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唱我们自己的歌教案

唱我们自己的歌教案

吟诵教学教案
教学内容分析:
吟诵,是中国式读书法,也是中国式创作法。

一百年前,古人教学皆吟诵,由此上溯三千年,古人读书皆吟诵。

大部分诗歌创作,一部分文章创作,也都是采用先吟后录的方式。

诗歌由此而来,自然用此方法来解读。

吟诵的方法,让我们重新关注汉诗文声音的意义。

我们已习惯从内容上解读诗文,忽略声音本身存在的价值,往往在解读中出现纰漏,甚至是谬误。

吟诵则可以放大声音的特点,感受声音确实存在的意义。

吟诵教学需要一步一步来,第一课为“唱我们自己的歌”,重点就是让学生了解吟诵,明白吟诵,唤醒学生吟诵的意识,激发学生学习吟诵的兴趣。

通过引导学生依字行腔,带领孩子们一起吟唱自己的名字,形成属于自己班级的名字歌。

进而吟唱部编本教材出现的古诗作者组成的名字歌,自己吟唱。

第二课为“蒙学天堂”,也就是吟诵的启蒙课,重点学习三字儿歌式吟诵,以及四个字的文腔吟诵。

第三课为“最美的诗”,通过《诗经》的吟诵,学习平长仄短的吟诵规则。

第四课为“格律诗”,第五课为“吟诵非歌”,第六课为“平仄相对”,第七课为“开闭口音”,第八课为“韵味十足”,第九课为“平仄之美”,学会吟诵近体诗,感受近体诗中平仄和谐或故意打破平仄和谐所带来的美。

第十课为“经典吟诵”,带领学生用所学会的吟诵知识,吟诵经典,走近经典,感悟经典。

第一课唱我们自己的歌
教学目标:
1.懂得吟诵就是读书(中国式读书法)
2.练习依字行腔
3.学会唱仅属于这个班级的自己的名字歌
教学重点:
明白读书的真相,读书就是唱歌,依字行腔,开口吟诵。

教学难点:
带领学生真正开口吟诵。

教学用具:
多媒体课件
课时:2课时
教学过程:
一、提问导入
提问:什么是读书?你会读书吗?那我请几个同学读给我听听。

找三个孩子读书,谁能评价一下他们的读书吗?(听学生评价,肯定每个学生的评价都有道理,但是这三个人的读书,都不对!学生议论,不对,怎么不对了?想知道为什么吗?先不告诉你!我们先来看一张图片)
二、留疑开课
1.出示图片,提问,你看到了什么?让学生任意的回答,要肯定对方的回答,要追问为什么?只要孩子回答都是基于自己理解的,可以加以引导的就可以。

2.老师给出自己的答案:老师看到了四个中国古代的读书人,而且是男子。

首先,因为他们的穿着,他们这是男子的衣服,因为他们的衣服,是从头到尾一身的,而女子的衣服是上衣下裳的。

再加上他的头型,古时候的男子才会如此束发,扎一个小揪揪,带上发髻。

我看到了四个昂扬的中国古代读书人。

3.小活动:让一个男孩子上台来,模仿一下这个图片上的动作来读书。

其他的学生来给他来找找错。

先说动作,挺起胸脯。

(这个小活动很能吸引学生,学生也比较喜欢。

)让我们一起穿越到古代,变成这些读书人,让孩子们穿上汉服,给学生一本书简,让孩子走走路,读读书,怎么走好看啊?一定是昂扬的,这样也是我们古代读书人的一种气势。

读一读书,给大家听听,低头好看还是抬着头好看啊?挺起胸来,这样好看,因为特别的昂扬。

穿好衣服,走了一走后,问不是读书吗?让孩子读来听听!一般都会读古文。

(如果读的是现代文,直接问同学们,大家觉得他读得内容有问题吗?把孩子们再拉回来。


4.教授礼、揖、兴
中国古人真的是这么读书的吗?出示图片,这就是清末时期学堂的情况,让学生说说古时候的学堂和我们现在上课有什么不同。

(学生在前面坐着,而老师坐在后面,现在都是老师在前面,老师讲。

老师坐在最后,学生在前面读)
大家上课第一件事儿是干什么?对,老师说上课,大家说起立,然后问好。

你们知道吗?其实这种问好方式也是一种舶来品,我们古人不是如此行礼的。

你会古人的行礼方式吗?
我们中国人行礼是不喊起立的,是喊礼、揖、兴。

首先,请你先调整好你的座椅,最好是你站起来不会碰着凳子,坐下不会乱,调整到我们起立坐下都不会发出声音。

一定要找一个礼仪官,这个人要提前找好,跟他商量好。

礼,是起立,揖,男生左手在外,女生右手在外,大拇指不能竖起来,只有皇帝祭天的时候,才会把大拇指竖起来,这样表示我很棒!兴,就是站直并坐下。

这是第一个不一样哦,那么从现在开始每此这个课,我们都找一个行礼官喊行礼。

来我们先来选一个小小行礼官,听行礼官的指挥我们来行礼。

你们有没有发现,行礼官和老师刚刚教有什么不一样?找同学来说,学生可能学得不像,(旨在做对比),提问行礼官和学得谁好听啊?当然是行礼官,那么你想不想学这个好听得呢?
(有可能有人不会说好听不好听,这里真正的目的是激发学生的兴趣,引导他们开口吟诵。


怎么才能变成刚刚礼仪官那样呢?请看大屏幕,这是什么啊?对,这就是我们汉语的四声,是我们汉语固有的魅力哦。

三、学习依字行腔
1.出示四声,让孩子们一起举起手来,按照四声来吟诵,会说话的人,就会依字行腔,读书其实就是唱歌。

最终是让孩子明白读书是一件很有趣的事情,就是唱歌,只要依字行腔就可以了。

然后一起唱礼揖兴。

2.小活动,出示学生的名字,让他自己起来吟诵。

出示四个,然后可以每个学生起来唱自己的名字,全班二十个孩子,每个孩子唱一遍自己的名字。

3.唱我们自己的歌。

直接出示学生的名字,唱名字歌。

第一遍,直接清唱,第二遍,可以配乐吟诵。

(这个环节,学生们的融入度很高,出现谁的名字,谁就站起来吟诵,都能够开口吟诵自己的名字,有的孩子的声音还非常洪亮,很好听。


4.推己及人
吟诵完自己的名字歌后,给学生出示孔仲尼、王介浦、韩非兮等古人的名字,让学生吟诵。

(拉近了学生与古人之间的距离,我们的名字都是这样唱出来的。


然后播放古人名字歌,让学生先听吟,再跟吟。

明确吟诵的第一大规则——依字行腔。

四、明确读书的真相
1.点明读书就是唱歌,依字行腔就可以,我们其实见字即可吟,可以根据时间,考虑需要不需要现场举例。

2.播放图片,让大家用数学提取公因式的方式,告诉老师每幅图里都有一个什么字?——吟,对,就是吟,这也就是古人读书的方式——吟诵。

3.再次出示四个人读书的图片,他们在读书,其实也就是在吟诵。

其实,百年以前,没有一个中国人会朗诵。

所有中国人都是吟诵的。

由此上溯三千年,所有中国人都是吟诵的。

4.播放视频,看到古代私塾的读书方式。

武训说得是穷孩子也能念书了。

所以说,古时候的念书都是吟诵的。

穿插讲有关武训的小故事。

附录:千古奇丐
“别看我讨饭,早晚修个义学院”
武训生活在清末,是山东堂邑县武家庄(今山东冠县)人。

七岁那年,他的父亲去世,又逢灾荒,武训只得跟随母亲四处乞讨。

后来母亲过世,他到一户举人家做工,可勤勤恳恳干了三年,到结算工钱时,这家人却欺他不识字,翻出一本假账,告诉他工钱早已支付。

武训又气又急,想争辩,却连账本上的字都不认识。

还有一次,姐姐托人捎给他一封信、两串钱,读信的秀才把捎钱的段落略去,私吞了钱。

当武训知道这事儿质问秀才时,秀才不但不认账,还反诬武训财迷心窍。

武训明白了有文化才不会被人欺负。

可穷人家的孩子,饭都吃不饱,哪有钱上私塾?
“扛活受人欺,不如讨饭随自己;别看我讨饭,早晚修个义学院!”他拿定主意:重操乞讨旧业,攒钱办义学。

就这样,他身穿满是补丁的衣服,肩背布囊,手拿铜勺,早起晚睡,走街串巷乞讨,把讨到好点的衣食卖掉换钱,自己只吃粗劣发霉的食物。

史上第一所由乞丐兴办的义学
经过几十年努力,到光绪十四年(1888年),武训终于建起瓦房二十间,取名“崇贤义塾”。

这是中国历史上第一所由一个乞丐靠乞讨兴办的义学。

据《清史稿》记载,开学那天,武训预备了筵席款待先生,并请来绅士作陪,而自己却恭恭敬敬立于门外。

在座的人再三请他,他也不肯入座,只等酒席结束后,捡些残羹冷炙来吃。

学堂建好后,武训还常来“视察”。

一次,学生都到齐了,先生仍睡觉未起,他就推开门,跪在先生床前流泪,先生十分惭愧,从此再也不忍晚起。

见到顽皮的学生,武训也用长跪不起规劝。

在他的感召之下,师生努力上进,义塾成为当时远近闻名的学校。

虽然那时武训已经50岁了,但他依然讨饭攒钱,准备不断设立新义学。

光绪二十二年(1896年),武训去世,他一生未娶。

而就在他去世之前,他的第三所义学也已开班。

后来,清政府追封他为“义学正”,将其生前事迹编入《清史稿》。


5.全班尝试吟诵古人的名字歌。

至此,学生已经完全接受了吟诵这一概念,确定了读书就是唱歌这一思想理念,并且学会了吟诵的第一大规则——依字行腔。

相关主题