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天下三大行书课件.

天下三大行书课件.

天下三大行书
洛阳晨晖书法培训学校 许晓辉
行书
行书是在隶书的基础上发展起源的,介于楷
书、草书之间的一种字体,是为了弥补楷书 的书写速度太慢和草书的难于辨认而产生的。 "行"是"行走"的意思,因此它不像草书那样潦 草,也不像楷书那样端正。实质上它是楷书 的草化或草书的楷化。楷法多于草法的叫"行 楷",草法多于楷法的叫"行草"
代表人物及作品

行书代表作中最著名的是东晋书法家王羲之的《兰 亭序》,前人以"龙跳天门,虎卧凤阙"形容其字雄 强俊秀,赞誉为"天下第一行书"。唐· 颜真卿所书 《祭侄稿》,写得劲挺奔放,古人评之为"天下第二 行书"。而苏轼的《黄州寒食帖》则被称为"天下第 三行书"。行楷中著名的代表作品是唐代李邕的《麓 山寺碑》,畅达而腴润。还有如宋代苏轼、黄庭坚、 米芾,蔡襄,元代的赵孟頫、鲜于枢,明代的祝允 明、文徵明、董其昌、王铎,清代的刘墉、何绍基 等,都擅长行书或行草,有不少作品传世。
行书的起源



行书的起源相传有两种说法: 一、据张怀瓘 《书断》说:“行书者,乃后汉颍川刘德升所造,即正书之 小讹,务从简易,故谓之行书。”由是说而知:“行书”是“正书”转变 而成的字体。 二、据王僧虔《古来能书人名》云:"钟繇书有三体:一曰铭石之书,最妙 者也;二曰章程书,传秘书,教小学者也;三曰行押书,相闻者也。河东卫 凯子,采张芝法,以凯法参,更为草稿。草稿是相闻书也。"由是而知行 书亦称行押书,起初当由画行签押发展而来。相闻者,系指笔札函牍之 类。 行书出现的时间大约同八分楷法差不多,而其形式也和八分楷法及以后 的正书非常接近。这相当于从隶书中变出(章)草书--由"正体字"中派生出 别支来。桓灵朝的"正体字"除了隶书以外,其次就是"八分楷法",所以人 们又认为行书就是"八分楷法"的别支。其实它也是同其他书体一样最初 的创始还是一般的群众书写者,只要把八分书写得同其他书法流走一些 而去其隶体波势,就变成行书了,在汉末一般出土的简书中我们是可以 随处看到的。在汉末,行书没有普遍地应用。直至晋朝王羲之的出现, 才使之盛行起来。 行书到王羲之手中,将它的实用性和艺术性最完美地结合起来。从而创 立了光照千古的南派行书艺术,成为书法史上影响最大的一宗。
作品赏析

《兰亭序》全篇28行,共计324字,布局参差错落,点划相 应,气脉相通,如第14行“趣舍万殊静躁不同”这几字,形 势倾斜,忽左忽右,气韵生动,这种特点正如清代包世臣所 说:“《兰亭序》神理在似奇反正,若断还连八字”。在结 构上,极尽变化,唐何延之指出:《兰亭序》里“有重者皆 构别体,就中‘之’字至二十许字,悉无同者。”如“暮春 之初”的“之”,因“暮春”二字都是长形,故“之”写成 扁状,长中带扁,相得益彰;又如贴中第十行“不”字,提 按分明,收起得当,一笔不苟,十分精到,总之,《兰亭序》 全篇章法自然,结构精致,潇洒飘逸,一气呵成,它集中体 现了王羲之所创造的书法新面貌,并代表他最高的行书之造 诣。历代书家都推《兰亭序》为“天下第一行书”。
历史争论
《兰亭序》是否为王羲之所书,历来也有很
多争议,清末和六十年代都曾引发过相当激 烈的大公论。 六十年代:兰亭论辩
天下三大行书—祭侄文稿



第二名 作者:颜真卿 作品名称:祭侄文稿
创作背景及历史评价

行草墨迹,颜真卿书。纵28.2厘米,横72.3厘米,25行,共 230字。此帖本是颜真卿为自己的侄子写的一篇祭文草稿, 他的侄子季明为叛军安禄山所残杀。这件作品原不是作为书 法作品来写的,由于心情极度悲愤,情绪已难以平静,错桀 之处增多,时有涂抹,但正因为如此,此幅字写得凝重峻涩 而又神采飞动,笔势圆润雄奇,姿态横生,纯以神写,得自 然之妙。元代张敬晏题跋云:“以为告不如书简,书简不如 起草。盖以告是官作,虽楷端,终为绳约;书简出于一时之 意兴,则颇能放纵矣;而起草又出于无心,是其手心两忘, 真妙见于此也。”元代鲜于枢评此帖为 “天下第二行书”。 在此帖真迹中,所有的渴笔和牵带的地方都历历可见,能让 人看出行笔的过程和笔锋变换之妙,对于学习行草书有很大 的益处。原迹现藏台湾故宫博物院。
天下三大行书—兰亭序


第一名 作者:王羲之 作品名称:兰亭序
创作时间及背景
东晋永和九年(
公元353年 )三月三日,王羲 之和居住在山阴的一些文人来到兰亭举行 “修禊”之典,大家即兴写下了许多诗篇。 《兰亭序》就是王羲之为这个诗集写的序文 手稿。序文受当时南方士族阶层信奉的老庄 思想影响颇深,在文学史上占有一定的地位。
背景故事

关于《兰亭序》,世间流传着形形色色的趣闻逸事。据说当 时王羲之写完之后,对自己这件作品非常满意,曾重写几篇, 都达不到这种境界,于是就把它作为传家至宝留给子孙。后 来落入唐太宗手中,此中又有唐太宗派“萧翼计赚兰亭”的 传说……唐太宗对王羲之书法推崇备至,敕令侍臣赵模、冯 承素等人精心复制一些摹本。他喜欢将这些摹本或石刻摹拓 本赐给一些皇族和宠臣,因此当时这种“下真迹一等”的摹 本亦“洛阳纸贵”。此外,还有欧阳询、褚遂良、虞世南等 名手的临本传世,而原迹,据说在唐太宗死时作为殉葬品永 绝于世。 今天所谓的《兰亭序》,除了几种唐摹本外,石刻 拓本也极为珍贵。最富有传奇色彩的要数《宋拓定武兰亭 序》。不管是摹本,还是拓本,都对研究王羲之有相当的说 服力,同时又是研究历代书法的极其珍贵的资料。在中国书 法典籍中有关《兰亭序》的资料比比皆是,不胜枚举。
作品赏析

“安史之乱”时,在常山郡的杲卿父子与在平原郡的真卿同 举义旗,并肩作战,不幸常山城破,父子皆取义成仁。当士 兵将季明头骨(仅存)从常山带回时,颜真卿怀着怀其悲痛的 心情,写下了此篇文稿。文中写道:“惟尔挺生,夙标幼德, 守庙瑚琏,阶庭兰玉,每慰人心,……父陷子死,巢倾卵覆, 天不悔祸,谁为荼毒”,真可谓哀思郁勃,痛心疾首。对叛 军的仇恨,对侄儿的赞美与怀念全付诸笔端,任笔为体,全 以神行。文中多处涂改增删,不但没有削弱作品的整体气息, 相反地这些黑团墨块与字里行间的一些空白形成了鲜明的黑 白对比,具有强烈的视觉冲击力,加之书写速度急缓变化, 有时因不及蘸墨而仍挥写不止,形成了墨色由浓湿到枯淡的 变化,更增强了作品的感染力。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