的一面。

苏东坡的性格在这片书法里展现的淋漓尽致。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